双相 情感 障碍是指具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两种表现交替出现,快速循环的发作可在一天之内,而有时躁狂和抑郁的交替也会达数年之久;躁狂发作时病人主要表现为 情感 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在抑郁发作时表现完全相反,患者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情感 障碍虽然属于重性疾病,但治疗效果上较为理想,患者通过系统的药物、物理及心理治疗后能使病情得到极大的缓解,随着症状的好转病人的 社会 功能也会逐渐恢复,而且只要治疗及时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的。但在现实的临床工作中我们还是会遇到很多症状迁延,病情顽固的患者,有时还需要反复住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人没有遵医嘱服药所致;临床上治疗双相 情感 障碍需要三个阶段。
首先是 急性期 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高效,在最短时间控制病情,并达到完全缓解,防止症状复燃或恶化;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治疗周期在6-8周左右;
其次是 巩固期 ,为了防止症状复燃,促使 社会 功能恢复,家人需要监督患者服药,药物剂量应与急性期相同,一般躁狂或混合发作为2-3个月的治疗期,配合心理治疗更加高效,期间注意防止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进而影响整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最后是 维持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持良好的 社会 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个阶段病人的异常症状都会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病人认为疾病完全康复,便逐渐减少药量或者停药;很多患者因为未能坚持治疗导致病情复发,在这个阶段使用接近治疗剂量的心境稳定剂者预防效果比低于治疗剂量者为好 。
维持期的治疗原则是,如果疾病反复发作两次以上,维持时间至少为2-3年,在停药期间如有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的维持治疗期。
双相障碍的病人除了疾病的发作时有情绪波动,在稳定期如果心情突然特好,觉得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美好,烦心的事情一件都没有了,脾气渐长,可因小事控制不住想发火,说话速度较以前快,感觉总有好多话要说,声音比以前也大了,感觉脑子莫名奇妙的变聪明了,没有睡意,不知疲倦,想和异性接触等等,这些情况是暗示着患者的疾病开始波动,这时需要及时调整药量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对于病情好转出院后的病人,定期复诊十分必要,一般首次复诊应在出院后2~4周,以后1月1次或与医生一起探讨复诊的频率,复查内容包括化验血液中药物浓度,肝功能及心电图等,医生视病情调整剂量,维持药物剂量应遵医嘱,切忌自行减量甚至停药。
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只能从百度搜集一些病因的了解: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 社会 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 社会 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患者多半在出现情绪上的问题,狂躁,郁症状并存发作。我认为亲人朋友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帮助,理解。给予更多关爱,
从心灵上给予正能量的鼓励。包容!让患者感觉到受关爱,也许生活中,介意做参与一些比较静的事物,来慢慢引导,改善。
比如,听听古典轻音乐,佛歌。可以静心。逐渐学习一些佛学,精神上的信仰支柱。从精神上来改变,帮助。
双相障碍指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住院半月需要根据病情好转情况来判断是否可以出院。病情明显好转才可以出院;病情没有好转则不建议出院。具体分析如下:
1病情明显好转: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如果病情明显好转,且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比较平稳,此时可以办理出院回家休养。因为双相情感障碍反复发作率比较高,建议患者在得到医生的肯定后再考虑出院。
2病情没有好转: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很容易受到家庭、工作的影响,如果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不建议出院,否则出院后可能会反而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更加抑郁、狂躁等
可以但尽量要以安全为主,不然后果会麻烦哦
至于高招嘛 !看看你的表现与说服力哦!或尽量不要以住院这个话题为主 ,让他(她)的身心与思想放松,然后再慢慢的融入这个问题试试吧!不一定行,但起码试过嘛
这篇小短文其实是给一位知友的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意义,所以发在这儿:
抑郁症的人群发病率在百分之十左右。如果再加上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这样的常见疾患,具体到正在上学时段的青少年,每年因为这些情况影响学习进而影响中/高考,再进而影响一生的走向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在我的工作中,一旦遇到家长主诉孩子成绩突然下降,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令人不可思议,如果没有明显的应激事件(比如校园暴力、经济困境),我都会提示家长留意孩子的生活习惯有没有变化(是不是变懒),情绪有没有变化(是不是变得呆滞,或者容易冲动),这些很显然的情况,家长通常会有所注意,但是不会把它和成绩下降联系起来,从而考虑精神疾患的可能性。
笔者在知乎颇回答了几十个精神疾患相关的问题。有一个最大的感慨是:
大家对抑郁症(包括其他精神疾患)存在误会。
(一)误会这个病的性质。
通过精神疾患,我们的确可以往很多方向探索。对于一个抱着问题意识,受过思维训练而又通达的人来说,精神疾患的经历会让他/她深刻的理解人何以为人,我何以为我,物质何以为物质。但是这种思考一定会是孤独的,深沉的。
而知乎和豆瓣上多数探讨都没有意义。彼此交流病状,并不意味着能彼此交流有益经验。反而是那些标榜“负能量勿入”,大家都愿意去看。这样的互动,对走上治疗正轨,迅速回到正常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类似“抑郁症是聪明病”、“双相情感障碍是天才病”、某某某大人物是抑郁症患者,这样的说法,作为无趣的谈资也就罢了,作为患者,不宜在这上面着意。
(二)误会这个病的作用
有些医院诊断草率(不要全怪医院,医院资源有限,医师有限,很难逐一照顾到),开了药没有对患者进行完整的用药教育,一旦出现副作用,患者往往不知所措。反复多次就医,治疗方案支离破碎,灰心是很正常的。
知乎很多患者就是这样。自己的负性感受非常复杂,病情迁延变化,开帖子诉说,又要突出自己忧郁悲哀的气质,大家都买账,觉得深得我心。
其实,这是南辕北辙。
我非常不主张病友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病友的理解。
回到学习障碍这个问题:学习是个综合的过程,要动员复杂的资源。它的内涵丰富,包括联想(联想多快,多广),线索的追踪能力,思维的快慢,专注的强度(当然这些不在一个逻辑层次)等等。
也包括保持正常人际关系(对来自人际关系的适当感受并反馈),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意志减退则会削弱自己的计划能力)。不一而足。
对于学习阶段的患者来说,刚刚发病时,除了对自己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所认识,并觉得苦恼外,对自己其他的改变不能认识,甚至,这个认识可能永远做不到。这就是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精神疾患的困难之处。
抑郁症导致的学习障碍最常见的就是题主说的无力学习,这是指因为意志减退导致的动力/动机缺乏所造成的。有的患者知道学习是重要的,尽管意志减退,仍然逼自己去学,这种勉力而为的冲突使患者感到很痛苦。
在初中高中,学校人际关系其实压力很大,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这位成绩不断退步的同学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绝望,不知道自己病了,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好起来,不知道问题,也无从寻求解决。在学习就是一切的初高中阶段,可想而知他/她的负担多重。
出现这种情况,目前以我们经验所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治疗。对抑郁进行评估时,要仔细甄别是否有双相的潜质。尤其要注意双相混合状态的识别。
在这种前提下,制定抗抑郁治疗方案,定期请医生评估,如果有效,继续维持,坚持服用完整的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阶段。如果出现恶化,比如转躁,马上改变方案,采取情感稳定剂治疗。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换药,或者联合用药。
最后,我要说的是,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都会恢复活力。
而至于
“如何恢复学习能力”,应该纳入“抑郁症如何恢复正常”这个问题中解决。一旦后者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
笔者微信ID:leekaomin
利益不相关:教育从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