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第1张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当高于它所反映的实际生活,文学典型也应当高于它所描写的生活中的实际人物。文学中的典型应当是以鲜明、生动、突出的个性特征,显著而充分地体现了某一类事物的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与普遍性特征这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

典型形象所展现的生活现象必然包含一定的普遍意义,必定能显示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就是指的一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共性”“概括性”或“典型性”。文学典型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尽管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提炼,但这个人物必须是具体可感的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或者“她”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生活和性格,有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这样的人物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才是真实可信的人物。一提到张飞,我们马上就能在眼前浮现出他身跨战马、手舞丈八蛇矛的高大形象,甚至能听到他如雷的声音。张飞就是张飞,而不是关羽,这就是鲜明的个性。

第二,广泛的普遍性特征

典型形象代表着同一类型的人,具有同一类型的人的共同特点。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从典型形象身上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才能在周围的熟人身上看到典型形象的某些特征。这也正是那些创造了典型形象的作品能够吸引人、感动人的缘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人提到一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比如经常有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足智多谋的代表人物。再如形容某人铁面无私,就说他是包青天;说到质朴、勇猛而又鲁莽的人,就说他是莽张飞;遇到缺乏斗争或行动的勇气,而又常常自我解嘲的人,就说他是阿Q;此外,如赵云、黄忠、花木兰、穆桂英、李逵、武松、林黛玉、王熙凤……都常常被人用来形容周围的人物。是因为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概括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同一类型人物的特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文学是语言艺术 (一)文学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 以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点,并非为文学所独具。仅凭这一点只能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却不能把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别开来。其实,当我们在前面把艺术形象作为文学的一个特征来讲时,已经暗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把语言视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现在我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一下文学的特征。 根据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表演艺 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用语言这种材料来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所以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文学的创作实践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他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给它以物质的外壳,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优秀的作家称为语言大师,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称为语言艺术的珍品。 在这些尊称中,除了表示对作家的敬意之外,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惊异的成分存在呢?似乎有的。钱谷融先生特别喜爱曹禺剧本中的语言,每一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像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类似的惊奇感,我们每一个人恐怕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地经验过,当钱先生读着曹禺作品时,就不能不为他的语言的魔力所魅惑住。 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塑造形象,将那些“不可言说”的审美感受“说”出来,就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在这里,矛盾的实质是,如何运用大家所共有的、意义固定的词语,去表现个人感受所独具的情调、色彩、意境、韵味和心境,亦即如何把社会性的语言转变成个体性的言语,这可说是文学运用语言的一个奥秘和原则。 按照传统的看法,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摹,即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尽可能准确、生动、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神态,努力达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形神兼备的程度。不过,事实上文学传达审美感受的方式并非仅此一种。文学还常常发挥语言的非描摹功能,不仅靠词语,而且还很重视用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来塑造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以心象形态为主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把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蕴比较完美地表达出来的目的。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的运用,可以促成社会性的语言向个体性的言语的转换,使语言常用常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无个体性言语,是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一个根本区别。 (二)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 尽管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由于文学家用来塑造形象的语言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一种广泛用于社会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隶属于文学的媒介,从而给作家表现个人的审美意识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经过作家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却完全可能把语言的短处变为特长,形成语言艺术独具的魅力。这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如下三个特点中: 1、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 (1)间接性 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具体存在形式。因此阅读文学作品与看**、看戏、观赏绘画、雕塑、舞蹈等其它艺术作品显然不同。对这些艺术品来说,艺术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只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即能直接感觉它们。文学则不同,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可能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只有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对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一堆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而可言。倘若诗中所描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被画为图画,情况又会不同了。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存在,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讲到文学形象时,我们曾强调它必须是具体可感的,可是文学中的形象却因语言的中介作用而成为一种间接性的存在。这显然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的解决,首先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的这样一种特点,即“人的表象经常是和言语、词联系着的”,“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持着,回忆也总是凭借表象和词二者进行的。”语言能够唤起相应的表象,造成形象感,从而也就帮助文学形象实现了具体可感性。 其次,它还依赖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否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为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时,文学作品的语言描述过于抽象不行,过于具体也不行。用“绝代佳人”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来描绘美女,所以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得生动感人,就是因为前者或因太抽象无法唤起相应的表象,或因太具体而限制了联想与想象;而后者则通过对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倾注在感受中间,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2)心象性 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建立在间接性的基础之上,它要诉诸于想象才能存在,不同于其它艺术作品的可感性。对其它艺术种类来说,艺术形象是实的,而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则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世界中虚幻地存在着。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又是一种广义的心象形态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的一层意思。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的另一层含义是从狭义上说的。由于文学形象在文学中具有间接存在的特点,所以文学还可以把不具形体的心理意象也化为文学形象。这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具体可感性体现在对人物个性化的心态活动的具体描绘中。对以直观的艺术形象呈现自身的艺术种类来说,就很难创造这种心象形态的艺术形象。心象性是文学形象的又一特点。 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作为文学的特点,既有短处,又有长处。要欣赏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懂得塑造形象所用的语言,而且还须相当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仅仅解释成友人乘船东去,越走越远,最后终于看不见了,并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此诗。如果不能感受其中的言外之意:情深意长甚于滔滔江水;因友人远去而产生的惆怅心情,等等,还谈得上什么形象的感受、审美意蕴的领悟呢?因此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往往要受到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多的限制。这可谓文学的短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恰恰是文学的长处。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能够诱发读者的形象思维,任想象自由驰骋,需要并鼓励读者的创造,其表现力因此远远超过了直接呈现的艺术形象。以确定的形体外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形象,固然过程直观易懂,但人们由此获得的感受也往往因此限于这个形象本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领悟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以心象形态间接存在的文学形象恰恰没有这种确定性,读者完全可以、也必须在接受过程中用想象去补充和丰富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也因此获得了实现。 2、展示人生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1)广泛性 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主观和客观等条件的限制,从而使文学在展示人生上,在探寻人的心理世界上,有着其它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黑格尔在讲到这一点时曾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他在这里所说的“诗”是广义的诗,即文学。也就是说,文学所描写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论是人生中的微观世界,如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受; 还是人生中的宏观世界,如表现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文学都能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把它们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至于用艺术形象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巨大的历史内容,就更是非文学莫属了。像《三国演义》,《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既广泛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又细腻生动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宏篇巨制,在其它艺术部门,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中,几乎不可能产生。虽然**和电视艺术的表现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它们把这些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屏幕时,也不得不割舍一些人物和情节,或多或少地压缩文学原著的容量。 (2)深刻性 文学表现生活的深刻性和它的广泛性是不可分的。当文学把各种艺术形象放在广阔的人生背景上加以描绘时,客观上也就产生了生活的具体进程。高尔基说,文学“要尽力把人表现在不断的运动中、在行动中、在无休无止的互相冲突中、在阶级、集团和个体的斗争中。”因此,文学对生活进程的表现上就不仅体现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广袤,即表现生活的广泛性上,同时也是对人生各种矛盾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再现。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个性生成的历史,思想发展的脉络,感情变化的契机。文学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就蕴含在这些内容中。因为文学的深刻性不是别的,正是对隐藏在生活现象之下的客观规律的显现,以及对人生矛盾的内在心理原因的揭示。例如《水浒传》,如果作者施耐庵不写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在上山落草前的曲折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就无法深刻揭示“逼上梁山”的必然性,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抗个性的描绘,也势必流于肤浅。它说明了唯有文学这种时间的艺术,才有可能通过对生活进程的具体表现,来反映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其它艺术显然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绘画、雕塑一般宜表现生活的静态,时间在这里凝固为特定的空间;舞蹈、音乐虽然也能显示过程,但它们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媒介,如音响、节奏、旋律、动作、形体等,无法承担更多的历史内容,因此往往只能对社会生活作象征性的表现。 (3)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同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因此,作为语言艺术,文学要比其他艺术更适宜反映人们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活动的完整过程与具体内容。一方面,文学可以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把那些难以言尽或不可言说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运用语言本身,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去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似乎有着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和手段,它能使思想感情的表现既保持了感性的生动与细腻,又具有理性的深刻与复杂。这一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它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造成的局限,成了思想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例如,阿城在《棋王》的结尾写道,“我”在目睹了王一生的象棋大赛之后,睡在礼堂台上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圄在其中,终于还不太象人。”就是通过理性的语言点出了小说的题旨,使读者从这个下棋的故事里,获得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深远的人生意义的领悟,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意蕴。这个事实说明,文学可以充分表达丰富深刻的理性思想内容,用各种形式传达作家的主观评价,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理性色彩。 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文学所以能够表现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因。张洁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第十章里,有一段描写郑园园第一次见到莫征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每天晚上7点半我到你这里来。”郑园园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对这第一次见面的人发号施令。她有些意识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娇。天哪,为什么?她从来不对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娇。这件事有一点特别,是不是?这等于她给了莫征一种权力,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力。凭了什么?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么?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刚才跌下去的时候,那只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糟糕,糟糕透了。她是不是太轻浮了?她立刻板起面孔,嗓音也变得冷冰冰的,转过身子不再看着莫征,对叶之秋说:“叶阿姨,我走了。”由于这段描写既有作者从客观角度的叙述,表现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语言、动作、表情、声调,间接地剖析了郑园园的心理状态;又通过人物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甚至某些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了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把一个少女在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子面前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文学的上述特征给文学赋予了很强的表现力,使文学成了传达审美意识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而人们常常把文学同其它艺术并称为“文学艺术”。当然,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是其它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以上的阐述为了强调文学的特点,我们才拿它的长处去比另一些艺术种类力所不及的地方,而绝不是认为文学无所不能,可以凌驾于其它艺术之上。其实,正是因为在审美的世界中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领域,这个领域又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涉足的,人类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门类。人们只有在各种艺术的互补之中,才能领略一个完整的审美世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文学这样一个定义:文学是作家借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审美意识形式。

一、文学话语和文学语言

文学话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工具。就是两者通过文字语言在某一具体的环境中展开的沟通活这样,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二、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

1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与理论语言的比较中显得异常分明。

2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作家在创作具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情、物体、环境时,通过文学语言呈现出打动读者的音乐环境,也就是和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特征融合在一起的语言形式特征。

3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理论语言纯以客观的态度,理论性的语言描述事物,不需要加杂过多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就是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表达的程度、方式各有不同。

4文学语言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方面,不同于理论语言。在准确性方面,主要表现用合适的词语、句子,准确形象地反映生活逻辑的细密和精深的特性。

总之,文学语言的存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更好的把握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才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才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等丰富的情感情绪。

以上就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的一个优秀的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问题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学语言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文学语言间接性表现出的意向与模糊特征;第二方面,文学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展示出的复杂与微妙特征;第三方面,文学语言自由性体现出的超越时空的特征。

问题二:文学语言主要有哪些特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实际上就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学作品特定的样式,指各种文学作品形式上的类别。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文学体裁是历史地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文体分类的依据。 文体分类的沿革 中国历史上对于文体的分类,早在周秦时代就已萌芽。如在《论语》中就曾出现过诗、书和诗、文等名目,但当时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性著作还没有严格地区别开来。到了两汉,随着辞赋等纯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文章、文学等名目。当时所谓文学,亦称博学,一般指经、史等学术著作;而所谓文章,亦称文辞,则指带有辞章意义的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史传、奏议等。这类名目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开始有所区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文学体裁的日益多样化,文学分类理论逐渐形成。曹丕《典论・论文》所谓夫文本同而末异之说,可以看作文体分类的滥觞。他根据这个原则把当时认为属于文学的著作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稍后,西晋陆机的《文赋》,提出了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主张。他把文学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对每一种体裁的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总结了历代文体分类的经验和当时人的看法,提出了以文、笔归类的主张,即所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这 种分类法着眼点主要是作品的语言特点,即把各种作品按其语言之有韵或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体分类的两分法。它曾被后世所普遍采用,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分类法。梁代萧统编纂的文章总集《文选》则更注意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录标准。他把经书、子书与历史著作划为非文学的范畴,不予采录,而把属于文学的作品分为39目。文学分类的这种繁杂化趋向推动了文论家对众多的文学品种作综合的研究和归类。宋元以后,小说、戏曲文学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被传统的文学观念排斥于文学之外,在文学分类上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变化。晚清以来,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包括文学思潮的传入,外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逐渐被翻译、介绍进来,本国创作的近代小说和近代戏剧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在当时的某些文学杂志和文学论著中出现了把小说和戏剧文学列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的趋向。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新诗歌(自由体诗)、新小说(现代白话小说)、新戏剧(现代话剧)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法已不再能说明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文学样式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方面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于是,古代传统的两分法便逐渐被吸收了西方分类法长处的现代分类法所代替。 现代文学体裁的分类 五四以来流行的现代文学分类法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法,而尤以后者为人们所习用。 五四文学革命,也涉及文学的分类理论,当时的一些先驱者,在这方面>>

问题三: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什么 小孩的兴趣爱好就象初春时节的天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这几天,他迷上了文学,向老人讨教文学语言的特点。老人说:“对文学语言各人的理解不同,我说的不一定与你们老师说的一样。文学讲究形象思维,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情趣、理想信念。作者刻画的不同人物,语言会一样吗?”小孩说:“李逵的语言与林黛玉的语言当然是不同的。粗人说粗话,大家闺秀说含蓄的话。否则,我们会感到不真实。”老人说:“对。这就是文学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鲁迅先生说过,《水浒》和《红楼梦》‘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文学语言的第二个特征是,作者在赋予人物以性格化语言的同时,还必然表现出自己统一的语言风格,形成不同作者之间的区别性语言特征。而且,往往第一个特征越明显的作者,其第二个特征也越发突出。所以有时候一些大作家的作品,粗看起来反而土里土气的。”小孩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问题四:古典文学语言的特点 5分 特点:

1)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2)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3)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4)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问题五:文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文学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

以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点,并非为文学所独具。仅凭这一点只能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却不能把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别开来。其实,当我们在前面把艺术形象作为文学的一个特征来讲时,已经暗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把语言视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现在我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一下文学的特征。

根据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表演艺 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用语言这种材料来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所以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文学的创作实践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他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给它以物质的外壳,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优秀的作家称为语言大师,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称为语言艺术的珍品。

在这些尊称中,除了表示对作家的敬意之外,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惊异的成分存在呢?似乎有的。钱谷融先生特别喜爱曹禺剧本中的语言,每一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像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类似的惊奇感,我们每一个人恐怕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地经验过,当钱先生读着曹禺作品时,就不能不为他的语言的魔力所魅惑住。

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塑造形象,将那些“不可言说”的审美感受“说”出来,就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在这里,矛盾的实质是,如何运用大家所共有的、意义固定的词语,去表现个人感受所独具的情调、色彩、意境、韵味和心境,亦即如何把社会性的语言转变成个体性的言语,这可说是文学运用语言的一个奥秘和原则。

按照传统的看法,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摹,即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尽可能准确、生动、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神态,努力达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形神兼备的程度。不过,事实上文学传达审美感受的方式并非仅此一种。文学还常常发挥语言的非描摹功能,不仅靠词语,而且还很重视用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来塑造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以心象形态为主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把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蕴比较完美地表达出来的目的。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的运用,可以促成社会性的语言向个体性的言语的转换,使语言常用常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无个体性言语,是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一个根本区别。

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文学所以能够表现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因。张洁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第十章里,有一段描写郑园园第一次见到莫征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每天晚上7点半我到你这里来。”郑园园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对这第一次见面的人发号施令。她有些意识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娇。天哪,为什么?她从来不对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娇。这件事有一点特别,是不是?这等于她给了莫征一种权力,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力。凭了什么?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么?她的>>

问题六: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基本特征:

第一,文化性,第二,历史性,第三,现实性。

另外还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

简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含义: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六)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

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是在彻底摆脱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

问题七: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 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 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8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

问题八:文学语言主要有哪些特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实际上就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学作品特定的样式,指各种文学作品形式上的类别。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文学体裁是历史地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文体分类的依据。 文体分类的沿革 中国历史上对于文体的分类,早在周秦时代就已萌芽。如在《论语》中就曾出现过诗、书和诗、文等名目,但当时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性著作还没有严格地区别开来。到了两汉,随着辞赋等纯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文章、文学等名目。当时所谓文学,亦称博学,一般指经、史等学术著作;而所谓文章,亦称文辞,则指带有辞章意义的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史传、奏议等。这类名目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开始有所区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文学体裁的日益多样化,文学分类理论逐渐形成。曹丕《典论・论文》所谓夫文本同而末异之说,可以看作文体分类的滥觞。他根据这个原则把当时认为属于文学的著作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稍后,西晋陆机的《文赋》,提出了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主张。他把文学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对每一种体裁的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总结了历代文体分类的经验和当时人的看法,提出了以文、笔归类的主张,即所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这 种分类法着眼点主要是作品的语言特点,即把各种作品按其语言之有韵或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体分类的两分法。它曾被后世所普遍采用,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分类法。梁代萧统编纂的文章总集《文选》则更注意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录标准。他把经书、子书与历史著作划为非文学的范畴,不予采录,而把属于文学的作品分为39目。文学分类的这种繁杂化趋向推动了文论家对众多的文学品种作综合的研究和归类。宋元以后,小说、戏曲文学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被传统的文学观念排斥于文学之外,在文学分类上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变化。晚清以来,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包括文学思潮的传入,外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逐渐被翻译、介绍进来,本国创作的近代小说和近代戏剧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在当时的某些文学杂志和文学论著中出现了把小说和戏剧文学列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的趋向。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新诗歌(自由体诗)、新小说(现代白话小说)、新戏剧(现代话剧)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法已不再能说明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文学样式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方面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于是,古代传统的两分法便逐渐被吸收了西方分类法长处的现代分类法所代替。 现代文学体裁的分类 五四以来流行的现代文学分类法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法,而尤以后者为人们所习用。 五四文学革命,也涉及文学的分类理论,当时的一些先驱者,在这方面>>

问题九: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学语言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文学语言间接性表现出的意向与模糊特征;第二方面,文学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展示出的复杂与微妙特征;第三方面,文学语言自由性体现出的超越时空的特征。

问题十: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什么 小孩的兴趣爱好就象初春时节的天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这几天,他迷上了文学,向老人讨教文学语言的特点。老人说:“对文学语言各人的理解不同,我说的不一定与你们老师说的一样。文学讲究形象思维,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情趣、理想信念。作者刻画的不同人物,语言会一样吗?”小孩说:“李逵的语言与林黛玉的语言当然是不同的。粗人说粗话,大家闺秀说含蓄的话。否则,我们会感到不真实。”老人说:“对。这就是文学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鲁迅先生说过,《水浒》和《红楼梦》‘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文学语言的第二个特征是,作者在赋予人物以性格化语言的同时,还必然表现出自己统一的语言风格,形成不同作者之间的区别性语言特征。而且,往往第一个特征越明显的作者,其第二个特征也越发突出。所以有时候一些大作家的作品,粗看起来反而土里土气的。”小孩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4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