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第1张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如下: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4、社会性,学龄晚期孩子的社会性情绪表现的较为明显。他们开始知道哪些事物或行为是好的,应该去做,哪些事物或行为是不好的,不应该去做,并逐渐知道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孩子们的这些社会性活动或观念,都是在大人的教育影响和对孩子们的评价活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1、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1)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发展。(2)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有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

3、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自身的面部表情、动作及不同的声音。

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

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情绪的易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易受情景的影响有关。二易受受感染和暗示。

3、情绪的外露型。

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

四、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1、道德感。

小班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体行为。

中班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关心别人的行为,因此出现爱告状的现象。

大班进一步复杂,他们对好与坏,好人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感。

与此同时幼儿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也在开幼儿中期始形成。

2、理智感

是否满足认识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表现形式:好奇好问和破坏行为。

3、美感

1、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2、成人情绪的示范。

3、积极鼓励和引导。包括正面肯定和鼓励。耐心倾听幼儿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像法。

1、替代活动

2、问题解决

3、发泄

4、自我安慰

5、被动应付

6、寻求安慰

7、认知重建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怎么办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怎么办,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家长们所关心的,要学会给孩子减负,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家长不能一味地去责骂孩子,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怎么办?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怎么办1

  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宝贝出现消极情绪时,可用玩具,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差,极易分散,很容易被新奇的东西、事情吸引,让他无暇生气,慢慢的孩子的心情就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平静下来。

  二、教会宝贝调节情绪

 对于稍大点的宝宝,家长有意识的灌输他沉着冷静思考的概念,要训练他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允许宝贝情绪的发泄

 有时候,适当的发现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对天才宝贝的一些消极情绪,不妨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以恰当的方法发泄消极的情绪。如:痛哭一场、跺脚,但是父母一定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超出理性的范围,要让他们明白不能以自己的心情不好为由造成身边事物的破坏。

  四、家长的行为对宝贝的影响

 人的情感容易“传染”, 而家长的行为更易感染到孩子的思维,父母良好的情感气息,家庭和睦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天才宝贝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在孩子生气时,成人应该用温和的语言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成人了解他的感受。

  五、考虑到孩子的需要

 有时候孩子的哭泣是想父母在传递一种信息,宝宝哭哭啼啼时可能是饿了或者渴了,家长应该要了解到孩子的生理需求,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

  六、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一个“合理”的理由可以让孩子乖乖接受,但有些理由往往是宽慰天才宝贝的借口,实际并不合理。比如母亲担心天才宝贝吃冷饮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就可以对天才宝贝说:“这里的冰淇淋质量不好,不能吃。”这种解释, 天才宝贝认为是“合理”的,也就听话了。

 总结:家长在平日就要锻炼孩子的毅力,尽早帮助孩子养成坚毅,开朗的个性,有良好的心理态度才能无惧将来会遇到的生活风暴。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怎么办2

  如何妥善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

  1、不能妄加责备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这些消极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或一味加以责备,这不是恰当的。

 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旦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者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不能听之任之

 有时候,孩子的消极情绪十分突出,常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在这样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迁就孩子的行为,并加以放纵。孩子只要一次达到了目的,以后如果父母加以拒绝,孩子就会用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比较理智,不要纵容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

  3、要多一分理解和关怀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当这种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父母想办法进行无害的引导,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得到充分的发泄,帮助孩子调节不良情绪,恢复内心世界的平衡。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采取压制的办法,这是不恰当的。研究表明,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加以压制有害无益,不是使孩子情绪越来越坏,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沉默,甚至遇到事情退缩不前。对孩子的情绪不予理睬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心灵,孩子会对父母失望,时间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产生不小的隔阂。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在感情上沟通不畅,往往会形成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情况。

  4、要多一分尊重和鼓励

 有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相互不理解的情况不是由于没有爱,而是父母缺乏对孩子足够的尊重。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自尊心,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情绪不好时,特别是当情绪很不满时,任何批评、忠告都是听不进去的,更不要说斥责了。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十分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顺着孩子的心意,对他表示充分的理解,以便平衡孩子激动的心情。事情过去之后,可以心平气和地把道理向孩子讲清楚。

  5、宽容孩子的失误

 孩子由于身心发展水准较低,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比较差,因此,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过多地指责会使孩子经常处于无地自容的境地,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观念:如“我不行”、“我做不了”,进而埋下自卑的种子。

幼儿情绪特点有以下几点。

1幼儿情绪的特点分别是:易感性、易变性和冲动性,两岁以后,小孩子的情感表现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

2 因为幼儿的情绪还具有易感性的特点,他们的情感表现往往是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以及受到周围人的情绪感染的。

3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家长的情绪十分愤怒、暴躁,或者是悲伤、失落,是非常容易同化孩子的情感表现的,这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应当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4 幼儿时期的小孩子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也就是易变性特点的体现。因此当小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不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喜欢的地方。

孩子情绪的冲动型表现在,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是会随时发泄不满的,并且这种冲动的情绪是很难立刻平静下来,因此在稳定孩子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诱导。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受感染的特点,其情绪情感()。

A受成人情绪态度的影响(正确答案)

B主要受教师的影响

C只受同伴的影响

D只受家人的影响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呵护,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看看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1

充满好奇

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随心随意观察四周环境、并做出积极的探索。可能会通过看、听、嗅、尝、摸来尝试和探索。有时候成人以为他们“多手多脚”、“爱管闲事”、其实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奇才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他们会对玩具感到好奇、对有兴趣的事物投入。到了公园、跑到这边荡荡秋千、跑到那边玩玩跷跷板、不一会儿又会蹲在花丛中、仔细地看毛毛虫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与人亲近

心理健康的儿童喜欢与人相处。从婴儿时期、安全感足够的儿童、会喜欢看人、成人逗他、跟他说话、他会微笑。3岁的孩子、更喜欢与人亲近、跟人一起玩。他们比较喜欢跟一些愿意迁就他们的大人在一起、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时常逗他们开心的人。对于陌生人、孩子会先观察、留意他们的表现、是否有一种亲切感或跟熟识的人相似、如果是正面的、孩子就较易与他们接触。跟同龄的孩子、由于与自己相似、就更愿意与他们玩在一起了。人是群体性动物、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亲近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喜欢孤独、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然、喜欢群体的孩子、也会有享受独自看书或玩耍的时候。

流露情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自然流露内心真正的感受、不会压抑情绪。他跌倒弄痛了会哭、被玩伴戏弄会生气、爬到高处会惊慌、当然、看见喜欢的东西会笑。他完全不保留地流露喜、怒、哀、乐的情绪、高兴、讨厌、不耐烦、疑惑、等等、把什么都写在脸上。我们说孩子纯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孩子常常是面无表情、或只是表现单一情感、应该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而且、流露情感是适度的、不会长哭不止或表达过度、令人觉得难以理解。

与人同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会受感染、同感共鸣。他看见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开心。在婴儿时期、看见爸妈在笑、听见他们的笑声、也就会咧嘴而笑。3岁的孩子、看卡通片、会在有趣的情节时笑、看小朋友在公园玩得开心、自己脸上也会露出笑容的。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孩子会哭吗?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会的、他感受到别人的难过、自己也会难过、会皱眉、流露同情的神情。孩子最易受到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开心的父母、会有快乐的孩子;抑郁的父母、会有不开心的孩子。父母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流露出相应情绪、孩子同时就会有丰富的情绪经验、还会有同感。反之、别人在哭、孩子在旁哈哈大笑、别人在笑、孩子却闷闷不乐、这个孩子也许心理有点问题。

乐于表达

心理健康的孩子喜欢与人沟通、沟通方式包括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他会喜欢表达自己、在婴儿期、想抱的时候、伸出小手;不要喝奶、便把头转开、很自然的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表达自己、看见喜欢的人、会兴高采烈地拉着他的手、或伸出手来让人拉着;不高兴时会走开、发脾气时会跺脚。高兴时会滔滔不绝、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高兴时会不发一言、甚至号啕大哭。

足够自信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公园里的钢架、他以为自己可以攀得上、便会去攀爬、不会踌躇不前。看见小狗、觉得有趣、就会伸手去摸。成人或许会惊奇地说:“怎么这孩子那么大胆?”其实这是孩子有自信的表现、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表现。

接受变化

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会过于固执、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妈妈不能送孩子到学校、由爸爸送也可以;下雨天去不了公园、留在家里与爸妈玩游戏也行。不会有固执的、不合理的习惯、如每餐一定要吃同一种菜、回家一定要搭同一路的巴士。他们因为享受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而具有安全感、而不需要依靠固定的环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来获得安全感。所以他们的生活具有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

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

幼儿期的孩子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发育水平上一定是正常的、这包括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甚至也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一个心理上健康的孩子、他的行为表现应当与同年龄孩子相当。比如注意力明显比同龄儿童差、控制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者、心理上不能算健康。

行为表现与所处文化相符

人是社会的人、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并接受其制约、所以人的行为应该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例如、经常做出有害他人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心理上肯定不能算健康。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2

幼儿期保健要点

1、促进幼儿语言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幼儿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学习语言;选择适当玩具促进精细动作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育。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的自信/依赖、勤奋/退缩心理状态的基础。语言发育迟缓应到专科诊治。

2、培养自我生活能力

2~3岁大脑皮质的控制功能发育较完善、幼儿可逐渐自己控制排便。安排规律生活、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定期健康检查

每3~6个月应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等营养性疾病;教育家长配合医生继续用生长曲线监测儿童生长速度。注意保护儿童隐私、如检查外生殖器需得到家长许可。

4、预防事故和疾病

监护人应避免幼儿吸入异物引起窒息、也不宜让幼儿独自外出或留在家中、应注意避免环境中致烫伤、跌伤、溺水、触电的各种不安全因素。1、5~2岁进行白百破疫苗强化接种;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资源、经济水平、家长的自我保健需求接种乙脑、流脑、风疹、腮腺炎、水痘、肺炎、B型流感等疫苗。

5、合理营养

供给丰富的平衡营养素、食物种类、质地接近成人、每日5~6餐适合幼儿生长需要和消化道功能水平。发展独立进食行为、防止强迫进食;避免过多液体或零食摄入。坚持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进行空气浴、日光浴。

6、口腔保健

家长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每晚一次、预防龋齿;1岁后应断离奶瓶、预防错颌畸形和“奶瓶龋齿”。

7、疾病筛查

(1)缺铁性贫血:每年1~2次Hb筛查。Hb<110mg/L、应治疗。

(2)视力:每年一次视力筛查、可常规用“点状视力检测仪”筛查幼儿视力。异常者转专科诊治。

(3)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每年一次小便、大便常规检查、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结果异常者、寻找原因、或转专科诊治。

(4)外生殖器:检查男童有无小阴 茎、鞘膜积液、异常者转专科诊治。

(5)遗传代谢性骨病:幼儿如出现进行性骨骼畸形、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需通过骨X线与血生化检查与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及其他原因的骨骼畸形鉴别。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3

一、 幼儿期依恋的表现

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二、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出现这个问题的第一责任是家长。孩子已经习惯了满足他的需要,那是从幼小开始,家长的教育不当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怎么办?需要矫正思维。不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以消极对抗的办法来施压强迫家长满足他的需要,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如果这样下去,长大成人后他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是很难的。真正的痛苦是孩子踏入社会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其结果是全家人的痛苦,甚至是孩子一生的痛苦。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必须与人相处。如果孩子仅仅学会了被满足需要而不懂得理解他人、与他人协作,不懂得谦让只懂得索取,其结果不堪设想。当家长发现孩子无论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矫正,年龄越小越好矫正,年龄越大越不好办。怎么办?

第一,告诉他,他所需要的事情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所有人欠他的。即便是幼儿园小朋友,他得到的物质奖赏也是因为他在某方面哪件事情做得好、哪个行为好而得到的。

第二,推迟满足需要。我在这20几年的年研究中发现,越是通过物质表明爱(这个爱是打引号的爱,其实是伤害,是一种精神伤害)的家长,其孩子的逆反更强。精神关爱远远高于物质关爱。倒转30年,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家长如果给孩子一颗糖,那是很高的奖赏,当今天孩子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你还是以满足物质需要为重,这是满足动物的属性。推迟满足有三大价值:第一,培养孩子理解家长他人,而不是以他为中心大家都得服务于他;第二,他懂得了协作,而不是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

第三,他学会了忍让。一个人来到这个社会,绝对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按照他所想所需在运转,正因为如此,恰恰产生了矛盾。让孩子接受这个矛盾、学会化解矛盾,这恰恰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5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