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与杜甫的《登高》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不仅诗的结构一样,就连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都大同小异。先来说说杜甫的《登高》。《登高》一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身在异乡却思念家乡的情感。诗中的一个“悲秋”体现出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与心中的忧愁、悲伤。诗的尾联总结自己的心情,并对前面的景色抒发感情。下面再来说说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陈与义的诗大都是刻意追求杜诗的写作手法。像首联和颔联,杜诗是写秋之景,而陈诗也绘的景,并且两诗都提到了长江。陈与义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十分悲伤,而诗中的“来游”本应是逃难,但用“来游”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悲到极致了。
这两首诗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首、颔、颈三联写景、身处其境,尾联抒情,也就是所见其景,抒发感情。还有就是诗中的用词都有许多相像之处,如:“霜鬓”和“白头”,“长江”与“江水”等。两诗的感情也十分相似,这可能与两人的遭遇相近有关。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的异同点:两诗在情感基调上相同,都蕴含有浓厚的悲秋情怀,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两诗的结构处置也相同,都从描绘秋景图开始,营造出悲愁氛围之后,继而借景抒情;两诗在情感表达上有所区别,前者伤感氛围过浓,境界不如后者壮阔。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出一幅惨淡凄清的秋景,悲秋情绪流露于全诗每个字句中。全诗用“秋”字统领全文,不仅写出了诗人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等境况,也抒发了诗人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全诗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的全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的全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主是否想询问“《醉翁亭记》与《登岳阳楼记》的异同”?两者写作背景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主要内容不同。
1、《醉翁亭记》中,作者描绘的是一番欣欣向荣的山水之乐,当时作者在当地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主要基调都很快乐昂扬。
2、《登岳阳楼记》是作者为了劝慰受到政治挫折的朋友滕子京,这时候联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难免有很多沉重的思考,基调虽是力求旷达,但其实有很多苦涩和隐忧。
如果选择一个诗人为江西代言的话,黄庭坚某种程度上甚至比陶渊明还要合适,因为黄庭坚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这个诗派就是大名鼎鼎的“江西诗派”,是有着明确的“江西”标签的。本期给大家分享黄庭坚在江西创作的“江西诗派”的代表作——《登快阁》。
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平起式七律·黄庭坚《登快阁》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对照。
在我上一期关于辛弃疾的分享中,提到了上饶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说法。实际上江西像上饶这样出了许多进士的地方可不止一个,比如江西九江市下辖的修水县以一县之力,在科举上的表现与上饶比可以说是毫不逊色,甚至还要稍胜一筹,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江西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荟萃。
修水县古称分宁、宁州、义宁等,修水这个县名是在民国三年为避广西义宁县同名而改的。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地处幕阜山与九岭山山脉之间,现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说到修水县这个“进士大户”,相关数字着实令人咋舌:自唐宋至清代,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我之前分享过的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就是修水人,他出身的桃里陈氏是修水的名门望族,一门有四人名载《辞海》。不过,在修水众多的名人中,名声最大的还应当属北宋和大才子苏轼并称“苏黄”的大诗人和大书法家黄庭坚。
说起黄庭坚,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曾经分享过他的《鄂州南楼书事》。在那一期分享里,我说到了他写“穷”写得特别形象:“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但其实,黄庭坚虽然确实一生仕途落魄,但并不像他的诗里写的那么穷,特别是黄庭坚出身的家庭,那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黄庭坚的远祖是西汉循吏丞相黄霸,他的祖父黄湜为大宋进士。黄湜这一辈黄家的十三个兄弟有十人进士及第,时称十龙。父亲黄庶也是大宋进士,而且还是著名的诗人,康州太守。黄庭坚自己自然也是大宋进士,而且还曾两次在乡试中夺取魁首。修水黄氏这个诗书世家,书香越过十代,传至黄庭坚以致鼎盛。在黄庭坚中进士之前,修水双井黄氏有22位进士;黄庭坚中进士后,双井黄氏又有25位宋朝进士。这样一来,单单北宋一朝,双井黄氏就出了48名进士,他的老家修水县双井村正是因为黄庭坚他们这个家族成为科举史上“学霸县”的“学霸村”,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现在修水县的城南山崖曾是黄庭坚读书之地,这里被辟为黄庭坚纪念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以众多黄庭坚碑刻、墓志、著作等资料最为著名。而自宋代以来闻名朝野的双井村,则有黄庭坚陵园以及石刻等遗址遗迹。
黄庭坚这个名是他的父亲黄庶从古书中取的。他的父亲选择了远古时期的贤能之士“八恺”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庭坚“八恺”之一,据说是远古时期圣贤皋陶的字。皋陶是舜帝的良佐,中华民族的司法鼻祖,为人正直而有智慧。父亲黄庶很仰慕北宋敢于直言的大臣鲁宗道,所以有为黄庭坚取字“鲁直”。所以说黄庭坚的名和字寄寓了父亲对黄庭坚极大的厚望。而黄庭坚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的学业一日千里,进步神速,是千里之才。
虽然天赋异禀,又勤奋向学,但黄庭坚的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居于高位。进士及第后,他做的一直都是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这样的小官,后来又因为“苏门弟子”这一身份以及参与编写《神宗实录》之事,在新旧党争的大背景下屡遭厄运,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过了余生。但黄庭坚并没有由此消沉,他勤耕文坛,潜心专研,在所到之处教学生读书,写诗作词,研习书法,品评朋友的诗作,这使得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书法上黄庭坚独树一格,自成一家,和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宋四家”。文学上黄庭坚既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又在生前就得以与老师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可见在文学上黄庭坚可不仅仅是一个诗词文章写得很好的大诗人而已,他是在诗歌上独创了一体并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他独创的诗体被苏轼称为“山谷体”,而他开创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就是大名鼎鼎的“江西诗派”。这个诗派之所以以“江西”命名,就是因为他的开派宗师黄庭坚以及他的追随者中有11人都是江西人。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由此正式进入我国诗坛。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他的诗以杜甫为宗,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
黄庭坚在作诗技巧上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句中眼”,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曰:“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三是讲究章法,也就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因为有这样自觉的艺术技法的追求,加上黄庭坚才学双富,所以他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
江西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重视推陈出新。不过他们对黄庭坚的推崇主要是重视黄诗创作的技巧、技法,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刘熙载《艺概》)对黄庭坚重视心性存养、注重“以诗求道”等诗学主张有所忽视。另外,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江西诗派重要作家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诗作风格也迥异,有的还自成一体,江西诗派也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因为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易于学习,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从诗歌艺术发展的角度看,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太过才华横溢,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也因此他的创作门径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师之者都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已经遍及于整个诗坛,像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正如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所说:“黄山谷、陈后山为本朝诗祖。”而且,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所以,如果选择一个诗人为江西代言的话,黄庭坚甚至比陶渊明还要合适,毕竟黄庭坚和他开创的诗派是有着明确的“江西”标签的。
我本期分享选择的主题诗就是黄庭坚在 江西 创作的“ 江西 诗派”的代表作——《登快阁》。
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黄庭坚在太和令任上。黄庭坚进士及第后,先是任叶县尉,然后当了八年的北京国子监学官,之后就调任太和县。黄庭坚主政泰和期间,坚持平易宽简施政理念,关注民生疾苦,呵护百姓利益,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为官主张,深受百姓爱戴,并亲书《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用以自警。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其他县都趁这个机会大肆聚敛,黄庭坚主政的太和县却体恤当地百姓的疾苦不肯多收,县吏们很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因此感念他的恩德。黄庭坚整吏治,抗盐税、察民情,被百姓称为“黄青天”。直到今天,泰和百姓还感念其德,有很多公路、学校、商店等以黄庭坚的字号“山谷”命名。
黄庭坚这首《登快阁》题目里的快阁位于泰和县东的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然而快阁声名的鹊起显然要归功于黄庭坚的这首诗。史书中记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黄庭坚《登快阁》这首名作吧。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痴儿”是作者的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而黄庭坚却以“痴儿”自许。“了却”就是完成。“东西”就是东边和西边,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就是倚靠。“落木”就是落叶,我在为大家分享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曾经讲到过这个词。“澄”就是澄澈,清澈,“澄江”指的是快阁下面的赣江。“朱弦”在这里指琴,“佳人”就是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这个典故出自《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指的是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指正眼看人,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则是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就是姑且;这个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弄”意思是演奏;“与白鸥盟”这个典故出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我并非大器,只会认真地尽心尽力做好官事,忙碌了一天处理完公务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而天地却显得更阔大,快阁下一道澄江如练,在清朗的明月之下分外清明。友人远离,早已没有了弄弦的兴致,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扁舟一叶吹弄长笛,让这一颗心与白鸥做伴,逍遥江湖。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要想出彩往往较难,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以致有的作品如将其开头处砍去反而更简练精妙,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而黄庭坚此诗的首句“痴儿了却公家事”,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了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化用《晋书·傅咸传》的典故却翻出新意:典故原本是看不上老老实实尽力官事的做法,因而称之为“痴”,所以才说“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而黄庭坚却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也正体现了黄庭坚作诗技法“点铁成金”的妙处。接下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又为妙用之二。下句“快阁东西倚晚晴”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和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的语典,同样有翻新出奇之妙。“倚晚晴”三字便超脱了前人窠臼。杜甫诗中的“倚”是倚于山阁,是平铺直叙的实写;李商隐诗中的“倚”,主语为“万古贞魂”,是虚境幻生而成;而黄庭坚诗中的“倚”字却是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字,宛如看到了诗人与亭阁在晚霞逆光里的剪影。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明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清朗的明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但黄庭坚的诗句,既汲取了前辈的精华加以锻炼熔造,又真正锤炼出了新的境界,所以清人张宗泰《鲁斋所学集》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
颈联二句也是诗人巧用典故的名句。出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钟子期听伯牙弹琴,两人成知音,可是黄庭坚难觅知音,于是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就像那伯牙之琴弦已为钟子期而绝。对句用阮籍青白眼事,说自己没有嵇康那样的知己来访,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阮籍那藐视世俗的青白眼因之如在目前,又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尾联诗人说希望自己能吹弄着悠扬的长笛扁舟一叶江海去,因为自己的这颗心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黄庭坚这里的“与白鸥盟”,正是释惠洪《冷斋夜话》“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的又一生动诠释。
从全诗的结构看,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虽尽力于公事,却不能没有挣脱官场羁绊的意愿,因而自然有了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畅快。在这畅快的心绪下,初冬落木千山这种在大多数诗人眼中颇为萧瑟的景致在黄庭坚笔下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廓大意象,而接下来诗人更是渐入佳境,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然后五、六句诗人作一跌宕:如此良辰美景却没有知己可与共赏,诗人心内的忧烦油然生出,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弄长笛”和“与白鸥盟”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起首、顺势作结,更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像无穷。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清人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清人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清人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令人深感山谷当之无愧。
自黄庭坚在快阁赋诗后,快阁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不绝。著名的有南宋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代的刘鹗,明朝的王直、罗钦顺,清代的高咏等。但正如宋末元初诗人韦居安所言:“前后和者无虑数百篇,罕有杰出者。”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快阁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屡建屡毁。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快阁是照着咸丰年间的原样重建的,矗立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城区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一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题词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阁下的涪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又无一不深深地烙印着黄庭坚的印迹。和其他的著名楼阁一样,快阁正是因为黄庭坚的这首《登快阁》而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1你读过黄庭坚的诗吗?如果以前没读过,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他的《鄂州南楼书事》,还有《牧童诗》,以及我这期给大家分享的《登快阁》都是他被传诵比较广的作品,找来读读吧。
2如果你读过黄庭坚的诗词?选一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3你听说过江西诗派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4黄庭坚和苏轼之间有很多好玩的故事,找一个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5你还知道哪里有象黄庭坚家乡修水那样有名的“进士大户”吗?
6你还知道哪些因为诗词而出名的楼阁?
(元)脱脱等撰《宋史·黄庭坚传》
木斋《宋诗流变》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