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送友人,沙丘城下寄杜甫,上李邕,秋浦歌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

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送友人,沙丘城下寄杜甫,上李邕,秋浦歌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第1张

  独坐敬亭山

  孤独。所谓“众鸟”指世人;孤云喻己。那些攀附权贵的众生都已“高去”;只留自己一片纯洁的孤云在;所以也就“闲”了。只是这样的闲并非诗人主动追求的目标;而是得罪权贵;或者被他们“玩腻了“的结果——只有……相看两不厌。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夜宿山寺

  这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前六句写山中宁静幽深的自然景色,后二句写访友不遇,倚树怅惘。诗写得很有意境,没有对山林生活的深切体验,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意境来的;加上它语言的清秀,对仗的工致,显示了少年诗人的创作才华。此外,这首诗还告诉我们,诗人早在少年时代就和道教徒有交往了。

  送友人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沙丘城下寄杜甫

  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上李邕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秋浦歌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表达了诗人夜宿在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二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表达了诗人夜宿在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夜宿山寺是由诗人李白创作,古诗节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在访僧问道漫游中的作品。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高耸触天的寺楼,足有上百尺高,站在上面抬抬手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

第一层,通过“楼高百尺”、“可摘星辰”的夸张描写,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寺楼高耸入云的雄伟形象与非凡气势。

第一句,突出了“危”、“高”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寺楼的挺拔与险峻。

“危”,言楼的高耸状,但与“高”的色彩不同,“危”有挺拔险峻的意思,特别是坐落在高山之上的寺楼,用“危”来形容更能表现出它的高大气势。“危”用作首句首字,给全诗贯注了雄伟的气势,为下文夸张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创造了和谐的气氛。句中的“高百尺”和“危”字,同来修饰“楼”,“百尺”将“危”具体化,形象化,写出了“楼”的摩天之状。楼“高”而“危”,同义词在同一诗句中出现,而且各有新意,使高山之巅的“百尺”寺“楼”形象更为高大巍峨。“危楼高百尺”,用了“高百尺”和“危”四字来描写“楼”的险峻高大,笔墨集中,夸张恰到好处,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一座触天而立的“危楼”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句,通过站在“危楼”上“可摘星辰”的夸张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寺楼的“危”与“高”。

“摘星辰”紧承首句的“危”字,因寺楼高大,站在上面像是星星伸手可摘似的。首句的“高百尺”呼启着次句的“星辰”,“楼高百尺”,给人以百尺楼头星星高挂的感觉,足见“危”与“高”的艺术效果。这种百尺楼头挂星星的感觉的产生,恰恰是夸张手法艺术感染力的表现。这种艺术夸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带有浓厚的浪漫意味。句中“摘”字所描写的动作极为形象,优美,启人联想。“摘”又紧承首句的“高”字,在高楼上“摘星辰”,是多美的形象,多美的情态,妙不可言。

首句的“危楼”是写下,是静态描绘,次句的“摘星辰”是写上,是动态描写。写上而衬下,楼显得更高,星星显得更矮,境界也更深。“手可摘星辰”,夸张的意味很浓,浪漫的色彩很重,将寺楼的“高”“危”写得更为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高入云霄寺楼上的人,行动蹑手蹑脚,连说话也压得很低很低,唯恐声音大了,会打扰天界的神仙们。〕

第二层,通过“不敢”“恐惊”的想象,将夜宿山寺的人行动轻慢话语压抑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第三句,写夜宿山寺的人神秘的情态。

“不敢”二字非常传神,可以想见在“危楼”上住宿的人,行动是何等的小心拘谨,大概每行一步都会忐忑不安的。“不敢”紧承“高百尺”“摘星辰”而来,寺楼高危,天界近在咫尺,说话也只能咬耳低语,绝不敢高声朗朗,即使是大呼气儿也怕会使天界不宁!“不敢”,勾画出了一副静穆而又有点神秘色彩的面孔,动中寓静,静得空气都快凝结了。“不敢”的艺术感染力,甚至会使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声音压低下来。第三句中的“高”和首句的“高”互映,只因“楼高百尺”,极近天界,星星才举手可摘。楼“高”若再加声“高”,会把天界震塌的,那还了得!两个“高”字意境各不相同,前一个“高”字指写楼的伟岸,强调气势;后一个“高”字描绘的是细声低语,笔触细腻,色彩神秘。“不敢高声语”刻画入微,将夜宿人的声、色、神描绘得惟妙惟肖,形象感人。

第四句,写夜宿山寺的人微妙的情感活动。

“惊”紧承“高”,寺楼与天界相距如此之近,抬手可摘星星,说话气儿大了就会动“天”惊“神”,这是因为楼高声高而“惊”。“高楼”“高声”在意义上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产生了异常的艺术感染力。“恐”,即怕,为何而恐?楼高百尺,高声说话,就会震动神人。“恐”,写出了夜宿寺楼的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之所见,所想;后两句,是写夜宿寺楼的人之所为,所想。上联写的是“百尺楼头挂星星”的静态景观,下联是对夜宿人动态的描写。上联的“静”服务于下联的“动”,以静衬动,更为形象地写出了“不敢高声语”,实则是“悄悄语”。诗以“恐惊天上人”作结,突出了主题,强化了主题,给诗涂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综述

诗人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寺楼的高大壮观。

全诗围绕着寺楼之“高”着笔,首句,以“危”和“高百尺”正面写;二句,用举手“摘星辰”从侧面衬托寺楼的“高”;三、四句,以说话怕惊动天界人来烘托山寺之“高”。诗的想象奇特,意境优美。诗人通过“不敢”“恐惊”的想象,把住宿山寺的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生动逼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举手“摘星辰”的细节描写,把寺楼烘托得既像在人间,又像在天上,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夜宿山寺

李白 〔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夜宿山寺的诗意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3、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4、语:说话。

5、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诗意: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

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

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

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诗意: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

通向幽静的地方,

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

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

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意: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

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

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

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

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

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

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

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

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

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

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

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

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

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愿谢区中缘,永依金入宫。

寄报乘辇客,簪裾尔何容。

此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寺庙的高挺,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赞赏以及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情感。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创作年代: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白话释义:这座山上的寺庙是那么的高,人站在楼中一伸手就能够触及到天上的繁星。我不太敢大声说话,因为我害怕打扰天上的神仙。

 

扩展资料:

李白出生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曾经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由于遭人谗谤,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没有得到结果

这首《夜宿山寺》,在湖北省黄梅县所作,写的是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于是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借着美妙的月光登上楼。凭栏朝远处望去,星光闪动,李白瞬间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李白夜宿山里面的这首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风貌,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夜宿山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3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