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蝶恋花》想表达什么情感?

宋词《蝶恋花》想表达什么情感?,第1张

《蝶恋花》是宋词的一个词牌,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江如练》、《西笑吟》。

《蝶恋花》这个词牌属于双调,共六十字,上下阕同调,押四仄韵 。前后段各五句,句式是74577,74577。它的词牌格式以冯延巳为正格: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帘海燕双飞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蝶恋花》这个词牌在写作上,应注意如下几点:其用韵是上下阕各四仄韵,用韵为上、去,不用入声。对偶没有要求,上下阕最后两个七言句随意。这个词牌句式以近体五、七言为主。内容上比较适于表达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情感内容。

词例1:

蝶恋花•春景(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词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词人的感伤。

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

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经泪满衣襟。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为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词例2: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词例3: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词例4:

蝶恋花 (唐•冯延巳)

萧索清秋珠泪坠。

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

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

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

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这也是一首秋愁怀人之作。冯延巳把秋天的意象和个人的愁思连在一起,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让人身同感受。

由这几个例子也可以体会出,《蝶恋花》所表达的大多是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情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

宋 柳永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思是:雨夜酒醉,思念越浓,而佳人既不知,也不解,独自爱着、念着,何其苦也。但是爱,终究无怨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令世代的痴情男女吁嘘感慨,更象是一种信念,支撑着执著的苦恋。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面对从遥远无边的天际而产生心情沮丧忧愁。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酒醉,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但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诗词鉴赏# 导语《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柳永的诗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欢迎阅读!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被王国维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第二种境界,是说要为梦想志向所付出一番刻苦的努力,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然而柳永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他只是单纯地写爱情,写他甘愿为所爱之人承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即使憔悴不堪,即使瘦骨嶙峋也绝不后悔。无论是关于治学还是爱情,这两句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执着感。

 这两句是全词之睛,是情感的升华。“终不悔”表现了作者近乎固执的执着,如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明知道会受到伤害,还是这么义无反顾,甘愿为之消瘦。不仅“终不悔”,还觉“消得”。“消得”是“值得”的意思,意在表达心甘情愿,在所不惜。这两句至情之语,将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不少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张端义:①自宣政间,周美成、柳耆卿辈出,自制乐章。②项平斋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晁无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苏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奢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陈振孙:其(柳永)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叶梦得: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陈师道:(柳永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王灼:(柳永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俞文豹: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严有翼:(柳永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李清照:①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②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周济: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陈廷焯: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宋翔凤: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郑文焯:(柳永词)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刘永济:其通俗之作,本代歌妓抒情,自必为此辈所喜闻乐道者,故其所作,传布极为广泛。

 夏敬观: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吴熊和:在北宋重声乐的时代气氛中,光靠歌词是难以传之遐迩、雅俗共赏的。(柳永词)是得力于新声,即大量新兴曲调的。

1、原文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译文

我伫立高楼迎看细细春风,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毫无兴味。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1、赏析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词人借“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高远,游目抒怀。特别是“无言”二字用得极妙,不但表明了抒情主人公“谁会凭栏意”的无奈,更表现出望而不得的失落与苦痛。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结尾情感得到升华,表现出了抒情主人公自誓甘愿为思念之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词,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蝶恋花①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①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蝶恋花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蝶恋花凤栖梧》亦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词人写春夜怀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景中含情,表现了怀念的深情!

蝶恋花·凤栖梧

宋代:柳永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4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