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含义。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主题的含义。主题与题材的关系。,第1张

主题:在艺术鉴赏中,从作品中提炼出凝聚而成的情、理的“精髓”。它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包括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作用两方面。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性因素。

艺术作品的主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与题材的差异性和艺术家主观情感、思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不同及对题材内涵的开掘角度等都有关系。不同的艺术门类、样式或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主题的体现方式有所不同。

关系:

1、在描写和表现自然现象或事物的作品中,题材是自然现象或事物本身,而主题则往往是它们的象征意义,或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结构关系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含义。

2、当我们接触到一部作品时,题材是显现的,因为题材是属于艺术形式层次上的外部内容。而主题是一部蕴含、较隐蔽,往往是在了解了题材之后,经过回味、琢磨、认识,才能悟出其弦外之音、感情倾向,进而总结出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诗歌的内容,诗歌分类鉴赏指导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写景诗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三、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遭、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五、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六、边塞诗征战诗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题材是诗歌的形式

一、选准角度,深入开掘

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不同角度切入。从人物角度去挖掘作品内涵,则应探究作者所塑造的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从情节角度去挖掘作品内涵,则应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通过比较其叙述笔墨的详略繁简的布局,来思考作者如此设计故事情节的意图,进而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蕴涵;从环境角度去挖掘作品内涵,则要细读文本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研究这样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所具有的作用。有些小说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之外,还有对主题的隐喻与暗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揣摩其核心景物意象的含意来探寻作品的深层寓意。有些小说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生存与故事发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的背景,我们可以联系该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特点来追溯小说作品的丰富内涵。

二、立足文本,具体分析

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应立足文本整体进行具体分析,而非盲人摸象,偏执一词。立足文本,具体分析,是要求我们在阅读小说作品时,要胸有全局,整体感知,深入细致地阅读领会,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不可仅仅关注主要人物,同时要考虑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刻画对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梳理故事情节的结构关系时,要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诸要素贯通起来分析,既要牢牢抓住作品中的重要矛盾冲突来破译人物形象的性格密码;又要紧紧揪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来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赏析环境描写的功能,既要读懂文本中直接的、集中的景物或场面描写文字,看出它对揭示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隐喻小说主题倾向的作用;又要捕捉住散落在人物对话、心理等描写文字中的那些暗示特定时代背景的细枝末节,从中窥探出作品的时代意义。

三、规范表述,简明扼要

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应根据题干的设问角度与答问要求而规范表述,力求简明扼要,避免过度解读而使答案文字累赘冗繁。赏析小说作品内涵类试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以下诸种类型:

⒈通过研究小说的标题,来探析作品的内涵。如: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分析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可以从标题与故事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性格、与主题思想表达、与作者写作意图等的关系的分析中去破解。

为何以“审丑”为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写法的审丑,一是绘画的审丑,一是人的“丑”。从写法看,是一语双关,或讽刺;从绘画看,是一种绘画流派;从老人看,是外貌丑陋,做人体丑事,但为孙子付出心灵;从小臭儿看,嫌弃爷爷,是不孝,是忘恩负义,是丑。

⒉通过研究小说的结构,来探析作品的内涵。如: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有喝过酒的巴尔堪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分析小说的结构关系与意图,探究作品的主题内涵。上述例题要求对小说的结尾进行个性化探究,可以从情节波澜起伏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的角度,从环境设置典型性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的角度,从叙事情节合理性的角度,从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等方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有个性和创意的观点,并展开有理有据的分析。例如,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这样安排结尾可以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3通过研究环境描写,来探析作品的内涵。如;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在赏读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时,要抓住作者刻意描写的关键的景物意象,抓住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主题表现的关系,从中领会作者的深意。例如上述试题题干所指的自然景物叙写,在小说节选部分《“这是你的战争!”》中主要是对“雪”与“蜡梅林”这两个景物意象的刻画(这是作者用笔较多的),作者以”雪”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式严峻,用傲雪的蜡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高洁、坚贞的品格。

4通过解读小说故事,来探析作品的内涵。如;

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立足文本,要依据小说内容对故事的意义作合理的探究,在“结合作品”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明确的观点和有力的论据是解答此类探究型题目的两大要素。

从父亲的背影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我”感受到了父亲为供"我”上学凑钱的艰难,感受到了父对”我”的关爱,感受到了“我"肩上责任的沉重。“我"童年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任何玩具。父亲做的万花筒,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既是对万花简的赞美,更是对父亲的感激。

父亲的不忍心与我的不忍心相互映衬,突出了父亲因家境不好,没有让儿子吃上一顿好的而感到自责、愧疚。写出了父亲日常生活极其节省,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写作背景: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

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