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古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赏析,第1张

 《旅夜书怀》唐代: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释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旅夜书怀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

名字或许因文章而显著,官位应该在年老多病时停止。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6大江:指长江。

7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8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9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代·杜甫《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诗三百首 , 写景 , 抒怀孤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微风吹拂著江岸的细草,那立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著。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著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著。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著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539篇诗文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唐代·崔颢《行经华阴》

行经华阴

唐代 :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唐诗三百首 , 怀古 , 山水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唐代·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代 :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唐诗三百首 , 写景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 :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 唐诗三百首 , 写景 , 山水 , 归隐猖狂

旅夜书怀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寄托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旅夜书怀尾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尾联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2、《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注释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4、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旅夜书怀颔联写景有何特点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颔联写远景,意象显得雄浑阔大,以乐景写哀情,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首联颔联意象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旅夜书怀尾联是什么

尾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杜甫 《旅夜书怀 》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3分)

(2)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4分)

(3)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4.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5.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6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7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3分)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 寒冷的深秋景象

评分建议:意象2分,景物特征1分。

(2)(4分) “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写感人。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评分建议: “直接抒情”1分,虚写或虚实结合1分,分析各1分

(3)(3分)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评分建议:点出感情1分,分析一句1分

4.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

5.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旅夜书怀尾联哪个字体现全诗感情基调

尾联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果是尾联的话,应该是“一”,天地和沙鸥,一大一小的明显对比,静夜孤舟,自己宛如天地间一渺小的沙鸥,无所依存,表达出了漂泊的伤感。

旅夜书怀,诗人写的什么感情?

感伤之情。

旅夜书怀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手法?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对仗或对偶 描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仗或对偶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反问(有问无答) 议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喻 设问(有问有答) 抒情

整首诗应该可以说是比兴 由景色入笔 转入议论抒情 对仗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排在后面 因为太普遍也太简单了 大体分析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旅夜书怀 杜甫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旅夜书怀》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意境上的区别:

1,借助的对象不同。《阁夜》是由时间而感叹物的变化,而《旅夜书怀》是由眼前的情景而抒情。

2,表达情感不同。《阁夜》是想到国家的战乱,同时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旅夜书怀》则是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

章法上的区别:

《阁夜》是层层铺开,步步推进,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旅夜书怀》则是由近及远,借景生情。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第三、四句写远景,诗的后半则是“书怀”。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原文如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白话文释义:年中白日的光阴逐渐缩短,寒夜霜雪笼罩着荒远天涯。破晓时军营中鼓角的悲壮,星河的影子在三峡上荡漾。荒野中的人家为战争痛哭,远处传来渔夫悲凄的歌声。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我何必介意书信音讯即少。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原文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白话文释义: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扩展资料

《旅夜书怀》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为途中所作。

第一、二句写近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雄浑阔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的后半是“书怀”,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阁夜》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颔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6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