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迷离的幻象和灰冷色调下摇曳着的暖意灯光,是王家卫用来使城市中的情感,在其镜头下显影的药水。
昏暗的灯光,一张床。一台写字桌,一面墙钟。传出低沉旋律的老式留声机,和一个执迷不悟、自恋成狂、孤独寂寞的人。
情感就在其中发生,在其中表达,也在其中死亡。
现代情感在王家卫的影像世界里,是一个自伤继而疗伤的暧昧过程。在他的**里,情感是人们患上失语和疏离症的因由,也是一种盲目信仰着的救赎方式。
自虐
香港作家李照兴对王氏**曾有一段评论:颜色是灰黑白,声音是沉默,风格是简约;诱惑在于神秘,原因是遗憾;过程是自虐,目的是自保。
如何体悟和感受这样一个“自虐”的情感世界呢?
王氏**中的角色,彼此隔绝,却又带着各自的黑暗彼此相近,以图探寻出乱世中一点光亮。可知普世浮华,动心不过弹指瞬间,长情却是需要修炼的技艺。一旦爱,便是苦征,便是自虐。
2046号房间里,王菲踩着高跟鞋呢喃,伸出左脚被663捧在手心,念着“一起走吧”。一起走吧!可再怎么走,都走不出寂寞的十里方圆。再怎么走,看见的依旧是陌生脸孔,靠着的依旧是冰凉脊背。
痛失爱,而选择不断奔跑的男人,穿旗袍,在楼提前寂然微笑的女人;一罐罐买着凤梨罐头的男人,踩着高跟鞋看到不一样风景的女人;布宜诺斯艾利斯瀑布下独身仰望的男人,坐在售票柜台后等待一分钟交谈的女人……
他们如同迷恋伤疤一样迷恋着这个世界,用力或不用力的都在爱。
悲观
张爱玲曾对中国旧文学有着这样的谈论:“细节引人入胜,而主题永远悲观。”这同样适应于评论王家卫**里的情感。
他用细节组织构成一个低调的情感世界,也用细节表达了他情感世界里悲观的主题。
低矮楼房,高陡的楼梯。晒着太阳的旧藤椅,挂满衣服的墙,放着烟盒的木桌。雨水,途中、梦中的加州阳光。小资情调的女主人公抱着黑色背包蜷卧在沙发上,眼神疏离。男人在小酒吧的酒桌前,对着录音机低声哭泣……
所有的细节都在沉默中带着一种自持的美好,冷色的大氛围中又环绕着一种暖色的温情。
物质本身没有情感,却在失语的形状里有股沁人心肺的亲切。这些身边“死”着的事物,却有“活”着的美。它们无意的,在导演的存心里,以一种抗拒的姿势拥抱着现世里的冷暖人情。它们用具体的物状的自身,在王氏**里演变成情感,流动在角色的眼神和手势中,传达着导演回忆里缓慢而纤细的情愫。
美的东西,亦有其无法抵消也无从探明的脆弱,所以必定悲伤。王家卫用细节编织成一张悲情的网,网住纸醉金迷、歌舞言欢的世界里,那些游动的感伤。
我们或许要猜测,他墨镜底下那双眼睛,究竟看过多少世事无常,才有这样一个广袤的悲观情怀,来演绎人心的沧桑和城市荒凉。
可猜测只是我们无法接近时的一种幻想。
冷漠
王家卫的**中,人物的对话并不多,反而是画外音,连绵成片,不绝于耳。那些独自的低语加上配乐,结合成一个缠绵、缱绻、魅惑、追忆、期盼、暧昧、迷人至死的情感氛围。
一些自言自语仿佛参禅,指引了一条在内心困顿时,走出冷漠世事的归途。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至使你我之间已经没有太多交谈的必要。即使对你微笑,背后也可能躲着恶毒。
**中,那些画外音,如同梦境里时时敲响的远钟,诉说着爱情里的乏力和无可奈何。表达了导演黑白灰的影像世界里,沉默不语、彼此隔绝的情感态度。
所以,不管彼此心中多需要温暖,也只会越离越远。因为都清楚:我要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现代人目的明确,情感成为奢侈品摆进华丽橱窗,供人欣赏。却有一层玻璃隔开,看得见辉煌,却少有人消费得起。
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一个很小心的人,每次穿雨衣的时候,我都会带太阳镜,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出太阳。”
现代人在失语症和疏离症患病状态下,做出许多病态的自卫动作。感情,在现代人眼里,比水高尚不了多少,而《东邪西毒》里面讲:水是越喝越寒的。
《旺角卡门》里有一句台词:因为我很了解我自己,我不能对你承诺什么。于是情感成了摆设,不能给予温暖。相爱变成无望的挣扎,最后还是要孤身一人,守住清冷人世,独自行走,冷暖自知。
如同《阿飞正传》里那一句:既然她不给我机会,我也一定不会给她机会。
人人自卫,却从不想张开手去拥抱别人。情感桎梏,从此患上冷漠病。
爱情
爱情不能以传统的数学公式计算。它是一场男女之间,全力以赴却惨冒粉身碎骨危机的铁人拉锯赛。任何承担爱情之名表述的一言一语,终由浓烈而值得细想的真心话,化为苍白而虚假的谎言。
王家卫在影片中表达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爱情态度,现实的残酷与内心向往时时对抗。人们深陷其中,挣扎着想要找一条出路。在遭遇各种打击后,或许真会在某一个转角看见不一样的景色。
他用影像打造了一个低调、悲观,充满迷惘的爱情世界,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我们逼上情感的绝路,让我们在唏嘘感叹后,以全新的眼光来体味现实生活,让死去的真情和温暖,复活在你我身边。
用失语和疏离的影像世界,打开一个通往异处的入口,或许就是人情复归的道路吧。
王家卫的**一向善于渗入人类的情感空间,分析人类的情感世界。自《阿飞正传》的不落地鸟,《东邪西毒》里欲忘记过去的情感挫败,而甘于自我流放的欧阳修。《重庆森林》里,害怕正面面对爱情,而偷偷闯进其暗恋者的世界里的阿菲。《堕落天使》里,无奈地承受干枯情感的孤独杀手,《春光乍泄》里离合不定的黎耀辉与何宝荣。以及,《花样年华》里与隐藏的另一半攀谈的一对未婚男女,均是寂寞流离的失语者。
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站在影像之外,叙述和制造了这样一个让人痴迷又深陷其中的爱情世界,把我们的情绪控制在他的不动声色中,我们却无法靠近他。
渺茫浩瀚的**,折射着人生的影子。快速滑动的35毫米胶片,原本是如此的单调,是那一个个美妙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一次次地感动,洒下欢声,流下泪水,呼吸梦想,使我们在冷漠的世界里变得更加坚强。
然而,**只是簇簇光的影子,爱情从开始到最后,也只是飘渺的憧憬和回忆。也许,爱情是儿时的童话,永远的梦想,是真得让人感动过,也平静过,爱过,也恨过……
人生常变,只有**还在用光,诉说着一个比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意境综述
意境一词多在中国古典诗、词、画等传统艺术中被提及,是指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不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也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情趣,且更侧重于主体的情感表达。艺术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情感表述方式,**中空镜头的运用营造的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长镜头的纪实化拍设构建的是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通过影视镜头和画面凝聚的作品主题是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之美。影视艺术融导演之情于声画之中,以综合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建造艺术意境,来阐释某种无法言述的艺术意蕴。
二、以《城南旧事》为例分析**的意境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吴贻弓深刻践行了他们这一代导演提出的“丢掉戏剧的拐杖”这一主张,打破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戏剧式**模式,进行**语言和风格的探索,以诗化的**艺术语言进行历史叙述,表达人生哲理。《城南旧事》作为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是传统美学和现代**语言的完美结合,具备了第四代导演**作品的“诗**”特征,整部影片在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本文以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为例,分析该影片的意境营造以其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1、文学式的分段叙事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以时间顺序串联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借以英子纯真的视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体面貌,也寄托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乡愁,传达一种人生处处是别离的意蕴。
散文式的叙事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式**范本的《城南旧事》在叙事上采取串珠式的手法,讲述主人公英子从6岁到13岁之间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别是文学小说中的《惠安馆》、《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与“疯子”秀贞相识,和妞儿成为伙伴,并帮助他们相认,最终妞儿与秀贞死于火车轨下,英子也随父母搬了家,告别了小学之前的童年和伙伴。第二段故事发生在小学时期,英子认识了为供弟弟上学的小偷,和他成为朋友,最终目送他被警察带走,英子也小学毕业。最后一段故事,导演将原著小说中《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部分融合到一起,选择以父亲逝去、宋妈离开为结尾,英子目睹宋妈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亲生病去世,经历与亲人的不舍告别,而开始真正长大。
几段故事看似是独立发展,但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英子的童年别离和成长,共同表达“离别”这一主题意蕴。告别伙伴、告别不经世事的小学,告别亲人,告别愚而神圣的童年。整部影片对于离别和死亡的悲痛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缓慢的镜头和叙事节奏凝聚悲伤,既有生死无常的生命感慨,也有离愁别绪的无奈。
此外,独立的故事设置也从不同方面折射当时社会生活背景,进行平静地历史叙述,于个人小离愁之中展现国家大背景。这种处理有些虚淡甚至刻意隐藏,但却又在虚实之间让人忘却不得,愁云惨淡的社会现实从头至尾荣绕于观者心头,这也是已经营造的最常用手法,虚实结合,以虚显实,构建一种特别意境。比如,从影片开始就以英子的视角呈现父亲在家里招待学生,秀贞的丈夫被抓,北大学生在街上游行,母亲言语间的谨慎等,这些时代现状的处理不露痕迹,却有着一种内在张力。
2、无言胜有言的视听语言
意境源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在影片中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开头用空镜头呈现秋风中枯黄的野草、乌鸦,以及随着主人公的阐述,长城逐渐化出,镜头拉远,骆驼队走在城墙上,昏黄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远景的交替中伴随送别歌出现,直接从视觉和听觉上将观众带入怀旧的、绵长的意境之中。
(1)长镜头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长镜头来表现胡同里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镜头的平缓摇移而非切换来营造一种不加修饰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相比,更强调叙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达到了**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夺天工。
片中大量长镜头停留在秀贞回忆往事、宋妈失去孩子、英子告别小偷,这种大停顿叠加人物回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引人深思。在述说完身世之后,镜头停顿到妞儿与英子坐在屋里的场景,大远景逐渐拉远,长镜头渲染妞儿的悲惨身世,也营造某种悲悯氛围,使观众自然而然陷入思考,进而产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的场景中,镜头在英子脸上停顿,天真的眼睛盈满泪水,没有太多表情,也迟迟不愿开口唱歌,长镜头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小英子对于“什么是好人与坏人”的困惑,对于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愿与不舍呈现的淋漓尽致。
(2)色彩呈现“发纤浓于简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调是怀旧风格的,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城墙与胡同是暗淡的,人们着装是素淡的,这种色彩搭配真实呈现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惨淡的社会现状,为影片背后没有明说的社会背景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墙淡瓦间穿小红袄出现,与悲凉社会现实之间划了一条浅浅的线,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视角审视残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伤。
(3)道具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导演通过道具(意象)运用建构意境场景。意境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表意空间的词,是一种通过周围景物营造出的场景。归巢的乌鸦,骆驼颈上的铃铛,古老的城墙,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摇晃的水车,京味的叫卖,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懒样洋交谈的人,蓝天红叶,这些意象的结合,构建了一幅真实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风貌。同时,以纪事化手法来完成意境的构建,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辑,平实琐碎的生活镜头,打水、买菜、吃饭、逛庙会、上课、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复始,时间却不经意间流逝,现实化的表达给予观者强烈的真实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4)音乐营造情感升华的意境
音乐在调动情绪和延伸想象空间上具有独特作用,**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大多通过背景音乐表达。本片的主题音乐是《骊歌》,长亭送别的歌词与离情别意的曲调和影片主题相呼应,并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别过去时响起,起到划分故事段落和推进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儿与秀贞离开时,英子搬家的路上响起了送别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后的课上,英子没有再跟老师一起唱送别歌,一直到父亲去世、宋妈离开,英子对于离别这件事的感受不断清晰,影片没有直白说明英子在种种离别中的痛苦,而是通过音乐缓缓呈现这种情感变化,以音乐营造别离哀伤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响的运用也在意境营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里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带到秀贞家认亲,妞与秀贞相认后死于火车轨下,该段雷声、雨声,火车轨声,汽笛声,叫喊声掺杂在一起,既表达英子对伙伴的不舍,又将儿童的天真善良与成长中的纠结困惑缓慢呈现在观者面前。
(5)主观视角构建平实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运用主观叙述结构,从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讲述,以英子的主观感受来呈现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影片没有丑化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在英子的主观视角下被冲淡。
此外,导演以英子的视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骆驼挂铃铛,为什么要枪毙人,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什么是好人和坏人,宋妈的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这一点的处理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营造某种绵长却意蕴无穷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给不出准确答案,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复蒙太奇建构的内在张力
一部**作品大到影片的整体风格,小到每个镜头细节的表达都可以建构意境,《城南旧事》不仅整体上表达淡淡的人生何处无相遇,转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绪这一主题,在画面、音乐、剪辑、叙事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为这一主题构建整体意境。本部影片中,导演在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上有着独到之处。比如,井台打水的镜头,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现都几乎内容相同,似乎是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也记录着时间的流走。最后在妞儿和秀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儿的身世,水井依旧是那个水井,但是时间已经是夏天,聒噪的知了声和干涸的井槽营造一种异样的氛围,预示着妞儿和秀贞的悲剧。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复,英子童真的眼睛贯穿着故事的始终,镜头从不同角度将英子眼里的懵懂、开心、好奇、疑惑、悲伤表现出来,呈现英子的善良真诚,机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借由这双眼睛表达着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意象的重复剪辑,影片中宋妈眼角的皱纹、学校放学的场景也都使用了这种艺术重复。在内部节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顿(比如,在呈现妞儿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宋妈作为传统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别歌响起,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与影片整体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相交织。
三、总结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将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现出来,为整部影片的怀旧意境做了铺垫,与结尾处红叶漫山,骊歌响起相呼应。**台词的散文化处理和背景音乐的古典化编曲共同起到意境升华的作用。全片以平缓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散文诗式的怀旧气氛,呈现既愚笨而又神圣的童年,抒发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乡情,情感沉而不烈,浓而不腻,绵绵而不绝,哀淡而不悲伤。在影片的镜头和叙事上,自然真切,巧夺天工;在场景建构上,呈现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单纯的景,情非单纯的情;而在情感表达上,处理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意境**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城南旧事》一直深入人心之处。
中国**在意境的构造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因此更具东方古典韵味。作为综合艺术,**通过丰富的意象选择、综合的艺术语言,建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让观众从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国导演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实践从最初的《渔光曲》到第四代导演的《城南旧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龙》也一直没有停止。
摘 要:华语影片《如果爱》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初次进军内地市场的试水之作,用“陌生化”手法巧妙地将最具形式感的歌舞元素嫁接在《如果爱》当中,把关乎人类普遍情感的爱情片放在镜式文本的套层结构中展开。影片建构在文本间的相互折射与照应,使得它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当代华语**的镜像迷宫。香港**与香港导演正在这座镜城中经历着“内心的流徙”,经历着逃离、迷惘、质疑和异化,无奈而无助地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乃至个人经历放逐为他者眼中的观照行为。
关键词:《如果爱》;镜式文本;身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92-02
一、镜式文本与套层结构
《如果爱》延续了**《甜蜜蜜》中异乡人漂泊状态下寻找身份认同这一主题。影片采用套层结构的样式,把类似残酷现实版《甜蜜蜜》的爱情故事和华丽梦幻的歌舞表演交替呈现,由同一组演员表演两个爱情故事。
Monty作为全知叙事人,在开篇独白中把每个人的一生比作一部**,“在我这儿储存了很多被别人剪掉的片段”。如果说这里所言“剪掉的片段”就是指代记忆,那么整部影片就像是一部汇集剪掉片段的蒙太奇之镜。在套层结构中,虚构中的虚构和虚构中的真实构成两面相向而立的镜,它们彼此折射、互为阐释,以互为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
从表层故事上看,孙纳、林见东、聂文和小雨、张扬、班主是影片中出现的两组六个人物。拒绝回忆的孙纳实际上映照的是戏中戏里失忆的小雨,对孙纳念念不忘并强迫她承认爱过自己的林见东对应着不断追问小雨身份的旧情人张扬,帮助孙纳完成明星梦的聂文如同救下流落街头的小雨并赋予了她一个新身份的马戏班班主,由此可见,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并非世俗中的“三角恋”关系,而应该如聂文对监制阐释的那样“我觉得那三个主角之间的爱情太牵强,小雨应该不是真的爱张扬,张扬回来找小雨也不是因为爱她,班主跟小雨也谈不上什么爱情”。林见东的助理也指着剧本向监制建议“最后一条有什么理由用过去式,因为过去式已经发生,是否该用现在进行式,我是说现在式是代表艺人”,片中最后一条指的就是班主和小雨上演的那场空中飞人戏,张扬作为观众在下面观看,最后以班主自杀作为结局,那么助理的这段话已经混淆了虚构中的真实和虚构中的虚构。
戏中戏之外孙纳与林见东之间存在的也仅仅是爱得不够的“爱情”,对于林见东为她设计的爱情关系,孙纳一次次地给以否定,实际上她渴望得到的是老外制片、冼平(林见东的副导演同学)、导演聂文给予的角色/身份,她对两人之间的爱情或者说对自己爱过林见东这件事给出的是这样的描述:“老东,记着,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孙纳对于林见东来说,永远是林见东“想象中的他者”,林见东清楚地知道令他最害怕的“就是她根本没爱过我”,可是却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两人曾经在冰河上拥抱的画面每天出现在林见东的梦里,而这个林见东自我意识中建构的梦让他每天生活在伤心与失去中,于是他更加急切地渴望从孙纳这里得到认同,并且执着地认为十年前爱他的老孙一直存在,只要带孙纳回趟北京,就可以找回“以前的老孙”。孙纳对他提出的这个荒谬看法直接而肯定地给出回答:“我就是以前的老孙”,“需要明白的我十年前就明白了,现在是你不明白。”当两人从北京回来之后,林见东本以为他找到了十年前的孙纳,便对她说“我们都不要进去了”,孙纳回答“还有一场戏要我们去演”,显然她始终把自己与林见东之间的“旧情人”关系放置在虚构的虚构中,这里“进去”就意味着她再次来到聂文身边,意味着她对林见东“爱人”身份的二度否定,“进去”即代表着双重意义上的离开。雪地里上演的最后一幕班主与小雨的戏中戏,更像一场班主接受命运安排随之结束自己生命的完成式,最后的道别已经超越了班主与小雨的层面:“放手吧,让我成为你的回忆,孙纳。”
二、**语言与叙事
**《如果爱》不仅用套层结构为影片展开叙事,而且加入**语言这一重要的叙事话语。
最初,林见东去地下室投靠孙纳,当他打开那扇铁门时,镜头从全景跳跃为带有纵深感的远景,镜头深处林见东渺小到几乎化成一个点,前方一片黑暗,看不见未来。相反,孙纳带着明星梦离开地下室时,那一扇打开的门更像是一扇希望之门,一扇打开外面世界之门,孙纳以逆光的造型出现在门框中,她的前方仿佛一片光明,而可怜的林见东只能在地下室透过铁网套住的玻璃窗,眼睁睁看着孙纳离开而无可奈何。林见东奔出废旧工厂的地下室试图寻找已经离开的孙纳,他朝着没有尽头的前方跑去,镜头呈现出反相移动,把一种巨大的距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林见东知道孙纳与冼平在一起后,镜头给出他落入冰河的画面,随之而来的音效是冰面破碎的声音,一音双关,意味深长。
在戏中戏里,张扬和失忆的小雨在马戏班重遇,张扬不停地追问小雨的身份,小雨“你是谁,你是谁,那样爱过我。在前世里还是梦里,似曾相识的你”也给出了回应,而接下来一个跳轴镜头更是对镜式文本做出了最准确的阐释:一组张扬与小雨的正反打镜头,先拍张扬,再反打拍摄小雨,小雨唱着“爱,在你眼中,是我不明白的感觉”,摄影机跳轴,接两组正反打镜头,先拍摄小雨,反打张扬,再拍摄小雨,小雨唱道“为何你要问我,问我是谁”,拍摄张扬,小雨出画,镜头成张扬的单人镜头,张扬与小雨的对话在跳轴之后就成了真正意义上林见东与孙纳的对话。这里孙纳/小雨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陷入“我是谁”这样一种自我的困惑中,但张扬/林见东已经指认出“错的也许是回忆,你不是你”。
游泳池作为现实与回忆之间重要的转场空间,更像是林见东进入记忆之门的一个通道。孙纳第一次跃入游泳池,先是一个俯拍游泳池的镜头,水面如镜占满整个画面,孙纳跃进泳池后,空间转移到北京地下室。
在此之前,导演也给出了孙纳必将会在林见东的记忆中落网的暗示。戏中戏里,小雨和张扬同坐在秋千上,张扬对身边的小雨说:“老孙,你快乐吗?可不可以教一下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活得这么快乐。记不记得,我以前常常从后面这样抱着你。”小雨沉默,久久不做声,直到张扬撒手,她(是小雨还是孙纳?)落入了一张保护网后才犹如梦醒,这张网更像是林见东为其铺设的记忆之网。聂文随后宣布加入“戏中戏”,镜头接上网中孙纳的特写,仰拍坐在秋千上的林见东此时就像一个局外人,观看着班主和小雨/聂文和孙纳之间的故事。更为有趣的是一个镜头中的镜头:虚构的真实里孙纳和林见东在看片室内拥抱的画面与戏中戏里小雨和张扬拥抱的画面相重叠,作为被Monty这个全知叙事人观看的对象,就在这时闯进另一个观看者,聂文从左侧入画,底光把聂文包围,Monty随之从左侧退出画内,只留聂文一人作为观看者,接着镜头慢慢拉开,呈现出聂文的仰拍镜头,整个画面被恐怖感填满,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样,此处也把动作剪辑点当做一个有趣的转场,链接了虚构中的真实和虚构中的虚构,这样的安排也印证了聂文加入《毋忘我》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填补剧中缺少的角色,而是用聂文身份中的情感架构在班主身份的行为之中,完成虚构的真实里未上演的戏码。
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观性:主观、客观、中性;一类是情感倾向:褒义、贬义、中性。
文本分析的话,主要是对词、句子中观点的挖掘。你所说的机器学习法,现在基本用于对**观点的打分系统吧。基本上就是利用分类计数,对文档中存在的情感进行分类的。
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我认为机器学习法只是情感文本分析的方法论之一,至于数据挖掘,也是通过对文档的数据收取,进行情感分析的。也是对情感文本分析的方法论之一。
所以,情感分析是主体的话,文本分类、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都是方式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共同应用在一个情感分析中,也可以分别独立存在。目前英文类的文本情感分析比较多,中文类的相对少一点,你要做这方面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啊。嘿嘿。
中文分析情感确实没有英文那么纯粹流畅,因为情感它存在并列,对立,主观,客观,每个方面的领域都那么开阔,说实在的分析情感中文的词典太差了,一边用词一边还得用笔来解析。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主客观及积极与消极这些正负判断相当麻烦,到底是词典太不给力了。词语资源都不完善,怎么会有牢固的基础,因此想要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就太难了。
可以使用你所写的类型片或者是同类的**进行举例的,影片其实本身是一个个人观后感,所以这个要求个人在观看的时候要多多去揣摩**情节,所以,如果想写好一篇影评,就需要与他人观影时的思维区别开来。
**评论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大致了解**的内容。**评论极大地决定了个人是否想要观看**。因此,这种类型的写作应该足够详细,以帮助读者做出诚实的决定。尽管评论的基础是详细阐述**评论大纲,但它不应该放弃**的情节或使**令人愉快的惊喜。
关于**的观点需要明确说明,无论好坏。如果评论要简短,则可以使用星标和分数来表达评论者的想法。因此,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具备如何撰写**评论的基本知识。
例如:完整分析(阿甘正传)
情节分析:**属于现代小说的类型(现代历史通常被认为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延伸,虽然这一类别进一步分为期现代(16世纪至17世纪)和晚期现代(17世纪至今),汤姆汉克斯扮演阿甘正传的角色。 他穿越了历史,并以体面和诚实的方式度过了所有艰辛。
原声带分析:配乐反映了当时流行的情绪,这反过来又带来了紧迫感。这些歌曲很棒,也适合孩子们听。**配乐有助于说明**的位置过渡-从温暖和安全的领域到更加敌对的边界。例如,Fleetwood (Go Your Way)的歌曲用于说明Forrest在他的旅程中是如何加入他的朋友的。
**配乐是**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乐也是为了传达场景的性质,从而帮助**打造更多的情感冲击动。
气氛:在**的后期,气氛发生变化部队出去巡逻,远离他们安全的基地。气氛变得紧张,同时迷人。在整部**中改变气氛强调正在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严重的并且会产生影响,**"阿甘正传”也不例外。
如果气氛不正确,那么**对于正在观看它的人来说不会那么真实。**从海滩派对的气氛开始。 乐在后台播放,人们正在享受烧烤和扑克牌。部队不会被遗忘,因为他们看到他们的卡车装满了啤酒箱。
这部**的主要观点:阿甘正传的主要观点是生活中充满了未知的惊喜。Forrest Gump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只是一个有学习困难的乡村男孩。然而,福雷斯特并没有让这个障碍定义他,并组不遗余力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相关人物。
这部**虽然因战争及后果而胞含一些黑暗和暴力, 但却是一部令人振奋和振奋的**,因为它展示了人们如何能够战胜-切,甚至茁壮成长。如果一部**要始终保持连贯,那么**需要有一个(或者可能有两个,当然更难维护)。
演员分析:汤姆汉克斯完全符合这个触,因为他设法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他同时描绘了悲伤和喜剧的感受。因此,福雷斯特让**得有趣。汤姆汉克斯是一个 强有力的演员,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努力使这部**变得强大和令人难忘。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内容、**灯光照明、**的拍摄技巧、**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写好一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常见问题: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砭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美学评论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了优秀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的意象美》从**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如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特性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修辞评论。**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的节奏艺术》
5、**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的悬念技巧》
6、**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中的音响》
7、**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表演评论。《眼之魅》
10、**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合、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话体、问答体、随感录。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紧扣“**”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各类报刊包括专业**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价,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评论角度 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就看**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着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时能看到更多的细枝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就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地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彩。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它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想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