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家是我们永远的后盾。很多人都经历过叛逆期,对于家是我们的港湾这句话并不理解,那时候的我们可能觉得家是牢笼,一味地想要逃离,随着时光的流逝,思想的成熟,我们慢慢的理解了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明白了家人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作为留守儿童的我,是爷爷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我的童年有欢笑也有心酸,在农村长大并且作为留守儿童的我,比同龄的小孩相对比较成熟,没有父母在身边,爷爷就成为了我最大最强的后盾。从家到小学的路不长也不短,当时的我和同村的小孩都不在同一年级,是爷爷一天六趟的往返家和学校的陪伴我长大,早上陪我去学校再独自回来,中午去学校给我送饭再回来,晚上去学校接我再陪我回来,也是因为爷爷,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才不孤单。
小时候作文中经常会写的半夜发烧的桥段真实的发生在了我的身上。小时候和爷爷睡,深夜了,爷爷摸着我的身上发烫,他一刻不敢耽误,本来想去找村里有车的人送我去镇上看病,但是他们都熟睡了,爷爷没有办法,把我家的板车铺上稻草,再铺上被褥,让我睡在上面,一路从村里拖到了镇上。在板车上迷迷糊糊的我只记得周围都很安静,而那段路我们徒步走都需要至少40分钟,后来才听爷爷说,他胆子小从不敢走夜路,那一晚为了我,他走了一次夜路。其实小时候并不觉得什么,直到长大了再回忆时,才知道爷爷的爱多么的深沉,就像那句话“爷爷在时,风雨都向他那边倾斜”。
总有一盏灯是为你而留,为你而亮。高中时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奶奶陪读我三年,因为心疼我学习的辛苦,我除了学习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基本上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中午下课时,我骑车回到小区楼下时总会下意识抬头看一眼,总能看到奶奶探着头在等我,回到家里时,饭菜也已经准备好了,每当晚自习下课时,奶奶也总会等着我,这正是这无声的守候,成为了我学习的动力。
总结在写这篇文章时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回忆了和家人的相处,现在再次提起家是我们永远的后盾时,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家人才会无私的为你付出不求回报,只有他们才会希望你越来越好,也只有他们在你累了疲惫了还能无条件的理解接纳你。
岁月抹去了她的美丽,岁月带去了他的健壮。操劳带给她皱纹,辛苦带给他疲倦。漫长的岁月给他们带来苍老,给我们带来的却是美好的前途。
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偶尔一次看见他们在休息,他们进取的脚步没有停止过,那张慈祥的面孔几乎没有笑过几次。每天辛苦的劳作,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脸上充满了愁苦。起早贪黑,他们不畏缩。面对风雨,他们不胆怯;疲倦冲昏他们的头脑,他们在所不辞,努力的播种。等待发芽,滋养幼芽,等待他们慢慢长大。他们为此付出多少的汗与泪。只是等待着去收获。这些都是为了什么?他们毫无驶进的方向,只是为我们而拼搏、奋斗。一次次摔倒,他们没有在意,擦干身上的泥土重新站起来,不为自己的身体着想,只顾工作。汗与泪不知流了多少,当我们在高兴的玩耍时,他们仍在流汗。当我们认真的学习时,他们仍在流汗。回头想想我们享受呀了多少的快乐,而他们只能与辛苦分担一些。痛苦交加时,他们坚持承担着,他们肩上的重担,犹如全世界那么重。他们,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亲。他们付出的太多了,他们身上的重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再回头想想,为他们分担一些是多么容易的。我多想为他们分担一些,但他们太爱我,让我无地自容。我想,在学习上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也许是报答他们的最好方式。
有人说父母亲爱如同一杯咖啡,一直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的甘甜,我却觉得父母亲爱更似一杯茶,清香而又淡定,绵长而又悠远,比咖啡多了一抹沉淀。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转弯处的回头》,一直为文章中深沉的爱子之情震撼。直到那天早上我骑着车子去上学,回头一瞥,发现母亲单薄的身影站在家门口的桐树树下,痴痴的举动似有千万种无法明说的感情线,掠过我的心湖扯动我的泪腺,我佯装整理头发顺手抹去眼角的濡湿,这才明白幸福原来离自己并不遥远。我回了回神,心中泛起甜意。从这中间我汲取着这份爱,同时收获了幸福的真谛。
父爱,母爱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没有人说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因为它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值一提。每一个所走过的脚印都包含着父母最真切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父母呢?
当我们受挫折的时候,父母会开导我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我们;当我们成功的时候,父母比谁都要喜悦兴奋。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让我们在诵读中成长,在感悟中体会他们所付出的爱的真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与汗水,做子女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发奋图强,立志成才,让父母分享儿女成功的喜悦。我们做子女的不能不孝敬父母。
我公公是警察,就感觉能够体会到警察的不容易,我也曾经问过他的一些想法。首先想说的是我公公对制服的向往,高考之后进入警校学习四年,刚入学的前三个月我公公们只能穿迷彩服,因为制服都是量身定制的,不会马上发下来,那时候最羡慕师哥师姐。
他们有制服穿而我公公缺穿得像个搬砖的,制服发下来之后新鲜几个月也就穿烦了,烦到最后连裤裆都油得反光了也懒得去洗衣服。毕业分配后就一直干便衣,除了偶尔开全体会着制服之外平时工作都不能穿带有警用标志的任何衣物,于是又开始无比向往每天能穿着警用制服工作……
再有就是职业危险性,从小时候到毕业前我公公一直认为警察和嫌疑人的关系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警察喊“站住!”那嫌疑人就只能吓得束手就擒。可现实中嫌疑人是会逃跑甚至反抗的,现实中的抓捕安全系数也有了很大的变数,我公公手骨折过,嘴磕豁过,光针眼儿就留下16个了,更不用说那些轻微擦伤。
我公公的家人尤其是我公公的爷爷奶奶,每次见到我公公必然会嘱咐我公公“抓人一定要注意安全,别冲第一个啊……”其实我公公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公公结婚了也有了一个小闺女,也真的不希望老婆孩子每天担心我公公的安危。
可现实中就不一样了,动手的时候根本就想不起家人的嘱咐,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职业本能不允许我公公有时间去想太多事,脑子里的念头就只有把人抓住。
最后想说的是更为现实的东西,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公公接触的社会,以前我公公认为事情只有对和错两种,根本不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工作多年后我公公发现我公公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公公跟制服民警不一样。综上所述,我是十分敬佩他,也敬佩这个职业的。
旅游。出一趟远门,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你会发现,脱离了熟悉的社交圈,家人才是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
订一个行程,就算是在旅游车上,聊聊见闻、说说感受,也能感觉到原来家人和自己有这么多可以谈论的话题。抛开平日生活里的材米油盐,也能远离平素里有争议的话题。毕竟,美景当前,你只会想着给家人拍美美的照片,谁还会提让对方不愉快的事情?
给自己一个挑战。前段时间,我与父母去了一趟凤凰,当时,就订了青年旅社的一条线路,参观了矮寨大桥。桥本身是钢结构,但会有个别有机玻璃的踏板。父母当时都有点害怕,其实我也有些担心,但是,我想既然都来了,尝试一把也能有不一样的感受。于是,我在父母面前大胆地踩过去。妈妈当时很高兴,认为我不再是一个胆小的人,起码有拼劲。
就是这样,在陌生的地方让家人对你有不一样的评价。在家里,相处久了,自然就有些疲懒;但是,在外面,人的新奇感增加,会对环境更敏感、体验更深刻。
尊老、爱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要树好尊老、爱老的标尺,让孩子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做个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人。那么关于孝顺父母的 事迹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收集孝顺父母事迹材料的例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孝顺父母事迹材料篇一
我于19xx年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兄弟姊妹十个,母亲姊妹四个,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生活和睦的大家庭里。父母孝敬双亲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 言行举止 潜移默化着我。时至今日,当我成为别人的儿媳,成为一名母亲,我也要像父母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敬自己的父母公婆,为儿子做好表率。
没结婚时,自己在娘家时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做事粗枝大叶。结婚前,母亲叮嘱我:结婚了就成大人了,可不能像在家这样娇惯自己。在婆婆家要勤快, 家务活 要多做,要孝敬公婆。我把母亲的话牢记心间并身体力行。婆婆身体不是很好。为了我们的婚事,房子装修时婆婆不让公公耽误上班,婆婆自己在家看着工人装修房子。房子装好后又忙着操办我们的婚事。我们结完婚,婆婆累病了。但婆婆是个要强的人,她怕我们工作分心,每天仍坚持早起做饭,晚上我们下班时饭菜已经做好。粗心的我竟没有发现婆婆生病了。那时我每天早出晚归,吃完晚饭后,我主动承担刷碗的任务。每天晚上,我和对象都要到公婆的房间坐坐,有时和公婆聊聊天,有时和他们打打扑克消遣时间,有时一起看电视谈三国,为的是让公婆享受到天伦之乐。结婚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凑在一起打扑克,公公无意间说漏了嘴,我才知道婆婆生病的事。埋怨对象知情不报的同时我为自己的粗心而自责。婆婆说:“看着你每天骑摩托上班早出晚归不容易,我怕你骑车分心,才让宗志(我对象)瞒着你的。我这病也没什么,歇一歇就好了。这不现在什么事也没了”我被婆婆那暖人心的话感动了,我动情地说:“妈妈,咱们都是一家人了,以后再有什么事也得告诉我,别把我当成外人呀!”从那以后,我们一家人相处的更和睦了。
04年由于工作原因,在城里买了新房,买房时公婆倾其所有,将省吃俭用省下的积蓄给了我们交了购房款。新房装修时,公公请了40天的假为我们进行房屋装修,装修完工时,本来就消瘦的公公更瘦了,我过意不去,给公公买了些补品送回家,公公心疼地说:“买房子欠了那么多钱,花钱买补品干什么这补品我不能吃,快退回去。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套,把钱省下来留着还债吧。你们买房借了那么多的钱,我们都替您们发愁,什么时候能还完债呀”听着公婆那善解人意的话语,心头为之一震。“爸妈,你们不用愁,我们每月有固定的工资,而且工资还会逐年上涨,借的外债用不了五年就能还上。看着你为了新房装修累瘦了,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呀!”在我和对象的百般劝说下,公婆才接受了我买的补品。
搬进新房后,我提出让公婆和我们一起在城里居住,婆婆耐不住我们的纠缠,来住了两个月,然后以住在城里不适应,晚上睡不好觉,想念老家的邻居为由,又搬回老家住了。虽然现在我们不住在一起了,但每个周末我和孩子都要回老家看望公婆;每年冬天集体供暖时,我总是一遍一遍的打电话,催二老早早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老公公活着时,冬天供暖时我会让公婆把老公公接来一起住。楼上的邻居知道了,见面总夸我是个孝顺的儿媳妇。
知道公婆身体不好,我每年都出钱让他们进行一次全面查体,公婆的医药费也全由我们负责。从结婚到现在,我和公婆从没红过脸,他们把我当成闺女看待;我把他们当亲生父母孝敬。婆婆逢人就说:“人人都夸我们家有个好儿媳,真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人说家和万事兴,如果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尊老、爱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只有我们为下一代儿女树好尊老、爱老的标尺,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才能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
孝顺父母事迹材料篇二
谷xx就是一个阳光、积极、向上,懂得感恩、有孝心的好孩子,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让家长感到欣慰和感动的是他的懂事和孝心。
谷xx的妈妈有一段身体特别不好。当时他还不到五岁,也知道要照顾好妈妈。每次见到妈妈,总是抱着不撒手。那么小的年纪也懂得帮妈妈端水、拿药,陪在妈妈身边寸步不离。虽然是些微小的爱意,也足以照亮妈妈的心,温暖至今。
谷xx八岁时的暑假期间,妈妈要求他每天会背二十条论语再做作业。一开始他觉得文言文生涩难懂,读下来都很吃力,更别提要背诵呢。妈妈耐心纠正读错的字音,再逐句讲解意思,有时还会穿插讲些相关的 故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渐渐掌握了背诵《论语》的 方法 。他在 作文 中这样写到:"这时我才领悟到背诵《论语》并不像我当初想象的那么难,只要用心去记忆就可以完成得很好。口里读着《论语》,心里觉得书中的人物都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我开始熟悉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倾听他们之间妙语连珠的争论,为他们的锦心绣口深深折服。"
暑假眼看就要结束了,他终于背完了整本《论语》。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从书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儒家 文化 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意思是: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
难得可贵的是谷xx不只是背诵了《论语》,也传承了中华优良的 传统文化 ,尤其是在孝敬长辈方面表现尤其出众。每天一有人敲门,飞奔过去为家人开门的,总是满脸洋溢着幸福微笑的他。吃完饭,他总会主动收拾碗筷,刷洗杯碟。晚上,他总会跑到姥姥、姥爷的卧室为他们捶背按摩,手法很是娴熟,态度极其认真,常常逗得二老开怀大笑,是全家人的"开心果"不仅对妈妈,对姨妈、姨夫也是尊敬有加:一有召唤,立刻飞奔赶到,真正做到了"长辈呼,应勿缓"对待长辈的态度极为恭敬,年仅九旬的太姥到家来,谷xx总是热情地主动上前,端茶倒水,嘘寒问暖。
做为家长,不仅仅为孩子的孝敬懂事而高兴,更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希望孩子像小树沐浴着阳光雨露一样在爱的哺育下健康成长,长大了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真君子。
孝顺父母事迹材料篇三
杨xx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 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xx父亲家,杨xx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xx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xx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xx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xx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xx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xx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xx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xx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xx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xx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xx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xx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十个手指伸出来是不一样长的,老人的心,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的,你不要去计较这些问题,如果你实在看不惯,你们可以远离这个家,尽量和他们少打交道,尽你自己的一份心就好,也可能小儿子以前为家里面出力的少,大儿子为家里面操碎了心,老人会做一种补偿的

为父母做饭感想
这一次做饭成长中的第一次是我最难忘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坚强勇敢,可以使我们摆脱依赖;可以使我忙战胜自己。在这一次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今天自己第一次做饭。今天,阳光明媚太阳照耀使我的心情格外的好,正当我愁着自己该干什么时,忽然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为父母做一顿饭,这样可以使劳累的父母减轻负担。这一灵感让我倍加兴奋。
拿起锅说干就干。我最先做的是大米饭,可是还没等做呢,问题先来啦到底放多少米才好呢?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孩子在吵架,第一个孩子说道:“应该多放点,剩下的明天再吃,不也一样吗?”可另一个小孩儿立刻反驳道:“剩下的该坏啦,应该少放些,不够再做呗!”我被他们吵得心烦意乱,最后凭着自己的第六感解决了米饭多少,然后又淘了两遍米放在电饭煲中,饭的问题才算大功告成了。菜我还是绝定做最简单的炒鸡蛋和炒花生米吧。我先打了4个鸡蛋并将他们搅匀,然后打开火,把油倒入锅中。油劈里啪啦的四溅,差一点溅到我的手上,我刚要把鸡蛋放入锅中,才想起来还没有放盐呢。我急三火四的把盐放入鸡蛋中,也不管多少,炒了大概四分钟,就盛了出来。借着剩下的油,把花生米倒入锅中,看见烟弥漫在厨房中,我便去开油烟机。可是无论怎么按就是不响,可我却忘记了还在锅中的花生米,我又以最快的速度关了火,当我把做的饭菜呈现在桌子上的时,看似简单的一顿饭,却被我做的一塌糊涂,平时看母亲做饭操纵自如,本以为很简单,还夸夸其谈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可是今天尝试了才知道做饭才不是很简单,当我回到厨房一看,吓了我一跳,油溅到地上,筷子也在地上安详的躺着,鸡蛋皮的残渣到处都是。虽然饭很硬,鸡蛋没有味道花生米也炒糊了,但是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是格外的香甜。
通过这次做饭我的感触很深,我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我更知道了我们应该学会自立,不能只依赖父母,如果依赖别人,像做饭这样的一件小事,也不会做好。勇敢迈出第一步,让孝心的光辉更加闪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