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社会动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第一,青年大学生主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通过课堂、纸媒、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建党开始其指导地位就被确立下来。
正是因为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获得丰硕成果。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青年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操,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凝聚热情,踏实做事,做肩扛重任的开拓者和奉献者。
第二,积极参加学术报告会和读书会等活动,聆听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它极大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家园,凝聚了群众的力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青年大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主动参与学术讨论,与同学老师深入交流,思考新思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实质及科学内涵,从中寻找方向、探索路径
第一,青年大学生要在思想与行动上向党靠拢,努力成为新思想的示范引领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生梦想。青年大学生要强化自身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提升个人修养及思想境界,努力成为新思想的示范引领者。
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持热忱和朝气,把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人生之路漫长而多彩,温暖和奉献永远不会过时,青年大学生要保持顽强的意志、蓬勃向上的朝气和乐观豁达的心态,锤炼高尚的人格修养,把握好自身思想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将青春梦想融入祖国的前途命运。
(三)以史为鉴,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第一,青年大学生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断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科学规划人生。要学习那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辈们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斗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第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阻挠面前昂首挺胸,在诱惑面前岿然不动,不做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心怀激情,甘于奉献,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奉献青春。
(四)积极进取,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青年大学生要弘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保持乐观心态,积极进取,主动接触和学习新知识;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多识达观的品质,努力提高自身观察事物、辨别是非和把握方向的能力。
第二,要善于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去分析现实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到学习专业知识与进行社会实践的统一。
青年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魄力,对事物拥有独到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踏踏实实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未来。
(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步意义融入时代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勇于创新,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一,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新时代主人翁意识,自觉做共产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挖掘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塑造崇高品德,将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责任,做执着坚毅的担当者,踊跃投身祖国的建设和实践。
第二,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青年大学生要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与信念,把握好祖国赋予的崇高历史任务,为党和国家贡献青春才智,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和新时代下我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扩展资料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任务、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根据新任务、新挑战的做出适当调整,须遵循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人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最主要的八条原则分别是“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主体原则以、示范原则”。
在求实原则方面,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文学要服务人民,文学艺术不能关在象牙塔里,不能做无病呻吟,而是要走入生活,贴近人民,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为人民所传唱的精品力作。
在示范原则方面,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必须要保证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谨记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确保能够在人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文艺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都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任务,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都要坚持示范原则,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记者章大均
时间,浓缩了深深的情谊,岁月,珍藏了浓厚的友情。记忆,定格了生活的美好,
再聚,则表达了华夏之风的真情实感。昨天,告别十月。如诗般初冬去迎接十一月的来临。
11月1日华夏之风群英第二批走进了无笔纸画创始人汪建霞工作室观赏展示他的山水画作品,大家亲眼目睹在汪建霞大师的"纸下"山是那么的浑然天成,气势雄伟,水是那么的清纯明亮,树是那么的顶天立地,鸟在飞,水在流,鱼在游,那是汪建霞鲜花盛开的桃花源,一幅山水画作品即刻呈现在大家面前。
一般来说,绘画除了墨(颜料)与宣纸(画布)之外,还尤其离不开画笔的使用,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似乎都概莫能外。但到了汪建霞那里,这种公认的艺术常识却被颠覆了。因为,他的画并不是用笔来绘成的,而是用宣纸代替了笔本身,他的绘画也因此被称为“无笔纸画”。
正因为他的这一艺术创举,他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匹“黑马”。
在创作过程中,汪建霞先在桌面上铺好一张宣纸,再即兴抓起一张宣纸揉成纸团,并让纸团蘸上墨汁便横涂竖抹起来。
华夏之风的群英团队***,金美辰女士是一位高级教师,还是一位热爱公益活动的自愿者。她带领的团队还有;鄂统购先生是团队骨干。王芳,舞蹈团团长,窦烈伟,武钢三大男高音之一,声乐大师,闫明辉,军队离休干部,长江日报报集团《汉网》新闻采编,白昭民,文学诗歌朗诵者,赵金红,高校教师,还有热爱书画的爱好者:王建保,祁峰,周玉珍等。
这次活动还有中国**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李明义先生亲临活动现场,在活动中李明义先生为大家高歌一曲"我爱祖国的蓝天"文学诗歌朗诵者白昭民先生还朗诵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在场的华夏之风群英们拍手叫绝,赞不绝口。歌声,朗诵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响像一个欢乐的大舞台,响彻无笔纸画创始人汪建霞工作室,气氛浓厚,热烈温馨,他们相互合影,拍照,留影,真是激动人心。同时勾勒出疫情后,呈现出新时代生活的精神风彩。
无笔纸画创始人汪建霞大师,为感谢华夏之风群英团队来画室参观欣赏作品,特的挑选了一幅《山水画》作品送给华夏之风群英骨干汪大师的多年好朋友鄂统购先生。无笔纸画创始人汪建霞的艺术作品被国家列入“专利”,称之为《奇人绝活》。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无笔纸画创始人汪建霞工作室团队成员王耀青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公安文联美术协会秘书长,在10月25日重阳节活动中留下了墨迹为《华夏之风》旗名提词。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一)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作为第七艺术的**从1895年诞生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至今渡过了它的百年华诞,世界各国人民沉醉于这门新兴艺术制造美轮美奂的幻觉、满足梦境的补偿心理的同时还在不遗余力地挖掘本民族的传统精髓与特质,使其融合于这项完美的艺术的同时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发展得更为精美和完善。撇开其美学特征不谈,单从**的发展史来看,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曾被当作宣传主流意识、主导价值取向的工具,如意大利、德国、前苏联……无论是经典时期的好莱坞还是新好莱坞都擅长于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影片的叙事过程之中,使观众在观看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其主导思想的“洗礼”。**不仅能制造美轮美奂的视听场面,她还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使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剧情设置的特殊情境,与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了影片传达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念,形成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在当代中国也有一种特殊性质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主旋律**。
“主旋律**”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国家**局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一词由此诞生。**界对“主旋律**”的界定是:“指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作品。 “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的重大题材影片”。 我们理解“主旋律**”一词,不仅要把握住题材特点,更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旋律**特别强调思想性,力图通过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积极反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意志、价值观念,当然其内涵也包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主旋律**无疑承载着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如果说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表现比较明显的话,那么,在重大现实题材中已经演化为普通人物身上的一种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这类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有着可贵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正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由于这些主人公大都与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他们身上所承载着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将观影者征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国***在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关的重要思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及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和重要保证,这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理论来源于实践,离开了实践,理论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先进的理论又会推动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中完善,其间必须遵循和处理好一些原则和关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坚持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一致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当树立起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并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体现人民本位的价值观,就是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就是‘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我国主旋律**倡导反映的主题恰恰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一致的: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主旋律**的精神和宗旨恰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些内涵。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的我国15年之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是: 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作为形象而生动的宣传手段的**恰恰能够担负起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承载着浓郁主流意识形态、以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主旋律**。
今年是“主旋律”概念提出20周年,在这20年里,重要的不仅是对“主旋律”的各种讨论,还有伴随着这些讨论而进行的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伴随着《焦裕禄》、《生死抉择》、《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批**佳作走入观众视野而开始形成的共识――“主旋律”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内核,它包含着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日益兴起,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内”来说,我们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需要“主旋律”;对“外”而言,我们民族形象的展示与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同样需要“主旋律”。
综观我国层出不穷的主旋律影片,他们在“主旋律”**在艺术创作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例如,在《太行山上》和《邓小平•1928》等影片中,生动地刻画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等片中生动刻画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劳动者的感人形象;在《二嫫》、《秋菊打官司》和《男妇女主任》等片中,真实地表现出新时期广大农村与农民的崭新风貌;《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和《法官妈妈》等片则充分展现了普通人的崇高情怀,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真实地再现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开天辟地》和《开国大典》等片,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的诞生、发展以及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奋斗历程。《鸦片战争》、《红河谷》和《黄河绝恋》等描写了我国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悲情布鲁克》描写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回归故土、保家卫国与民族团结的悲壮故事。《横空出世》、《世纪之梦》等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共和国不会忘记》、《首席执行官》等表现了我国人民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奋斗精神,尤其是《惊涛骇浪》与《惊心动魄》反映了全国军民同心协力抗击洪水和扑灭“SARS”疫情、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反响,受到了舆论广泛的好评。
三、在选材方面大胆地突破了以往的禁区,对人物与现实的描写更加客观公正。例如《血战台儿庄》正面描写和歌颂了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疆场、英勇抗战的故事;《生死抉择》直面党的高级干部犯罪问题;《离开雷锋的日子》展现了雷锋烈士牺牲时并不为人知的场景。尤其是人物传记片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刘少奇的44天》等片,大胆地深入领袖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与感人的艺术魅力。
上述“主旋律”**的美学特点说明其无论从主题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她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观众了解历史,认识现实。艺术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艺术可以反思历史、观照现实、认识生活。“主旋律”**是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的艺术作品,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
二、使观众增加知识,提高修养。在许多优秀的“主旋律”**中,除了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表演之外,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观看这些影片可以真正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旋律”**所负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完全可以使欣赏者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三、展现祖国大好景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许多影片对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民居建筑、市井百态、文化传统以及民间音乐、美术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仑美奂,给人一种高雅的审美享受,激发起观众对于祖国大好河山及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如《红河谷》、《可可西里》等片中对西藏风光与民俗风情的的再现;《云水谣》、《我的1919》、《我的法兰西岁月》等对异域文化的描述都十分令人心驰神往。
四、激发情感,陶冶情操。情感是作品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的教育功能也是在感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主旋律”**通过描写历史与革命斗争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激荡起强烈的感情波澜,增强他们对黑暗势力的愤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五、发展健全人格,完善思维品质。“主旋律”**作为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形式,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也就是尽可能的促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预言: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教育、文化、科学将充分发展。关于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全新的人”的问题也作了不少的阐述。恩格斯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 未来社会将造成这种“完全不同的人”,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的“全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由的人”、“文明人”。他们认为这种新社会的“完全不同的人”不仅应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能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具有高度文化知识,这些都给予我们党探索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以深刻的启迪。
新形势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体现。今年九月份落下帏幕的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中获奖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者积极进行了艺术创新,开拓了艺术的新境界。几乎包揽今年国内**节全部大奖的影片《云水谣》是一部用精美的爱情故事来包装了一个跨越年代、地域的史诗性的主旋律**,用国人共通的情感甩脱了主旋律**被扣上已久的“假大空”的帽子,唤起广大国人的观赏热情,也让人们考量历史背后政治动荡造成的个人命运的悲剧。导演尹力所擅长的娴熟的场面调度、完美的镜头画面、老练的叙事结构使《云水谣》魅力尽显……该片可谓是艺术与技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以此为例,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应该如此片一样拍得更好看,更吸引观众,更能把它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的融汇在艺术性的创作当中。让人们既为片中所讴歌的崇高道德风尚所震撼,同时也要为作为艺术的影片本身而叫好叫座。再以同时期出品的《东京审判》为例,这部被谢晋导演称赞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但影片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商业元素,包括港台演员的选择和双线结构的设置,使影片具有相当的类型片因素和商业潜质,它制作考究,视听震撼,带给观众一种大片的观影体验。同时,在主题上依然保持强烈的民族意识,以润物无声的感染力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交流。这两部影片说明我国反映重大题材、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流影片的艺术质量也不断提高,正在成为既能动人心弦又有市场号召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报刊、网络等媒体肩负弘扬主旋律的重任,应当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气韵、有利于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表达人民大众情感意愿和审美趣味的作品,主旋律**高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它是引导、鼓舞人民胜利前进的信念和号角。让我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的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走近主旋律,高唱主旋律,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