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人物评价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人物评价,第1张

“我伟大的朋友”,“一个曾与我们所有人紧密相联的故人”。——戈尔巴乔夫

“艾特玛托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新潮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作为少数民族作家脱颖而出。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写吉尔吉斯民族风情有很自然、浪漫的味道,又吸收了俄罗斯传统文学的气息,具有现实主义传统,文坛也可以接受他…他的小说带着很浓的诗情画意,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很独特的。”——石南征

类别  题目创作时间备注中篇小说《查密莉雅》1958年   中短篇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年获1963年列宁奖金中篇小说《永别了,古利萨雷》1966年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金中篇小说《白轮船》1970年改编的同名**获1976年第9届苏联**节大奖

小说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花狗崖》1977年  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年又名《风雪小站》,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长篇小说《死刑台》1986年  小说《群峰颠崩之时》2006年最后发表作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统计,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发行。甚至一个世界上总共只有4万多人的民族——萨阿米人也用本族语言出版过他的小说。在德国,据说几乎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本他的作品。而在中国,除了汉语,还有维吾尔族语哈萨克语的译本和柯尔克孜语的译本。

代表作品:《查密莉雅》、《一日长于百年》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主要作品

中篇小说《查密莉雅》(1958年)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中短篇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年),获1963年列宁奖金。

中篇小说《永别了,吉利萨雷》1966年,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白轮船》(1970年,后改编为同名**,**获1976年第9届苏联**节大奖),小说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花狗崖》(1977年)。

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年,又名《风雪小站》),获得了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

长篇小说《死刑台》(1986年),引起激烈的争论。

小说《群峰颠崩之时》(2006年),最后发表作品。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文学成就

艾特玛托夫是吉尔吉斯人,但是中文读者仍然习惯性地把他称为苏联作家。其实把他称为一位俄语作家似乎更为合适,虽然他声称自己能够熟练地使用双语写作,但是他的作家声誉主要是靠俄语获得的。艾特玛托夫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他在苏联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宏大戏剧中,还曾扮演过驻外大使、总统顾问和公正党主席这样一类更为要紧的政治角色。1958年,他凭借中篇小说《查密莉雅》出道,阿拉贡将它译成法文,称它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情故事”。

1986年,艾特玛托夫发表长篇小说《断头台》,在苏联引起强烈的反响。仅隔一年,隆重问世的中文版引起更加广泛而热烈的争议。冯加在《译后记》中写道:“《断头台》是一部相当复杂的作品。由于小说涉及敏感的宗教问题,由于贯穿全书的有关善与恶等的哲理性思考,由于作者惯用的象征、寓意手法,更由于评论者不同的文艺观,因此《断头台》的引起争论是很自然的。”

2008年6月10日,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前苏联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在德国逝世,享年79岁。艾特玛托夫逝世后,他的祖国吉尔吉斯斯坦当即宣布,6月14日为国悼日,巴基耶夫总统对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下达总统令:“对人民作家的葬礼进行现场直播。”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也致唁电表示哀悼,普京称他的去世是“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无可弥补的损失”,“我们会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此前,2008年被宣布为吉尔吉斯斯坦的艾特玛托夫年。

  01、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02、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03、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谢觉哉

  04、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爱略特

  0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奥斯特洛夫斯基

  06、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07、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马克思

  0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09、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加里宁

  10、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徐特立

  11、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12、“性的理想”——突出表现了乳房、丰满的臀部和腹部。在人的一切自然需求中,性欲是仅次于吃喝强烈的需求。——瓦西列夫

  13、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达尔文

  14、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15、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16、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17、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我想我就是这样。——松下幸之助

  18、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陶铸

  19、力成文学: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20、人类惟有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才能前进。——季米里亚捷夫

  21、伟大的理想惟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乔万尼奥里

  22、一个人要开化一个最闭塞的地方,有了钱还不行,他还得有知识;而且知识,正直,爱国心,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把个人的利益丢掉,献身于一种社会的理想,那也是白费。——巴尔扎克

  23、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24、迎着阳光开放的花朵才美丽,伴着革命理想的爱情才甜蜜。——莫贵英

  25、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老师。——塞涅卡

  26、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茨威格

  27、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周扬

  28、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但一个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吴运铎

  29、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木村久一

  30、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31、关于理想的名言: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莎菲德拉

  32、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33、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柳青

  34、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罗马尼亚

  35、要为理想寻方法勿为错误找籍口。——台湾长鸿益集团厂训

  36、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张华

  37、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吴运铎

  3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9、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在一生中能干出一番不同寻常的大事,就比没有远大理想的可怜虫,有着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伯纳德·马拉默德

  40、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理想是真、善、美。——爱因斯坦

  41、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加里宁

  42、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43、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什么,而是看他给了人类什么。——王伯勋

  44、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45、最理想的朋友,是气质上互相倾慕,心灵上互相沟通,世界观上互相合拍,事业上目标一致的人。——周汉晖

  46、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席勒

  47、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48、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49、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它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50、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

  51、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

  5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53、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4、爱情既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法拉第

  55、关于理想的名言:呵,青年人理想多么崇高,立志追求真理,无论是生还是死,呵!莫回首,莫泄气。——罗·布里奇斯

  56、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57、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58、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奇雷特

  59、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季米特洛夫

  60、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61、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62、看见一个年轻人丧失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看见那块他透过它来观察人们行为和感情的粉红色轻纱在他面前撕掉,那真是伤心啊。——莱蒙托夫

  63、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64、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65、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周扬

  66、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67、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心灵的良心来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从于信条,或理念,或传统,甚至是内在冲动,那是我们的堕落。——劳伦斯

  68、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它应得的报酬。——亨·乔治

  69、力成文学: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说,要渴望祖国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体现,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加里宁

  70、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吴运铎

  71、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72、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73、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

  74、青年人啊,热爱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语言。高于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是精神的王国,是灵魂的故乡。——马志尼

  75、力成文学: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76、忠实于理想——这是崇高而又有力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和最残酷的压迫相对抗,这种感情甚至在危急万分的时刻也仍存于人的心中。——伏契克

  77、有理想的生活,即充满了公共利益,因而抱有高尚目的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加里宁

  78、一个人的理想的生命,比他们的躯体的生命长得多。我们的肉体在宇宙是短暂的,但我们的理想却可以穿越时间的限制,在历史的原野上奔驰。——刘玲

  79、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徐特立

  80、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

  81、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82、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雷锋

  83、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84、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85、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作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加里宁

  86、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87、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戴尔·卡内基

  88、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89、别虚掷你的一寸光阴吧,别去听无聊的话,别试图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平庸和猥琐的事上消磨你的生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生活吧!过属于你的奇妙的生活!点滴都别浪费。——奥斯卡·王尔德

  90、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因为,并不是任何理想都能如愿以偿!我将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一直走下去,永远走下去。——艾特玛托夫

  91、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但凭侥幸,怕吃苦,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张华

  92、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罗曼·罗兰

  93、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94、即使在最聪明的人身上,本能也一定先于智慧。欢对于人来说,本能有时也许是更为理想的向导。——乔·李洛

  95、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96、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理想的名言_励志名言

你好,我觉得你应该说的是《白轮船》。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不管现实如何残酷,还是选择相信吧,不要变成《白轮船》里面的大人,努力保护好我们心底的鹿妈妈和那艘白轮船。再困难,也要保持善良之心!”

书名:白轮船

作者:[吉尔吉斯斯坦〕钦吉斯 • 艾特玛托夫

译者:雷延中

 《虹》是劳伦斯篇幅最长的小说,诗意盎然,而又深具象征意义,有批评家认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代表着劳伦斯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为您我整理虹读后感,欢迎阅读。

  虹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这部小说用灵动、飘逸的文字描述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最为吸引我的,首先是劳伦斯充满诗意的文笔,他的文字那么鲜活,那么亮丽,那么动人,读几十万字的小说,犹如陶醉在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中;常常让人心情激动,活力焕发,热血澎湃。劳伦斯的是非观点十分鲜明: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自由的讴歌、对大自然的赞赏。作品也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使人沦落为机器人、可贵的生命过多的消耗在维持生计上——本末倒置的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其实,过简单而不奢侈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对此,他极度反感,在他的笔下,这些场景都是暗淡无光、晦涩、萧瑟、沉郁的。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个警醒:让我们对现代化的通讯、机器、电脑……保持一点距离,少一点依赖;不要让鲜活的生命,过度的消耗于此;尽可能的回归大自然;努力保持一点自我——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劳伦斯的书,自然离不开性的描述,性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劳伦斯非常善于用高妙的艺术手法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尤其是性爱心理。他的描述虽然细腻、具体、动情,但那是纯洁、健康、道德的,并不是想以色情来吸引眼球。

 不过说老实话,一部三、四十万字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的故事情节,要想读下来,是不容易的,那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它呢除了作品本身独特的魅力,还得感谢译者。

 那天,到图书馆去借书,拿到一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虹》,打开一看,译文很漂亮,那篇译序更精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再翻到书的最后,竟然发现了译者黑马的简介,更是了不得:他不但翻译了劳伦斯的系列作品,自己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与几本散文集。这在翻译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不少译著的序言,都是请别人代写的。我想,这些译者,仅仅是能翻译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取名黑马的译者,不但精通英语,精通西方文学、哲学、历史,中文的功底也非常扎实;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是个两栖人呀(作家兼翻译),这样的译者,翻译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

 这些经历让我知道了,以后借书,不仅要挑选大牌的出版社,挑选一流的译文,还得了解译者。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欣赏到最为精彩的书籍,收获更多。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读外国文学,译者的水平太重要——翻译就是二度创作。最近,看央视纪录频道的《地球脉动》,片头:sea deep 如果直译为深深的海洋,而央视译为,无垠深海。黑马的散文《心灵的故乡》用的是劳伦斯的一句话:the country of my heart,直译为我心中的乡村;而黑马翻译为心灵的故乡。这些译文,既贴切又体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

 退休后,想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但近几年的出国旅游,对外国的了解越来越迫切。仅仅读一点世界史,读一点游记,显然有些肤浅;自我感觉,还是挑选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来阅读,也许才是最好的了解西方的途径。

 爱屋及乌,我还会继续阅读黑马翻译的劳伦斯的作品以及与黑马的小说与散文。

虹读后感(二)

 我读《虹》,译《虹》,评《虹》,却先要提及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因为劳伦斯的一段文字总让我把它跟艾氏的一段文字搅到一起吟诵。尤其是当我在蒙古荒原上盯着那一颗血红的落日,在西伯利亚莽野上吞咽着早春的夜雾时。

 艾特玛托夫如诗的"行板"在我心头发散,生出无端的寂寞,催我去用胸腔贴紧那草原:

 在这个地方,列车不断地从东向西,从西向东行驶。在这个地方,铁路两侧是辽阔无垠的荒原——

 列车驶过这里,从东向西,从西向东……

 太寂寥了,不依向俄罗斯大地我就会心悸。

 而劳伦斯的这段生生死死、奏着血韵的文字却会激荡起我一腔冷血,冷寂得发狂,忍不住把双臂伸向蒸着雾浪的天空,自以为喊了什么,其实无声。这段是诗非诗的文字与荒原本来并无甚关联,我却鬼使神差地无端联想:

 在这里,薄暮是生命的本质,这为色彩所掩映着的黑暗是一切光明与白昼的萌芽。在这里,天正破晓,最后一缕余晖正在西沉。永恒的黑暗中生命萌发白昼,白天黑夜循环不息,重复着平静与永恒隽永的沉寂。

 远离时间,永远超越时光!在东西之间,晨暮之间,教堂矗立着,如同一颗沉寂中的种子正处于发芽前的黑暗。这沉寂的教堂,融生死于一体,载着所有生命的喧嚣与变幻,像一颗硕大无朋的种子,会绽放出难以想象的辉煌的生命之花一样。但它却自始至终都在沉寂中轮回。彩虹的衬托下,这装饰着宝物的黑暗教堂,在沉寂中弹奏着乐曲。黑暗中闪烁着光芒,死亡中孕育着生命,就像一颗种子里,叶子紧叠着叶子,沉静笼罩着根须,花儿将所有的秘密都珍藏在自己的花蕊中。它挣脱了死亡,投向生命。它不朽,但它仍会再次拥抱死亡。

 在这座教堂里,"过去"和"未来"交织融会……在此,破晓即是夕照,始末融为一体……

 没有时间,没有生命,也没有死亡,只有超越时光的完美。地面上无数的冲动腾起来在空中相交,汇成狂喜的拱顶。这就是一切,一切的一切。

 -- (第七章)《大教堂》

 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成章成章、成段成段的,尽是这样折磨人、非人的残酷文字。

 没有什么形式,没有什么逻辑,没有什么叙述观点,没有什么性格塑造。只有生命的轮回,只有直觉的涌动,只有对创造性的生的欲望,只有超越尘世对"未知"与"彼岸"的向往。

 血韵的记录,用诗一样的语言。欲望的诗魂冲腾,交织成一道彩虹。

  虹读后感(三)

 《虹》是用欲望和血韵的诗样文字谱写的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

 第一代人--一个英国男子和一个波兰寡妇,经过理智和激情、灵与肉的冲突,终于弥合了彼此间的感情鸿沟,找到了各自的爱和欲望的满足。

 第二代人--沉迷于肉欲和本能,疯狂而美丽的蜜月之后出现的是心灵的陌生和心理变态,只有过眼烟云般的床笫之欢还能为这对夫妻的生活带来一点儿色彩。

 第三代人--经历着更为痛苦的社会动荡与理想破灭的打击,他们试图追求灵与肉的平衡,放荡的美好与精神的独立并行不悖,其中表现的两性间的依恋与搏斗处处显示了人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自身解放所付出的代价。

 《虹》是生命的心灵史诗。这样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曾因其大胆而一度成为英国的禁书,惨遭公开销毁,理由是"黄过左拉"。其实这是一场政治迫害。一经开禁,则全然呈现其艺术杰作之本色。它是一道艺术之虹。

 《圣经》上说,虹是上帝与尘世立约的记号。云岚出虹,说明上苍有心保佑凡尘免遭洪水之灾。① 虹不就是方舟吗

 虹落红尘,劳伦斯如愿了。他就枕着这道心虹,缅怀着过去、憧憬着未来睡去。他是过去的歌者与未来的诗人。虹就是他自己。如果说济慈的名字如愿写在水上,劳伦斯的名字就写在虹上。

 《虹》这部巨构令传统词穷。这部貌似"家史传奇"的"发展小说",其实骨子里毫无因果发展逻辑的表现主义作品倒很有点古希腊戏剧的宗教狂热和仪典的灵气。人物更是性格冲突的悲剧产物而非环境的牺牲品。这就导向本体,导向黑暗的自我,导向潜意识与直觉、经验。《虹》是劳伦斯完成《儿子与情人》后新觉悟的起点,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主义。他对文坛泰斗挑战般地宣布:"我再也不写那号作品(指《儿子与情人》--译注)

 那是我青年时代的结束。"他走向对灵魂的考索,几易其稿才筑出这部ER利维斯称之为"戏剧诗"的东西。他试图展示"宇宙间强大、自然、时而是爆破性的生命,破坏传统的形式,为的是还事物以本来面目"。他"试图刺破人物意识的表面,触到下面血的关系,摒弃表面的'人格',为的是揭示原型的自我"。② 他宣称:"你别指望在我的小说中寻到人物旧的稳固自我。还有另一个自我,照这个自我行事的人让你无法认得清。"③ 他要"创造一种新的普通的生命,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完整的生命。④" 用劳伦斯自己的术语说,这就是"血液意识"的原型。

 "把散文变成诗。"表现主义作家艾德希密德① 如是说。劳伦斯这样做了。他因此而"穷尽了英文的词库"。② 他也因着太烈的内耗--心血的过度燃烧而在刚入不惑之年即辞世。据给他看过病的医生说,劳氏的意志是惊人的,以他的病情他本该早死两年。看来他在最后两年成了个活精灵了,那么他最后完成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启示录》该是非人之作了。

 其实他在写完《儿子与情人》后就几乎变成了精灵。君不见,《虹》不就是一个俗人在超度时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在谵狂状态下的幻象之作吗 FR利维斯说它是史诗,是编年史,是对现代文明的研究。但它绝非在传统意义上享有这些名分。我谓它是心象,是原型的心路,是一把火,是凤凰的自焚与再生--他的图腾是火中的凤凰。他一直自比耶稣,把自己缚在十字架上为人类代过,普罗米修斯般地任苍鹰叼食自己的心肝,以求人类的复活。

 他如是用自己的心血涂出一道浓烈的虹,以践上帝与人类的约。这样的天书怕是曲高和寡了,译成中文是要非来一番自虐不可的--如果译者不跟着他谵狂、呓语,不下趟地狱也怕是不行了。

 我敢说我经历这些,像但丁在维吉尔引领下游了地狱,受了洗礼,但自己还极难列入"寡者"之列,并不敢说透悟。无奈,修炼不够。因此笔下的中国语言很难说与劳伦斯的文字熨帖神似。这道汉语的虹或许淡了些;但毕竟还是虹。

 所言及译文缺点均指前十章拙译,后六章由石磊先生译出,不敢掠美亦不敢妄评。

 全部译文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刘若端教授审阅。感谢刘先生的中肯批评。刘先生亲自动笔改正了原译稿中(主要是一至十章拙译)不少缺乏提炼的中国北方方言,填补了漏译的句子及注释条目,使译文增色。

  虹读后感(四)

 《虹》读一半时,快读不下去了,读它让我倍感压抑,可又不甘心完全扔掉。于是就歇了两天没看。这种阅读状态让我想起了我起初看《朗读者》,那种完全不符合我过去的欣赏要求的平实的叙述,没有一点文采,而且小说开始时讲了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之间的发生的两性关系,用我自己过去的传统理念,再没有读的时候就产生了恶心之感,所以看了一点就觉得头疼。但是后来过了几天,修正自己的心态再复看时,整个心平静了下来,完全抛弃了自己先前准备着的道德尺码和其他约定俗成的理念,进入一种纯粹的阅读,发现小说读到后来的境界让我的内心变得清朗明净,甚至是感动,放下书后好多天都走不出那种状态,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想这就是经典小说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而且也让我第一次认同德国人这种小说的语言风格,它使得我对于过去自己写文章时追求语言的灵动和飘逸有了一次新的认识。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可是却就是放不下。他让我痛苦了,他让我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然而靠近这样一颗分裂的灵魂,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又怎么能体会和感受出人性中这份最自然和本真的心理历程呢

 那晚我又对着它,一页没有翻,发呆了许久。后来,我在网上搜了大量关于劳伦斯本人的简历和评析。我好像在这小说里看到了他的影子,至少看到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后来我看到一个译者序“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看完这段话我大有逢着知已的快感,也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的这种自我折磨似的阅读。

 我想也许《虹》之后我会主动避开所有劳伦斯的作品,直到我的心灵可以承受这样的煎熬和痛苦时。读《虹》读不下去是我内心不够安静,是我内心不愿意那么缓慢的听劳伦斯叙述这些平淡无奇的故事,是不愿意陪他一起承受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和矛盾冲撞了。

 有一天我睡在床上,躺在被子里,再不把阅读它当成什么回事,不想着我能从它里面获得什么,而只是就当闲物来看,重新开始了对劳伦斯的聆听。随着故事的进展眼前的一切似乎又发生了变化,读到孩子一节,讲了布兰文对待自己的小女儿的一段感情,那么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一个父亲对初生女的那种疼爱和激动的心理描写得那么细腻与生动,这是我过去从未在任何书和作品中看到过的情感描述,似乎如一面镜子把世界照得透亮,当然这照亮的更有人心,是劳伦斯通过人物心理的活动的描绘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深情。

 我之所以内心一定要把《虹》读下去,读完它,是因为我相信,既然被那么多人奉为佳作,肯定有它的道理,而且此书好像还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一个人的欣赏可能会有偏差,但那么多人以及历史的选择不会有错的,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获得深刻的感受,或是激发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潜流,从而让自己也产生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的身体和情感处在休眠期,而激活它需要力量,需要找到它的途径,所以阅读成了我寻找创作动力的法器。

 阅读除了给我灵感之外,当然更大的好处还在于阅读本身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知识的获取,得到人生的智慧。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使得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独特,从而也可以发现寻常人不易发现的东西,那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虹读后感(五 )

 貌似劳伦斯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特别是对他散文的膜拜,叫我越发欣赏这位文学奇才。在四十五年短暂的生命中,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劳伦斯留给人的是无限的非议与批判,以及追求者的赞叹与痴迷。我属于后者,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最向往的自由。

 在他众多的小说中,我最喜欢《恋爱中的女人》很多人喜欢《查特莱》更多的人只为了看其中的一部分,只能说是可悲的,很多人也喜欢《虹》也有人喜欢《儿子与情人》不管怎样,在他的小说里,对工业化的抨击,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性交的直抒胸臆,对爱的火热大胆,对**,通奸,各种恋爱的描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并不是一种鼓励,而是对内心枷锁的释放,叫人回归最为纯粹的自己,如果这不是自己,那是什么告诉你很多人未必明白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的活动都应该是自然有序的,更多的教化与禁忌,甚至说伦理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人的灵魂,当然并不是说不应该有,而是什么程度下的存在,比如古代社会的裹小脚,在那个年代就是女子最大的伦理道德,可这是不是人性,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最自然的呢。

 工业社会,破坏了自然环境,间接破坏了人最起码的认知能力,社会在追名逐利时,忽略了心灵的存在,灵魂在哪劳伦斯在《夜莺》中对大自然入神的描写叫我神往。  最近几十年,劳伦斯渐渐被人认可,甚至越发夸大其作品的作用,两种极端都不可取,最好还是静下心来自己读上一读。劳伦斯,一生的追随。

  虹读后感(六)

 夜灯下,拜读了英国早期诗人、小说、散文作家劳伦斯创作于1915年的小说《虹》,有点长篇幅的小说,因故事情节起伏更迭,颇扣人心弦,读起来蛮有咀嚼的回味。

 小说里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两性关系描写,勾画出劳伦斯所憧憬的新世界:即在有血有肉的男女之间建立起一道人间的彩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解的、美好的关系展示了劳伦斯关于两性关系保持和谐因素的思想认为,夫妻和而不同,双方均应保持各自心灵的独立和平衡,保持基于默契的陌生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沟通,接纳对方的陌生因素,在彼此的共同生活磨合中逐渐适应对方,以此释放生命的活力来实现新的人生

 运用自然意象作为象征来传情达意,作为自然的代表,它们象征着希望、自由和生命力,与扼杀人性、桎梏自由的工业文明相对峙这在小说《虹》中尤为突出,劳伦斯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景物与情感相结合,深刻揭示人物心理月亮和彩虹是小说的主要意象,多次重复,前后呼应,贯穿始终,对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有重要作用

 小说《虹》的结尾除了勾画出彩虹般的新世界远景外,却因看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社会的物质基础,故显得色调暗淡。或许作家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小说,流露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信心的一种暗示吧。

 光阴荏苒,时代变革虽然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社会和高度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代并没有改变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交流内容,新的观念、新的操守带来的种种新的矛盾冲突还在不时地打乱我们今天所处的快节奏生活秩序。也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生活境遇带来的种种压力方面的思索。

 赤、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和谐的组合是虹的生命化身,它常在雨后的天边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人们在赞叹虹的美丽之时,也在心里憾叹虹的生命如此短暂。不过虹的生命可以在短暂的瞬间绽放绚丽,却是虹留给人们美好印象的一种精神,启迪我们珍惜生命里匆匆逝去的生活时光,努力地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去投身现实火热的生活中去,尽情地爱一回,让生命在时代的生活屏幕上闪现青春的光芒。

  虹读后感(七)

 其实我一直对劳伦斯有偏见。英国人可以有的优点他都有:骨子里对现代文明的抗拒,自然主义倾向,优美的文字,流畅的叙述节奏,对内心出于本能的孜孜不倦的绘述,对性与潜意识似乎不无自觉的把握。以及所有英国人可以有的缺点:结构散乱,端架子做姿态,抒情起来忘乎所以,奇怪的自恋倾向。但《虹》,至少这个题材蛮适合他的。循环的史诗。与《查特莱夫人》里那个粗鲁直爽的情夫不一样,博拉温文一家要复杂得多。某些地方让人想起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头那一家子根植于土地可是又神思涣散的人。他们是感情复杂、被外界和灵魂内外夹攻的家伙们,比福楼拜的外省人要鲁直和激荡得多。

 那个波兰女人,那个混血儿女孩,来到博拉温文家里,遇到了唐蒙。波兰女人被战争、丈夫的死亡所恐吓,而唐蒙最初的性教育来自一个放荡的女孩。这样一对残缺而又粗细有别的灵魂结合在一起,然后浸没在英格兰的莽莽苍原里。英国小说家笔下的,他们的荒野大地永远是被遗忘的主角。自然的粗放和本真的血气,以及由此衍生的扭曲情绪,劳伦斯钟爱于此。

 所以直到最后都没有希望。两代人的婚礼,两代夫妻的彼此仇恨和对性的奇妙渴求——劳伦斯自己貌似和母亲有些勾三搭四——这就是《虹》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还多少俗套着,貌似对工业社会对传统家庭势力以及对那个无法行夫道的男人的控诉,怎么看都是政治意味十足——说句笑话,如果让昆德拉写《查》,以他那样喜爱玩弄人物性心理的习惯一定大有趣味——而《虹》简约得多。性,爱,劳伦斯式的自卑情绪,荒野。某些地方,譬如阿尔弗雷德夫人的贵族气质,依稀有一些包法利夫人眼红的神采,但那不是重点。

 一直到最后这个小说都是个不断向外扩大的黑色巨圈,将所有的大地上的浪荡子歌谣和醉态囊括其中。虹出现在天上,一闪而已。这是最适合英国人的东西。他们不适合与法国人一样谈论贵族谈论亲术关系讨论社会变革讨论思想,他们就是适合像奥斯丁一样嘲讽世界和劳伦斯一样直书世界。那种精美的嘲讽和优美的文笔是他们永远的标志,是他们的诗人留给他们的最大遗产。

2010 年第 期安徽文学

11

21

对《白轮船》的再思考

◎邓大河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江油 621709)

摘 要 《白轮船》对艾特玛托夫创作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对善的深切呼唤是真诚

的、令人动容的,但要指出的是没有纯然的所谓“人类的善”,超越特定历史阶段而追求一种纯然的善是徒劳的。作品在进

行道德探索之中忍痛撕裂着人物,减少人物活动,限制人物活动圈,致使人物扁平化,人物更多的成分是某种道德规范的

化身。把人物限在各自世界中,各世界内容虽很充实,但世界的联系却是脆弱的,是易打碎的。这种联系在本文中顺利地

完成了作者艺术思考,发挥了其艺术功能,但其不足在于能否承担更为庞杂的世界。

关键词 转折意义 纯然的善 撕裂人物 脆弱联系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11-021-02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以下简称艾)写于

70 年(前苏联时期)的《白轮船》可以认为是对艾上世纪五六

十年代创作的总结,同时又是创新。因其道德探索的趋于哲

理化倾向,因其借助神话传说来探讨人生永恒问题而显示了

艾在七十年代创作的新倾向。基于这一点,我们说《白轮船》

对其创作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艾是一位积极进取开拓

创新的作家,他“不否定《永别了,古利萨雷》《白轮船》之前的

那些作品的特定意义。但也不打算在已达到的水平上停止

前进。”

的确,继《白轮船》之后,作者又开始了他艰难的跋涉,

《白轮船》所体现出的创作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加强。人

仍是其注意的中心,着重探索着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

并进一步把哲理寄寓在神话传说中。可以称为“现代神话”

的艾的作品《花狗崖》借渔女的神话,赞扬了人的自我牺牲精

神,探讨着生与死的关系。其作品《一日长于百年》寄托了作

者全部思索和理想,是作者“心灵的袒露”,呈现出多主题,借

助曼库特传说希望人人记得自己祖代的美德,借助科幻希望

后代人能达到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的高

度……。这种哲理高度的出现,是对《白轮船》《花狗崖》创作

经验的总结的结果,也是其“全球性思维”看待人类的结果,

他说过:“是到了用概括的世界观范畴,时间范畴,人类范畴

来丰富对具体历史现实的反映的时候了。”

艾的《断头台》是

一部基于现实生活又有广泛哲理概括的小说,借助对一对狼

的刻划,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类命运的忧虑。作品内

函与艺术特色都是多维的,显示出宏大的气势。对《白轮船》

后的几部代

表作品极其简略的概述可见这些作品都有《白轮

船》的影子,它们是对《白轮船》的丰富、拓展乃至超越。《白

轮船》是作者创作走向更深入的一块坚实的基石,它的转折

意义是不可抹杀,不可替代的。

《白轮船》的转折意义就表明,作品中也其值得反思和再

认识的因素。

艾所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在他看来,人天性是

善的,“人从小就有仁爱——从爱母亲爱自己亲人,爱女人,

爱大自然,爱大地开始,然后升华到爱祖国,爱自觉的人道主

义爱人类共有的感情——同情,团结和互助。人向人学习善,

人的这些品质应当永远富有成果地哺育艺术作品”

基于这

种认识,艾的作品总是写普通的人,在普通人身上发掘伟大

高尚善良的品德。从作品来看,总以道德的善的最终绝对胜

利而告终。《白轮船》把善恶推向两极,意在惩恶扬善,呼唤

善的归来。他要达到的是一个无恶的纯善的理想境界,人的

确也有向善性,有对善的渴求性。不过,所谓善即指符合某

种道德标准,与某种道德标准相背即为恶。在阶级社会里,

这个道德标准不可能不带上阶级烙印,没有超阶级的善,超

阶级的恶。我们认为善与恶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恶就无所谓

善,没有善就无所谓恶,善与恶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

者在一定时候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里,我们并不反对对善

的呼唤,要指出的是没有纯然的所谓“人类的善”,超越特定

历史阶段而追求一种纯然的善是徒劳的。

对善的肯定,是通过小孩自杀来实现的。作者一方面用

小孩自杀的行动来保持了作为善的化身的性格完整;另一方

面又希冀于拯恶,文中用小孩企求神鹿给姨父带去小摇篮,

以期护林员奥罗兹库尔的重新做人,但奥罗兹库尔在恶的路

上没有止步。作者虽把小孩视为大人,但并没有与恶做直接

斗争(甚至不屑于斗争),而以死使自身的完整而告终。这是

否可以体会到“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呢?作者期待着用善

的灵魂去感化,这当然是无效的。艾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

者,《断头台》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作品中用现代“耶稣”

阿夫季去劝说贩毒者,反而被活活地钉上了“十字架。”

读完作品,我们会隐隐感到,作者在进行道德探索是,忍

痛撕裂着人物,尽管小孩、莫蒙及奥罗兹库尔较为鲜明,质而

言只能叫扁平人物,其他人物更是模糊,有的仅露一次面。作

者一方面减少人物活动,一方面又把人物限在各自活动圈内,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种处理有利于其哲理思

考,人物更多的成分是某种道德规范的化身。那么这

样的处

理是否可以认为体现了黑格尔的一种思想呢?即:艺术是绝

对精神的显现,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作者把道德的

善作为绝对胜利的东西,然后再把善与恶用了一些代表来建

构艺术世界。这种为了哲理思考而割裂血肉丰满的人物,是

否有一点图式某种观念的味道呢?在这一点上与茅盾的《子

夜》有相似之处;《子夜》想用形象来回答当时“机械派”“进步

派”的两种意见,说明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下转第 48 页)

文 学 评 论2010 年第 期安徽文学

11

48

四首诗以离别之情一以贯之,而举出大量的送别意象,

如“蒲萄带垂”、“豆蔻连枝”、“蜘蛛作丝”、“芳草结弃”、“黄乌

飞飞”、“准水去来潮”等等类比烘托,将离别时的遗恨、惆怅

抒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王运熙先生对这次集体唱和于体式创变的重要意义作

了肯定:“萧子显的《春别》共四首,出第三首(共四句)句句用

韵外,其他三首都隔句用韵。第一第四两首均为四句,第二

首六句。简文的《和萧侍中子显春别》和元帝的《春别应令》

是同时唱和之作,每人每题都作四首,各首的体制完全相同。

由此可以窥见他们多么热心于七言新诗的制作。由于他们

的努力,隔句用韵的七言诗至此宣告完成。”这些诗作完全可

以视为唐人七绝酬唱赠答诗歌的先驱。

三、采用联句方式赠答,是齐梁赠答诗体式上的又一创变

联句,赵翼《瓯北诗话》谓“六朝以前称为连句”,“由两人

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是比较典型地体现诗歌集体性

的形态”,联句起源很早,学术界一般认为肇端于《柏梁诗》。

六朝,自晋代贾充与妻李氏《定情联句》起,数量丰富,形式亦

不断完善,主要有一人一句、一人两句、一人四句连缀成诗三

种形式。自齐梁起,一人四句的形式成为联句诗创作的主流。

“人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仍为一篇。谢脁、何逊、范

云、江革辈皆有此体。”(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创作时,大多

限定一韵,每人四句,皆有较完整的意思,可以独立成篇。《谢

宣城诗集》中所收联句,皆五言四句,韵脚统一压平声。如:

“积雪皓阴池,北风鸣细枝。九逵密如绣,何异远别离。(谢

脁)风亭舞流霰,冰沼结文澌。饮春虽以,钦贤纷若驰。(江

秀才革)……由谢脁、江革等七人联结成篇,韵脚虽各有不同,

而统一押平声“支”韵。故而,这种联句活动,就成为亲朋好

友之间的同韵集体唱和,是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诗歌赠答

活动。有些甚至不是同时同地之作,如谢脁《阻雪联句遥赠

和》。有的干脆把每人

所作四句以绝句形式收入别集,如何

逊《赠褚都曹联句》云:“君随结客专。我乃倦游归。本愿同

栖息。今成相背飞”。《答江革联句不成诗》云:“日余乏文干。

逢君善草札。工拙既不同。神气何由拔。”俨然便是独立的

赠答之作。

齐梁文人集体活动较多,又比较注重诗歌的游戏、娱情

功能,以竞争为乐,露才扬己的心理需求也很突出。因此,联

句赠答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有意识地将韵律引入唱和,为和

而和、竞和僻韵的风气也开始产生。有梁一代,有 53 人留下

了约 180 多首和诗。参与唱和的人数及和诗数量大增。但

是,在这种集体创作的场合中,诗人因视野受限,题材选择范

围狭窄,情感表露要温柔敦厚而不致于失仪,所以作品多为

应景之作而格调不高。

齐梁赠答诗在诗歌体式上的创变,正符合了“在乎文章,

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的

时代潮流。诗人们虽无力改变自己生活的窄小格局,无法将

视野投注到更广阔的天地中。但他们确是有意地在求新求

变中求得艺术技巧的提高。齐梁集体赠答风气之盛为他们

提供了合适的契机。如此一来,极大地锻炼了诗人刻画技巧

的精细,诗歌形式的巧妙,形成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

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

诗》)。将赠答诗的创作在艺术上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

潮。在赠答诗创作手法和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赠答诗的交

际应酬性质也被大大加深了。换言之,赠答诗在淋漓尽致地

展现诗歌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功利色彩也愈加浓厚了。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09sk396

参考文献:

[1]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日·兴膳宏五言八句诗的成长和永明体诗人东方丛刊,2002

年第 2 期

[3]王运熙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4]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

察其文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上接第 21 页)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

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虽然有吴逊甫等典型的出现,但也

不难看出急于对社会争论的回答而使一些人物有图式呆板

味。《子夜》是出于对社会分析,由当时大讨论所致,而 60 年

代的前苏联国内的确也掀起了道德大讨论,作者是否也有急

于用形象来阐明他的回答呢?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不过

从作品中可有所体会。如果说《白轮船》中有形象地再现某

种观念或者作者赋予形象某种观念而使人物失去更为复杂

的血肉

之躯的倾向,那么《花狗崖》中这种缺陷更明显了。《花

狗崖》把哲理性、寓意性推向了极端。作者一开始就把四个

人用一只小船载向了远离人世的大海上,又笼罩在一层云雾

之中,这样以使人物能更好承担其哲理思考,船上三个人为

了小孩能生存,为了下一代能延续,先后跳入了大海,他们的

死是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显示了作者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

小说淡化了情节,但有抽象演绎的特点,人物也显得绝对化。

作者把人物限在各自世界中活动,对各自世界又有自由

丰富的叙写,因而各世界内容很充实,但世界的联系却不甚

紧密。孩子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是作为现实中的莫

蒙爷爷的爱,与莫蒙爷爷的世界的联系也在此并有着鹿母的

故事。不过这种联系是脆弱的,是易打碎的。一打碎,便实

现了其艺术价值,这种脆弱的联系是有利于表达作者思考的,

不过这种联系在《白轮船》中顺利地完成了作者艺术思考,发

挥了其艺术功能,但也显示出其不足:能否承担更为庞杂的

世界?有人指出艾的《一日长于百年》用一条“记忆链条”把

两个沉重的世界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杠铃结构”,这细弱的

记忆链条担起两头沉重的世界是力不从心的;也有评论者说

艾的《断头台》第三部分有游离之感,大概问题也在这。

上述是对《白轮船》的一点反思考,相比于《白轮船》所具

有深刻意义内涵和艺术价值而言,这些都是不足道的,瑕不

掩玉。艾是一位奋斗不息的作家,正因他不断率勤耕耘,才

产生了一部部引起轰动的作品;正因他对人类深沉的忧虑,

才有作品深遂的思想;也正因为他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又不

断吸收其他人的创作经验,才有丰富美丽的艺术世界,从而

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艾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艺术

价值以及艾自身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都会给我们以众多的

启迪。

注释:

①艾特玛托夫自述

②古奇凯作家——时代的良心

③易晓明论艾特玛托夫的文学意识

文 艺 理 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9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