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工作都很忙,生活节奏紧,导致很多人心理压力太大,如果不能及时缓解的话,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哦。下面是我分享的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
生理方面
心悸和胸部疼痛、头痛,掌心冰冷或出汗、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部不适、腹泻等)、恶心或呕吐、免疫力降低等;
情绪方面
易怒、急躁、忧虑、紧张、冷漠、焦虑不安、崩溃等;
行为方面
失眠、过度吸烟喝酒、拖延事情、迟到缺勤、停止娱乐、嗜吃或厌食、吃镇静药等;
精神方面
注意力难集中,表达能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持续性地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优柔寡断等。
心理压力大对身体的危害疱疹
心理压力使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这样一来,免疫系统的防线就不那么牢固了。如果你带有疱疹细菌,你将很可能会感染上水疱和生殖器疱疹。
皱纹
焦虑消耗了许多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使细胞活动和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皮肤就会表现出灰暗和缺乏弹性,皱纹也就更容易显露出来。有时,在心理压力状态下的皱眉和肌肉紧张也会加速皱纹的产生。
粉刺
心理压力促进了皮脂腺的活动,使皮肤出油,促进了粉刺的产生。
体重减轻或增加
心理压力会改变你的食欲,在心理压力状态下,有的人体重会增加,而有的人却会减轻。
湿疹
心理压力本身并不会使皮肤干燥、脱落,但它可以加重已经有的症状。比如心理压力之下的出汗不但会使湿疹更加严重,甚至还会导致脱皮、流脓、发红和发痒,有时还会扩散到皮肤表面上更大的领域。
脱发
受到精神创伤的人由于激素增加和血液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会使黑头发脱落。只有心理压力水平恢复正常时,头发才会重新生长
缓解心理压力过大的方法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
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好处努力。
换位思考认同法
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试试换位思考。
音乐与生理保健法
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些优美的音乐,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不容忽视。
推移时间遗忘法
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
自信自主激励法
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每桩伟业都由自信开始。
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
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找信得过的人想说便说;想休息便休息;想娱乐便娱乐,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可以追求卓越,但无需求十全十美。
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
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
丰富个人业余生活法
发展个人爱好生活情趣往往让人心情舒畅,绘画、书法、下棋、运动、娱乐等能给人增添许多生活乐趣,调节生活节奏,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
心理压力大吃什么食物纤维素——五谷
五谷类所含的丰富碳水化合物,能提供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此外它含很多的纤维素,有助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维他命——蔬果
美国癌症研究学院报告指出,天天吃大量蔬菜和水果,补充维他命和矿物质,可以预防约60%的癌症。
食物来源:水果包括木瓜、橙、苹果及草莓;蔬菜包括菠菜、生菜、白菜、花椰菜、西兰花和番茄等。
钙质——奶类、豆类
摄入钙质可坚固牙齿及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它同时也是适宜天天食用的营养食品。
食物来源:脱脂奶、豆奶、芝士、豆腐、各种豆类及豆制品。
铁质——肉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其外部表现形式是表情。感情反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情绪,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是情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人们可以体验到悲喜交加的复合情绪,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焦虑。
按情绪的状态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做心情。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的心境是一种良好的性格特点;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它对个体来说是一种能引起高度紧张、具有巨大压力的刺激物,是个体必须适应和应对的环境要求。应激源既有躯体性的,如高温或低温、强烈的噪音、辐射或疾病。也有心理社会性的,如重大的生活事件、难以适应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以及工作中的应激事件等。
个体对应激事件做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包括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自我防御反应,如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的情绪,或者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紧张。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
压力也叫应激,也是一种情绪,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压力反应包括主体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不同的结果,不同程度地增强或降低主体的健康水平。
压力源,按照对主体的影响,分为三种类型:一、生物性压力源(生物、物理、化学):直接影响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二、精神性压力源(认知性精神源,即认知与情绪波动):直接影响主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等;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又可分为两类,1、纯社会性的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虽然我们将压力源分为三种,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纯粹的单一性的压力源,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多数压力源都涵盖着两种以上因素,特别是精神性压力源和社会性压力源,有时是浑然一体的状态。
压力源的存在、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和社会生存环境,都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但是这条条件本身并不是心理形式的压力。我们体验到的压力,实际上是另一种心理历程,那就是人的内心冲突。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心理学家勒温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按照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类:一、双趋冲突: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形容的事物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如中国俗话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二、趋避冲突: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危险。如有人想进入股市炒股,因为可以获利,但又必须冒很大的风险;三、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如处在腹背受敌的情景;四、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这种情况,就是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
按照强度,压力分为三类:
一、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如果我们在某一时间段内,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那么,我们称这一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这类压力,对承受人来说,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只要在衰竭阶段没有崩溃,并且没有再发生任何事件,压力后还会提高和改善自身的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
二、 叠加性压力:1、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主体所体验到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2、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前一个压力适应过程的搏斗阶段或衰竭阶段,这时,主体体验到的压力称为继时性叠加压力,如“祸不单行”;
三、 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其中包括战争、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比如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强大的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这类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征有3个阶段,1、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对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后果,心理学干预是必须的。早期的心理学干预主要是通过催眠暗示来解除精神障碍,到后来,发现让受害者在社会中与健康人一起工作,或者让PTSD患者与其它类型的受害者共处,对缓解症状比较有利;
一般适应性症候群(即GAS),在适应(或应对)压力的过程中需经历三个阶段:
一、警觉阶段:此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加快分泌,体温、血压升高等等;
二、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特征如下:1、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2、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3、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如,孩子苦闹、家里来客人、接听电话、家庭成员小小的意见分歧,都可使其大发雷霆;
三、衰竭阶段: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时已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时,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么,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么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时,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1、心理压力源
(1)认知性:信息太多或太少,知觉超负荷或剥夺,目标模糊、不确定,约定的目标难以执行,时间紧或等待,意料之外,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认知功能受损。
(2)情绪性:恐惧、焦虑、死亡、受伤、失败、损失的威,悲伤、愤怒、挫折、损失和负罪感,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想家,精神上的诱惑导致丧失信仰,人与人的感情。
2、躯体压力源
(1)生理性:睡眠缺乏,脱水,缺乏营养、卫生条件差,疲劳,免疫系统损伤,肌肉过度使用或未充分使用。
(2)环境性:热、冷、湿,震动、噪音、爆炸,缺氧,烟、毒、化学物,能量消耗,武器装备,电磁辐射,传染源,繁重的体力工作,光亮、黑暗、模糊和昏暗,地形复杂。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的存在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但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是我们能够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即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也可以说,是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消极情绪。
双趋冲突或趋-趋冲突,即有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但又不相容的目标,都想达到,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达到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心理冲突:鱼和熊掌。
双避冲突或避—避冲突,即当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件令人讨厌,都想避免的事情,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同时避免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双避冲突比双趋冲突对人危害大,而且也比较难于解决
趋避冲突,即对同一目标既想达到,又想回避时产生的心理冲突。通常这类目标既有吸引力,要需承担一定风险才能达到。如拨牙、结婚等。趋避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冲突。
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如选择工作,确定治疗方案等。多重趋避冲突是最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
扩展资料:
在生活的某一时间阶段内,经历某种事件并努力适应,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我们称这类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单一性生活压力后效往往是正面的,大多有利于人们应对未来的压力。
群体压力维护了群体团结,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对多数成员内心安全感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但对群体中少数固执己见的人而言,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
群体压力是产生群体极化的一个原因。极化反应往往取决于群体中多数人的偏向。如果多数人在讨论一开始就偏向爱冒险的决定,则做出的决策就会向冒险转移;如果多数人讨论开始时偏向保守的决定,则决策就会向保守转移。
由于群体压力的存在,使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从而强化了多数人的意见,是决策向极端性转移。
莱维特分析了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辩论阶段:群体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尽量耐心得听取别人的意见,经过讨论,成员渐渐分成多数派和少数派。这时,少数派已经感到某种压力,但群体还是允许他们据理力争,少数派也抱有争取大多数的期望。
2、规劝阶段:多数派已由听取意见转为劝解说服,力劝少数派放弃他们的主张。少数派受到越来越大的群体压力,有些人因而放弃原来的观点,顺从多数人的意见。
3、攻击阶段:个别少数派仍坚持己见,不肯妥协,多数人开始攻击其固执己见。此时,个别少数派感到压力极大,但可能为了脸面而不愿屈从。
4、心理隔离阶段:如果个别少数派仍不改初衷,大家便开始断绝与他的交往,孤立他。此时个人要么屈服,要么在巨大的压力下脱离群体。
——压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