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卜算子是什么意思: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陆游《卜算子·咏梅》等。
2、卜算子格律介绍: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代表。此若石词之多押两韵,徐、黄、张、杜四词之添字,皆变体也。 苏词别首前段第二句“长忆吴山好”,“长”字平声。
变体一,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以石孝友《卜算子·见也如何暮》为代表。此与苏词同,惟前后段两起句各用韵异。
变体二,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以徐俯《卜算子·胸中千种愁》为代表。此亦苏词体,惟后段起句用韵,结句添一字作折腰句法异。《古杭杂纪》无名氏词前结“把定纤纤手”,后结“瞒不得、桥头柳”,正与此同。
变体三,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以黄公度《卜算子·薄宦各东西》为代表。此亦苏词体,惟前段结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古今词话》无名氏词前结“终不似、伊家好”,后结“满目围芳草”正与此同。 按,黄童和此词前段结句“奚止朝朝暮暮”句法又异。
变体四,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以张先《卜算子·般涉调》为代表。此亦苏词体,惟前后段两结句俱六字异。杜安世“尊前一曲”词正与此同。 按黄庭坚此调词前后段两起句“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见”字、“泪”字俱仄声,连用四“不得”字,皆以入替平之法,因谑词不入。
变体五,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以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为代表。此与张词同,惟前后段起句俱用韵异。 按《玉照新志》“蹙破眉峰”词正与此同,但此词前后段第三句第七字仄声,各家则用平声也。
变体六,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以无名氏《卜算子·幽花带露红》为代表。此词见《花草粹编》,《本清湖三塔记》,亦苏词体,惟后段结句七字,添二衬字异。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通过梅的凄苦境况感叹人生失意坎坷之情,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坚定的爱国情怀。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坚贞不屈,不畏严寒的情景,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了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
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1、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
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卜算子·咏梅(陆游作品)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创作词作)
抒发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烟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又送君归去。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和春住。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注释
[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 ,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 ,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本篇即是上述评语的绝妙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