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句诗出自薛宝钗所作的临江仙 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咏蟹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一、引论:关于此诗之疑
每当读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咏》,心头总是疑惑重重。此诗例来被视为宝钗讥讽世人而作,其讽意甚明,似已成定论。
然蘅芜君其诗 一贯“含蓄浑厚”,素有“蘅芜体”之称,只要拈出宝钗所作之诗,展眼相望,莫不如是。
如一直为大家所熟知的《临江仙·咏柳》,即便早已被人说得不胜其烦的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句,展露宝钗之雄心壮志其意甚明。然而在其大展“青云”之志的同时,却仍不失其“乱纷纷”、“本无根”的境遇思索与认识,即咏柳此词,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达青云之志向,而是在超出这“乱”与“无根”状态后的一种涅磐之思,如此,方能读懂她青云而上背后的某些心思。否则,此词展现的便只是一个环视四周,柳絮纷飞,而为之踌躇满志的宝钗,不是那个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彻人情之苦后而有所为的宝钗。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才能真明蘅芜君的“含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三十八回中这首《螃蟹咏》,若仅仅停留在众人所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理解上,那么,蘅芜君此番讥讽岂非太过于直白无误?而此咏蟹七律岂非真正单薄如斯?在这讽刺的背后,是否还深藏着某些不易为人所觉的情感?
这种想法存于心中,思之又思,奈何一直不得要领。今日再读三十八回,再读至此诗,忽有所感,特记于此,不敢言正解,若能抛砖引玉,则以为幸甚!
是为引论。
二、再论:对蔡先生解读之疑
因是疑案,因有疑问,所以总想从前人的知识中汲取若干养料。不妨先看看蔡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所说:
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旨在骂世,为此借宝钗之作来发挥,比通过宝玉或黛玉这些明显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来说要稳妥得多。因为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论诗者均知“诗言志”之说,蔡先生于是以这一点来论宝钗《螃蟹咏》的深意或真意之所在。
先生之意有二:
一是以小寓大。先生认为此诗以儿女之情寓政治问题。我不知诸君之意如何,但这首《螃蟹咏》,我横看竖看,也没能看出“政治问题”来。可能先生只是基于自己一贯的立场而有此论,但显然先生本身也不是那么自信,因而只是点到而止,并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将分析与论证的重点放在了第二点上,即“旨在骂世”。
先生认为借宝钗而非宝黛之口痛骂世人,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而将此诗归结为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好,到这里,我们来看,若依先生之见,此诗的深意即在寓作者的骂世之旨,此诗归根到底只是一首讽刺诗。那么,请问,这与已在文中现诸众人之口的“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评论又有何二致呢?若此诗之意仅止于“讽刺”二字,而作者之旨仅止于借宝钗作如此直白的“骂世”,那么,一则,其与宝钗一贯行为迥异,二则,也断非“蘅芜体”一贯之风格,前举咏柳一词即是明证。
如果有朋友说宝钗即便一时如此,也不足为怪,你又何必钻此死胡同。然而,我宁愿试图找一找这其中之因,而不愿将此问题简单了之。
众人一眼即明的“讽刺”,其“含蓄”究竟何在呢?为此疑问,我忍不住再细细瞧一瞧这首被公认为“讽刺”世人的《螃蟹咏》。
三、三论:颔尾二“空”的对比
此诗颔尾二联,各有一“空”字,而我,从两个“空”字的有效对比中,体味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含义来。
先看颔联之“空”。而一般地,我们分析此诗,都将目光集中在颔联之上,因为全诗的讽刺意味集中于此联: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出句言蟹之横行,对句则以蟹壳之内仅剩下的黑色膏膜和蟹黄言世人之心黑意险。其以“皮里春秋”之典品评世上之人之事更是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也极易从诗中得出。
我们来看此联中对“空”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空”之意是:除去……之外,别的全无,亦即为“仅剩下”,对蟹而言,此“空”尚无“徒劳”之意。这样,全句理解就如上所言。
这里需要指出蔡先生的解释。蔡先生将“空黑黄”之“空”解释为“徒劳”之意,那么此联之意则是指蟹纵有“皮里春秋”,虽有“黑黄”,花样多多,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益的,因为最终免不了被人煮食的命运。
粗看起来,这两种理解均可行。但细一分析,从整首《螃蟹咏》来看,如照蔡先生的解释,那么颔联与尾联就将处于同一意义水平之上,构不上相反的突出效果。这一点,是作诗大忌。
那么我们来看尾联: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此联大概可译为:现在被放到锅里去煮,当时再如何横行又有何用呢?那月夜水边,只留下禾黍的芳香(再也不会有你螃蟹的身影了)。
此联之“空”虽则字面上也可理解为“仅剩下”,但对蟹而言,这个“空”更有“徒劳”之意。
由此,我们来看,这一联方是对蟹以前所作所为的感叹,大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意。如果颔联之中“皮里春秋空黑黄”即已有“徒劳”之意,那么,与尾联则不构成意义上的对比冲突,也就是说,此诗的意蕴就停留在颔联,而尾联则是多余了。但若“皮里春秋空黑黄”之意为蟹壳之内,仅只剩黑黄,藏而不露。那么,一则此意与“眼前道路无经纬”相对应,二则,也使尾联所说“于今落釜成何益”有一个意义上的大转折,点明此诗落脚之所在,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该诗也因颔尾两联之异意而达讽刺之正意。
我如此喋喋不休地论说这颔尾二联之意,只为强调这两个“空”字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久久凝望着尾联中的“空”,去体味宝钗心中对“徒劳”的感慨,不禁想起二十二回我们所知的那个深得《寄生草》个中真味的宝钗。试问“徒劳”何意?我们再细细咂摸一下这个“空”字,它不正表明了宝钗对这人世终究不免一场空的悲剧体认么?
四、正论:宝钗的诗人之眼与诗人之心
上一节从诗本身出发作了一次细致的揣摩,而现在,我想从外部为宝钗作是诗的心态作一次巡礼。为此,请看王国维先生此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也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间词话》之中自不乏精辟之论。我们来看,这段话不恰好可为宝钗作此《螃蟹咏》之心理作一次解读么?
咏蟹即是咏人,从诗中我们看到宝钗对世人的讽刺。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揭示世道之险,人心之恶可谓入木三分;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其论蟹之结局又是何其清醒,何其冷静!颔尾二联,一以正,一以反,一以纯粹的讽刺,一以含悲的调侃。二联共同揭示了这人世的命运,平心而论,这命运未尝不是一幕悲剧。宝钗说道“写出来取笑儿罢”,正是其努力超出这一份悲剧而表现出来的冷静——众人皆叹其毒,然而,此诗能“取笑”的背后,宝钗为这一份清醒,这一份冷静,又付出了多少的心酸与眼泪呢?
宝钗于其《螃蟹咏》中渗入对人世的深深悲悯之情,是以悲剧之眼察人世的缺陷。众人皆重其“皮里春秋”,皆以其为“毒”。殊不知,这“毒”,正是“透”。因其透,使其能“入乎其内”,状蟹而入木三分,是为写之,故有生气;而又言“取笑而已”,因其“笑”,又“出乎其外”,不失其青云之志,是为观之,故有高致。
如若不能明了至此,那么宝钗此咏,当真只是取笑罢了,当真只是讽刺罢了。而明了此点,我们就会知道,宝钗藏其悲情于其谑笑之中,其讽明,其悲隐,断不可谓不“含蓄”啊。
五、余论:螃蟹之咏与宝钗其人
由上我们可知,宝钗不止具“诗人之眼”,更具“诗人之心”。而这颗“诗人之心”,使其将悲世之情深藏于心,呈现给世人的只有冷静之态。联系到我们在《红楼梦》中所看到的宝钗,就能明了,宝钗的形象,仍是一以贯之,并非如前所知的,因《螃蟹咏》有一个突然的断层与矛盾。而从这《螃蟹咏》中所体现出的宝钗的悲情与超越,正是“冷香丸”之冷且香的缘由,也正是宝钗“以理御情”的魅力之所在。宝钗之不同于惜春,不同于黛玉,不正在于此么?
宝钗此诗显然高出宝黛的那两首,关键就在它的意境。另两首都是直白写食蟹,而这首却荡开笔端,直指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却又着落在蟹的本身。——“月浦空馀禾黍香”,便将整首诗的最终视角,从讽刺转而悲怜。
我以为,一丈雪从诗的境界下手阐发,是把握了此诗的关键,也把握了对宝钗性格理解的关键。讽刺世人,实在只是此诗的“表面”而已。
小说第三十八回,众女儿在写了《菊花诗》之后,突然写了三首《螃蟹咏》,小说中写《菊花诗》之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并且篇幅很长,似乎这一章专为《菊花诗》而作,最后出现的《螃蟹咏》似乎完全是出于无意和偶然。但霍氏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螃蟹咏》是小说中二百余首红楼诗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诗篇,因为它披露出一段史实,即雍正暴亡后的八月二十三,曹天佑在做什么!(至于如何推论出作《菊花诗》那天是八月二十三,霍氏在其他文章中将专门论及)
霍氏认为《螃蟹咏》这三首诗咏螃蟹是假,讽刺雍正是真。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已死,曹天佑大仇已报,兴奋异常,又正值秋日,螃蟹正肥,因此天佑饮酒食蟹并作《螃蟹咏》,以讽刺雍正。作者恐后人不解其意,还特将《菊花诗》安排在《螃蟹咏》稍前,并借宝钗之口道出写诗的宗旨:“又是咏菊又是赋事”,“赋景咏物两关着”。在写完《螃蟹咏》之后,众人又说道:“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霍氏认为,这里的“世人”并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霍氏认为《螃蟹咏》与整部小说一样,具有一喉二歌的性质。它的二歌之一是咏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赋事,因此,霍氏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三首诗逐一加以解释:
螃蟹咏 其三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试解如下:
桂霭桐阴坐举觞。
其一: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举杯痛饮。
其二:为了庆祝消灭仇敌雍正而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开怀畅饮。此句道出雍正死于秋季。
长安涏口盼重阳。涎口:馋嘴。
其一:都中的馋嘴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霍氏认为或许香玉与天佑约定了在九九重阳见面,在《菊花诗》中的《忆菊》中,曾也写过“慰语重阳会有期”的诗句。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九九重阳节只是一种象征,而非具体某个日子。因为曹天佑快要与香玉见面了,所以才会“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横竖已无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时只有死路一条。
皮里春秋空黑黄。
其一:螃蟹虽然诡计多端,但并未逃脱被人煮食的命运。
其二:雍正满腹阴谋诡计、狐疑韬略,却未能改变他受治于人的命运。
酒未敌腥还用菊。
其一:单凭饮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还须以菊作为辅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与“桂拂清风菊带霜”中的“菊”隐意相同,均为香玉(黛玉)的代称。这句诗的隐意应该是:单靠酒未能使雍正的头脑发昏,再加上香玉的怂恿劝导,雍正才吞下了丹砂。
性防积冷定须姜。
其一:蟹肉及蟹的膏黄性属阴冷,因此食蟹时必须同时吃姜。
其二:句中的“积冷”喻指雍正生性狡猾多疑,遇事冷静善思。让这样的人服用丹砂并非易事,为了防止他“积冷”,所以必须采用激将法。此处的“姜”而不是一种调料,而是激将的意思了。
于今落釜成何益。釜:锅
其一:螃蟹如今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场究竟有何好处。
其二:横行一时的雍正,如今落得被人治死的下场,这究竟有何益处。
月浦空余禾黍香。月浦:月光下的水边。
其一:螃蟹此后不再能享受那月光下水边上的稻禾黍粮。
其二:雍正帝心黑手毒,处心积虑地集聚起来的财富,今后再也无法享用了。
对于《螃蟹咏》,在“有正本”第三十八回回末总批中,脂砚斋曾批道:
“请看此回中闺中女儿能作此等豪情韵事,且笔下各能自尽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为锦心绣口无庸赘渍,其用意之深,奖劝之勤,读此文者亦不可轻忽,戒之。”
霍氏认为《好了歌》中的“世人”是调侃“世宗雍正”,所以《螃蟹咏》中所谓的“讽刺世人太毒了”中的“世人”自然也是指雍正。而雍正是如何与这“横行公子”相勾挂,霍氏认为,是通过贾环。在小说写到众人放风筝一节中,他先用凤凰风筝与探春,美人风筝与宝、黛相联系,然后袭人又说:“昨儿把螃蟹(风筝)给了三爷(贾环)了”。
贾环在书中是何人呢?贾环夺嫡。
小说第七十五回写到中秋赏月,贾府合家在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宝玉、贾兰手中,他叔侄儿人分别吟了一首诗,得了夸奖。贾环后来也得了机会占了一首诗,甚得贾赦喜欢。贾赦不但赏了他很多玩物,还拍着贾环的头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后忙指一事岔开,脂砚斋在此批出:“便有轻轻抹去也。”霍氏认为,这句话是书中浓涂重抹之笔,批书人嘱咐读者切不可轻忽。
贾赦的话初听起来毫无道理,因为贾赦家有贾琏,贾政家有宝玉,他们都是贾环的兄长,且贾环还是庶出,荣府世袭的官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贾环。然而在历史上,以庶废正不乏前例,如雍正就是矫诏篡位,所以在朝野一直有“雍正夺嫡”的说法。脂砚斋曾批,此书“以小喻大,以家喻国”。霍氏认为作者正是以荣府爵位的因袭喻指国家皇位的因袭。雍正原是皇四子,而贾环却是老三,霍氏认为,在荣府兄弟排行的问题上,作者曾设下了小小的埋伏:
荣府分贾赦、贾政两支。贾赦有一个儿子贾琏,贾政有三个儿子贾珠(已故),宝玉、贾环。两家兄弟是分别排行,所以贾政家宝玉排行老二,贾环排行第三。然而两家的姊妹却是大排行,元春(政家)、迎春(赦家)、探春(政家)、惜春(敬家)。这种兄弟小排行、秭妹大排行的问题,霍氏认为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笔。
如果将荣府的兄弟改为大排行,那么顺序就是贾珠、贾琏、宝玉、贾环,贾环正好是第四。如果将宁府算在内,对兄弟进行大排行,那么顺序就是珍大爷(贾珍)、琏二爷(未将贾珠计算在内,所以贾琏一直被称之为琏二爷)、宝玉和贾环,贾环仍为第四。作者之所以在兄妹排行问题上如此煞费苦心、用尽心机,正是因为明讲忌太露,所以才用了这种狡猾曲折的表达方法。
作者因为痛恨雍正,才将贾环写成是小老婆养的,贾环行为猥琐不堪且排行第四。作者深恨“四”字,因为此字隐指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在小说第二十一回说到丫头蕙香的名字时,作者借宝玉之口恨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批书人脂砚斋在此批道:
“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小说第七十五回叙及贾环“专好奇诡仙鬼一格”,其父贾政谓其有如“曾为道士的曹唐再世”。这正与史料上记载的雍正自幼酷爱炼丹学道相吻合。霍氏认为,贾环正是雍正作皇子时的形象,而贾赦所说庶出的贾环跑不了世袭的前程正是隐指皇四子胤禛夺嫡篡夺皇位之事。
霍氏认为,作者让贾环与螃蟹、四儿、雍正帝相关联,又让小说中雍正帝的主要化身的薛蟠为螃蟹宴备料,正是为了说明他们吃的是皇宾有螃蟹,或者说他们泼醋擂姜欣喜若狂吃的这个“横行公子”正是皇帝本人。尽管他内有身披铁甲、手持长戈的御林待卫(铁甲长戈死未忘),外有雄武强大的八旗军(多肉更怜卿八足);尽管他巧设伎俩,费尽心机用种种手段将政治对手穷治于死地(皮里春秋的横行公子);尽管他欲壑难填,吸尽天下民膏,以致养得脑满肠肥(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最终却难逃被纳入蒸锅、送至他人席上作菜的命运。而将送他入黄泉的,正是他的香玉娘娘(堆盘色相喜先尝)。
这三首《螃蟹咏》表面上是骂贾环,然后将贾环与四皇子胤禛(雍正)阴谋篡位相映照,继之又以欢宴之日与雍正驾崩之日同置一天来佐证,霍氏认为,作者正是要向读者交待,他们如此兴致勃勃吃的螃蟹是皇帝雍正本人,正如那句“烟云模糊处,楼阁自分明”。
《浅议《红楼梦》之薛宝钗》
编者按:本期选登的文章,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课程作业。任课老师侯晓晨认为,通过作业能看出同学们对小说人物的理解突破了“非正即邪”的单一、片面的模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感受到多面、立体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启蒙。小学的时候我就在书店里看《红楼梦》,最 开始是看黑白漫画版的,后来是看彩色漫画版的,最后是看文字版的书,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文学审美体验。周围的同学朋友大都更喜欢“西子貌,咏絮才,力压群芳”的林黛玉,我却不同,偏爱“好风频借力”的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丧亲”中,薛宝钗所抽的花名签“牡丹”上是这样说的“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无情”二字正是宝钗打动我之处。无情并非冷血,人非草木,皆有真情。薛宝钗的“无情”之处更多的是姿态,更多的是一种千帆过尽,看破世间万象后的不在乎,在她面对夏金贵虐待香菱的时候,毫无所动,其实香菱的命运是她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改变的。面对金钏投井自尽,也是冷静异常,还会顾及王夫人的情绪,宽慰王夫人。在我看来,薛宝钗并非无情,而是克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这是一种极度的克制。她好像和这世间的人和事都隔着一层玻璃,别人可以看到她的言行举止,但是永远无法触及她的内心,而她的内心好像也不会因为外物而有所波澜,有些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薛宝钗有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这天地之间或许只有自己的母亲、哥哥,这四四方方的天地旁人难以触碰,甚至是宝兄弟,湘云妹妹也无法触及。《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曾说“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说的就是薛宝钗的通透冰冷,但是极度的克制情感也正是情感丰富的证明。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宝钗扑蝶”正是小女儿宝钗的天真流露,这样的宝钗怎叫人不爱呢?这正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的只是姿态,姿态的背后是一份淡然自持。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曾经写下过《临江仙o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最喜欢的就是诗中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诗能传情达意,虽然是在写柳絮,但更是在写宝钗自己,有着翱翔于青天四宇的志向。在我看来,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都是不公平的,现今社会求职就可以看出来,面试官更愿意选择男性,哪怕男性的工作能力逊于女性。社会对于女性是抱有偏见的,当今社会如此,更不要提女性应该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了。在那样的封建社会背景之下,宝钗依然有着青云之志,而她的志向绝不只是宫闱,而是像男儿一样去治国平天下。薛宝钗作为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她的人生确实是像柳絮一般飘零难以自己做主,但她并不难过,而是看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而且就算是没有“好风”可以让她上青云,她也不会失态,而是“任他随聚随分”,真真是高尚旷达!与“才自精明志自高” 的探春相比,我更爱“送我上青云”的宝钗。
《红楼梦》曾说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林黛玉困于情死于情,王熙凤困于贪死于贪,贾宝玉困于痴,妙玉困于洁,花袭人囿于忠,晴雯困于狂,而薛宝钗被自己的冷所局限,她永远是旁观者,冷眼看一切,任是悲欢离合,兴衰更迭,亦是淡然处之,洞察世事,心如雪洞,万事不争。薛宝钗永远在第三方的高处看高楼起,看高楼塌,这是她的高洁之处,却也是她的可悲之处。她对待一切始终是冰冰凉凉,少了一些凡人的七情六欲,更缺少了一些热度,所以结局终是难以圆满。
蒲松龄用“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来评价婴宁,婴宁用隐于笑来保护自己,那么薛宝钗就是隐于冷,用无情来隐藏自己的真性情,用冷来保护自己,薛宝钗正是 “虽离别亦能自安”。如此的清冷佳人,却被世人误解为恶毒的野心家,真是让人可悲可叹!世间众人皆爱“风露清愁”的湘潇妃子林妹妹,我却偏爱“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蘅芜君宝姐姐。
现在对宝钗的看法大致是:端庄贤惠,识大体,但是被礼教等条条框框束缚住了灵魂,相比于黛玉而言少了些灵气,是个十足的冷美人,在红楼梦中,她的目标是要坐上宝二奶奶的位置,她的大部分言行都是为此服务的,因此又有人说她城府很深,心机很重。
宝钗有着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来源于其独特的家庭环境:父亲逝去,哥哥不成器,母亲难以独自支撑整个家族,所以宝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便多了些稳重和世故,有些事情她必须懂,必须做,有些东西她必须抛弃。那么在她心里还是否存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呢?应该是有的,比如滴翠亭扑蝶就将其天真烂漫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只不过在那份黑暗的封建家族统治下,正如鲁迅所说:我们年轻时是有梦的,只不过到后来大都忘了。宝钗也一样,出于那样的家族环境下,她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很重的,对于理想,美好爱情的向往她肯定有过,只是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罢了。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宝钗其人其事,自己感悟出来的是便最好的,最真实的,没人能给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分析~
:德才兼备的人才难得,有的人缺德有才,将才用于私欲上。何谓人杰?《三国演义》以诸葛凭吊周公瑾,彰显才情毕至。何谓淑女?《红楼梦》刻画薛宝钗才情并茂,突破一般写作手法,刻画薛宝钗的才是为德和为做人服务,着重反映她做人和做学问的理念冲突,以宝玉的'一字师',彰显她德才兼备具有理性,以香菱学诗反映她的做人理念胜过追求文化的理念。薛宝钗在诗会上夺魁数胜黛玉,《白海棠》皆让蘅芜,《螃蟹咏》众姝称绝,《临江仙》叹为观止,与其说她在作诗还是说她在做人,以才华横溢的诗句写照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为"山中高士晶莹雪"作了注脚。
薛宝钗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乃是《红楼梦》里才学超群,知识最全面的裙钗。研读剖析她的才学与做人的理念冲突才有新意,体知曹雪刻画薛宝钗的形象具有特色,突破一般的写作手法,描写薛宝钗的才是为了德和做人服务。
薛宝钗在作诗填词上和林黛玉难分伯仲。从才学的全面性上去观察,林黛玉难以与薛宝钗相匹。既能作诗又能做人,既熟史学又谙禅理,既能理家又懂经营,既懂医学又知戏曲,无愧是大观园一绝,在《红楼梦》里堪称一只鼎。
卢延让《苦呤》曰:"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薛宝钗是贾宝玉的"一字师",显见学识渊博,更显指教得体。贾元春省亲时将宝玉"红香绿玉"的题额改为"怡红快绿"。说贾元春不喜欢玉,这是很难说清楚的话题,有人将此说得神秘兮兮,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玄虎',满清皇帝有这样的一个习惯,选中谁为皇后,皇帝就会向皇后赠送玉如意,或许是因元春没有受赐玉如意而不欢喜玉,也或许因元春厌倦宫廷生活而不喜欢玉。答案其实在书中,在第二回贾雨村道:"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玉'等艳字的。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冷子兴到对此从元春的出生为例说明了原因,因而有了贾元春感到"红香绿玉"有落俗套的意识,便改之为"怡红快绿"。元春省亲时,宝玉因玩性太重显得不很经意,应对元春作"怡红院"诗,不经意间又写下"绿玉春犹卷"。宝钗发现后立即提醒宝玉道:元妃"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却想不起"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的典故。宝钗便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其实,宝玉的这句诗全都引自钱珝《未展蕉巴》的"冷烛无烟绿蜡乾",无非错了个'蜡'字,借着钱珝的诗,引出郑谷为齐已改《早梅》的典故,渲染了薛宝钗的才华。汉族人士用肢体语言相对较少,也许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所以汉民族惯用文字语言表达感情。文字仅是书写的符号,词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在单音节词为主的古汉语中更显一词重要,一词(字)变之能使一句一文充满活力。元春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俨然使题额的意境宽阔而增添生机,因为有了元春的以改题额,才有了雅致的怡红院之名,也有了怜香惜玉的怡红公子之名。薛宝钗引钱珝之诗将"玉"改之为"蜡",也使诗句骤然增色,透泄春天的生机和大观园的活力,几乎能与"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将"近"改为之为"绿","僧敲月下门"句中,将"推"改之为"敲"的一字之改相媲美,薛宝钗才学超群,却应了李商隐《代赠二首》诗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薛宝钗是有理性的"一字师",刻画了对学识追求的一丝不苟,更是善于谆谆教诲的好姐姐,超越了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也隐伏了在爱情和婚姻上的失败。品读《红楼梦》越是有理性就越能品出韵味,况是剖析薛宝钗这般复杂的人物就更应理性。宝钗敢于箴劝宝玉,也善于教诲宝玉,以改诗一字来说,宝姐姐胜出了林妹妹,既道出了一番古典,又显示了善于点拨指导,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做人理念。贾宝玉因贪玩难以应对元春命诗,痴黛玉却敢于做"枪手",包办代替给宝玉写诗以应对元春,这两首诗在不经意间也作的不很好。黛玉这样做违犯了大忌,对贾元春"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黛玉做枪手对宝玉毫无长进,反而助长了宝玉疲懒顽劣习气。做"枪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大忌,弄虚作假有损德性,更是蒙蔽贵妃娘娘,若给贾政知晓则认为是"大不敬"。用现代的目光来看则更严重,枪手行为严重破坏了考试制度,更是滋生腐败和严重影响公平竞争,枪手行为越轨了道德底线而触犯了国家法律,在《红楼梦》的时期就发生了多起考场作弊案,曹雪芹写黛玉做'枪手'有悲剧含意。我国每年都发现高考舞弊案件,今年在松原发生的高考舞弊案更令人吃惊,人们必须从更宽泛的层面上去思考这个病灶,这是对基础秩序的严峻挑战,即是向道德秩序的严峻挑战,只能健全法制去应对这个挑战。黛玉由于天真不会想得那么严重,贾府长辈却患有"偏袒症",因而犯偏袒症的贾府长辈重宝钗而轻黛玉。黛玉敢做宝玉的'枪手',现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不会赞赏,应该赞扬宝钗而批评黛玉。晴雯姑娘更不好,为了帮助宝玉逃避功课,竟然说谎造谣贾宝玉被吓成了病,搞得荣国府风雨满楼,人心惶惶,慌得老祖宗由三线奔向一线,亲自出马整顿清查,牵累了一大批奴仆不是被逐就是被罚,遂成了抄检大观园风波的前兆,这是隐伏晴雯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薛宝钗理智成熟从不敢弄虚作假,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向王夫人谎说配药的事,说:"太太不相信,只问宝姐姐"。"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薛宝钗帮着贾宝玉改诗也隐伏了婚姻命运,宝玉赴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宝钗在婚后"敲断玉钗红烛冷",恰应了"冷烛无烟绿蜡干"。
《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的灵魂,以诗词或隐伏或揭示众裙钗的身份品位和最终的命运。薛宝钗与林黛玉都是各有千秋的作诗填词高手,在水平上难分伯仲。然而,李宫裁和众姐妹却夸奖宝钗多于黛玉,薛宝钗在夺冠上多居第一,常以后发制人将林妹妹比下台去。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在数量上超过薛宝钗,有些优秀的诗词也没法可放到结社的诗会上。结社赛诗只能看临场发挥的水平,这同现代考试一样最终以分数决定胜败,考试虽是现行条件下最公平的竞争方式,但是在公平中也隐匿着许多不公平的状况。诗词的评比更是只能质比而不可量比,诗会上的竞争也只能凭裁判的印象和水平说了算。李纨是个恪守礼教的寡妇,品性和志趣与宝钗相近,所以常评薛宝钗的诗高于林黛玉的诗。形成了在小说内薛宝钗作诗水平堪称一绝,在小说外林黛玉的诗词堪称绝唱,一曲《葬花呤》催人泪下,恰反映曹雪芹"说项依刘我大难"的二难心态。
薛宝钗洞明世事,炼达为人,在作诗填词中加深了对贾宝玉的了解,也是增生对贾宝玉情愫的重要原因。宝钗参与姊妹们的诗社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写她的处世做人。贾宝玉的诗才很高,乃是《红楼梦》里呤诗作文和书法水平最高的才子。诔文是赋,也是《红楼梦》中文学水平最高和最长的诗文。"远师楚人",摄《离骚》之神,取《楚辞》之体,引《九思》之句,遵《文赋》之理,写成脍炙人口的《芙蓉诔》。薛宝钗称贾宝玉是富贵闲人,入木三分地指明了贾宝玉的淡然名利,不愿与姐妹们计较名次的宽厚心态,由于他的谦让反显常在湘云探春之下,也常受被姐妹们做笑料,可是他宽宏大量的毫不为意,乐呵呵地敢受姐妹们的取笑,这是贾宝玉的雍雅胜人之处,也是博得姑娘们欢心的原因。黛玉虽专注地爱着宝玉,然对宝玉的这个心态缺乏了解,却对宝玉的误会不少而争吵不绝。薛宝钗的察颜观色水平高于林黛玉,在呤诗作词中洞悉贾宝玉的品质,欣赏理解宝玉的宽宏大度,情不自禁地对宝玉情愫倍生。
薛宝钗作诗填词上以冷反映了性格"稳重和平"。说她无"大展奇才"之意不实,无有"将众人压倒"之势是实。她在作诗填词上显得不很经意,有为应酬和凑众姐妹高兴的意味,囿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常说"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份内之事。"甚至认为"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这是作者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薛宝钗诗学深厚,用心作诗,更能用心做人,首咏《白海棠》夺魁,"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胭脂洗出秋影阶,冰雪招来露彻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能玉无痕?"以冷贯串了全诗,实际是自我写照,隐伏了婚姻命运,贾宝玉在婚后不久离去,薛宝钗便"珍重芳姿昼掩门" 而独守空房。
薛宝钗善于以诗论人。她对香菱学诗表现很矛盾,在口头上反对香菱学诗,在行动上为香菱学诗提供机会,在内心中更关心香菱学诗进展。宝钗作诗富有水平,论诗出题无人能及,却不教跟在身边的香菱学诗,让香菱去跟黛玉学诗,这是做人理念和作诗理念的冲突。她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做人的理念胜过了追求文化的理念,起先,她说香菱为"呆","越发弄成呆子了";尔后,她说香菱为"疯","这个人定要疯了";后来,她说香菱为"魔","可真是诗魔了";再后,她说香菱为"仙","你这诚心都通仙了"。"呆、疯、魔、仙"的四字之评,深刻反映了她在关心香菱的学诗,更在关心香菱的做人,显见宝钗对人对事富有洞察力,正是贾探春所说,"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她说美香菱通仙了,其实是作者说"时宝钗通仙了"。
薛宝钗作诗注重刻意翻新,彰显诗学功底浑厚。她对作诗填词总"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各出已见"、"与人不同。"反映她不敢随波逐流,敢于创新突破。薛宝钗不仅能赋诗而且能论诗,第三十七回,湘云来到荣府后与宝钗共住一起,拟定举办菊花诗会,宝钗拟了十二个咏菊的题目,每个题目都是两个字,一个是虚,一个实,以菊为宾,以人为本。说道:"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便将题目按逻辑编排,侃侃论诗道:"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表达了作诗虽求自娱,但也求应有气派和创新,创新中又要求真务实。又说道:"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些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主张作诗首先要求"立意清新",批评了一味追求刁钻古怪,新巧险仄的诗风,深得诗家三味,也是品读《红楼梦》的一个亮点。第六十四回,宝钗对黛玉的《五美呤》见解不俗,指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道出了她作《临江仙》的思想艺术境界。宝钗对堂妹的十首怀古诗也持有不同意见,令性格接近湘云的宝琴不乐意,虽对妹妹有所苛刻,但也有一定道理,反映了求真务实的诗风。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姐妹首题《白海棠》,薛宝钗首炮打响,首夺诗魁。林黛玉题咏《白海棠》也是杰作,"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无疑是佳句,深得姐妹们赞赏。然而,薛宝钗后来居上,她题咏《白海棠》的意境更为广阔深蕴,直逼偷来的"三分白"和借得的"一缕魂",终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能玉无痕"更自在。李纨评论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李宫裁作诗平平,评诗公正,姊妹皆服,无愧为高级裁判。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咏菊时,林潇湘才夺魁首,薛蘅芜即呤《螃蟹咏》称绝,众姐妹推为"食螃蟹绝唱"。偶填柳絮词,宝钗的《临江仙》刻意翻新,起首"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匀",令豪放的湘云赞叹不已。"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众姊妹拍案叫绝。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无不拍案惊叹:"果然翻得好力气,自然这首为尊"。《临江仙·柳絮》大有赶超谢道韫"咏絮才"之势。然而,刻意翻新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却被人视之动机不纯,野心勃勃,不知对曹孟德的《龟虽寿》,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飞的《满江红》怎么去理解?
薛宝钗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显见从小受到了系统的规范教育。第四十二回的游览大观园,刘姥姥向贾母说最好能将大观园画了下来,贾母认为可以。向刘姥姥介绍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他就会画。"遂命惜春将大观园画了下来。贾惜春虽是大观园的画师,但因缺乏规范教育故难免缺乏理论知识,若要将大观园画了下来,对她确也勉为其难。众姊妹虽然诗才出众,但是疏于绘画,只能一筹莫展。薛宝钗才华横溢,既懂美术也知艺术创作,从构思到布局,从落笔到剪裁,从忝色到画纸画笔等,滔滔了一派令人发省的画论,她的画论非是纯粹地论画,而是一派关于美术、写作、园林等艺术创作的理论,很有启发意义,凸显薛宝钗的文化功底在大观园至尊,论剑《红楼梦》谁与争锋?她从三个方面阐述画论:
第一件,以画画的布局,强调了艺术创作都必须遵循规律。写文章也好,绘画也好,园林设计也好,甚至缝纫制衣也好,作为艺术就必须遵循创作规律,先在理论上加强修养,重在实践中提高。首先,思路清晰,胸有丘壑,自有谋画,在胸怀中先酝酿成熟的艺术形象,方才可以落笔绘画。文章写作正是这样,落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腹内自有底稿,以期一朝分娩,决不可离题万里。薛宝钗道:"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否则,落笔千言,离题万里。其次,强调艺术创作必须要有厚实的生活基础,否则无法形成真实的艺术形象,即使技法娴熟,也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实反映生活,如薛宝钗所说:"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再次,强调绘画都必须剪裁得体。写文章和绘画都需如量体制衣,剪裁也是个关键,"藏与露"要适合实际,"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在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再其次,在艺术形象的处理上,分清那些是本质的,那些是非本质的;分清那些是典型的,那些是一般的;那些是特殊的,那些是具体的;精益求精才能精湛夺目,切忌累赘,更防画蛇添足。
第二件,必须细腻用心地把握物景,富有感染力,强调创作布局要有界限性,要分层次性。宝钗道:"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了,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成了笑'话'儿了"。读薛宝钗的论画,进而可知《红楼梦》在写作上构思巧妙,在叙述上的引人入胜。少平铺直叙,多迂回曲折;轻故事情节,重人物心灵。构思严密,想象丰富;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矛盾宕起,错综复杂。薛宝钗抓住大观园的亭阁重叠,错落有致;丘壑高低,凹凸分明;流水曲折,道路逶迤;绿化宜人,点缀分明等特点,关照惜春画物景要慎之又慎,适宜得体,不可成了"笑话(画)儿了"。
第三件,画卷的珍贵在于画有否灵性。薛宝钗强调了人物插入的重要性,如在说插入是《红楼梦》的写作特点,令人遐思千里。物以人本,景宜人居,人是万物之主,人在画中则显画有生命,然不能缺失生气和形态逼真。宝钗道:"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有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缺失灵性的画就反显庸俗不堪。薛宝钗强调画面的疏密和高低有分,分就是要有层次感和有生命感。艺术构思是个关键,直接影响艺术效果,优雅的画卷体现着画家的灵性,《红楼梦》即是极富生命力的画卷,令人阅尽世间百态和过去现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画也同样,必需笔墨纸砚相配。宝钗又阐述了艺术水平与工具材料的关系,津津乐道文房四宝和配料,实际阐述了人与物的关系。
薛宝钗的论画彰显《红楼梦》是部百科全书,深蕴着古典美学和文学的精髓。曹雪芹借着薛宝钗论画,抒发自己创作《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抒发了个人的感情,折射出天才小说家多才多艺的非凡艺术养。
薛宝钗还具有丰富的医学和保健等方面知识。第八回,贾宝玉探病薛宝钗,受到了薛姨妈的厚待,贾宝玉信手拿来冷酒待喝。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吃下去,发散的就快;惹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冷的了。"红楼那个时代兴盛的屠苏之类的酒,白酒是在引进后才兴盛。薛宝钗的喝酒忌有道理,米酿黄酒经汤热喝优点不少,散发快增酒量更助兴,有些人喝了冷酒就是肚疼发冷和易醉难醒。薛宝钗对人参交易的行情和药理也熟谙,王熙凤病后需要人参补养元气,她既说了人参交易中的行情,又阐述了人参质地和滋补的关系。薛宝钗对理疗和药膳也内行,"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经几个太医的医治,病情仍不见好转,薛宝钗就发觉黛玉的药膳与气候、心理有原因,说道:" 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上拿起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桃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红楼梦》的医理是否科学到需探讨研究,薛宝钗说的既是药理,更是在说做人的道理,在颂诵老子的《道德经》,做人不可淌热流,为她持吃"冷香丸"作辩,林黛玉的久病不痊愈就是违背了老子学说。薛宝钗还熟谙戏曲,精于禅理总之,在贵族**中知识如此丰富极为罕见,怪不得"娶妻当娶薛宝钗"成为时髦,然是个可想而不可得的"穆勒尔"。
在《红楼梦》第5回,曹雪芹用判词对“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做了高度概括,下面三首判词你能看得出说的是谁么?
正册判词之一
「 林黛玉、薛宝钗 」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
正册判词之四
「 史湘云 」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
正册判词之八
「 王熙凤 」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作为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艺术成就极高。“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最喜欢哪首?
自题一绝
「 第一回 」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终身误
「 第五回 」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 第五回 」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葬花吟
「 节选,第二十七回 」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离尘歌
「 第一百二十回 」
我所居兮,
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
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
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
归彼大荒!
结红楼梦偈
「 第一百二十回 」
说到辛酸处,
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
休笑世人痴!
看
同题赋诗哪家强?
大观园中结诗社,吟海棠、咏菊花,热闹又风雅,就连漫天飞舞的柳絮,也被命题“比拼”过,这几首柳絮词,充分表现了各人的性格才情,胸襟抱负,你最喜欢哪一首呢?
如梦令
「 史湘云 」
岂是绣绒残吐?
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
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放春光别去!
南柯子
「 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 」
空挂纤纤缕,
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
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
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
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唐多令
「 林黛玉 」
粉堕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西江月
「 薛宝琴 」
汉苑零星有限,
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
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
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
偏是离人恨重!
临江仙
「 薛宝钗 」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