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了解百合花的寓意象征意义)

百合花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了解百合花的寓意象征意义),第1张

百合花象征着什么?1、百年好合,代表着爱情长相厮守;1、美满家庭,百合花也象征着和睦的亲情关系;3、纯洁友谊,百合花也是纯洁友情的象征;4、财富高贵,百合花的花型很像王冠,象征着权势富贵。

百合花的象征含义

1、百年好合

在我国,百合花的花语通常都是百年好合,从名字上来看就非常的吉利,所以一般都是代表着长久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

2、美满家庭

百合花也是亲情的象征,它的吉祥寓意不仅是爱情百年好合,家庭也要美满和睦,所以百合花也是美好家庭、幸福亲情的象征,代表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氛围。

3、纯洁友谊

百合花的花瓣洁白纯真,花香优雅怡人,是一种代表纯真感情的花卉植物,所以通常用来象征纯洁的友情,朋友之间可以互赠百合花,代表了深深的祝福和对友人的关爱。

4、财富高贵

百合花同时也是象征着财富和运气,因为百合花的花型就像是王冠一样,也代表着高贵的权势,同时**的百合花也象征着财富,所以百合花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富贵的花卉植物呢,像朋友开业之类的,也可以赠送百合花呢!

百合花其实还是一种非常美味的植物,百合根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我国也是一种在菜市场上常见的食材,而早在2000多年前,百合就集观赏和食用为一体了,所以百合花其实也是一种价值比较高的植物,要是喜欢的朋友们也可以栽种在家中呢!

百合花的栽种方式比较简单,保持一个凉爽湿润的环境,以及充足的光照,平时注意排水,避免积水情况出现,那么基本上百合花生长过程都不会出现多大问题呢!

最后,要是大家还知道百合花有哪些植物文化知识以及象征意义,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哦!

丰富的意象

小说中含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小说中两次出现了“两个馒头”,三次出现了“布片”,还有“笑”、“枪筒”的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现,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节深入新的层面。

语言风格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

女性视角

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扩展资料: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通过三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在通讯员和“我”之间,作者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

“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一种复杂微妙得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于维系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关系纽带,同样也是一种圣洁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图案一样纯洁。

-《百合花》

1、情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2、意象运用

小说中含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内容简介

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在路上,通讯员很羞涩,一直小心地和“我”保持距离。通过交谈,“我”得知他是天目山人,入伍前是帮人拖毛竹的。

到包扎所后,“我”自告奋勇讨了向老乡家借被子的差事,也请通讯员帮忙动员几家再走。但通讯员出师不利,还说老百姓封建。“我”知道可能是他借被子时说错了话,便叫他带“我”去看看。他带“我”到了那户老乡家。接待我们的是个长得很好看的年轻媳妇。“我”替通讯员道歉,年轻媳妇却只是咬着嘴唇笑。经“我”说服,年轻媳妇抱出了被子交给我们。

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刚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和通讯员都感到过意不去。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

不久后,新媳妇也来包扎所帮忙。战斗打响了,半夜时担架队送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介绍说,这位同志是为保护担架队才受重伤的。这时,新媳妇和“我”发现那位重伤员正是小通讯员。虽然医生确认通讯员已经牺牲,但新媳妇却依然拿着针缝着他衣服上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

 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一

 《百合花》以小通讯员、我和新媳妇围绕借被子展开,塑造了三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在文章中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有别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纯真、憨厚、害羞的小伙子。文章通过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和我一起去借被子,为保护队员牺牲这三个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十八岁,穿着一身洗淡了的**军装。”小通讯员淳朴天真、稚气未脱。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总是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和我对话,反倒出了一头的汗。”在问老百姓借被子的时候,“我开口叫他拿被子,他接了被子,慌慌忙忙转身就走,衣服挂住了门钩,撕下了一条口子。”从细节处展示小通讯员的害羞与淳朴。在掩护队友撤退时,扑在手榴弹上保护队友,通讯员一反之前的害羞可爱,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牺牲。

 我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全文从我作为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在文章中作为一个大姐姐,在去包扎所的路上,逗弄着小通讯员体现了我与小通讯员那种微妙的情感,淡淡的姐弟情。在包扎所中,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来包扎所帮忙的新媳妇。温柔和善、亲切可人略带点俏皮的大姐姐形象。

 而新媳妇作为重要人物,推动着文章走向高-潮。从外貌上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绺蓬松松的刘海,头上硬翘翘地挽了髻。”新媳妇十分漂亮,刚过门的新娘子,髻硬生生的挽着。在包扎所中有一开始的害羞只肯打下手到帮小通讯员擦着身子,一针一阵地缝着破洞,最后嚷出是我的,将自己的杯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新媳妇的情感一步步变强,情节也一步步展开。

 情节

 情节的重复出现,肩膀处的破洞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小通讯员接被子时,撕得一身,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他已走远了。肩上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地,第三次他安详地阖着眼,军装的肩头,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四次,新媳妇正一阵一阵地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新媳妇短促地啊出现了两次,在看见伤员的时候啊了一声,显然是看见伤员身上的破布,显然猜测到是小通讯员。在听到小通讯员为救战友牺牲的时候,又啊了一声,这两次啊推动着新媳妇情感的变化,最终忸怩羞涩消失到庄严虔诚地帮通讯员擦着身子。新媳妇对伤员的怜惜与不安,对通讯员的钦佩由此展现。

 景物

 文章明显是在战争环境下展开的,但景物却如此的清新美好,“早上刚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恨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了人物心情,战斗激烈、牺牲巨大,月色将战场体现在我的眼前。而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体现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整篇小说作者想要在血与火中表现纯洁美好的情感,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感情的缺失。作者将这种情感注入到人物的塑造中,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小通讯新媳妇和我的形象,十分成功。

 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二

 《百合花》是我国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和“我”三个人物形象(主要是前两个),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故事很简单: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这些人物他们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他们一不娇柔造作,二不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让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小说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伴伴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河,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新媳妇的性格展示也是如此,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的衰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妞妮、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其次,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举其显著者而言,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见她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

 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再次,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半烈牺牲的。

 另外,小说还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

 百合花阅读理解习题

 1简析《百合花》的主题

 《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现的。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得到深切表现。

 2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

 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新媳妇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

 3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4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

 5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6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

 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

茹志鹃的小说作品《百合花》写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战斗时的情感关系。表现了解放军的崇敬高品质,和人民真诚爱护解放军这一主题,突出了融洽的军民鱼水关系。

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注重构思和剪裁,将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首尾呼应,结构细致严密富于节奏感,通篇一气呵成。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

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

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

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

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

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

不合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

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

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

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

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

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

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

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

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

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

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

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

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

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

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

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

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

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

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

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

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

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

“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

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

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

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

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

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

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

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

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

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

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

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

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

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

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

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

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

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

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

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

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

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

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

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

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

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

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

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

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

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

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

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

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

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

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

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

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

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

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

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

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

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

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

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

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

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

1、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2、《百合花》作者茹志娟,(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短篇小说《百合花》

写作于1958年初春,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8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