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

心理学中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第1张

情绪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见的影响因素有认识因素、气质类型、环境刺激等。

一、认识因素

认识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时都想学习开车的战士,结果都没能如愿,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件不顺心的事。

但是,甲战士把这件事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作出良好的认识评价),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努力克服面前的困难,做好组织上分配的工作。而乙战士则认为自己很倒霉(作出不好的认识评价),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抱怨领导对自己不公平。

由此不难看出,一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就看你如何认识它、如何评价它,看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二、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强弱、快慢上,表现在隐显动作敏感或迟钝方面,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人的气质类型有四种,不同气质的人,情绪表现特点各不相同。

气质对情绪的影响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每个人通过军营生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性,磨炼意志,充分发挥气质的积极方面,克服自身的弱点,都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的情绪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拥挤的人群常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灰蒙蒙的天空会使人感到压抑郁闷;荒山秃岭会使人感到一片凄凉,而青山绿水则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整洁有序的军营环境会给人一种严肃、清新的感觉。

扩展资料: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内在的感受,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

意识状态是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

1、李子勋:

李子勋,男,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汇名家网特约讲师。《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2018年10月24日凌晨两点,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先生因病去世。

2、莫雷:

莫雷,男,1951年生,广东省高州市人。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心理学教研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八五”期间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在内的八个科研课题,出版著作20多本,其中专著8本,发表论文70多篇。

2010年,莫雷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刊物《PNAS》上发表论文“Newly trained lexical categories produce lateralized 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color”。《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综合性顶级刊物。莫雷教授此篇论文的发表对全国高校心理学界是一个重要突破。

3、申继亮:

申继亮,男,1964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心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发展心理研究所长。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

4、白学军:

白学军,男,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ISSBD会员、第十届天津市青联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会员。天津市第十届青联委员。天津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

5、马辛:

马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除了精于医院管理外,马辛院长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4年,目前已成为医院的临床专家,并担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 李子勋

- 莫雷

- 申继亮

- 白学军

- 马辛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知识,过关心理咨询技术协助心理有难题的来访者解除心理疑虑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处理的是通常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通常心理难题,假如心理难题上升到症状那就是心理医生的范围了。这是艾德教师告诉我的。另外心理医生可以开药有处方权,心理咨询师没有668

  杨仲明教授简介

  --------------------------------------------------------------------------------

  发布时间:2005-7-29 信息摘自: 百草园

  正值中外医学界对根治精神病症感到危难之时,我国资深心理专家、养生心理学创立者杨仲明教授用东方思维、东方科学探索人的心灵奥秘,成功地解释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并通过几十年临床实验,终于找到和开发出用纯中草药和“杨氏养生茶”治疗精神患者的有效方法,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解除了痛苦。从而打破了“精神病不能治愈”的神话。

  立志当合格心理教师

  杨仲明教授就读于华中工学院,70年代初毕业留校任心理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学生中,因情绪波动引起的成绩下降的事情屡有发生,甚至有的学生因情绪波动造成精神分裂,被迫退学。他联想到流落街头巷尾、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喜怒悲笑的“疯子”,心情更加沉重。他想,作为一个合格的心理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而且有责任为心理出现毛病的学生指点迷津,让他们恢复健康。于是他又由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转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他苦心钻研东方的禅学、庄子学、阴阳学、中医学、气功学等知识,融会贯通,研究出了11种心理疗法。

  1988年1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大学生心理疗法》的文章,介绍了杨仲明心理疗法的效果,同年5月至8月,《中国青年报》又连续发表了杨仲明撰写的防治“心病”的系列文章10篇。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89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以“首创治疗精神患者新方法”为题,对杨仲明“心理疗法”作了专题报道,接着北京医学会邀请杨仲明到北京去举办“心理门诊”。在北京心理门诊所,找他看病挂号的人每天都排很长的队,尽管他每天工作到深夜1点,但早晨6点以后去排队的人还是挂不上号。

  向弗洛伊德挑战

  弗洛伊德是人们公认的“心理学”世界权威。杨仲明研究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没有疗效的方法。无数事实证明,理性是治不好精神病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方人发现氯丙嗪可以清除精神病人头脑中的妄想与幻觉后,精神病得到了暂时的抑制,但这类抗精神病的药物的最大缺陷是,治疗只能是针对病症,而不是针对病因,而且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对反复发作者仍无效果,因此,试图依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来控制病症不再发生,是很困难的。

  杨仲明十分清楚地知道,要向弗洛伊德挑战,寻找根治精神病的方法,必须首先找出精神病产生的真正原因。他将自己接触的数千名精神病人的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他发现,精神病所有的致病因素,都是因人的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产生的。

  他,终于找到了精神病产生的原因,终于能够解释弗洛伊德没有解释正确的问题。找到了精神病产生的原因,就能够根治精神病。杨仲明开始疯狂地钻研中医理论,他认为中药可以调节阴阳平衡,让精神患者吃中药,可以改变肌体失调的状态,防止精神病复发。他夜以继日地研究药方的配制及其临床实验。

  说来也巧,一天中午,一对中年夫妇叩响了杨教授的家门。这对中年夫妇来自湖北省的西部地区,他们的独生女,叫小英子,10岁那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已有4年了。为了治好小英子的病,他们上北京、下广州,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去了,结果都一样,抱着希望去,带着绝望归。有一年,他们带小英子去长沙看病,那里有位专门研究儿童精神病的老专家坦诚地对他们说,像小英子这样小的年龄就患上精神病的病人,即使在医学科学与技术很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很难治愈的。他们夫妇都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四年来,也翻阅了一些国外的文献,结论和那位老专家说的相同。后来,他们找到杨仲明。杨仲明将自己配制的药方给小英子服了1个月,病情痊愈,小英子父母连称“奇迹”。这一实验成功,使杨仲明兴奋不已。接着,他又给上门求医的精神患者开他配制的药方及其开发的“养生茶”,病情都得到治愈。……接连的成功,反复证明杨仲明根据他创立的养生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配方和精心开发的“养生茶”是有奇效的。

  令世界权威振奋

  1998年,10月金秋,以美国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权威斯蒂文·鲍金教授为首的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报告团一行八人,来到武汉江城举办“国际精神药理学进展报告会”,杨仲明应邀参加。

  鲍金教授报告完后,在休息室里,杨仲明教授和鲍金教授进行了一番讨论。杨仲明没有多少寒喧,而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议题说:“鲍金教授,我觉得你今天有关精神病的定义不妥,你认为精神病是人的大脑出了毛病……按照我的理论,精神病是肚子出了毛病,是患者肌体五脏六腑的阴阳状况严重失调。你认为精神病是不能治愈也是错误的。”斯蒂文教授不屑一顾地笑道:“整个精神病学界都是这么认为的。”杨仲明一针见血地说:“这只是反映当今世界精神病药理学发展的现状,而不反映精神病的真实;是现今精神病传统的治疗方法错了,才导致精神病不能治愈的结论。在我的临床实践中,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

  接着,杨仲明向鲍金教授讲了他临床所经历的一个故事:

  一天,在杨仲明所在的心理治疗研究中心来了一位病人,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刚从湖北某精神病院出来。她不能走,是她的父亲及其亲属架着她进了治疗中心办公室;她不能说,也不能吃,两眼呆直,口涎外流。她的名字叫玉香。玉香的父亲说,玉香是半个月前住进精神病院的,刚进精神病院时是狂躁的,又唱又跳,半个月后,就治成了这个模样。玉香的父亲还说,发病前和一个男孩打了两架,还把那个男孩的书扔进了粪坑。还没等玉香父亲讲完,杨仲明便从心底感受到患者的一切体验。“能悟到患者,就能神速地治愈患者。”这是杨仲明常讲的一句话,所以,当玉香的父亲问杨仲明:“这孩子还能治么?”杨仲明未加思索地作了肯定的回答:“只要她吃我的三付中药就行了。”这话连说了三遍,且声音一遍比一遍高。似乎这话是回答玉香父亲的问话,其实是说给玉香听的。杨仲明认为,只要病人不是病入膏盲,那么每个精神病人狂乱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宁静的地方,而这块宁静的地方对周围环境的冷暖是很敏感的。杨仲明连说三遍,就是要把治愈的希望,印进患者心灵那块宁静的敏感区,以期得到患者的合作。

  第二天早上,当玉香的父亲把汤药煎好后,正在发愁,因为玉香的意志已经瘫痪,什么东西都不能吃,又怎么能把汤药喝下去呢?这时,治疗中心的其他几位病人,都把自己的汤药端到玉香的面前,轮流地将自己治病的经历说了一遍,然后将汤药一饮而尽,目的是要玉香相信治疗中心一定能把她的病治好,希望玉香能象他们一样痛痛快快地把汤药喝下去。

  果然,奇迹出现了,玉香把汤药喝下去了!三天后,杨仲明在治疗中心查房时,又一个奇迹出现了,玉香能吃,能说,也能走,玉香的父亲把玉香叫到杨仲明面前,真情地要玉香跪下致谢,杨仲明连忙劝阻。玉香的父亲连连致谢杨仲明,接着他要玉香说两句,玉香只说了一句,却含着泪,感谢杨仲明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听完这个故事,鲍金教授十分动情,对“翻译”连声说“Miracle!”(奇迹),接着,便向杨仲明询问了玉香的病情、治疗的经过,以及愈后的情况,杨仲明都一一作了回答。此时鲍金教授主动握着杨仲明的手非常兴奋地说:“你的工作对全世界将是一个振奋。”并明确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合作研究。

  让中华民族身心更加健康

  “让中华民族身心更加健康”,这是杨仲明潜心研究心理学的出发点与落足点。这,也正是杨仲明的动力所在。

  三十多年来,杨仲明义务咨询的人次与报告的场次不计其数。他写了一百多篇论文,出版了十四部专著,其中《养生与心理疗法》是他创立养生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代表作。

  对于心理世界的探索西方科学走的是分解的道路,即把人的心理上结构,心理状态进行层层分解,化为许许多多的部分和特征,而东方科学(包括中国在内)走的则是整体统一融合的道路,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各有千秋,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都各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杨仲明既吸收西方研究成果,更重视东方医学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他为东方文明的弘扬与振兴闯出了一条坚实的通途。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胡佩诚说:“杨仲明的书将东方养生的方法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治疗心身疾患的道路。”

  年过八旬的中医学家、中医内科专家、国内外公认的《黄帝内经》权威、世界著名中医大师孟景春教授称赞杨仲明的书是“东方智慧的精萃。”

  海内外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多学科研究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李枝说,杨仲明的书“以东方养生的哲理,从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来感悟人生与健康这一古往今来人类最关心的大事的真谛。”

  杨仲明非常自信,认为他的“养生心理学”会让健康的阳光普照全人类。因为人类有80%的疾病都与情绪有关,而他根据养生心理学理论开发的“杨氏养生茶”是情绪的“调节剂”,饮用它可及时调整人的情绪。杨仲明说他现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研究开发“养生茶”的系列饮品,另一方面著书演讲、做好“养生心理学”的普及工作,以此奉献社会,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水平。

  在即将结束专访时,杨仲明教授告诉记者说:“我把心理疾病比作情绪感冒症,就是要鲜明地告诉世人:精神病的治疗也和感冒一样,是容易被治愈的。”

  编者按:杨仲明先生是中理工学院心理学副教授,他创立的“养心强自”疗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近年,他陆续出版了《创造心理学入门》、《困境与解脱——人的潜力开发与心理疗法》、《指点迷津——防治“心病”系列》、《病态青年分析》、《告别昨天》等。本刊从本期起,拟发一组他专为本刊撰写的《家庭生活艺术》文章,它们将有助读者掌握调节家庭人际情感的要领,从而创造和谐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文/杨仲明

  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其生活气氛势必单调、沉闷。单调使人感到紧张,沉闷使人感到压抑。紧张与压抑是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的。

  有一位女青年在信中写道:“我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如果你是个高才生,那很幸福,如若不是,那将很痛苦。我和姐姐的命运就截然两样。她成绩拔尖。那年高考以全校第一名到了北大;而我呢,没有考上,上了走读。有时我觉得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从小到大我没有快活过,生活单调贫乏……尤其是父亲,一到吃晚饭便开始他那家长式的长篇训导,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教我们如何对待事业。姐姐专心地听,我只顾吃饭。有时姐姐不听话,和父亲对着来,爸爸就要发脾气了。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从来就是‘严’字当头,教出来的姐姐到哪儿别人都说她家教很严;而我却被培养成胆小、孤僻的性格,什么事都只想隐藏在心里,不愿对父母表白,到现在父母也总是说我喜欢对他们隐瞒。我内向的性格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我害怕面对冷酷的现实,整天沉迷于难以驾驭的幻想之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家庭,家长的意志主宰一切。在这种家庭里,家长式的长篇训导持续不断,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顺从权威的意志,按照规范的模式塑造自己,如若表露出丝毫叛逆,都将受到权威的责罚。在权威意志主宰的家庭里,个人的情感受到压抑,以致这位女青年从小到大没有快活过。家庭生活的单调贫乏导致她探求自己生存意义的意志受挫,正象她在信中自述的,“有时我觉得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这使她精神上感到不安,性格渐渐变得胆小、孤僻而内向。她不敢面对现实,躲入难以驾驭的幻想世界。

  在学业上,她姐姐的命运似乎与她截然不同,但在人格塑造上,命运并非如此经纬分明。心理健康的人必然潇洒做人。怎样评估一个人达到了潇洒的境界呢我想,那是当他真正成为自己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寻求成为自己的需要,婴儿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寻求成为自己需要的呼喊。正是这种需要,才激励我们不断发展,成长起来,健康起来。她姐姐也曾为此力争过,却遭到父亲的反对。正像信中所说的,“有时姐姐不听话,和父亲对着来,爸爸就要发脾气了。”

  唯有民主的家庭才能真正实现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要实行家庭民主,除必须反对“父权主义”和“夫权主义”外,还必须克服家庭成员的依赖性。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病人,女性,32岁,患有强迫性多疑症。具体症状表现为针对性的多疑,即怀疑丈夫与单位上的某位女同志有暧昧关系,整天胡思乱想,总认为丈夫的一言一行都在想念那位女同志,而唯独没有她。从而限制丈夫的行动自由,只要丈夫回到家里,就不允许丈夫单独出门,否则就气愤不已,纠缠不休。患者也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的猜疑,可是,一旦犯疑起来就无法自制。多年来,四处求医无效,原因是找不到犯病的根源。事实上,犯病的根由很简单,就是患者过分依赖丈夫的情爱,而丈夫却对此一无所知,夫妻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找到了原因,根除也就轻而易举。

  总而言之,只有清除对权威的崇尚与依赖,家庭的情感交流才有可能畅行无阻。

  丰富多采的家庭情感生活无疑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一个有健康的情感交流的家庭里生活,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让自己的情感态度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不必加以防御。当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而且常常又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时,他便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人。他对他的恐惧感、沮丧感、痛苦感更为开放。他对他的勇气、柔情和崇敬的情感也更为开放。当这些情感存在于他的内心时,他的主观上体验他的情感是自由的,并且在意识这些情感上也是自由的。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潇洒的人。

  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改善患者的家庭情感交流常常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良好的家庭情感生活将使患者由内向变为外向,由封闭走向开放。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一般说来,当患者对其经验持开放的态度时,他会变得更信赖自己。

  朋友,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或是感到心情压抑,或是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情感淡漠,或是因工作不顺心而沮丧,或是因紧张而记忆力骤然下降等等,此时,你切莫把自己封闭起来,割断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如若那样的话,强烈袭来的孤独感会使你心境更坏,处境更糟。

在大学校园里的恋爱都是非常纯洁的,而且大学生对于爱情都是一种向往的态度,但是对于如何恋爱,恋爱中有哪些心理学知识却是懵懂的,所以在武汉大学开设关于《恋爱心理学》讲座的时候,在讲课的大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很多学生爬窗也要听听这位教授讲的《恋爱心理学》讲座,可见,人们对于这一学科是怀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而且据说这位开课的老师讲课方式也非常的幽默诙谐,所以才会吸引如此多的学生去听课,强烈建议对于这样的课程,学校要多多安排,满足学生们听课的需求。

一、虽然是大学生,但于对于恋爱关系和恋爱心理学这些知识,也是还有很多的懵懂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学习,而且面临高考的压力,可能没有谈恋爱的心思,等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之后,有的又开始背上了考研的压力,所以对于恋爱可能第一方面没有经验,第二方面,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人去进行指导,当突然有老师开始开设恋爱心理学这门讲座的时候,学生们当然会趋之若鹜了。

二、讲课的证明老师是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的课上肯定有很多干货

在讲《恋爱心理学》讲座的这名授课老师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心理学系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在知识方面,能够给学生们传播的更深刻和更广泛,而且用一些深入浅出的知识教授学生关于对恋爱的看法,据说在讲座当中还配上了很多有趣的,所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导致连窗户上都坐满了学生,即便是听课的条件如此艰苦,也不愿意离去。

三、关于恋爱心理学这样的课程,既然学生如此欢迎,学校就应该考虑多多的安排

虽然对于恋爱的科目并没有专门的系别,和专门的课程,但是对于学生们求知的欲望,学校也要想办法去满足,比如多开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在周末的时候多办一些关于恋爱心理学恋爱关系等的讲座,可以指导学生们对于恋爱,婚姻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们以后恋爱关系的稳定,婚姻关系的稳定。

世界著名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讲男女差异和其本质原因

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他们如何相处?

我们观察到的第一件事是如果你观察青春期前的男女孩的性格差异,它其实并不是很大,比如男孩和女孩在情绪稳定方面没有差异。

当青春期到来后,会发生什么?

女性的情绪会更不稳定,并且他她们后半生都会比男性更神经质,这点在两性精神病理学差异上会反应出来。

男性多数表示为酗酒,滥用药物、反社会人格以及一系列的学习障碍和注意力集中障碍。

然而女性多数表示为抑郁和焦虑,这两点和高神经质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你比95%的人都更神经质,这和有抑郁以及焦虑倾向并没有什么区别。而因为这些曲线相互重叠,曲线又是相同的,正态分布在男女之间都是相同的。女性的曲线会右移到更高的神经质指数上,于是你发现20来岁的人里面,负面情绪最强的人更可能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我们看看能否发现原因,首先我们要讲到男女之间最根本的差异,你可以告诉我,你是否同意这点?

第一:青春期的男女在身材体格上会出现不同,小男孩和小女孩大概是同样身材,同等力量,但青春期男性会因睾酮上升而越发魁梧,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变得更高更重,他们的上肢力量也更加发达,这是一个对战斗力影响很大的因素。

因为人类会出拳攻击,其他动物比如袋鼠也会拳击,所以我们并不是唯一会拳击的生物,但我们还有手肘的力量,这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的上肢力量发达,尤其是肩部。如果你体重大,那你便能承受重击,这是更加有毁灭性的。

但婚姻中肢体冲突的数据却显示,女性攻击丈夫要远多于丈夫攻击妻子,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假设没有其他原因,除了恋爱中的双方会情绪激动以外,女性知道如果她们进攻自己的丈夫,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因为如果你是大概这么高的女性(一米六左右),而你的丈夫像我一样高(一米七五左右)。

除非你用东西砸我,或者用尖物攻击,你对我造成严重伤害的几率非常小,你可能会弄疼我。

但如果我反过来全力攻击你呢?所以原因,或者说其中一个原因,为什么女性在感情中更会使用轻度肢体暴力?

是因为在通常男女肢体强度的比例下,女性肢体暴力的后果会很有限。男性会对女性造成更严重的肢体伤害,但女性其实上更有攻击性,这点非常有意思,所以身材体格以及力量差异,是很重要的一点因素。

下一个原因是我们假设女性对负面情绪更敏感,是因为世界对女性更危险,这是一个最合理的理由。

为什么两性对恐惧和伤害的敏感度上有差异?

第一:存在着肢体暴力的危险;

第二:在性方面也有危险,青春期的女性在性方面更加脆弱,我为什么说脆弱这是很明显的。

因为女性的性爱成本远比男性要高,起码在我们的进化史上是肯定的。

如果一个男性参与了非意愿性行为之后,他只需转头走开,也许他还会被政府通缉或处决。

但如果一个女性参与了非意愿性行为,或者不够小心,她就会怀孕,在传统社会里面她就完了。

哪怕在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不需要细解释,它也是一个麻烦。无论你为此做些什么,它依然是个大麻烦,所以女人对性行为更不安,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还有一点,我认为女性的神经系统,不是为了适应女性的身体。我认为女性的神经系统是为了母婴关系而存在的,因为当你有了婴儿之后,你就不是同一种生物了,根本不是了,你会变得非常脆弱。

部分原因是你要对婴儿展开无攻击性的弱势姿态,你还要照顾婴儿,所以一个婴儿尤其九个月以下的婴儿,你的神经该如何构造?

如果你要最大程度上照顾一个九个月以下的婴儿,我之所以说九个月以下,因为女性在此期间基本包揽了所有的育儿劳动,部分原因在于,虽然有一系列的原因。

但部分原因很显很明显是因为他们需要哺乳,为了照顾婴儿,你应该在生物学上如何种构造?

 首先婴儿的需求度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完全是无助的,并且他们一天24小时都有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情感负担,九月以下的婴儿从来不会有错。当不足九月的婴儿悲伤的时候,你要做什么?

你永远要给予回应,你不能告诉婴儿,振作起来,停止抱怨。

你可以对18月以上的儿童这么说,你已经可以和儿童开始这样对话了,但对九月以下的婴儿,什么都不是他的错。

他周围是一个充满了威胁的世界,而你要对他给予回应,无论你自己有何需求,并且你要对它周围存在的威胁非常敏感,所以我认为女性付出的代价,为了和早期发展的婴儿建立亲密关系。

她们的神经系统构造,是为了让自己最佳发挥这种功能,这种代价在于这种性格不适合和成年男子相处。

尤其是当你处理职场问题的时候,因为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完全不是。那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亲和性高的人富有同情心且礼貌,亲和性低的人是什么样?

他们不屈不挠、直言无隐,他们富有竞争意识,并且他们绝不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任何事。这不意味着他们更有攻击性,尽管如果你阻挡他们的路了,他们会一把将你推开。他们不是神经质一样的反复无常,这不是一种防御性侵略,这更接近于捕食者的攻击,这是一个支配性的行为。

对于亲和性极低的人来说,他们看到了一个需要竞争和胜利的世界。

我要讲个关于一个朋友的故事,我给他做了大五人格测试,是DeYoung在我实验室里开发的。我通过日常交流,知道他是一个亲和力低的人,他甚至对街上的路人都很无礼,我倒还挺喜欢他。

他非常幽默,而且认真负责值得依靠,但他实在是太难相处了。

我让他做了测试,因为我觉得这会挺有意思,结果他是一万个人里面,亲和性最低的。他的同情心指数还算正常,大概是后30%,但只有后0001%的礼貌度。他极度的直言不讳,所以他会说出最不堪入目的事情。

他经常被一些公司请去清理门户,如果一个企业收益不好,他们会让他去找到那些无用的人,并且开除掉。我和他讨论过这点,因为我不能将我实验室里,表现不好的研究生开除掉。

对我来说叱责一个人非常非常难,更别提将人开除掉,我痛恨这样做。因为令我懊恼的是,我其实是个亲和性较强的人。我问到他这个问题,我说你是怎样做的?你一直要开除别人,你怎么应对这件事?他说:还应对,我享受这个过程。

         

我想一个人有这种反应,还真的很有趣。我说什么叫享受它?他说你看我来到这些公司,我分析了一群人的工作绩效,在这群人里有很努力奋斗的人,褐尽全力地工作,并且富有成效。

还有一些人就是无所事事,完全在拉低成果,基本没有负担任何工作,他们利用每一个机会偷懒,还经常抱怨为什么自己不工作?我找到这些人,将他们叫到办公室,我点出他们一直以为做的事,所以走吧,朋友。你已经体验过了。

我想好吧,也对。

我工作时有这样一些经历,我有过不如人意的研究生学生,其中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是,这对于非常努力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因为他们感到哪怕和那些不努力而且拖后腿的人在一个群体里,都贬低了自己的价值。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尽责性和亲和性两种特征。

因为尽责性的人会根据你的成就评判你,他们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可以说毫不考虑,你有没有完成工作?

但亲和的人会想,哎,你母亲生病了,你有一堆家庭问题,我们都要照顾彼此。难怪你现在会度过一段很难的时期。

你不能说其中一种特性是对的,而另一种不对,你不能这样说。如果他们不是都有道理的话,就不会有两种特性维度了。都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两种特性会产生矛盾。

对于包容和团结友爱的需求,以及对于等级体系下高绩效的需求,这是世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既亲和又尽责的人来说,情况会比较复杂。

我认为实际上大公司,或者规模大的任何机构,建立在不可告人的劳动力之上,压榨那些既亲和又尽责的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

在我的经验中,庞大的机构所做的,如果你想要雇一个可以有效压榨的人。你会雇一个既尽责又亲和的中年女子,因为她们会做一切事,而且不会以此居功,也不会抱怨。这是肮脏下流的,我认为这件事一直在发生。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亲和的人,你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被人剥削压榨,因为你在排着队等人压榨你。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你是为了让婴儿压榨而这样设计的,但在现实社会中这并没有什么用。

在心理治疗中经常出现的一件事是,虽然人们会因各种原因来治疗,但一个通常的原因是他们太亲和了,所以他们需要接受所谓的自信训练,这并不是在训练他们的自信本身,而是在训练一种能为自己谈判的能力。

         

我会告诉亲和的人,尤其还很尽责的那些人,说出心中所想、真诚的表达自己,你可能会认为自己有不堪入目的想法,他们可能就是不堪入目的,但他们可能就是真的。

而你需要当面提出这些事,表达这个信息,而这方法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亲和的人不喜欢冲突,一点都不,他们喜欢风平浪静。

你会发现为什么这和我之前提出的假设有关,你不会想在婴儿身边发生冲突,那太危险了,你不希望发生打斗,你不希望发生任何扰乱一时安宁的事,并且如果你容易感到生理和心理伤害,你也会痛恨那些高强度的冲突,需要解决短期问题的冲突。

因为解决短期冲突需要很大努力,而这可能会发展到危险的境地,它真的会。

如果事态超出控制,短期内更安全的做法是,让一切风平浪静,不要钻到那些会产生冲突的情况里。

亲和的问题在于,这不能解决中期和长期问题,很多时候你需要去开诚布公。因为矛盾不会消失,帮助亲和的人,其中一点在于让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很难。

如果你问一个亲和性低的人想要什么?

他马上就会告诉你,我想要这个,我要这样去做。

当亲和的人,特别是那些极度亲和的,他们亲和到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为他们习惯于为了别人活着,发现别人的需求,能让他们感到舒适。所以他们的人生中,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欲望。亲和性会对一些情况有所帮助,但对于成就事业来说,并不是一个优点,可以说毫不适合。

本文来自世界著名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的演讲。

 , 以上两点侵删

周六下午参加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周红教授的小型讲座。

收获了很多,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那么,首先如题,

一:何为温暖力?

温暖,有温度的爱。

有力,有支持的爱。

二:父母对孩子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其实是永远的学校和老师)好的父母胜过100所学校,100位校长!      最好的家教是 夫妻恩爱。                              最好的父母是 情绪平和。                              您怎么样,您的孩子就怎么样。

为什么 不适合在低龄儿童面前暴露不适合的情绪,孩子高中前,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不好的事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然会增加低龄儿童的混乱感,不管夫妻有什么矛盾,在孩子面前要调理好。

因为 孩子在潜意识以及行为中,会主动与父母进行链接与效仿。

所以 即使因婚姻不幸福,而离婚的父母,也要塑造好对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象。

案例: 奥巴马的父母在其五岁时离婚,母亲一直为他树立了其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有能力的人。(实际上奥巴马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因美国的种族歧视并不得志,经常喝酒赌博) 最后奥巴马因母亲为其树立的父亲形象而成为了幽默风趣,才华横溢的总统,同时也是一位有爱心和责任的好父亲。反之,在周红教授以往遇到的案例中,因为父母其中一方因仇恨不断在孩子面前强化对方的种种缺点和不是之后,孩子反而更容易向其父母对其抱怨的方向发展,最后成为了父母口中那个讨厌的人。

三:我们怎么看待儿童

儿童是稚嫩而有力的个体。 儿童发展是有差异的。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是独立的个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个体。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

为什么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产生焦虑等情绪?

因为我们经常会犯比较性缺失的错误。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你没有,是你总觉得你没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命的时区,人什么时候茂盛都是茂盛,孩子往往一路上没有被父母点亮过。

所以,你做的方法帮到了孩子,才是帮助了孩子,不盲目和别人比较。

四:今天,我们如何去爱,去影响孩子?    不要认为自己不懂教育,就放弃对孩子的影响或者给与错误影响。坏的教育比不懂教育更可怕。 儿童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难能可贵的成长的力量,不能和别人比。

如何去爱和影响?

1:赏识孩子,让孩子遇见自信。

何为赏识?赏识的内涵?赏识不是简单的赞美,更不是盲目的奖赏。赏识是一种发现成长(哪怕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肯定,是一 种植根内心 的希望,但是依然让孩子清楚自己需要努力的部分)。

没有谁愿意自己一无是处!

2:宽容孩子,让孩子安全的成长。

孩子也是有情绪。

接纳: 首先是接过孩子的情绪。

理解 :感受孩子的情。

面对: 找寻情绪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有效的爱,是被懂得。安全的爱,是被宽。 所有的冲突,都是各自心里觉得委屈。努力去懂得对方。这个世界最难的是懂,爱一个人分分钟,懂一个人是一辈子的课题。

3:历练孩子,帮孩子提升能力。                    教会孩子方法;勇于面对挫折;豁达面对受伤;告诉孩子真相;建设性批评;奖罚合适 不努力去飞,永远不知道可以飞多高。

清华的一位老师说:就读于清华的孩子很多有一种病: 空心病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因为 孩子没有真实的生活过去,没有真实的经历过各自成长,一路被保护的太好。

所以, 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事情。家族中遇到的生老病死,家庭经历的各种困难,如果孩子什么都不经历,以后也很难面对。能力在于经历,我们有时剥夺了孩子的担当能力。应该与孩子探讨方法参与家庭的事情。太铺平道路,孩子反而没有期待了。

人为什么活着?——有人需要你。

人活着的两大前提:安全感,价值感。

四:滋养孩子,为孩子构建格局。                    言传身教胜于说教。成大事者,必有大德。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小错大教育,大错小批评。

所有的善行,最终温暖自己。

让老人家高兴,如何与老人家相处,如果懂得相处,你的孩子就会得到滋养。学会向老人家表达孝心,越是理解,越减少冲突。

让长辈突出其价值体现,做永远让她高兴的事情,不要试图去改变,其实往往生活中的摩擦就是一些生活习惯不同。当孩子面给老人打电话,让孩子接电话,教孩子怎么和老人说话。

格局和德行:引导孩子爱国。

如果不爱国,无论以后到哪个国家都不会幸福,你越接纳这个身份,我们深深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我们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会活得扬眉吐气。

五: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方法。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博士的建议:            (1)尝到甜头 (2)欲速不达 (3)要多鼓励 (4)任务具体 (5)控制时间 (6)刺激求和 (7)吸收教训 (8)不受骚扰 (9)做好榜样

学习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

任务具体:具体化即使是全职父母,也要积极进取。每天都有不同的发现。当孩子思考后没有方法时再给孩子方法和建议。,听孩子把话说。

因时间原因,关于这段并没有多讲,我想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我们家长是需要自己了解和学习。道的层面通达之后,术的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加强和在平时生活中学习并实践。

最后,与各位家长分享的是:

你若稳定,孩子就不会慌张。

不是成绩好,才有美好未来。是有希望,          才会遇见美好未来。

和孩子商讨方法,比单纯的说教管用。

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

接纳是安全的爱,懂得是有效的爱。

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搞垮孩子。

感恩周红老师的分享,2020年与孩子共同成长!

心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它关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和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临床研究等。以下是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主要方法:

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心理学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操纵和测量不同变量,以评估它们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2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和情境来研究心理现象。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或者利用技术手段(如视频观察)进行观察。

3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通过采集人们的观点、经历和行为等信息,以了解人类群体的特点和态度。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面谈。

4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者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收集关于病例和疗效的数据。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心理学旨在提供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入理解,并为促进心理健康和改善人类生活提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8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