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新冠肺炎疫情”故事

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新冠肺炎疫情”故事,第1张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范文我整理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疫”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范文参考网

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疫”故事1

95后”医护人员,聆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崔肖(1995年生)——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崔肖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关注着疫情,崔肖的心也不断揪紧:“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

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疫”故事2

吉琴(1995年生)——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1号床,心率有些快,等下复测,多关注。”

“32号床,要核酸检测复查。”

2月15日上午,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吉琴迅速地将医嘱记在本子上。吉琴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护士,也是此次支援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

范文参考网“抗击疫情,我责无旁贷。”吉琴说,刚得知湘雅二医院要组建援助医疗队时,她就报了名。2月4日,吉琴跟着救援队抵达武汉。

从5日开始,吉琴就一直忙个不停,预检分诊、协助查房。即使完成了本班的职责,吉琴和同事们也会随时待命,“一有紧急情况,我们就要顶上去。”

吉琴说:“这里的患者很热情,非常配合治疗,医患相互加油打气。我喜欢武汉,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吉琴老家在湖南沅陵,哥哥是一名医生。“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这是一份价值无法衡量的工作。”吉琴说。

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疫”故事3

余琳欢(1995年生)——想家,但武汉更需要我

“病毒我不怕你,你快给我走开!”1月29日,余琳欢在日记中给自己加油。从这天起,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疗队队员。

凌晨3点上班,上午9点下班,连续工作10多天,这个25岁的姑娘声音略显疲惫。“疫情发生后,我每天都刷微博、看新闻,眼瞅着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心里又急又难过,当时就报名来支援。”没过多久,余琳欢便被选中。

入院后,余琳欢与另外两名护士照顾40多名患者。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上药抽血补液……十几天奋战下来,如今的余琳欢心里有底、手下不慌。“戴着两层手套,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倒水送饭。”余琳欢说。

2月14日,余琳欢护理的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她非常兴奋:“特别开心,范文参考网手机版这是我们团队战斗的成果。”

最近几天,余琳欢明显感觉许多患者变得更积极乐观。“前两天给一位大叔送药,他突然说了句,你们都来了十几天了,想家吧?等疫情过去,再来武汉我给你们当导游。”余琳欢鼻子一酸,却还是露出微笑:“当然想家,但这里更需要我!”

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疫”故事4

贾娜(1996年生)——痊愈后毅然重返岗位

2月15日,是贾娜重回战场的第五天。从早上8点开始,她一刻不歇地为患者打针、上呼吸机、抽动静脉血、写护理文书,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工作虽然忙碌,她却十分笃定。

贾娜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去年才刚入职。自1月以来,急诊科每天都要接诊大量发热病人,贾娜负责护理观察室里的患者。

1月23日,贾娜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去拍了CT。影像结果让她有些紧张:肺部呈现磨毛玻璃样。大年三十这天,她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单——两个“+”号,她被感染了。“到底是怎么感染的?”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医生告诉她,病灶比较小,暂时回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做到“三好”——吃好、睡好、心态好。

范文网刚居家隔离时,她内心十分煎熬,不断找同事、好友线上聊天,转移注意力。接下来,她调整心态,按时吃药,自己做饭保证营养。同时,每天都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

2月4日,立春那天,贾娜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她痊愈了。“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抵抗力也能战胜病毒。不要恐慌,就算真的被感染了,也不要放弃与病毒做斗争。”

2月11日,贾娜重新穿上了那身熟悉的“战袍”。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她暗自打气:病毒不可怕,一起战胜它!

《青年医生先进事迹——95后的战“疫”故事》出自:范文参考网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武汉、医院、医生、故事、青年、患者、先进事迹、工作等方面的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来自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前线报道事迹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来自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前线报道事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庚子鼠年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极不平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年”这个传统节日的正常节奏。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一批批白衣战士逆向而行,义无反顾地奔赴战“疫”前线,用最真诚的奉献精神、最纯粹的职业情怀,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铸就了守护全市百姓康宁的铜墙铁壁,演绎了无数个不计生死、舍身救人的壮美篇章。商洛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便是这特殊战场的主阵地。一个多月来,7例确诊、21例疑似病例在这里接受治疗,截止我发稿之时,确诊病例已治愈出院6例,疑似病例已全部排除并解除隔离!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未知、还有希望的地方,是商洛人民眼中的“火神山”。今天,我带您一同走进商洛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

 揭开隔离病区的神秘面纱

 商洛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位于城东王巷村(医院东区),在2003年,这里是“非典”患者的定点救治医院。站在东区大门口,一排醒目大字“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无关人员禁止入内)”首先映入眼帘,紧闭着的电动门如同钢铁战士一般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2月21日上午8:00左右,经警务室工作人员测量体温、登记排查后,我进入了隔离病区。院内各个角落都散发着刺鼻的消毒水味道,被警戒线隔开的巍然矗立的两栋楼即是三个隔离病区,就像民间文化中守卫门户的“神灵”一般,默默护佑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三个隔离病区大体结构一致,从外围进入,穿过工作人员通道经过第一道门进入清洁区,也就是“绿区”,医护人员在这里进行日常工作需达到一级防护措施,即洗手衣、医用外科口罩、白大褂、拖鞋,该区域设有值班室、主任/护士长办公室、浴室、卫生间、更衣室。

 医护人员在第一道缓冲区完成自身防护,根据工作需要或是二级防护标准(一次性工作帽、N95口罩、隔离衣、一次性鞋套、外科手套、拖鞋),或是三级防护标准(一次性工作帽、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隔离衣、外科手套、鞋套、防水靴、护目镜/面屏)。

 经过第一道缓冲区就进入潜在污染区,也就是“黄区”,设有医生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这里是病毒最有可能流窜出来的地方。通过第二道缓冲区,推开那扇密不透风的门,就进入令人“闻风丧胆”污染区,也就是“红区”隔离病房。

 Vlog记录下的别样瞬间

 时间刚好停摆在8:30,Vlog捕捉到了一些直击心灵深处的镜头。

 一名瘦弱的护士刚下夜班,佝偻着身子,步伐缓慢地依墙而行,看起来异常疲惫。在“黄区”她反复七步洗手、消毒,到清洁区后再一次七步洗手、消毒。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我上前询问:“老师,不是刚洗完手嘛,怎么出了一道门还没过几秒钟,又要洗手” “从污染区到潜在污染区以至清洁区,每走一步、每出一道门,身上都会携带看不见的‘病毒’,反复消毒是为了把‘病毒’彻底消除干净”。交谈间,老师摘下口罩和橡胶手套,清秀的脸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压痕,一双纤细的手又红又肿。“你们真是太辛苦了!”我由衷地感叹。“医护人员零感染,靠的就是这些繁琐、重复的细节,手卫生特别重要。”老师却风轻云淡地回答我。从洗澡间出来后,老师的第一件事是在值班室大口大口地喝水,她告诉我护士每天三班倒、一班八个小时,医生每天24小时值班,一线、二线各一名,防护服一穿就是近十个小时,但一次性防护服目前是紧缺物资,为避免如厕时污染,需更换防护服,上班前她们一般不会喝水,进入隔离病房后就更不会再有喝水的机会了。近十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穿着厚重的“装备”在病房工作,一句话忽然就浮现在我的脑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交谈中,我得知这名老师从大年初四进入隔离病区,到现在已经快1个月了,医院安排换休,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单身小青年,家里没啥负担,身体素质也好,就选择继续坚守岗位。我问她怕不怕,她说“怕呀,咋不怕,刚开始还躲起来哭过,不敢和妈妈视频,后来就适应了”。我知道,和这位老师并肩而行的战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是平凡的人,面对病毒,都会害怕,但绝不会退缩。

 为减少交叉感染,新冠肺炎隔离病区都没有看管护工,陪在患者身边的只有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救治的同时,他们还要完成患者的生活起居、卫生清洁、垃圾处理等。大多时候,护理人员穿着与她们体重不成正比的防护服对隔离病区进行每天三次的全方位消杀、喷洒,一套连贯的程序下来,这些姑娘们身上的衣服基本都会被汗水浸透。在疫情面前,商医的白衣天使们和全国医护工作者一样,逆行战斗、履职尽责,每一个,都是最平凡的真英雄!

 上午9:00左右,医护人员开始晨交班。在医生办公室,Vlog记录下了“全副武装”达到二级防护标准的医生护士。镜头中,每个人只有通过眼睛那道狭小的缝隙与外界对话,“我”也只能通过战袍上不同的名字来区分彼此。值班医生王立松、护士杜瑜敏分别就昨日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状态等进行了详细交接,第一隔离病区临时负责人林文利、护士长刘俊芝和郑芳分别就当天的诊疗、护理、感控、患者及医护人员心理疏导等工作作了安排。

 简短有序的晨交班后,抗疫一线的老师们开始了各自岗位上的庸常与忙碌,电话、会诊、讨论……不停歇的一天就这样开始,Vlog镜头下都是穿着不同级别防护装备的笨拙而忙碌的身影,护目镜后的目光无一例外地坚毅勇敢,擦肩而过时互相加油鼓劲的手势让一门之隔的“我”酸了鼻头。

 下午3:00回到酒店,黄学斌老师发来防护服穿脱教学视频,微信叮嘱我务必认真学习,第二天在感控专员的全程陪同下进入隔离病房。

 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的漩涡中心

 2月22日上午8:00左右,我再一次来到隔离病区,有了前一天积攒的“经验”,便开始洋洋得意。尽管前一夜反复学习了防护服的穿脱,但真正要上“战场”的时候还是本能的发怵了。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我而言,穿脱防护服真是一项耗费心力的大工程。在老师们的协助下,首先戴帽子、戴N95口罩,再穿防护服,戴第一层橡胶手套并将防护服的袖子扎进手套里,穿鞋套并用胶带连接脚部与防护服缝隙处,再穿防水靴,将绑带式外科口罩戴好,最外层穿上防液体喷溅的隔离衣,戴第二层橡胶手套,再戴上护目镜/防护面屏,最后再用胶带将口罩与防护服之间的缝隙粘住……这套流程对于“久经战场”的老师们本该是轻车熟路,但为了等候我,密不透风、层层叠叠的防护装备穿戴完毕,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小时,我也已经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了。

 为了方便彼此辨认,老师们都会互相帮助在各自防护服正反两面写上姓名、时间、加油、必胜等内容。因为刚开始,确实有经常认错人的时候,而且“加油”“必胜”等字样不仅是医护人员之间传递的信心,还会在无形中激发患者主动配合、积极康复的愿望。

 “不要触碰隔离病区的任何物品包括每一扇门,始终走在最后面……”老师们再三叮咛。程辉老师在我的防护服正反两面上都写下了我的名字,看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忽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充斥胸口,瞬间,觉得自己也是一名向战而行的勇敢战士,自豪而悲壮!和老师们一起自拍了一张。

 所有防护措施准备就绪后,就要正式走进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的漩涡中心——隔离病房,深吸了一口气,一种莫名的兴奋感、紧张感在心田交织。隔离病房和普通病房没有大的区别,都是通透的长廊,但却安静得出奇,除过医护人员的防护鞋套与地面的摩擦声以及治疗车带来的响动声外,那种不可言状的紧张气氛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单人单间、紫外线消毒覆盖每个角落,每天三次全方位喷洒消杀。内置卫生间、洗手池、马桶专人专用,相关辅助治疗器械一人一套。Vlog镜头下的患者有的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电视,也有的不时刷手机或是与亲人进行通话,或是看到医护人员后流露出真诚的微笑。

 “来了……”这是我听见病房里患者说出的第一句话,患者和医护之间就像朋友、亲人一样亲切。“大爷,今觉得咋样,还咳嗽不,身上还乏不,昨个吃饭香不香,睡觉好不好”“好太太木,你们比我儿子、儿媳还操得心都大,你说哪能不好”“乃行,先给你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跟前几次一样,有些恶心,你先深吸一口气。来,放松,把嘴张开,啊……”然后我就听见患者的干呕声。采集鼻咽拭子样本面对的是脱去口罩的患者,受到刺激后患者都会因不适咳嗽或打喷嚏,大量病毒就会从呼吸道喷出,尽管采样的老师戴着防护面屏,但还是有极大的被感染风险。“行啦,就这。你阿达不美了就按床头的呼叫器,我们随时就过来看你。包操心,心态放美,过一向你就出院啦,再跟屋里人好好团聚、补一哈春节……”老师轻声安慰患者。

 来到另一个病房。一进门,患者看见“我”,赶忙问说:“咋,今哈来个生面孔”不知道哪位老师说:“这是医院同事,为了留取些影像资料,专门到病房采集来了。你放心,到时后期会处理,就看不清你的脸啦。”“诶,看你说的啥话先,住院这些天都是我一个人,再不是你们商洛医院这些人救治我,乃……我……怕……不就拍些照片木,随便拍。喂(患者喊我),需要我咋配合”“不用,自然状态就好。”于是,患者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嘴上说着加油!Vlog赶紧捕捉下这一暖心瞬间,心中暗自为这位勇敢、乐观的患者点赞。每到一个病房,医生查房的场景、与患者相处的氛围都格外轻松、温暖,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像平常的聊天、拉家常,此刻的我终于卸下了心中压抑许久的害怕与不安。我想,这不应该是医生和患者面对镜头时的“作秀”,这一定是这些天来直面生死、一起抵抗病魔而生发出的真实感动。

 在疑似患者病房,住了一位年近九十的“老顽童”奶奶。Vlog记录时,护士正准备扎针,但老奶奶死活不肯攥紧拳头。因为穿着防护服,戴着两层橡胶手套和完全起雾的护目镜,每个日常的护理操作步骤都变得格外艰难,如果遇到不配合的患者,看似简单的工作会难上加难。老师示意我上前帮忙攥住老奶奶的拳头,她贴在老奶奶耳旁,温柔地哄劝她:“老奶奶,您生病了,要听话、要打针,病才能治好……”“老顽童奶奶”突然一把扯掉口罩,嘴里念叨:“哼!我不认识你,为啥要听你话你走你走……”就这样一个扎针动作,老师弯着腰做了两次才终于完成。但在她转身取饭的瞬间,老奶奶突然拔掉针头,略微张开没有牙齿的嘴巴露出一丝“洋洋得意”的笑容,就像在示威。我的心里忽然升腾起一股愠怒,强按着没有发火。但我们可爱可敬的护士呵呵笑了,嗔怪地说“奶奶您看您,又要受一次疼”,又开始了上一轮的全部动作。在百般哄劝抚慰下,老奶奶的针总算是打上了,经历了两次推翻饭碗、反复往出吐食物等等“顽劣”行为后,饭也总算是喂进了嘴里。足足一个多小时,我在一边看得腰酸背疼,老师一刻都没有停歇,清理完老奶奶泼在地上的饭菜,整理好病房离开时,护目镜的雾让我已经看不清她的眼睛,但我能够想象,那镜片背后,一定有着这世上最清澈、最动人的双眸。

 疫情面前我们是平凡的英雄

 这些散点的场景、片段的画面仅是我四次走进隔离病区Vlog记录下的所见所闻。突然想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说过的:“现场,也只有现场,才是真正能够激发记者伟大创造力的!”只有在现场,在最真实的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只有直面医护人员和患者,与他们“共情”后才能看到最真切的生命个体背后生发出的温暖瞬间与真实故事……

 走出隔离病区,重新回到蓝天下的那一刻,我不自觉地抬起了头,望了一眼那高高在上的天空,久违的商洛蓝澄澈明净,一抹温和的暖阳从眼角、脸颊一扫而过。那一刻,全身上下像触电了一般,终于明白了隔离病区里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以及商洛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信任,也明白了医者的情怀与担当。我明白,在看不到尽头的远方,无数人都在与我们并肩奋战,勇往直前!心中又一次听到了鲁迅先生掷地有声的呐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站在隔离病区的大门外,我真想一把摘下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贪婪地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Vlog镜头背后医务人员坚定有力的眼神和从容平静的面庞。幼年时始终不明白,现代社会的英雄主义是什么在“现场”、离“现场”后,倏忽之间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主观化欲望,而是超越现实人生中物质、金钱、权力、地位等等诱惑的一种难以名状的精神指归。疫情面前,多少人获得了一次重温“人性”光辉和“医者仁心”的机会。在这些平凡的英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激励、鼓舞、希望、善良和无言的大爱,这些,必将引领着如你我一般平凡而普通的战士,战胜疫情,重新过上简单而幸福的日子。到那个时候,街道依然车水马龙,生活依旧热气腾腾。

 

抗疫英雄人物有:

1、钟南山

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17年前的非典,他奋战在抗击第一线。武汉肺炎发生以来,他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去武汉,但84岁高龄的他却义无反顾的赶赴武汉防疫最前线。

2、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3、张定宇

中共党员,临床医学博士,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1997年11月,张定宇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4、张继先

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先后荣获抗击非典战役“三等功”、“湖北省卫生厅直属系统优秀***员”、四川汶川地震救援省卫生厅颁发的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5、李文亮

中共党员,曾任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他是2019年12月最早预警武汉肺炎这场危险疫情的8名医生之一。当时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很有限,李文亮能够把这个消息传出去,率先在专业人员的范围内拉响警报,这是他高度专业性的表现。

抗议精神: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日前,6集纪录片《同心战“疫”》陆续播出,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唤起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同志说出的平实感言。

“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这是“90后”“00后”发出的青春誓言。从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临危受命、紧急攻关的科研人员到无惧寒暑、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处处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感人的瞬间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进入人民大会堂钟南山被授予国家勋章、张定宇、张伯礼、陈薇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的瞬间,还有看到了许多战斗在普通一线,为了国家抗疫奋斗的个人和集体。

1、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今天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北门外,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静候四位国家功臣的到来。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代表专家组发出新冠肺炎“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警示。他在疫情不同时期的发声,对疫情防控的指导、疫情走向的研判,成为国人心中的“风向标”和“定海神针”。

已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这枚以“共和国”名义颁发、代表着最高荣誉的奖章,钟南山受之无愧。

2、张定宇“步履蹒跚”进入大会堂

张定宇所在的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被称为此次疫情的“风暴之眼”。在这里,身患渐冻症的他带领团队以近乎极限的工作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诠释了自身生命的无限可能。

9月8日上午,“人民英雄”张定宇步入人民大会堂,身患渐冻症的他步履蹒跚但脚步坚定。一旁是“欢迎欢迎,向您致敬”的欢呼声。

张定宇曾说:“我这样奋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正是这份热爱,当他遇到肆虐的病毒时,拥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3、“人民英雄”—72岁的张伯礼

今年72岁生日,张伯礼是在武汉的医院里度过的。他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戴一副方形眼镜,两道浓眉衬出他的精气神。口齿清晰,步伐稳健。

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今年2月,他带领团队前往武汉参与抗疫工作。在武汉抗疫的82天里,他采取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截至“休舱”时,564名患者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4、疫苗先行者—陈薇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54岁的陈薇在武汉“封城”第三天即前往一线。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再后来,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建立了一套“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发挥了作用。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启动。

8月11日,陈薇团队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9月7日,陈薇介绍,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从目前来看,年产3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正在努力扩大产能。

5、众多的一线工作者

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等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逝世,人民大会堂里,全场肃立,向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颁奖。这些奋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同样值得人民尊重。

北晚新视觉网—致敬!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看到他们的脚步,瞬间泪目

新京报—张伯礼:我就是出趟诊,到武汉看个病

新京报—陈薇:与毒共舞

中国新闻网—“人民英雄”张定宇:在“风暴之眼”挑战极限

1、钟南山

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17年前的非典,他奋战在抗击第一线。武汉肺炎发生以来,他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去武汉,但84岁高龄的他却义无反顾的赶赴武汉防疫最前线。

2、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3、张定宇

中共党员,临床医学博士,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1997年11月,张定宇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奔赴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绝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冠肺炎感染的妻子,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4、张继先

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先后荣获抗击非典战役“三等功”、“湖北省卫生厅直属系统优秀***员”、四川汶川地震救援省卫生厅颁发的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她忠诚医生责任,是湖北省疫情上报“第一人”。2020年2月4日,她和张定宇一同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给予记大功奖励。

5、李文亮

中共党员,曾任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他是2019年12月最早预警武汉肺炎这场危险疫情的8名医生之一。当时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很有限,李文亮能够把这个消息传出去,率先在专业人员的范围内拉响警报,这是他高度专业性的表现。

因“发布不实言论”被警示后,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工作中不慎被新冠病毒感染,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20年2月7日凌晨不幸去世,年仅34岁。

2020年的开端,正在大家欢天喜地迎接着新年,兴高采烈地准备着阖家团圆时,一场疫病从武汉出发向神州大地席卷而来。下面下面我整理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钟南山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张文宏

张文宏长期从事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9月8日,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员。9月10日,荣获2020年“最美教师”称号。

覃慧敏

2003年“非典”肆虐,在北京进修的覃慧敏毅然留在主战场,整整鏖战了59天。如今时隔17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横行肆虐。年近50的覃慧敏,换了阵地仍和她的伙伴们一起投入新战役。

出身于感染性疾病科,有着二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中,她曾经的同事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之一,而她的角色却发生了变化,从一名直面病患的一线医生,变成了一名医务管理者。

常州大爷

2月9日早上,一位身着黑外套、红毛衣的热心市民在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办公室留下一个箱子,说是捐赠武汉的。后来,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把箱子打开一看,箱子里全是钱,一沓又一沓,总共50万元!

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关心武汉,我出一点小力,希望能早日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共渡难关,武汉加油!落款为"常州公民"。

李兰娟

工程院士,女中豪杰;国家大事,义不容辞;现场查看,无畏生死;不顾劳累,科研攻关;北京汇报,科学建言;德才兼备,国士无双;忘我付出,无私奉献;肩负使命,忠于职守;守护城市,初心如磐。勇敢无畏,科学报国,爱国奉献,初心使命

张定宇

时间赛跑,拼命工作;身患疾病,心有他人;晚睡晚起,只为救人;叫板命运,坚定信念;公而忘家,奉献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强乐观。

四川援汉医生向光明

儿子叮嘱快快消灭病毒怪兽心愿希望快点战胜疫情,早点回家见到儿子。

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9楼ICU,48岁的向光明是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援汉医生,从1月28日抵汉那天起,他就和众多年轻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在一线。截至3月5日,他负责的危重症患者已有20多人转危为安。

向光明是四川广元市中心医院感染和老年病科主任,也是医院发热门诊专家组负责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已有23年,曾参加过抗击SARS。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向光明率先报名来汉。临行前,他告诉4岁的双胞胎儿子,“爸爸去武汉打怪兽了,打完了就回来陪你们”。

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ICU,向光明负责8张危重症病床。到病房的第一天,他就找到病区负责人,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来救人的,请把我当成一名普通的医生安排工作。

奋战一线的军人党员干部

中国军队第一时间誓师出征,奋战防疫一线。他们运输急需物资到武汉,他们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火速回到工作岗位待命,等待分配任务接受调配。党员干部在疫情面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指导群众,疫情有“硬骨头”,他们第一个啃。

火神山雷神山建筑工人

他们是普通的建筑工人,在特殊时刻,共聚武汉,建造医院,刷新中国基建狂魔记录,谱写爱国奉献传奇。他们像战士一样,义无反顾,奔赴施工现场,最短时间,修建医院,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朴实善良,热爱国家;他们默默奉献、勤勉奋斗;他们创造奇迹,平凡伟大。

英雄的武汉市民中国人民

从明星到学生,从工人到农民,他们支持国家。有的捐献口罩,不留姓名;有的捐钱,奉献爱心;有的做志愿者,守护平安。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我们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一定能战胜疫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让我们一起向英雄致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9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