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 》
全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表达了作者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选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 登乐游原》。
夕阳 林鸿
抹野衔山影欲收,光浮鸦背去悠悠。
高城半落催鸣角,远浦初沉促系舟。
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
凄凉独有咸阳路,芳草相连万古愁。
林鸿,福建福清人,诗推崇盛唐,且时在摹仿之中推出自创之意,是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此诗是他在京城任职时的作品。
“抹野衔山”是描写夕阳的形与色。“衔山”指夕阳之形:远眺夕阳,夕阳已被山峦吞衔去一半或多半;“抹野”是写夕阳之色:夕阳已矮斜下去,其光已不再明亮,它斜射出来,给平野抹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光浮鸦背”是写淡抹夕阳之下一群归巢的乌鸦仿佛背负着夕照霞光从容归去。“去悠悠”三字既是写乌鸦归家的从容神态,也可看作是写夕阳影收光敛的静谧安详。
前两句是诗人的实景描写,中间四句则转为一种想象。它们既是对前人文学意象的继承,同时又是将夕阳之景从眼前推想开去,拓展了诗境,使黄昏之景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经验。“高城半落催鸣角”是写边地的黄昏,号角已鸣,城门半闭,使人联想起宋人范仲淹词所创造的意象“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浦初沉促系舟”则是写到江边的码头,暮色苍茫之中人们急急忙忙地在系舟下锚,做着夜泊的准备工作。“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是从黄昏将至的盼归与思归想像开去,写出人世间目标难以实现后的无可奈何感。游子不归,闺中**盼望了整日只好将绣户关闭;而浪迹江湖的游子斜靠在夕阳余霞辉映的船楼上,其相思亦早已飞回家园。
以上都是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可以看出诗人在有意识地摹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正是在人们对夕阳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诗人最后推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夕阳下的京城小路上,芳草萋萋连着夕阳的余绮,诗人沉思着历史和个人的命运,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悲凉禁不住从心底升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义山的黄昏体验已构成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间浸透着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的深深感伤,可令人生出无数凄楚和凝重的感悟。原始先民自有时间感以来,就对黄昏与夕阳充满着无比复杂的感情。夕阳之美,绚丽但刹那,带给人高峰的快感,又预示着终结的肃杀、苍凉和凄美。“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黄昏的景致成为人们向往温馨和珍惜岁月的象征,也成为人们思归和伤别的寄托对象。
夕阳与黄昏成为人们亲情、爱情与家园意识中一道永远不会褪色的风景线。在当代,当我们听到张学友唱的“夕阳醉了,落霞醉了”,陈奕迅唱的“夕阳无限好,却是近黄昏……好风景多的是,夕阳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见的,永远不相似”,又在惆怅、伤感的情绪中生出许多美丽的安慰和进取的心思。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译向晚时分,我心里有所不快,於是赶了车子,登上乐游原;这时只见一片美好的斜阳,可惜已是接近黄昏了。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古原”就是乐游原,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全诗的意思: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结尾两句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