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心理书籍《疯子》简介

畅销心理书籍《疯子》简介,第1张

畅销心理书籍《疯子》简介

 《疯子》是一部心理小说,讲述了实习心理医生托马斯霍顿在精神病医院做实习心理医生的3天经历。这三天中,他诊断过的病人在次日被邮车撞死,这到底是事出意外,还是牵涉到诊断失误的病人自杀一位富有魅力、却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女病人在谈话治疗中竟脱光了衣服,霍顿对这一突发而又颇有诱惑性的行为会如何应对新病人理查德摩宾又是一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会将小鸟淹死,会认为穿着雨衣的男人都会谋杀自己。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

 作者:约翰舒勒

 译者:陈自春

 出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11

 平装:32开384页

 ISBN:9787210077220

 定价:3800元

 原名: Madman: Strange Adventures of a Psychology Intern

 作者简介

 约翰舒勒,作家,学者,临床心理学家,莱德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国际上认可他为新兴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已就东方哲学、心理疗法以及网络空间相关的广泛论题出版多本图书,包括《当代心理分析与东方哲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还有他的处女作《网络空间心理学》,此书也是网络上超文本书籍中引用最早也最广泛的书籍之一。舒勒于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作品还有《告诉你邻居的禅故事》,以及创新的指南书籍《教你临床心理学》。

 1《疯子》的作者约翰舒勒是享誉国际的网络心理学创始人,本书内容是作者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和专业的心理学思维创作而成,使本书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实性。

 2《疯子》情节悬疑色彩浓厚,主人公在做心理医生的过程中,渐渐出现意识模糊、幻觉、妄想,在“治疗疯子同时,被折磨成了疯子”。甚是离奇!

 3《疯子》涉及的七个患者(包括抑郁症患者、边缘性人格障碍女患者、妄想症患者、偏执狂等)特征典型,心理特点突出,让内容上大放异彩。

 内容简介

 《疯子》是一部心理小说,讲述了实习心理医生托马斯霍顿在精神病医院做实习心理医生的3天经历。这三天中,他诊断过的病人在次日被邮车撞死,这到底是事出意外,还是牵涉到诊断失误的病人自杀一位富有魅力、却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女病人在谈话治疗中竟脱光了衣服,霍顿对这一突发而又颇有诱惑性的行为会如何应对新病人理查德摩宾又是一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会将小鸟淹死,会认为穿着雨衣的男人都会谋杀自己。

 这还不够,霍顿又遇到了另一个非常难对付的病人——一个无名氏,他没有记忆,没有自我认同性,他被警察发现在高速马路边徘徊,收集并埋葬一些尸体。无名氏的这些举动有什么意图

 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与病人及同事的交往经验,用诙谐幽默的文笔,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以及东方哲学的暗示,生动刻画了一名实习心理医生的经历和心理活动,并结合真实精神病人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深层次的意义追寻。

 内文选摘

 谢莉尔终于梳好了她的头发,然后打开皮夹把梳子讲究地放进去,再啪地关上了。一时间我注意到她看上去有什么不同,但是又不确定是什么。她的裙子好像有什么变化,似乎是松了,她瘦了吗我上周没有注意到,从上次见她后她瘦了那么多吗说不定是突然开始厌食,或者是易饿病。我应该要仔细听听她说的话,从中找些有关食物或者进食的资料。

 她坐到椅子上,摆出一副阴沉沉的表情。从我们走进房间里来她第一次看向我,她的眼睛显得呆滞而疲惫,但仍充满刺穿力。

 “我几乎昨天晚上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她忽然开口道。

 我静静等着,她还要继续说什么……没有了,她已经发完了言正等着我的回答。球现在传到了我手上,保持长久的寂静对治疗毫无帮助。

 “做什么呢”

 “自杀!你怎么认为!”她瞪着我,然后拉着她皮夹上的一根松动的绳子,痛苦的表情在她脸上闪过。

 “看来你很生气,我没想到你会那么受伤。”

 “你从来不理解我!你从来不想理解我,因为你从未关心过我。我只不过是你的一个病人,一具待检测的标本。你们都是一样的家伙。”

 “你在我们的会面开始前竟然就感到受伤了。”

 “在5分钟前,就在你到这里前!你又迟到了。”

 “是的,你说得不错,我须为此道歉。你是因为感到受伤了所以才离开的吗”

 “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你不在我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你沿着走廊离开。我跟上了你,你也看到了我,但是你还是没停下。”

 她继续拉着她的皮夹。

 “谢莉尔,我想你是感到受伤了,所以生气离开了。但是你很想知道我是否会跟上你,你可能是在想要是我跟上了,那么我就是关心你的;要是我没有那么做,那就是不关心你。你是在测试我,就像你用自杀倾向测试我一样,你现在做的也一样。”

 紧张感从她身上涌出,她生气的表情慢慢缓和成了一副冷静、几乎平静的表情。有那么一瞬我看她朝我瞥了一眼,就像是好女孩儿那样的眼光——无辜的、纯洁的孩子。她的父母总是用暴力对待她却从未意识到这样做带给她的心理伤害,他们对于养育孩子彻底失格,既不能肯定她的特别,也无法给予她所有孩子在茁壮成长中都需要的无条件关注。取而代之,他们反而身体和心理上对她的虐待来使自己从自恶中净化,要么就完忽视她。她的母亲从不告诉她爱她,甚至从来不触碰她,有次谢莉尔生日她故意给她买了不合身的衣服做礼物,这样她就可以退回去,连换一件礼物都不愿意。谢莉尔是被憎恨的孩子,是不存在的人。但她的父母却曾受着来自他们父母同样的折磨。那么究竟是谁的错呢在这个无尽的代代连锁里,问题到底是从何处开始的如果我帮助了谢莉尔,那这个循环就可能被打破。

 “我昨晚做梦了,”谢莉尔说,“我梦到和我父亲一起乘摩托车,我坐在他后面,我的手抱着他的腰。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个坐骑,它是那么柔软,像是毛巾布或者是丝质的。我们停在了医院前面,我想就是我切掉扁桃体的那家医院。他让我下车,但我不想,他就对我大喊大叫把我推了下去,我想爬回去,但是他已经开走了。我在医院里到处跑,我很害怕,非常恐惧,然后我迷路了。有人抓住了我,是杰夫,我的另一个治疗师。我想他是想让我别动,但我吓坏了,挣扎着要逃脱。所以我咬了他的手指,血喷出来溅了我们一身,溅得到处都是,然后有什么白色的东西跑了出来,像是白血球。接着我看到了你,你正看着我们,我向你伸出手去……我就记得这些了。”

 哇喔!有些人说梦境只是毫无意义的幻想,是大脑进入睡眠时神经元躁动附带而来的杂音。是胡说八道!这个梦里充满了意义,多到能将我湮没。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但是我才不会让机会白白溜走,我须要试试。

 “你父亲离开你时你还很小,你觉得被抛弃了,又很害怕。从那之后你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这也是你会来这个医院的部分原因——去找到他,寻找到什么人来填补这个缺口。你觉得也许杰夫能够让你感到完整,你觉得也许能从他那里找到拼图的一块,但是你不知道他是否可以信任。他离开了你,离开得太快了,就像你父亲一样,这样很伤害你。你为此生气,现在你只是想知道我是不是也会这样做。”

 一时间她沉默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深探着她生命的谜题里缺失的那些碎片。渐渐地她的眼里充盈了泪水:“我父亲并不想离开的,他爱我。他是个很棒的人,从任何地方来讲都是完美的父亲。他是不得不走,他们逼他的,是我妈逼他的。对爸爸来讲,她比妓女还不如,对我来说也一样。都是她的错爸爸才会走的,她从来没爱过我们。我恨她,我真希望是她走了!我恨不得她死了才好!”

 这些词语仿佛是尖刀划过她的心脏,她僵坐在了那边。就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希望已经成真时,她开始了啜泣,眼泪从鼻尖上滚滚淌下,滴落在她皮夹深色的皮革上。

 我等待着。

 慢慢地,她停止了哭泣。

 “你一直崇拜着父亲,同时憎恶着母亲,你将他们分为了好人和坏人。但是现在你母亲已经去世了,你感到失去了她,你觉得痛苦,也深感罪恶。”

 她开始有节奏地开开关关她的皮夹,每做一次后都伴着金属敲击着关闭的声音。她空洞地看着它,静静等着,也许是期待着什么东西冒出来。

 “我昨晚听到了她的声音。”

 “你母亲的”

 “我躺在床上时,我听到了她的声音。”

 我静待着,不确定该怎么继续。她又开始出现幻觉了,也许是因为我们谈话进展得太快,或许我应该帮助她进行现实验证,帮她意识到自己又代偿失调了。但是,之后我也许应该解开幻觉的意义。我回忆起了一个老导师的警告:如果有疑惑,那什么也别说。

 谢莉尔仿佛没有注意到我的沉默:“有时我觉得她不是真的……真的已经去世了,她其实还在这儿。”

 “在某种意义上,她确实还在。她也许去世了,但那是在生理上的死亡,在你心里她依旧活着。”

 她看上去没有反应,我不确定她是否听到了我的话。她的声音很无力:“我在来这儿的`路上焦虑又发作了,就在巴士上。我的手臂忽然很痛,痛到无法呼吸,它就像是心脏病发作,和我母亲得的一样。我真的以为自己会死掉,每个人都盯着我看,我想跑开,但是根本做不到。”

 “这次发作让你更靠近你死去的母亲,你变得像她。同时,这也是惩罚,你惩罚你自己,因为你充满了自己对她死亡存有期待这种罪恶感。同时在你内心,这也是对她的惩罚,因为她不被允许离开。”

 再一次地,她哭了,眼泪从脸颊上滑落,滴在了敞开的皮夹上,也滴落在她零星破落的碎裂人生上。

 “她为什么要那样说为什么”

 “说什么”

 “在医院,就是那一晚她……那晚她拉着我的手,她告诉我她爱我。她为什么要说谎”

 “也许那并不是个谎言。”

 从她的眼泪里闪过一丝愤怒:“一定是的,她像垃圾那样对待我,从来没和我说过那种话——从来没有。”

 “也许有些事让她难以对你说出口,但是在后,在她离世前她须要说出来。”

 一段长久的停顿后,她缓缓开口:“你也要离我而去吗”

 这是关键地方,我须要小心对待不要让它出现差错:“我会和你一起待到七月,记得我们以前说过的。我只能在这里,在这个医院待一年。但是你却不这么看,对你来说我要离开这件事听上去就像是我抛弃了你。”

 “和杰夫抛弃了我一样。”

 “杰夫没有抛弃你,他是个心理学实习生,就和我一样。他只能在这里工作一年,所以他走了后把你移交给了我。他很努力地帮助我来理解你的问题所在,这样我才能继续帮助你。不过我明白对你而言这就像是抛弃,像是你父亲离开你时一样。你觉得非常的痛苦,被遗弃的痛苦让你想杀死自己。也许当我离开时你也会再次产生同样的感觉,所以我们谈谈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在我真的离开很久之前就谈谈。”

 沉默再次降临。

 她没有回答。慢慢地她抬起手移向喉咙的位置,那里有她裙子的的纽扣,看上去她几乎像被催眠般摆弄着它,像是迷失在了温柔、甜美的梦里。

 “是的,在一起。”她说着抬起了头,视线与我相交。

 我的心抽紧了,我觉得她望到了我内心深处。到底发生什么了

 她裙子的纽扣打开了,我忽然意识到那下面的两颗纽扣没有系住。她的裙子缓缓散开,几乎褪到了她胃部的位置,暴露出了她胸前柔软的深沟。

 那些扣子怎么会解开的还是它们一直都开着

 她站了起来,我感到理智迅速离我而去,我的心狂跳起来。

 “谢莉尔……”我微弱地呢喃道。

 她自上拉下了裙子的半边,露出了裸露的肩膀。

 我僵住了。

 她又从肩上拉下了另一边的裙子,整条裙子一下子滑落到了地上,团在她的脚边。她裙子下什么也没穿,彻底赤裸着。

 我的大脑里一片混乱,舌头像是麻痹了般在喉咙里不得动弹,窘迫感闪过我的身。我觉得我被迫暴露了,就像裸露的她一样,是如此的易受伤害。我无法将双眼从她身上抽离,我被深深地迷惑了。

 她的膝盖颤抖着,眼神游离不定。她正要就这样走出去!

 我努力组织语言,而说出的话却仿佛是出自他人之口,狠狠刺入这如梦似幻的情节里。

 “谢莉尔,穿上衣服。”

 她的眼睛瞬间张得很大,其中再次注入了意识,然后取而代之的是恐慌。她双手颤抖着,拉上裙子系上扣子。“我须走了。”她焦虑道。

 “我们应该谈谈。”我回答道。

 “我须走了。”她捡起皮夹,飞快地向门走去。

 “我们真的应该要谈谈这个,我想你能说说。”

 “不!”她大叫道。猛地开了门,消失在了门外。我感到很混乱,迟疑了一下,这才走到了门口去,只看到了她漆黑的长发和火红的裙子扫过了拐角。

 “像一条飞龙。”我对自己喃喃道。

 “我没要用药。”

 我静静等着。

 “它让我的腿痉挛。”

 “我想我们应该和戈德斯坦博士说下。”

 “我恨那个妓女,你干吗要让我找她,你就不能找其他人给我药物处理吗我不需要她,我需要的只有你。我们不需要那个妓女!”

 “我知道你看她什么都是坏的,但是她也关心你,她真的是想帮助……你把药都怎么处理了”

 “我还在用。”她说着露出一个狡猾的笑容。

 “谢莉尔,我们规定每周发配药物,所以你不能在同一时间用太多,你知道那样很不安。那样诱惑太大,把多余的部分带来给我,或者给戈德斯坦博士。”

 她再次开始开开关关皮夹:“有时候我想你不是真的要离开,你会一直在这里,在别的地方,只是你不想告诉我。”

 “我不会骗你,就像你父亲一样,我是真的要走的。”

 她脸上瞬间露出了受伤的表情:“你离开了,但是我却留下来,每个人都在继续前进,只有我除外。”

 “总有一天你也会前行的。”

 “当你离开时,我一定无法处理那种心情,我知道我会崩溃的。我需要你。”

 “你可能会崩溃,甚至想要自杀,也许你会这么做来把我留在这里,用这种方式表达你离开我活不下去。我也许有一天会不在这里了,但是会有别的治疗师来,而且除此以外,你也许可以继续带着我的一部分。”

 她焦躁地坐在椅子上,眼神变得熠熠发光,她把椅子倾到一边,将皮夹扔到了地上。皮夹翻倒过去,滑出了她的钥匙,后还有她的梳子。但她像是根本没有注意到。

 “上次我们会面后,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等在了大厅里。我看到你离开,走到你的车里面。”

 “是的,我也看到你了。”我回答道,忽然想起了这件事情。我又怎么会忘记呢

 “我想过你,想过我们在一起。”

 我感到不自在,但也说不清原因。我开口了,虽然我说的话感觉不太对:“我们会在一起,一直到7月。”

;

社会学家曾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他想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病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曾教授感慨不已。当曾教授准备离开疯人院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卸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时,却发现不仅轮胎被御掉了,就连螺丝也一并被御掉了。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曾教授看着只有三个轮胎的车子苦笑不已。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但我并不是傻子啊!”

有件事,科学界已经撕了好几个回合了,那就是天才和疯子之间到底有没有某种奇妙的联系?

才华横溢的梵高情绪和精神极不稳定,被认为患有严重躁郁症。

牛顿被精神分裂症困扰,终生孤独,未娶未育。

达尔文从小孤独,长大后尽量避免与人直接交流,诸多事实表明他可能患自闭症

很多研究指出,莫扎特的独特行为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其中就包括图雷特综合征和阿斯伯格综合征。

爱因斯坦幼时被诊断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曾着魔一样自言自语。

好了,例子并没有举完……难道这就是天才的代价?有没有一种老天原来很公平的感觉?

首先来说说自闭症,因为自闭症者出天才的传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自闭症天才”已经纳入的名词解释。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特征是情绪表达困难、社交互动障碍、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有问题,日常行为受限,重复性的动作,有明显特定兴趣,但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

这意味着一个人没法交朋友、没法泡妞撩汉、没法玩各种社交型娱乐、没法好好照顾自己、没法正常与世界链接,那他们还有什么选择?——只能思考宇宙的真相啊!(我只是开个玩笑)

科学家发现,自闭症儿童与所谓「神童」的1号染色体,发生了一些相同的遗传变异。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对5000余人展开基因测评,发现一批基因在多数情况下能增进脑力,但也可能提高自闭症发病风险。也就是说,同一批基因,一边让人绝顶聪明,一边又让人狂放发疯。

所以,你是要选择天才+疯子组合还是选择平安+平庸组合?

为解开天才与疯子之间暧昧关系,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发现,高创造力的人丘脑有着较少的多巴胺(Dopamine) 受体,精神病患者也一样,而没有过高创造力的健康者却与此相反。

有关研究还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都具有某一种可导致精神错乱或抑郁的基因,这条基因叫做神经调节蛋白1,在大脑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的变型之一却与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关。

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体自带某些具有患精神疾病(如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基因,而通过对12万人的遗传学调查,创造性人才携带这种基因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出25%。画家、音乐家、作家和舞蹈家,比农民、手工劳动者和销售人员更容易携带这种基因,也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当然,这些研究观点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艾伯特·罗滕贝格认为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精神疾病和创造力之间存在联系。

作为《奇迹飞行:对科学创造力的调查》的作者,他采访了45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发现这些人中没有一人有精神疾病,因此他对“天才与疯子比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

《教授与疯子》故事没有原型,该片根据自英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同名小说改编。

《教授与疯子》是由法尔哈德·撒夫尼亚执导的传记剧情片,梅尔·吉布森、西恩·潘领衔主演。该片于2019年3月7日在克罗地亚上映。

剧情介绍:

詹姆斯·默里(梅尔·吉布森饰)博士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下进行《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光靠编撰组几人的努力没法完成数十万词汇的收集整理工作,而出身平民的默里博士开创性地采用了全民参与的模式,让所有英语使用者一起收集词条定义,再邮寄给编撰组。

虽然有全民相助,但是编撰依旧困难重重。二十多年来,编撰组陆续收到一位叫迈纳(西恩·潘饰)的医生寄来的近一万多条引语——这样的工作量已经超过了专业的学者。当词典的第一卷出版,默里博士上门致谢,才发现迈纳医生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军医,因为精神分裂误杀他人而被禁闭在精神病院。

图/文/霖山

—1—

《疯子》是收录在《纪伯伦散文诗全集》中的寓言性很强的名篇。

作者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之一。

—2—

社会发展了,我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也过分“重视”教育。这些年为了躲避高考,临近高考几个月前突然决定出国留学的学生增多。弄的家长措手不及,留学中介机构挣得盆满钵满。

每一个人出于善意,或者出于虚荣,都逼着孩子出类拔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许本无错,可是谁关心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多少个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喘不上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十分有限,一点的事情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情何以堪?

这些现象是否跟文章中提到的疯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3—

经济条件略好的家庭甚至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国外,父亲在国内挣钱提供生活费和学费,母亲在国外陪读孩子。父母长期分居,导致离婚的家庭也不少。我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都见过这样的中国家庭。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很快乐、很优秀、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吗?

还有一种现象,每年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禁不住压力,自杀的也不少。去年在河北某大学当教授的同学在大学同学群里说一个月内他们大学有两个本科生跳楼自杀,其中一个还是他同事的孩子。

那位悲伤的母亲本来希望孩子本科毕业后到美国读研读博,这下人都不在了,还读什么?

人活着本不易,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是为了过上更快乐、更幸福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南辕北辙,物极必反。

教育的本意或者初衷是让人明事理,给人以启发,懂感恩,自食其力,给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学会思考,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是,现在时代进步了,新型的“疯子”越来越多,令人痛心,令人深思。

这是怎么了?是我们的社会病了?还是我们的心病了?亦或我们的欲望太强烈、太旺盛了?

希望以后,文中提到的“疯子”越来越少,教育回归到本初的样子。孩子们快乐上学,家长们以身作则,老师们因材施教,社会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4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