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第1张

词牌名。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

太常引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代表。

变体: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高观国《太常引·玉肌轻衬碧霞衣》为代表。

扩展资料

不同词牌名的产生原因:

1、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2、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3、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4、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玄都观桃花》“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5、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6、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等)。

-太常引

太常引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翻译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

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淳熙元年,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1、《丑奴儿》年少时候读诗词,往往只解其意,所知只是浅显大概,读不出诗词字句间的况味。

2、情感:《破阵子》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3、情感:《南乡子》怅惘、无奈登北固楼放眼神州风光产生的感慨。

4、《太常引》表达了收付疆土的愿望。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

“太常引”为词牌名,因此,正确的说法为:“太常引”为这首词的词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