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野老吞声哭①,春日潜行曲江曲②。
江头宫殿锁千门③,细柳新蒲为谁绿④?
忆昔霓旌下南苑⑤,苑中万物生颜色⑥。
昭阳殿里第一人⑦,同辇随君侍君侧⑧。
辇前才人带弓箭⑨,白马嚼啮黄金勒⑩。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11]。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12]。
清渭东流剑阁深[13],去住彼此无消息[14]。
人生有情泪沾臆[15],江水江花岂终极[16]!
黄昏胡骑尘满城[17],欲往城南望城北[18]。
注释
①少陵,为汉宣帝许皇后陵墓,在宣帝杜陵东南,杜甫曾住家于此,故自称“少陵野老”。吞声,不敢出声。吞声哭,犹饮泣。②潜行,秘密行走。曲江,在唐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南,当时为游赏胜地。曲江曲,指曲江深曲隐僻之地。③江头宫殿,指曲江边紫云楼、芙蓉苑、杏园、慈恩寺等建筑物。因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故曰“锁千门”。④细柳新蒲,据康骈《剧谈录》卷下载,曲江“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时当春日,蒲新生,柳丝细,故曰“细柳新蒲”。国破无主,无人欣赏,故曰“为谁绿”。三字沉痛。⑤霓旌,云霓般的彩色旗帜,指天子仪仗。南苑,指芙蓉苑,在曲江之南。⑥生颜色,谓皇帝游幸,万物增辉。⑦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昭阳殿,甚得宠幸。此以赵飞燕比玄宗杨贵妃。⑧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同辇随君,《汉书·外戚传》载:汉成帝游于 ,欲与班婕妤同辇载,婕妤推辞,以为圣贤之君当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成帝善其言而止。此暗用班婕妤事以讽玄宗和贵妃。⑨才人,宫中女官名。⑩啮(niè),咬。黄金勒,以黄金为饰的马嚼口。《明皇杂录》卷下:“上将幸华清宫,贵妃姊妹竞车服”,“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勒,组绣为障泥”。[11]仰射云,仰射空中飞鸟。一笑,指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为之一笑。正坠双飞翼,已暗含玄宗、贵妃马嵬死别事。[12]明眸皓齿,指杨贵妃。二句指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事。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县北,西距长安百余里。归不得,一是贵妃已死,二是长安沦陷,故云。昔之“明眸皓齿”与今之“血污游魂”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13]清渭东流,指贵妃藁葬渭滨。马嵬南滨渭水,由西向东流向长安。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为玄宗西行入蜀所经之地。[14]去住彼此,指玄宗、贵妃。去指玄宗幸蜀西去,住指贵妃死葬渭滨。彼去此住,生死相隔,故曰“无消息”。[15]臆,胸膛。[16]终极,犹穷尽。岂终极,是指水自流,花自开,无知无情,年年依旧,永无尽期。水,一作“草”。岂终极,与上句“人生有情”相对,又与前“为谁绿”相照应。[17]胡骑,指安史叛军。[18]欲往,犹将往。城南,原注:“甫家居城南。”时已黄昏,应回住处,故欲往城南。望城北者,是望官军之北来收复长安。时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西北。《悲陈陶》“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亦是此意。
评析
至德二载(757)春陷贼长安时作。诗写作者春日潜行曲江而感玄宗与杨妃生离死别之事,着力突出一个“哀”字。全诗分三层写哀: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是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乱后衰败凄凉景象而引起的深哀隐痛。从“忆昔霓旌下南苑”到“一笑正坠双飞翼”八句为第二层,是用追叙的手法极写昔日游苑之盛与杨妃的恃宠豪奢。表面上是写昔日之“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明眸皓齿今何在”最后八句为第三层,乐极生悲,又从往昔跌回现实,悲杨妃之不幸,哀国家之多难,愤叛军之猖獗。今昔对比,深悲巨痛,彻人心肺。哀乐关乎国运。哀江头,哀杨妃也,哀玄宗也,哀国破之痛也。全诗词婉而雅,意深而微,讽而含情,极尽开阖变化之妙。
1、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2、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4、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5、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7、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杜甫《百忧集行》
8、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9、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0、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11、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3、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狂夫》
14、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8、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1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0、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21、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
22、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2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24、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25、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杜甫《宿江边阁》
26、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27、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杜甫《别房太尉墓》
2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9、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30、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1、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狂夫》
32、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33、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34、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35、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36、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杜甫《梅雨》
37、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38、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9、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40、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41、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杜甫《岁晏行》
42、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43、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44、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45、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7、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48、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4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50、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
51、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杜甫《端午日赐衣》
52、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53、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54、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5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6、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57、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58、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
5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6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6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63、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64、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65、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66、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67、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杜甫《百忧集行》
68、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69、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杜甫《雨不绝》
7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7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3、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74、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杜甫《春远》
75、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杜甫《悲陈陶》
76、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77、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78、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79、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81、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杜甫《咏春笋》
82、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8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又呈吴郎》
84、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赞美老师的诗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杜甫爱国情怀的诗句1、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3、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5、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6、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9、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杜甫的爱国诗句有哪些
杜甫的爱国诗句有哪些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5、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7、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8、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首先:
《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具体解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了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今陕西省富县)的羌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给带到长安。由于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却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许多有关沦陷区见闻的诗篇,如《哀王孙》《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以及《春望》等。 《春望》全诗八句。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全诗写得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即触题,言明春望所见。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而山河依旧。虽然江山未改,可是景象大异:乱草遍地,林木森森。诗的起句如飙风骤起,山洪暴发。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迂叟诗话》)这确是一种简言蕴意的写法,只写山河之上草木蔓生,可见劫后的荒凉萧索。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只见她们“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现在,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冶游欢乐不见了,连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劳作也不见了,再没有那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唐五言多对起”,此联对仗工巧,圆润自然,且耐人寻味。“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一般地说多见断壁残垣、碎砖乱瓦,可是以富有生意的“城春”与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诗意翻跌,出人意表;“城春”之后缀以“草木深”,文意直顺,合于实情。可是“山河在”是实写实意,而“草木深”却是实写虚意。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而且“城春”的“城”就是“国破”的“国”,只是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但是经诗人吟咏出来的诗句,辄能拨人心弦,引人遐想。因此明代胡震亨极赞此句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唐音癸》卷九)此起句确为全诗冠冕,不愧为神来境诣之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为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对这两句的理解,过去诗评家就有分歧,焦点在于“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还是人。《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诗人玉屑》卷六)他认为这句是写诗人的泣和惊。清人施补华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清诗话岘佣说诗》)对此,今人周振甫解释说:“加一倍写法有强调作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对国事的悲痛。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诗词例话》第126页)这一解释也是讲成诗人的泣与惊,实际上与《诗人玉屑》上的说法相同。 我们认为施补华的“加一倍写法”,是说花溅泪,鸟惊心,无情花鸟尚且如此,有情的人岂不更甚,这就加一倍表情了。说花鸟泣和惊,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本来“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庾信《小园赋》)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就更为生动感人了。花何事而溅泪,鸟何情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了“感时”和“恨别”而动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则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挚。同时,这两句也是“互文见意”,花感时也恨别,鸟恨别也感时,都是两种感情兼而有之。 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动乱之中。据史籍记载,这年一月,安庆绪将尹子奇寇睢阳,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与安庆绪战于太原,败之;郭子仪与安庆绪战于潼关,败之;三月,尹子奇又引兵寇睢阳,安守忠引兵寇河东。真是干戈不止,烽火不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在兵荒马乱之中得到一封家信,报告家小安全,诗人自然欣喜万分。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诗人珍视“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他在长安常常盼望王师平定中原。如《悲陈陶》的结句是“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哀江头》的结句为“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都写了向北遥望,如今春望之时,感时恨别,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军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这两句的意思是: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古时男子束发,用簪来束发连冠,故有此说。杜甫写这首诗时是46岁。一般地说,还在壮年时期,不会白发。可是因为艰难愁苦的生活使诗人早衰,也可能是属于“有情知望乡,谁能不变。”(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因了思念而使浓密的黑发变白了,这叫做“白发镊不尽,只缘根在愁肠中”。杜甫这时确实白了头发,他在这一年秋天写的《北征》中也说“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头发完全花白了。他自己也感到衰老了,在《哀江头》中自叙“少陵野老吞声哭”,已自称为乡野老人了。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这首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如大历二年秋写的《登高》,前面叙登高所见,最后也是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的形象收束;大历三年冬写的《登岳阳楼》,前面述登楼所见,最后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压轴。这样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得以深化。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诗人饱满的、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从晚唐以来,杜诗就被誉为“诗史”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抒写他们的不幸,表达他们的愿望如《兵车行》、《石壕吏》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岁晏行》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唐王朝政权一度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甫诗歌非常突出的内容这在《悲陈陶》、《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诗人出自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必然对统治阶级的荒*腐朽,产生强烈的憎恨,并加以无情的揭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集中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阶级对立的现实杜甫诗中这种对统治阶级的深刻揭露与大胆批判,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些诗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具风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的一种表现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时代与阶级局限,如,他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他同情人民,也只是从儒家民本思想出发,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五、七律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杜甫三别
“三别三吏”是杜甫的经典诗作,其创作背景是杜甫因受朝廷新贵和旧臣的斗争影响被唐肃宗外调至华州,于是杜甫在前去赴命的间隙回旧居探望,遂在路途中见到深受官吏剥削的百姓正在忍受痛苦,遂作这组诗歌,那么接下来进来看看“三别”的赏析吧。
杜甫雕像
“三别”包括《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三首诗歌,其中表现了百姓生活疾苦的现状和对他们的同情。
《新婚别》所写的是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便要分别,丈夫前去前线打战,新妇的赠别劝勉之词,塑造了一个国难当头,国事为重的情况下,要承受命运之苦的坚毅妇女形象,也揭示了战争带给百姓的巨大悲痛。
《无家别》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征去当兵的男子,前去前线家中却无人能告别,孤身一人的萧条之况。在这战乱之下,描绘着自己前去当兵的前后情形,感伤这战乱中渐少的村庄,也感伤可怜的老母未能好好下葬,在这世上终变得无家可归,体现了受战乱困扰的一派荒凉之感,也表现诗人对遭受战争之苦人民的同情。
《垂老别》全篇诗由一位老翁来自诉自叹,也如自我安慰一样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在这兵荒马乱之下,生离便是死别,无限的伤感哭诉不完,诗人塑造的是一个爱国又豁达的老翁形象,难舍难分终得离开,其中蕴含着丰厚深长的意境,令人撕心裂肺。此诗真实的重现战乱之下人民所受的无穷灾难和悲伤。
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杜甫 画像
唐朝当时发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作《洗兵马》则是在听到胜利消息时,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别则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以及对于苦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画面,他的感慨、忧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一生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为人狂傲不羁,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在其身后,名声远播,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对日本也同样有深远影响。
杜甫画像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拾遗,但因朝政内乱被离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这期间感伤朝 败,无心仕途,遂辞官归隐。
后杜甫带着家人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得好友严武相助生活开始安定,后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职。于公元770年,五十八岁的杜甫逝世。
杜甫的儿子杜甫为唐朝著名诗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后一些年内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杜甫的孩子们记载也不多,只能从杜甫的诗歌中得出一二,关于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没有流传下来。关于杜甫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有所了解。
杜甫雕像
且说杜甫有一个还未长大便夭折的幼子,这是从杜甫所写之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门闻号G,幼子饥已卒”得知,这首诗作于其幼子病逝之后。当时杜甫从长安回乡探亲,路途中所见使其深受撼动,百姓苦于战乱,民不聊生,死病缠身,苦不堪言;相反当他路过骊山时,感受到清宫内夜夜笙歌,深感统治者的腐朽与悲哀。
不料当他心怀悲痛回家的时候便看到幼子已饿死在床上,家中嚎啕声不断,使其甚是自责。杜甫一向自命清高,虽家贫却不愿受嗟来之食,一句“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责之心,和对现状的无声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长子为宗文,虽为长子却鲜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读书不好,不得杜甫喜爱,而其次子宗武与长子相反,深得杜甫疼爱,而在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带流浪的时候便去世了,原文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杜甫的成就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画像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杜甫。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
以下是四处找的,自己再改改就行了
李白的生命力与冲击力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高有低,但他的坚韧顽强却是与其相伴终生的。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头来能像孔子一样,在结束一生的事业,"绝笔"之后,成为人们眼中的"圣人"呀。所以当他真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时,发现不但没有完成当初"删述六经"的宏愿,成就丰功传绩,甚至连一个真正的知音都没有,内心的悲凉当然也是无人能够理解的。 他希望以浪漫的、非一般的方式,完成改善现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
李白那种积极浪漫的情怀、傲视权贵的气节、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近千首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和表达人世间种种审美感受的激情诗篇。
杜甫生於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坎坷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使他长期沦落社会下层,因而逐渐走向人民,成为一位替黎民百姓呼喊的伟大诗人。在漂泊西南时期,杜甫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仍密切地关注著时势的发展。并揉合了他在蜀中的所见所闻,以诗歌痛斥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和企图割据地方的军阀,反对苛政和苛捐索求;追怀盛唐昔日的繁华,抒发了无力重正乾坤的悲哀。杜甫有许多名作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乱前后上层统治官僚的腐败
对感情失望的古诗词有:
1、《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哀江头》
杜甫(唐)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4、《石壕吏》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悲陈陶》
杜甫(唐)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