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要在自己喜欢的他(她)身上一种感情投射。
爱情的心理学的解释是:一种男女之间的激情。激情是短暂的,边际递减的,激情淡化后爱情转化为亲情,亲情则是长久的,爱情可以由激情和亲情相互转化的,那么,长久的永恒的爱情是可能的。
什么是感情呢?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感情也是人的不满足本性之一,是人们渴求为某人或某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渴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感情的付出也是会为人带来幸福感的。同样,爱的付出也是会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只要你是真爱。
有些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有些感情是后天发展的,比如战友情,手足情,爱情,爱国情等。
所以,爱情的定义就是:爱情是在恋爱阶段,人们渴求为所爱的人付出一些或全部所有的思想。
人类的情感是一种本能,它在我们希望了解事物之前就存在了。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生死,以及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各种情绪,如喜、怒、悲、乐,都围绕着自我是否满足而转。那些理性的人往往不那么情绪化,有些人甚至可以通过把自我排除在外而更好地处理事情。
是并不是人为的自动产生的。人的感情是通过心灵、思想、意志、情绪等途径来产生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判断、理解、情感、欲望、行为等等,都是来自于自身的情感,但并不是人为的自动产生的。人的情感是一种生命本能,但是在认识和理解的时候不能脱离了自己的感情。因为感情是人的生命本能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了自己而单独存在。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感情是从精神世界开始的,那么,理性的感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这个意义上,情感的本质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感知。它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一种体验。在人的眼睛里,情感是一个人的一种体验,而在感觉的世界里,则是一个人对于所有事情的体验。从这个意义看,感情的起点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一种感知,一种直觉,一种感觉,一种自我的本能。
情感是一种生物体的本能,而直觉本能,则是情感生活的基础。我们的情感是生理情绪的外化,直觉是情感生活的本能。没有感情的人来说,他就像是一个的木偶,他的感情只能由他自己来控制,不由别人来制约,他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 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美,他也不知道什么是丑,他只知道在他有感觉的时候,他的感受和表达是最真实的。 情感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另一个是我们的行为。
传统的生物学观点认为,爱有两个主要的驱动力: 1、性感(花里胡哨)2、依恋。 第二个是配偶选择,爱的生物学模型倾向于将其视为哺乳动物的驱动力,类似于饥渴的感觉。 欲望是性欲的感觉。 爱情是一种令人费解的异常现象,长期的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极为罕见,只有不到3% 的哺乳动物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关系。爱情始于大脑,而不是心脏,脑成像、荷尔蒙和遗传学可以帮助解释它,我们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博因顿博士说(摘自 bbc 健康新闻) : 我担心的是,通过识别这些荷尔蒙,会有一些非理性的建议来重现最初的爱情。 (肾上腺素之类的激素确实可以诱发相关的心碎综合症,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是致命的。
一见钟情(在眼神交流的情况下)在五分之一秒内释放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其效果与可卡因相同。传统观点认为,人类的爱和性欲不会在恋爱初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变成亲密关系。 相爱和依恋的幻想状态在一起15个月后开始消失,10年后逐渐转变为感情。 也有例外。 如果双方都知道如何管理他们的婚姻并使之成为爱情,爱情就不会在升华为爱情之后消失。
神经系统科学中的化学物质存在于大脑中,当人们遇到爱情时,它们可能也参与其中。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 神经递质,神经生长因子,睾丸激素,雌激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催产素,加压素。 充足的大脑睾丸激素水平似乎对人类的性行为很重要,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在一段关系中比吸引力更常见,当人类可以结婚后产生内啡肽时。
导致热恋和长期依恋的化学触发似乎对两个人来说更具体,而不是特定人的性行为。 大脑科学表明,当人们坠入爱河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系列特定的化学物质,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多巴胺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苯丙胺(外语,也称安非他命) ,释放出同样的化合物,同样的化合物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并在内啡肽产生人类或进入婚姻大厅时,产生诸如心率加快、食欲减退、失眠和强烈兴奋等副作用。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一年半到三年,苯乙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
爱情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里;爱情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控制着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心理,而且力量巨大,大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无理性可讲。然而,男女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爱情?亲人之间的感情可以理解,血浓于水啊,可是,原本陌生的男女之间也会产生比这还浓厚、深刻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
一、爱情问题的提出
男女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爱情?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是因为它太熟悉了、太显而易见了,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是因为荷尔蒙的原因;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男人与女人都需要爱;是因为男人的阳刚之气需要女人的阴柔之气来增加其弹性,女人的阴柔之气需要男人的阳刚之气来增加其硬度;是因为人类有两性之分,异性相吸;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会有七情六欲吧;是因为两个人的生活态度,加上化学作用产生的现象;是因为没有了爱情,也就没有了人;等等。
之所以说,这又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是因为上述所有答案,都只是阐述了爱情的外部联系或外部表现,而没有从本质上揭示出爱情产生的内在动因。而要了解爱情产生的内在动因,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爱情的本质。
二、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主观的东西必然对应着某一种客观的事物,那么,“爱情”这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形式,所对应的是什么样的客观事物?
情感的本质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性情感的本质是人脑对于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性价值包括生理性性价值(即生殖价值)、个体性性价值(即生育价值和养育价值)和社会性性价值(即生殖互补价值、消费互补价值和劳动互补价值)三个基本层次。性情感也相对地分为生理性性情感(即性欲)、个体性性情感(即性感)和社会性性情感(即爱情)三个基本层次。其中,生理性性情感(即性欲)的本质是人脑对于生理性性价值(即生殖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个体性性情感(即性感)的本质是人脑对于个体性性价值(即生育价值和养育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社会性性情感(即爱情)的本质是人脑对于社会性性价值(即生殖互补价值、消费互补价值和劳动互补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男女之间的爱情主要建立在异性之间价值互补性的基础之上,男女之间在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上的互补性越强,彼此所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是能相互依赖、相互爱恋、相互尊重。如果有一对男女,尽管他们各自的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都较高,但彼此的互补性并不强,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彼此就难以产生强烈的爱恋。爱恋异性是人主动选择异性的过程,是人对于异性的能力及其互补性的承认与肯定;被异性所爱恋则是人接受异性选择的过程,是异性对于他人的能力及其互补性的承认与肯定。
三、男女之间的价值互补性
男女之间的价值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殖价值特性上的互补 。生物界由无性繁殖发展成为有性繁殖,实现了生殖活动上的自然分工,这是生物界一次重大飞跃,大大加快了生物的进化速度。对于无性繁殖的生物来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只能通过自身的生与死来被动地、痛苦地接受自然的选择,没有任何主动性。对于有性繁殖的生物来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配偶之间的优化选择来主动地筛选,从而大大提高了遗传信息的积累速度,加快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在人类的生殖活动中,男人完成授精的生理行为,女人完成受精、怀孕、哺乳等生理行为,男人与女人分别具有不同的生殖价值特性,从而实现人类在生殖活动上的自然分工。
劳动价值特性上的互补 。男女在生殖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决定着他们在劳动能力和劳动特性上的互补。由于女人在生殖活动上承担着大部分的劳动义务,男人必然更多地承担着其它方面的劳动义务,因此女人在其它方面的劳动能力通常要低于男人。由于身体受生育活动的制约,女人不能过多地参与高强度、高速度的体力劳动,其体力劳动能力通常要低于男人;由于身体受养育活动的制约,女人不能过多地参与户外活动,从而缩小了她们的见识面,限制了她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了解,阻碍了她们对于事物的综合反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其脑力劳动能力通常也要低于男人。但是,女人在人口的生育、养育和培育过程中,逐渐培养了高度的细致心、耐心、爱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
男女在劳动能力和劳动特性上的互补具体体现在:
从劳动的体力强度来看,男人善长于高强度劳动,女人则善长于低强度劳动。
从劳动行为的活动性来看,男人善长于动态性劳动,女人善长于静态性劳动。
从劳动行为的复杂性来看,男人善长于复杂多变性劳动,女人善长于简单重复性劳动。
从劳动行为的发生特征来看,男人善长于突发性、随机性劳动,女人善长于渐变性、常规性劳动。
从劳动场所来看,男人善长于室外劳动,女人善长于室内劳动。
从劳动行为的运动幅度来看,男人善长于粗犷性劳动,女人善长于细致性劳动。
从劳动时间的长短来看,男人善长于短时间劳动,女人善长于长时间劳动。
从劳动行为的技巧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高技巧性劳动,女人善长于低技巧性劳动。
从劳动行为的合作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高合作性劳动,女人善长于低合作性劳动。
从劳动成果的创造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高创造性劳动,女人善长于高传统性或继承性劳动。
1从脑力劳动的思维特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逻辑推理性脑力劳动,女人善长于形象思维性脑力劳动。
消费价值特性上的互补 。男女在生殖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决定着他们在消费活动的分工与合作。由于女人在生殖活动上承担着大部分的劳动义务,就必须消费大量以生育、养育和培育为价值功能的生活资料,因此女人对于以生育、养育和培育为价值功能的生活资料的消费能力要高于男人,而男人对于其它生活资料的消费能力要高于女人。
男女在消费能力和消费特性上的互补主要体现在:
根据消费速度来区分,男人重“暴饮暴食”消费,女人重“细水长流”消费。
根据消费行为的活动性来区分,男人重动态性消费,女人重静态性消费。
根据消费场所来区分,男人重家庭外消费,女人重家庭内消费。
根据消费资料的时间特性来区分,男人重新潮性、创造性产品消费,女人重传统性产品(家具、居室、服饰除外)消费。
根据消费的动机性来区分,男人重客观目的性消费,女人重主观感受性消费。
根据消费资料的价值内容来区分,男人重价值内容性消费,女人重价值形式性消费。
根据消费的计划性来区分,男人重计划性消费,女人重随机性消费。
根据消费的价值效用来区分,男人重发展性消费,女人重生存性消费。
根据消费资料的类型来区分,男人重精神性消费,女人重物质性消费(表达感情和体验情感的消费除外)。
根据消费资料的价值层次来区分,男人重高层次消费,女人重低层次消费。
1根据消费的合作伙伴来区分,男人重与朋友合作消费,女人重与亲人合作消费。
1根据消费主体的类型来区分,男人重集体性消费,女人重个体性消费。
1根据消费活动的自主性来区分,男人重独立自主性消费,女人重被动诱导性消费。
1根据消费资料的价值来源来区分,男人重借贷性消费,女人重贮蓄性消费。
1根据消费方式的互补性来区分,男人重求异消费,女人重求同消费。
四、爱情的价值动因
生殖方面的价值动因 。正是由于男人与女人在生殖价值特性上存在着互补性,就构成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共同利益——维持和发展人类的生命。这种共同利益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就形成了两性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感,这就是性欲。性欲是人在纯生理意义上对于异性的向望,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性情感形式,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致力于人口的生产,以确保人类物种的繁衍。其它形式的两性情感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性欲,任何两性情感都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劳动方面的价值动因 。正是由于男人与女人在劳动价值特性上存在着互补性,就可以通过男人与女人在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加大了劳动的总力量,扩展了劳动的总功能,提高了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了劳动时间,扩展了劳动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劳动行为的价值率。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生产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两性情感又一重要的客观价值动因。
消费方面的价值动因 。男女在消费活动上的分工与合作,可以确保消费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深刻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矛盾,提高生活资料的利用率,提高消费活动的价值率。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消费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两性情感的第三个客观动因。
男女之间从恋爱、到结婚、再生子的发展过程,在主观上讲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客观上讲却是男女之间建立、维持和发展互补性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存在巨大的互补,但必然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那么,男女异性之间爱情的价值动因是什么?男女之间通过异性情感(即爱情)的引导,从而形成、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生殖、劳动和消费方面的合作关系,实现男女双方在生产、消费和生殖活动上的优势互补,使自己所组建的家庭具有最大的劳动能力和最强的生存能力,使这个结合体(即家庭)的本质力量大于男女单个本质力量之和,这个差值(或盈余值)就是男女结合并组成家庭的客观价值。
五、实现爱情价值目的的三个基本手段
爱情的价值目的就是为了使男女共同所组建的家庭具有最大的劳动能力和最强的生存能力,而要实现这个价值目的,可以通过三个基本手段来完成:一是要使男女双方分别都具有最大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劳动能力,二是要使男女双方的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三是要使男女双方建立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密切的价值联系,从而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
1、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男女双方各自具有最大的个体劳动能力 。由于人的外部形象、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财产状态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其劳动能力或扩展劳动能力(即借助于前人、亲人或他人所体现出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漂亮、聪明、地位、财富、能力、经验、素质、道德、家庭背景等价值特性,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劳动能力的直接或间接的、概率的或模糊的体现,因此人总是强烈地追求那些漂亮的、聪明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较多财富的、有较强工作能力、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异性。
2、通过“自然特性互补”的原则,实现男女双方的个体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 。人的劳动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然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精神特征,来概率地、模糊地表现出来,因此劳动能力的互补性通常表现为人的某些自然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心理特性和精神特性)的互补性。例如,皮肤细腻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低强度、低速度和高细致性工作,皮肤粗糙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高强度、高速度和低细致性工作;身材瘦小的人适合于从事低强度、高灵活性工作,身材粗壮的人适合于从事高强度、低灵活性工作。因此男女在劳动能力上的互补性通常会概率地表现为自然特性上的互补性。保持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适当互补,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的互补性和共同生活的和谐性,因此:年长的男子通常爱恋年少的女子,稍胖者倾向于选择苗条、纤巧者,身材高大的男子通常喜欢低于中等身材的女子,“巨人”往往把“袖珍”的女子理想化,而矮小的女子往往喜欢高身材的男子,中等身材的男子倾向于中等身材的女子,身材不高的男子往往喜欢身材高大的女子,南方黝黑色皮肤的男子和女子在北方引人注目,南方人对北方型的男子和女子“评价”也很高,性情急躁的人愿意和性情温和的异性相处,等等。不过,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互补并不是越大越好,当这种互补大到一定程度时,男女之间的互补性将会下降,矛盾性将会上升。
3、通过“社会特性对等”的原则,实现男女双方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 。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也必须建立在劳动者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共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上,劳动者必须首先认可、适应和能动地运用这些共同的基础条件,然后才能确立各自的互补性和互补性。由此可见,男女双方较高的个体劳动能力和较高的互补性,并不能确保男女两性价值关系的统一体达到最大的本质力量,如果双方没有更多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生活空间、相关的工作联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就维以建立较为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密切的利益联系,就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合作,因此,恋爱双方总是力求在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等社会特性上保持一致或相近,以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相互联系、亲密和谐,从而确保双方在人生道路上步伐一致。“社会特性对等”原则意味着:恋爱双方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上讲究“基本接近”,在理想与信仰上讲究“志同道合”,在审美情趣上讲究“气味相投”,在社会地位上讲究“基本匹配”,在家庭背景上讲究“门当户对”,在文化修养上讲究“旗鼓相当”,在道德标准上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在生活习俗上讲究“步调一致”。显然,男女之间只有具备较高的社会特性的对等性,才能具有较大的利益相关性。
六、关于爱情问题的若干说明
爱情具有相对独立性 。任何情感都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的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感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为核心而上下波动,但是,情感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理,虽然爱情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爱情是以两性互补价值关系为基础,并围绕它上下波动的,但是爱情本身却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且可以与两性互补价值关系相对脱钩。例如,人有时可以为了“爱情”而牺牲一切,人甚至可以在“爱情”的驱使下,破坏已经建立的、良好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
爱情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方面,爱情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价值条件,总是因为对方在某些价值特性方面(例如,相貌、财富、才华、健康、地位等价值方面相对于其他人具有明显的优势,才会产生爱情;另一方面,爱情一旦产生,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此时,如果对方在某些价值特性方面(例如,相貌、财富、才华、健康、地位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男女双方的爱情仍然可以维持原来的强度与深度。
3、爱情具有时间差异性与价值差异性 。爱情的时间差异性是指:男女之间爱情的产生与发展,虽然和两性之间互补价值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向对应的”,但不是“同步对应的”,通常存在一个时间差,即爱情的建立需要时间,爱情的消失同样需要时间。爱情的价值差异性是指:男女双方有时虽然已经建立了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例如已经结了婚),但男女双方还没有真正建立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爱情;男女双方有时虽然已经消除了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例如已经离了婚),但男女双方还没有真正失去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爱情。
爱情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最高形式 。人的性情感可分为性欲、性感与性爱(即爱情)三个层次。性欲是人在纯生理意义上对于异性的向望,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两性情感,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致力于人口的生产,以确保人类物种的繁衍;性感是人的较高层次的性情感,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致力于寻找最大生殖能力、养育能力的异性作为自己的伴侣;爱情是最高层次的性情感,其客观目的在引导人致力于寻找具有最大生殖价值互补性、最大消费价值互补性和最大生产价值互补性的异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爱情有完整与零碎之分、深刻与肤浅、真实与虚伪之分 。完整的、深刻的、真实的爱情能够促使男女双方建立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两性互补价值,即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与家庭;零碎的、肤浅的、虚伪的爱情只能使男女双方建立局部的、肤浅的、短暂的两性互补价值,即建立崎形的、痛苦的婚姻与家庭。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相互需要的,而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所以要有感情,这样大家才能够相处,才能够一起生活和做事。否则,只是原原本本地做事,相互没有任何感情,大家都活在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真空世界里。这样,不要多久,每个人都会受不了而疯掉的。
所以,人之有感情,就跟我们活着要有空气一样。
感情,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的一种状态与感觉。如果相互没有任何需要,是不会有感情的,正如,我们和马路上走过的人。
在恋爱心理学的研究中,感情的产生需要以下7种因素:
1、对方的特征:当被问及“喜欢什么样的人”时,回答多为“温柔的人”或是“高个子的人”等,人类倾向于喜欢符合自己标准的人。
2、对方行动的特征:喜欢的感觉会在实际的相处(相互作用)中产生。人类通常会喜欢给予自己高度评价或对自己有好感的人。
3、自己的特征:自我的性格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恋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4、自己的心理状态及行动特征:心情好的时候容易对他人产生好感。处于生理兴奋状态时,好感产生于不知不觉间。
5、相互性特征关系:性格和喜欢具有相对性和相互性。因为“相像”及“相配”而产生好感的事例很多。
6、相互作用:爱慕通过相互作用加深。因相互作用而交换行动,进而对对方产生好感。
7、社会(集团)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性规范)到了青春期就会有意中人,或到了青春期就会有恋人。当众多同龄的朋友都有了恋人后,无形之中会促使自己也想找伴侣,这称为同步性爱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