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秋之时,应朋友之邀请,我们一道前往山东东明市作画。次日中午,微风习习,秋高气爽,菏泽市中原驾校校长许守智先生驱车前往东明,在郊外的一个农家院饭店,后面是个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果树上藤蔓顺枝攀爬,整个果园被葫芦藤蔓牵连到了一起,斑斓的叶片挂在枝上,微风吹动,发出动听入耳的声响,满园的七彩葫芦荡着秋千,枝、叶、干和葫芦犹如打奏着欢快优雅的迎宾曲,情景十分宜人。饭后,情不自禁,我们打开画包,取出纸墨,现场提笔挥洒。师弟白丁泼墨作《葫芦藤》,使我眼前一亮,此画一洗酬酢俗韵,不落前人窠臼,突破旧范,从这幅画里可以看出师弟的创新意识和“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精神,求得新意。这幅画对于师弟来说,一改多年来形成的“白式”风格,跨度很大,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里程碑似的创作,实现了又一次突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阶段。清代画家石涛说:“收尽奇峰打草稿” 意思是艺术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白石老人也有“中国写意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取其神似。”
他的这幅《葫芦藤》的创作过程,大胆落墨之后,悬挂于墙壁之上,远观近玩 ,反复调整,不厌其烦,层层相加,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提炼,取其意象神彩,借其俗熟的题材,抒发其豪迈情怀。此画落墨行笔,如履薄冰,唯恐稍一疏忽,造成漏洞。中国画讲究近看有笔墨,远看有气势。黄宾虹说:“中国画可贵在胆,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敢于造险而平险”。这幅画型乱实端,脉络十分清晰而合乎法度。这就是中国画所追求的“乱而不乱”的较高境界。这正如繁华的集市,那么多的人挤在一起,纷繁芜杂,当你走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都有自觉的合理避让,依“礼”而行。这幅作品,结实厚重、气韵饱满、层次丰富、张力四射,笔墨幻化,生发万象,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此画意蕴极为丰富,乃中国画真正的好作品。
《葫芦藤》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取其现代生活的题材,用传统的笔墨表达中国画永恒不变的文化主题——借物抒情,借近意或近音表达吉祥如意的题材。《葫芦藤》的“葫芦”近音“福禄”“腾”即藤蔓连绵悠长,比喻福禄连绵不断,同时也是抒写秋实丰收之景象,讴歌美好幸福的生活。尤其是清代石涛的浑穆而飘逸的画风;白石老人那厚重苍辣的笔法; 苦禅先生那疏密有致、大开大合的布阵,大气而不霸气的神韵;还有徐东鹏恩师那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皆在这幅作品中体现有佳。 我观此画,感激而诗兴,虽不识格律,但仍情不自禁:
白丁笔力大如椽,葫芦藤密叶相间
浓淡苍润祈自然,豪放反觉工细堪。
异军突起诗境界,层次丰富复耐看;
无法笔墨法中变,沉稳厚重又超凡。
纸上风动似有声,藤叶葫芦乐奏伴;
突破旧范尚时代,求得新意高雅现;
天籁之曲笔下生,胜似有声韵无限。 齐白石大师曾为荷花画过一幅名画《荷花图》,他是以少制胜,以极少的笔墨、苍辣浑厚的笔法表现秋荷的斑斓;清代的青藤、八大等画荷表现小品墨荷的情趣,抒发避世的情怀。而今白丁先生创作的《荷塘》(5米x2米),是采用取景框的手法,取其一望无垠的荷塘之中最美的部分,运用大写意的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构图手法和厚润的笔墨达到小写意的造景效果,表现出了荷塘春末夏初那生机盎然的景象,既有“笔随时代”的风润,亦得齐派画风之三昧。这幅画中的荷花(莲的花),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展开几片花瓣儿,有的绽开粉红的笑脸,花瓣儿粉中透白,冰清玉洁。白丁先生把“花中君子”、 “芙蓉仙女”的美誉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抒写出了文人墨客以“出淤泥而不染”的格调;抒写出了荷花清爽的气氛、圣洁的特性、超凡脱俗的品格;抒发出了荷花那吉祥的象征和慈悲的胸怀。此画悬挂于央视春暖基金办公大厅正中央,驻足观赏,一股清新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栩栩如生,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慈心是希望并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并帮助他人解除痛苦。据《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以荷花来比作人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他们把梅兰竹菊比着“四君子”、荷花比着“菩萨”、“仙子”等进行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纵观历史,世人盛爱牡丹、郑板桥爱竹、金农爱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等,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白丁先生和 “春暖”基金爱荷花,实乃情理之中。
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鲁健、著名配音员陈捷、天津市劳模孟庆如共同发起的春暖慈善基金,以“饮水思源春暖人间”为公益理念,用爱的声音,唤起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同时,希望通过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感人肺腑的典型故事,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这幅《荷塘》题字:“莲濯花自清 人以德名众 修己度人 春暖人间”;正是以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众里寻找爱莲的人们,用同心同愿的爱的力量,一呼百应,扶危济困,“春暖”人间。
深夜里,独自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慢慢的进入了《荷塘》的意境:
深夜的北京郊外
万籁俱寂
一支如椽大笔
画破了灯光下那一片宁静
随着毛笔的皴擦声
洁白的宣纸上渐渐的渐渐的
呈现出清新幽雅的美景
那微风扇动着绿色的罗裙
映托着含苞欲放的莲花
羞涩可人
有的映日盛开
红的、 白的、 粉的……
演奏着优美高雅的芭蕾舞曲
好一派水芙蓉的景象
河塘淼淼
情幽融融
为了构筑红尘秀靓别致的世界
将芳心化作智慧闪烁的不朽篇章
你是情雅才高的非凡女子
舞动一袭婀娜曼妙的莲影
你是魅力不可阻挡的无上花神
四射无限紫光的菩萨化身
滚滚红尘未能遮掩你那美丽的光华
时光的流逝而愈显出你非凡的魅力
你那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
典雅、圣洁、慈悲、善良……
是宽容大度、仁者无敌的象征
散发出阳刚正气的光芒
闪耀在人间、厅堂
一尘不染的秉性
象征着洁净与和谐
总是给人类以瑞气祥光
“春暖”人间
普度众生
白丁泛指平民,白是白色,丁是男性人口的意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出现过白丁这个词,刘禹锡处于陋室所交往的人是“鸿儒”而不是“白丁”。从句式上看,一有一无是对着写的,“白丁”,本是指平民,这并不是说他不与平民交往,
这里应是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那么,这两句就是互文的句子,合在一起,全句的意思是只与有学问的人谈笑往来。
扩展资料
白丁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平民衣着,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要穿不同式样的衣服。普通平民只能穿没有任何颜色的麻棉织成的衣服,没有染过的麻棉织品是白色的,后来士大夫贵族阶层就逐渐用白丁来代称底层普通大众,没有显贵之前能人名人也常用白丁自称。
再者因为明朝恢复唐朝衣冠制度,所以明朝普通底层百姓也是一片素白,从二战之前朝鲜存留下来的民间老照片可以略见中国明代以前的底层百姓的衣着样式,因为朝鲜模仿的是明朝的衣冠制度。
-白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
这里面存在着蔑视劳动人民的成分,因为“白丁”一词原意就是指贫民百姓,也指没有学问的人,而古时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祖训,所以古代的大多数文人雅客是不与平民百姓来往的。在此句的上句有“鸿儒”一词,更说明了作者在官场失意后仍愿结交名流和上层社会的人物,不过是借喻结交有学问的人来掩饰自己“欲求功名”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