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柏梁的代表作是什么?

清代柏梁的代表作是什么?,第1张

清代金和的《原盗》

《原盗》是一首百六七十韵的长诗,这里引出堆垛的二十个字的器物名称,囊括了家中的动产和不动产,在强人手下,统统“搰之烂”,“撞之碎”。

柏梁体

堆垛物名,仿“柏梁体”之句①,唐宋以下,作者偶为之,不复覙缕②。所见莫如诸襄七锦《绛跗阁诗集》之乐此不疲者③,兹举五七言古近体各一例。卷一《述怀》第三首:“蓑笠铚耨俯④,弓庐陶旖段。砗磲玛瑙珠⑤,鱼菽盐豉蒜”;卷八《又赋玉瓮诗》:“卣垒敦鬳匜鬲,觚隶角洗盘盂彝”⑥;《七虫篇》:“鼃黾蛾螳鼠雀蝉⑦,飞鸣跳伏阶庭前”;卷十《六和塔宋刊四十二章经》:“沈贺钱陈董,虞洪宋李韩。隶真行狎草,长短瘠肥宽⑧”。先于徐文靖所为者⑨,南宋郑青山清之《安晚堂诗集》⑩卷七《病后再和前韵》第二首:“事业镂冰何所有,之乎者也已焉哉。”《随园诗话》卷四载张璨《戏题》⑾:“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张南山《花地集》⑿卷二《曾朴园》:“烟霞泉石风花月,柴米油盐茶醋糖”;《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引郭臣尧《捧腹集·村学诗》⒀:“赵钱孙李周吴郑⒁,天地玄黄宇宙洪”⒂;又柏梁体之打诨也⒃。(523—524页)《明诗综》⒄卷八范嵩《过太平府有感》:“昨夜月明乡梦醒,杜鹃啼上杜鹃花。”

清人唯金和能于叙事长篇中着堆垛物名句,爽利贯注,不滞不佻,远非诸锦、张维屏所能及。《秋蟪吟馆诗钞》卷二《原盗》之八⒅:“井灶庖廥厕,楣槛屏柱墙;一一搰之烂⒆,惟恐屋不伤。盆钵鼎豆壶,几匮橱椸床⒇;一一撞之碎,惟恐物不牫”;又《六月初二日纪事》:“先期大飨聊止啼,军帖火急一卷批;牛羊猪鱼鹅鸭鸡,茄瓠葱韭菰菔藜,桃杏栌芍菱藕梨,酒盐粉饵油酱醯(21)。”运用柏梁体可谓能手矣。(《谈艺录》增订本补正,《钱锺书研究》22页)

①柏梁体:七言古体联句。相传汉武帝筑柏梁台宴群臣时的七言联句,句句押平声韵,称柏梁体。

②覙缕:细述。

③诸襄七:清诸锦字,有《绛跗阁诗集》十一卷。

④铚(zhì至):大镰刀。耨(nòu):除草的农具。俯(tiāo祧):古量器。

⑤旖(fǎng访):捏土为瓦器。段:锥击成物。砗磲:同车渠,海中软体动物的贝壳。

⑥卣(yǒu友):古代中型酒器。垒(léi雷):古盛酒器。敦(duì对):盛黍

稷器。(fǔ斧):礼器,盛稻梁用。鬳(yán言):古炊器,分两层。匜(yí移):洗手盛水器。鬲(lì力):炊具,一层。觚(gū姑):古酒器。隶(hé河):温酒器。彝:青铜祭器。

⑦鼃,同蛙。黾(měng猛):金线蛙。

⑧《六和塔宋刊四十二章经》:杭州六和塔上刻有宋刊《四十二章经》,这经是沈、

贺、钱、陈、董、虞、洪、宋、李、韩十个人写的,他们用了隶、真、行、狎、草五种书法来写,有长、短、瘠、瘦、宽多种形体。

⑨徐文靖:清学者,字位山。工于考证古体。

⑩郑清之:原名郑燮。有《安晚堂诗集》六十卷。

⑾《随园诗话》:清袁枚撰,十六卷,补遗十卷。

⑿张南山:清张维屏字。

⒀《两般秋雨庵随笔》:清梁绍壬撰,八卷。

⒁《百家姓》读本的首句。

⒂《千字文》读本的首句。

⒃打诨:以诙谐的语言相戏谑。

⒄《明诗综》:清朱彝尊编,一百卷。

⒅《秋蟪吟馆诗钞》:清金和撰,六卷。此处所引《原盗》句,《清诗纪事》题作《痛定篇十三曰》。

⒆廥(kuài侩):藏刍稿处。搰:掘穿。

⒇豆:高脚盘。椸(yí移):床前小几。

(21)菰:茭白。菔:即莱菔。俗称萝卜。藜:一种野菜。栌:栌橘。醯:醋。

提到柏梁台诗,最早的是《东方朔别传》、《汉武帝集》,稍晚的是《艺文类聚》、《古文苑》。清人顾炎武认为是伪作,游国恩据颜延之《庭诰》云“挚虞文论,足称优洽,《柏梁》以来,继作非一,所纂至七言而已”,进而考证这首托于古人以文为戏之作,似乎在挚虞的《文章流别集》里已经录入,则其作不能早于魏晋。而魏晋时代尚清谈,一些士大夫遇事互相调笑时,有用联句语、联句诗、联句赋者,如《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雪下大了,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相传的柏梁台诗,首句是“皇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接着是“梁王曰:骖驾驷马从梁来。”各述各自职位需要说的意思,“皇帝曰”“梁王曰”的内容都与他们的身份相称。又如“丞相曰:总领天下诚难哉。大司农曰:陈粟万石扬以箕”等等,亦复如是。全篇共二十六句,都用某某曰以下七字句的形式,句末皆谐声用韵,形成联句体的格式,同时带有游戏谐谑的意味,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发展到后来,仿此体堆垛物名,也不限于七言联句,更极尽俳谐之能事。

这里讲唐宋以后的作者很少有人再写这类诗作,但清代的诸锦喜用此体,举了他的四首作品,使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柏梁体”的特点及其流变。《述怀》每句五字,连用二十字,从日常用品到贵重物品,从海产到调味品,内容全不搭界,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读起来句句有韵,无一虚字,仿佛是在游戏。《七虫篇》写七种小虫,有飞的,有叫的,有爬的,有跳的,聚在门前,好不热闹,这可能是天气变化前后的某种景象,除 “前”字外,一句全是名词:“鼃黾蛾螳鼠省蝉”;一句四个动词:“飞鸣跳伏”,两个名词“阶庭”,堆垛成诗,还颇有味道。清经史学家徐文靖是讲求实学的人,也尝有柏梁体戏作。南宋的郑清之,在《病后再和前韵》中,一连堆垛七个虚字,再生动不过地反映了他病后对毕生事业无限感慨、痛苦无奈的心情,真是“之乎者也已焉哉”,一言难尽。张璨的《戏题》,也是自己生活的写照。头两句写他家境尚好时的生活:“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自在潇洒,后来他的父亲跛了,家道败落,需要他日日亲自侍奉,生活起了变化,一天七件事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前后两样的生活内容,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名词堆垛于诗中。清梁绍壬所引的郭臣尧的《村学诗》,虽不能令人捧腹大笑,但也把村学读书的内容,默写出来了。

清金和很善于写长篇叙事诗,其中也有堆垛物名的诗句,向不为人注意,《清诗纪事》所引到的若干诗评中,也未有道及这个特点的,钱先生指了出来。《原盗》是一首百六七十韵的长诗,这里引出堆垛的二十个字的器物名称,囊括了家中的动产和不动产,在强人手下,统统“搰之烂”,“撞之碎”,把太平天国军队进攻时的猛烈形象,勾勒得维妙维肖。《六月初二日记事》,堆垛了二十八个物名,这是太平天国军的一张军贴征用的物名,其中没有山珍海味,都是平常的荤素菜蔬和果品调料,也只有当他们造了统治阶级的反之后才能得到。一首长诗中连用四句品物的堆垛,既烘托出当时十万火急的气氛,又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读过钱先生举引的柏梁体诗,与最初此类诗作比较,可以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形式上仍保持句句押韵,表面上也保持了游戏取乐的特色,实际内容则有了很大拓展,它既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又能反映现实生活,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来源 诗人(wwwcnpoetcom) 原文:http://wwwcnpoetcom/changshi/tyl/505htm

1 文言文翻译 石扬休

白话翻译: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文言文原文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

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

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

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

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

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

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

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

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

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

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

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

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

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2 文言文翻译

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

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

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

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3 箬叶学书的文言文翻译徐博真少股评学书五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 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4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

大体内容:郑岳,字汝华,露裔莆田县人。七岁时父亲病逝,家贫如洗,有幸

母亲之兄林

山禺爱怜,鼎力相助,抚养成材。弘治六年(1493年),郑岳得中进士

授户部主事,不久,改刑部主事。

郑岳在朝做官,三上三下,无不光明磊落,忠于国,忠于民,谱写

了令人赞叹的悲壮之曲,存之于世。

郑岳为人正直,不畏 ,敢于斗争。在刑部主事时,他发现在东

厂办案时,锦衣千户张福恃势越坐,凌驾于董天锡之上,不成体统。于

是就上疏批评皇亲国戚,他说:“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太常本

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内外效尤,益无忌惮。”对不伦不类的行为深

恶痛绝,无情揭露,本是朝中群臣之责,但弘治帝却一时昏庸,反而下

令把郑岳抓起来,关进监牢。由于郑岳眼光明锐,敢说出同僚们早就想

说的话,很得人心,所以,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前往疏救,弘治帝怕

事情越闹越大,只好让郑岳“赎杖还职”。不久,进升为员外郎。

湖广地区社会矛盾尖锐,宗藩侵占民田,累奏不决,民怨鼎沸。弘

治帝重用郑岳,派遣他去那里任佥事。郑岳一到那里,就着力处理多年

争论不休的土地纠纷,把宗藩霸占之地归还于民,终于缓和了社会矛盾

安定了民心。荆岳二州那时闹饥荒,郑岳劝富民出粟,降低粮价销售

不得哄抬物价。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松弛河泊之禁,广开谋生之路,

允许贫民从事水产业,不让土豪劣绅胡作非为。湖广是明代产粮区,每

年有输粮远卫之任务。面对灾荒之年,郑岳当机立断,改为以货币给卫

留粮备赈,民才获济,终于度过荒年。据清乾隆《莆田县志·名臣传

》记载,郑岳“设法赈活甚众”。

正德初年,岳正任广西兵备副使。少数民族头领岑猛留恋本地,不

愿去福建做官,坚持在田州不走。郑岳深知尊重少数民族及其首领事关

重大,就上疏正德帝,“奏改近地,猛乃自效”。这既调动了少数民族

官员报效国家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汉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后来,郑岳又出任江西按察使。因郑岳在那里“振扬风纪”,有成

绩,帝又让他任该省左布政使。江西是野心家宁王宸濠的势力范围,历

来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无法整治。郑岳来到那里,宁王仍恶性难改,

“夺民田亿万计”,激起民愤,立寨自保。宁王要派兵镇压,郑岳一经

发现,当即制止,结果结成了冤仇,后来终被宁王死党陷害,“夺官为

民”,郑岳二次下马。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丙子,宁王宸濠反……戊寅,陷南康

己卯,陷九江。秋七月甲辰,帝自将讨宸濠”。到次年十二月,宸濠

伏诛,冤案已明,正德帝又起用郑岳,让他出任四川左布政使。郑岳以

母丧未终为由而没有赴任。

嘉靖初,郑岳第三次上马赴任,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所到之

处,“民拥道聚观,手额相庆”,欢迎“郑青天”久别重逢。两月后,

又提拔任大理寺卿。时“大礼”未定,“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孝宗

庙号,毋称伯考”,不听,停岳俸两月,转左侍郎。自此之后,郑岳日

子越来越不好过,只好乞休回莆,凡十五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5 以元祐初开头的文言文的答案

元佑初 山谷与末坡

元佑初,山谷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释义

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6 求翻译 文言文

这两句话出自曾巩《瀛州兴造记》,以下是译文,后附《瀛州兴造记》全文及其详细注释和译文,均为原创,供你参考。

原句1、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2、公开示便宜 使有攸处 遂行仓库 经营盖障。

译文1、(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旧貌(原先的样子)。2、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注释详见后附部分的详细注释。附录:瀛州兴造记曾巩原文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

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注释1、《瀛州兴造记》:曾巩,生于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英宗时为实录检讨官。神宗二年(1069)出为越州通判,转知齐州、沧州等地。

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为史馆修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其古文理论主张先道而后之,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但讲究法度。

曾巩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风格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明。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

《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

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点”。曾巩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与其文似。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曾巩所作《瀛州兴造记》记述了古瀛州熙宁六年七月大地震后的修建情况,其文叙而严谨,朴实无华,是研究河间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巩曾巩任沧州知州。此前曾巩先后在齐、襄、洪、福等许多地方任知州,颇有政声。

曾巩在来沧州任职之前就对河北,特别是沧州一带的百姓给予了殷切的关注。那是在熙宁元年(1068)的时候,河北数十州连续发生地震,楼宇、民居大多倒塌,死伤的人很多。

受灾最严重的是瀛州(今河间)一带。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发生了水灾。

当时还在京都的曾巩作《救灾议》,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规大力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的建议。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职,曾巩通过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灾的情况,写了《瀛州兴造记》,记述了瀛州知州李肃之在大地震时的救灾表现。

当时,瀛州发生地震,谣言四起,民众惊恐欲逃。知州李肃之派人到各处安抚劝解,制止了传言。

他命令军队加强警备,维持治安。结果,全城“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粮食物资暴露在外面。李肃之亲自指挥查看,使粮食物资得到妥善处理。

曾巩的文中说,李肃之“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由于曾巩的推介,李肃之受到了朝廷嘉奖。

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封、广东。

7 独醒杂志的鲁直之字文言文翻泽

《独醒杂志》之“鲁直之字近于俗”

原文: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译文: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长江三峡,拥有世界级的风景名胜,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金矿。山川之雄奇,人文之厚重,民风之淳朴,景点之繁多,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三峡风物历来滋润着中华诗坛,也引动了古今无数的迁客骚人尽折腰,方写下如此众多的美丽诗篇,为我们勾画描绘了三峡色彩斑斓的奇观绝景,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诗词文化。三峡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表达情感的最珍贵的语言形式之一,它用最简单的文字,叙述了三峡最多的内容,倾诉了对三峡最多的情感,描绘了三峡最美的画面,蕴涵着对三峡最深远的意境。三峡的诗大都是描写三峡壮丽景色的抒情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一些作品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三峡的景色特征,其作品被称为传世佳作,而描写的对象——三峡也因此声誉远播,如“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寥寥数语,三峡两岸千变万化的景象尽在笔端。“诗圣”杜甫的诗:“远山朝白帝,深水竭夷陵”。表达了对三峡的赞誉。白居易的诗:“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写出了三峡险奇的景观。司空曙的诗:“峡口巴江水,无风浪也翻。”突出了三峡江水风景。李商隐曾以“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的诗句来赞美其水之壮美,其云之绚丽。欧阳修的诗:“江如自天倾,岸立两崖斗。”活灵活现了三峡的险峻。苏轼的诗:“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连峰箭可坚,石色变苍翠。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描绘了三峡的雄奇伟岸。以及陆游《瞿塘行》的神来之笔:“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司马光的诗:“地险三巴口,江流百折蟠。”杨慎的诗:“白波一道青峰里,尽听猿声是峡州。”都无不展现了三峡神奇景致。李映芬诗评:“峡山峡水太奇绝,造物于此技亦竭。”这些诗词形象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三峡的险奇伟岸和神秀。

  三峡诗有着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透过这些诗,可以看到三峡这几千年的历史画卷。这种以一个地域为主体,延续创作逾千年,历代文豪诗人都要造访的情形,在中外诗词史上都是罕见的。

  三峡诗词文化作为三峡文化中的一个奇葩,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二、三峡诗词文化的特色

  (一)山水世界、清新俊美

  山水作用于诗词的作品世界,首先是它自身的“质”。这个“质”规定了对象本身。三峡“质”的特点就是雄奇、壮丽、秀幽、盘曲、神秘,以及由这些“质”所共构呈现的气势和力度。它“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的自然特质,决定了它与其它山其它水甚至其它“峡”的区别。这种区别,便具有了质的规定性。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三峡的山水世界并不是各别独具的存在,而是其共同构成的“峡”的世界。也就是说,这里山的高入云天,水之汹涌澎湃都相互作用相生相成,从而形成一种共态的美。加之附丽其上的云蒸霞蔚、瀑飞泉涌和哀猿长鸣,使三峡成为面貌独具的审美客体。这一切均作用于审美主体,从而形成了三峡诗词山水世界所特有的美学风貌。

  由此,我们看到三峡古诗“山水世界”的独有的品格:其一是,它的意象构成往往是多重叠合的共生态。这种共生态一是指的以山形水和以水形山;二是指它的山水又往往和三峡各自的附丽物相切合。就第一点言,山水共生本是一般山水诗的特征,但三峡诗词的独特性在于它取自于三峡这一独特的审美对象。比较一下王维《汉江临眺》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杜甫《瞿塘两崖》的“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虽说同是以山水营构意象,但二者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点是指这一意象叠合,往往在山水之外又和另外的意象共同构建。粗略地分一下,瞿塘峡多取危石,巫峡多取云雨和猿声,西陵峡则多取险滩。这一多重叠合,不仅使三峡诗词的山水世界的意象构成有别于其它的山水诗,甚至在其内部,也表现出别有的审美差异性。其二是三峡诗词山水世界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即在于它的雄奇和伟壮。这一特征是三峡诗词的审美个性。它既不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类的清新,也不同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类的明净,也不同于袁宏道的“云奔海立,沙走石扬”的壮阔,它的意象是层峰迭岭,高江急峡,是“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是“水从天上下,舟自地中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的壮美。这种山水共构多相叠合的壮美,并不是一般的山水诗所能具备的审美特征。它的独具性仍然是来自于三峡“质”的特定性。同时,这种壮美的“山水世界”,更显示出了三峡山水的气势和力度。大江与群山的搏斗撕杀是力与力的较量。山的紧锁高压,江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使三峡千曲百回又惊心动魄。但“夔门关不住,众水尽朝东”,江山相雄的结果,是江夺路而出浩荡而去。反映到作品中的这种“山水世界”,使我们在领略它的力量、气势、雄浑、壮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三峡山水百折千回仍勇往直前的品格和由它所滋育出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世界、蕴涵情素

  如果说三峡诗词的“山水世界”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一些山水诗的审美共性的话,那么三峡诗词的“人文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三峡历史悠久,三峡文化也源远流长,当这一土地的历史走过长阳人走进“大溪文化”的时候,三峡文化的特点就开始形成。这已经在考古学上得到了证明。楚文化和巴文化在这里撞击融汇,三峡的山水更是培育了巴楚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文化气息。我们把三峡诗词的“人文世界”稍加解剖,就会看到这一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的构建与呈现。大致上说,三峡诗词的“人文世界”由以下几个系列所构成。即:大禹治水系列、文化名人系列、巫山神女系列,在这一系列中,又呈现出二元状态:即文人的世界和民间的世界。文人世界主要是襄王神女梦遇,而民间世界却是瑶姬佐禹治水。两个世界虽在一定的意义上交感重合,但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有三峡民歌《竹枝词》系列。这四个系列中,各又有着许多相关的文化因子。如大禹治水系列中的神牛佐禹开江,由此构成了黄牛峡诗词的主体意象。同时,这四个系列之间又有着交合和联构。比如大禹治水系列,它和巫山神女系列的民间世界,就有着较密切的联系。由这些人文系列出发,构成了三峡诗词的特有文化品格。所以三峡诗词,除了由山势水态所营构的意象世界外,我们亦能感受到人文景观所构成的作品世界。就其独立品格这一点而言,它甚至超过山水本身。比如巫山神女系列,就文人所创造的意象世界而言,“云雨”和“高唐”早已经成了古代诗人所共有的“母题”,一种中国文学特有的“隐语”,它早已经不再单纯是属于三峡文化。这或许也可以说是三峡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大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文化名人系列而言,撇开他们本有的作品世界不论,屈原与宋玉自身,也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被反映到众多的诗篇里。杜甫的“摇落深知宋玉悲”,或许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宋玉在三峡古代诗歌的作品世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高唐》、《神女》二赋所创造的“巫山云雨”和“高唐神女”的世界,早已是具有了普泛的意义,而他自身也被对象化出现在众多的诗歌中。除了杜甫的“悲摇落”、“亦吾师”外,我们也看到李白“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李商隐的“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以及“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俱堪疑”所由宋玉引发的身世交感。那屈原更是如此。不仅众多的诗篇以屈子和以怀念屈子来营构意象世界,即如一系列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如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三峡诗词“人文世界”构成的重要因子。还有昭君。她作为人文因素进入作品世界,较之屈原、宋玉,可以说更具有了一种意义的多样性。人们似乎更愿意选择这一对象,她更像诗人们手中的“酒杯”。昭君哀婉柔弱的女性形象,更能激发文人士大夫的失落之悲和迁徙之感,更能引发迁客骚人的落寞情怀和身世之戚。“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不是有很强烈的诗外意旨么。竹枝词更是一绝。如果说“云雨巫山”是三峡文人对中国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的话,那么竹枝词则是三峡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这种三峡地区特有的民歌,它虽“伧倅不可分”却“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刘禹锡语),在三峡地区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这种由祭神的巫歌转变而来的民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引起文人士大夫的注目,因此被引入到审美领域加以创造。我们看到顾况、白居易、刘禹锡、李涉等唐代诗人群起仿之,以咏民风民情,由此传扬开来走向全国,并构成了中国诗歌体裁的一个重要系列,也滋育出一种别于言志的专咏风土的诗歌精神。它是地地道道的三峡文化的产物。就是在众多的三峡诗词中,它也自成一个系列。如果我们从联系的角度来考察作品的“人文世界”,会发现它往往处于中间位置,即位于“山水世界”和“心灵世界”之间。一方面,它与三峡山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三峡山山水水所孕育出来的;而在另一方面,它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又经过了审美主体的认同和选择。山水作为对象虽可和审美主体直接交感,但所引发的往往是较纯净的愉悦和愁悲。而这些相对于复杂的主体情感而言,就往往是不够的、难以言传的。而“人文的世界”则可能起到一种情绪对应和转换的作用,从而去振颤主体心灵深处的弦。我们可以从以咏巫山的诗来作为例证。除了少许诗篇较单纯地摹写“山水的世界”外,众多的作品,其世界构成都可以绘出一个较为明晰的轨迹:襄王神女之云雨主体心态。“云雨”作为一个中间态的意象,正好纽结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

  (三)历史世界、缅怀景仰

  与“人文世界”联系最紧密的是作品的“历史世界”。这是因为“人文的世界”本身就具有历史性,而“历史的世界”又无法不包含人文的内容。它的构成,也包含了许多个系列,如“三峡山水史”、“人文史”、“政治史”、“战争史”等。山水历史的远古自不待言,它本身也是诗人们感兴趣的审美客体。人文史已如前述。而三峡地带以其险峻的山阻和水上交通,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灰汉垒,梁索隋舰,演出一部三峡血与火的历史。具体地说,三峡诗词的“历史世界”,主要由“公孙称帝”、“白帝托孤”、“诸葛阵图”、“石牌保卫战”四大系列所构成。就类别言,或政治,或军事;就身份言,或帝王,或宰辅,或将军;就性质言,或正统,或僭越,或割据,或卫国。由于这些审美客体“质”的相异,所以诗歌“历史世界”层面的构成,也就有了不同的侧重,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也就有着不同的对应。大而言之,对公孙是嘲讽,对刘备是叹惋,对诸葛是景仰。不仅如此,由于审美对象的“质”的历史性,作品世界自身也带上了一种苍凉意味的历史感。

  (四)心灵世界、陶冶性情

  诗词的宗旨和诗人的最终意图都不在于对这些对象作如何的描述。他们是要以此作为载体,作为元件,来营构自己诗词的终极世界——“心灵世界”。因此在三峡诗词作品世界四个层面中,“心灵的世界”却是处在中心或者终极的位置。山水的、人文的、历史的世界,由于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在三峡诗词中表现出很大的恒定与同一性。也即是说,有着较多的共性特征。但审美的个体却是独特的,各别的。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唯一,而每颗心灵都是一个宇宙。因而就使得三峡诗词所显示的“心灵世界”,最具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长江的独特地理条件,使它成为过去时代的极重要的通道,无论上川出川,三峡都是必经之地。这些人或来自北方或来自南国,或由于遭贬或出于宦游或因于沦落,仅这一点就足以构成审美心态的差异。加上各自不同的学养、气质、禀赋,就使得这种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他们对审美对象观照的角度立场、对审美意象营构的材料方式都会有不同的考虑,由此形成了三峡诗词“心灵世界”的不同风貌,以悲以喜,或浓或淡,异态纷呈。不同的审美个体会有不同的“心灵世界”,就是相同的审美个体,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审美心态,正如同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更重要的,诗人对客体对象的选择,是用来为抒发情志服务的。与对象的关系,取决于审美时的心态,服从于审美需要。我们看李白,他抑郁时,便感到三峡之迂曲:“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他高兴时,便感到江水之亲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轻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因此同样是猿,李白时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或“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虽然李白的作品世界并不只限于三峡,但他这一部分作品的世界所显现的却只能是三峡山水、人文、历史的特色。他的情绪本身或愉悦或忧伤,但三峡的不同客体的“质”,都能一一与之对应,都能使其情绪投射获得结果,作品的世界也就得以构成。并且构成作品的意象,都是三峡客体与李白心灵世界互动的结果,它无疑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心灵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就是在这些主体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获得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三峡山水的人文的历史的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反作用又是巨大的。它甚或可以形成或改变一个作家的作品世界的美学风貌。这或许就是刘勰所谓:“山村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江山之助”。就唐宋诗史而言,一些伟大作家的名作产生以及风格形成或改易,都直接是三峡“江山之助”的结果。比如杜甫。他在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沦落到夔州,短暂的两年多岁月里,竟然创作了四百二十多首诗,几乎占现存杜诗的三分之一,成为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杜陵山水是图经”,如果没有夔州一带赤甲白盐瞿塘白帝滟滪八阵高唐鱼腹等山水名胜,没有夔府的水手渔女盐夫农人生活的艰辛,杜甫的创作题材如此广泛,其精力如此充沛则是无法想象的。正如前人所言,“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杜诗详注》引李长祥语)。这种互为依存和作用的情态,正是这种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极好说明。杜甫的许多名作如《诸将》、《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八哀诗》、《白帝》、《登高》、《八阵图》等都咏成于三峡之中。他诗歌的风格也由于巫山夔峡萧瑟之气的感染而一变为沉郁苍凉和凝重,并成为杜诗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特征。又如欧阳修,风华正茂时因事被贬夷陵,三峡的雄丽风光冲淡了他的牢落不快,夷陵的风俗民情也使他倍感新奇,他陶醉在“天下佳”的西陵山水中,“有时携酒探幽绝,往往上下穷烟霞”、“贪追时俗玩岁月,不觉万里留天涯”。三峡雄奇的山水自然风光,勇直的人文精神,既勃发了他的诗兴,“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也更锻就了他的人格,“不向芳菲趁时节,直须霜雪见青葱。”可以说,欧阳修的佳作,大多作于这一时期。如《黄牛峡祠》、《下牢溪》、《黄溪夜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戏答元珍》等,莫不如此。三峡文化的文人精神,使他汲取了精神营养,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是和被贬斥到三峡密不可分的,所以清人说“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不是没有道理的。正是三峡独特的山水性情,人文精神,历史渊源,形成他最精美的作品世界,也促成了他最本质的人格精神。二十岁已作巴东县令的寇准,以后宰令全国,难道能说没有三峡文化的陶冶之功?而刘禹锡民歌体诗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他诗歌的代表风格,也不正是因为三峡人文精神的滋育和熏陶?甚至可以说,没有三峡竹枝词,就不会有刘禹锡民歌体诗的清新自然的作品世界。

  三峡诗词文化的几个特色相互交合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白话翻译: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文言文原文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

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

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

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

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

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

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

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

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

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

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

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

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

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2、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4、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5、欲去又还不去。——苏轼《昭君怨·送别》

6、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7、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8、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苏武《留别妻》

9、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10、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11、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3、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14、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5、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韦应物《送杨氏女》

16、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17、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8、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19、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0、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魏城逢故人》

2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2、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3、桂花时节约重还。——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24、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5、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28、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29、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30、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1、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

32、楼外垂杨千万缕。——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33、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3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5、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36、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7、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38、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9、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40、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41、不见居人只见城。——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42、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3、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4、底事昆仑倾砥柱。——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45、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4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4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8、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9、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50、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51、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5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3、作个归期天已许。——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54、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55、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韦应物《送杨氏女》

56、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杨基《天平山中》

57、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58、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59、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60、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61、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62、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63、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64、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同题仙游观》

65、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66、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6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8、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69、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70、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71、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72、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73、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74、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75、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孙光宪《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76、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77、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78、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吴伟业《遇旧友》

81、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石扬休》翻译: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石扬休》原文: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

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

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

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 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

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 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

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 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 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

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8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