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呵护,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看看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1充满好奇
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随心随意观察四周环境、并做出积极的探索。可能会通过看、听、嗅、尝、摸来尝试和探索。有时候成人以为他们“多手多脚”、“爱管闲事”、其实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奇才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他们会对玩具感到好奇、对有兴趣的事物投入。到了公园、跑到这边荡荡秋千、跑到那边玩玩跷跷板、不一会儿又会蹲在花丛中、仔细地看毛毛虫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与人亲近
心理健康的儿童喜欢与人相处。从婴儿时期、安全感足够的儿童、会喜欢看人、成人逗他、跟他说话、他会微笑。3岁的孩子、更喜欢与人亲近、跟人一起玩。他们比较喜欢跟一些愿意迁就他们的大人在一起、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时常逗他们开心的人。对于陌生人、孩子会先观察、留意他们的表现、是否有一种亲切感或跟熟识的人相似、如果是正面的、孩子就较易与他们接触。跟同龄的孩子、由于与自己相似、就更愿意与他们玩在一起了。人是群体性动物、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亲近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喜欢孤独、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然、喜欢群体的孩子、也会有享受独自看书或玩耍的时候。
流露情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自然流露内心真正的感受、不会压抑情绪。他跌倒弄痛了会哭、被玩伴戏弄会生气、爬到高处会惊慌、当然、看见喜欢的东西会笑。他完全不保留地流露喜、怒、哀、乐的情绪、高兴、讨厌、不耐烦、疑惑、等等、把什么都写在脸上。我们说孩子纯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孩子常常是面无表情、或只是表现单一情感、应该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而且、流露情感是适度的、不会长哭不止或表达过度、令人觉得难以理解。
与人同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会受感染、同感共鸣。他看见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开心。在婴儿时期、看见爸妈在笑、听见他们的笑声、也就会咧嘴而笑。3岁的孩子、看卡通片、会在有趣的情节时笑、看小朋友在公园玩得开心、自己脸上也会露出笑容的。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孩子会哭吗?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会的、他感受到别人的难过、自己也会难过、会皱眉、流露同情的神情。孩子最易受到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开心的父母、会有快乐的孩子;抑郁的父母、会有不开心的孩子。父母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流露出相应情绪、孩子同时就会有丰富的情绪经验、还会有同感。反之、别人在哭、孩子在旁哈哈大笑、别人在笑、孩子却闷闷不乐、这个孩子也许心理有点问题。
乐于表达
心理健康的孩子喜欢与人沟通、沟通方式包括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他会喜欢表达自己、在婴儿期、想抱的时候、伸出小手;不要喝奶、便把头转开、很自然的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表达自己、看见喜欢的人、会兴高采烈地拉着他的手、或伸出手来让人拉着;不高兴时会走开、发脾气时会跺脚。高兴时会滔滔不绝、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高兴时会不发一言、甚至号啕大哭。
足够自信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公园里的钢架、他以为自己可以攀得上、便会去攀爬、不会踌躇不前。看见小狗、觉得有趣、就会伸手去摸。成人或许会惊奇地说:“怎么这孩子那么大胆?”其实这是孩子有自信的表现、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表现。
接受变化
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会过于固执、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妈妈不能送孩子到学校、由爸爸送也可以;下雨天去不了公园、留在家里与爸妈玩游戏也行。不会有固执的、不合理的习惯、如每餐一定要吃同一种菜、回家一定要搭同一路的巴士。他们因为享受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而具有安全感、而不需要依靠固定的环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来获得安全感。所以他们的生活具有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
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
幼儿期的孩子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发育水平上一定是正常的、这包括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甚至也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一个心理上健康的孩子、他的行为表现应当与同年龄孩子相当。比如注意力明显比同龄儿童差、控制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者、心理上不能算健康。
行为表现与所处文化相符
人是社会的人、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并接受其制约、所以人的行为应该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例如、经常做出有害他人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心理上肯定不能算健康。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2幼儿期保健要点
1、促进幼儿语言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幼儿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学习语言;选择适当玩具促进精细动作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育。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的自信/依赖、勤奋/退缩心理状态的基础。语言发育迟缓应到专科诊治。
2、培养自我生活能力
2~3岁大脑皮质的控制功能发育较完善、幼儿可逐渐自己控制排便。安排规律生活、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定期健康检查
每3~6个月应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等营养性疾病;教育家长配合医生继续用生长曲线监测儿童生长速度。注意保护儿童隐私、如检查外生殖器需得到家长许可。
4、预防事故和疾病
监护人应避免幼儿吸入异物引起窒息、也不宜让幼儿独自外出或留在家中、应注意避免环境中致烫伤、跌伤、溺水、触电的各种不安全因素。1、5~2岁进行白百破疫苗强化接种;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资源、经济水平、家长的自我保健需求接种乙脑、流脑、风疹、腮腺炎、水痘、肺炎、B型流感等疫苗。
5、合理营养
供给丰富的平衡营养素、食物种类、质地接近成人、每日5~6餐适合幼儿生长需要和消化道功能水平。发展独立进食行为、防止强迫进食;避免过多液体或零食摄入。坚持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进行空气浴、日光浴。
6、口腔保健
家长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每晚一次、预防龋齿;1岁后应断离奶瓶、预防错颌畸形和“奶瓶龋齿”。
7、疾病筛查
(1)缺铁性贫血:每年1~2次Hb筛查。Hb<110mg/L、应治疗。
(2)视力:每年一次视力筛查、可常规用“点状视力检测仪”筛查幼儿视力。异常者转专科诊治。
(3)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每年一次小便、大便常规检查、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结果异常者、寻找原因、或转专科诊治。
(4)外生殖器:检查男童有无小阴 茎、鞘膜积液、异常者转专科诊治。
(5)遗传代谢性骨病:幼儿如出现进行性骨骼畸形、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需通过骨X线与血生化检查与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及其他原因的骨骼畸形鉴别。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3一、 幼儿期依恋的表现
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二、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一、依恋的类型
儿童的依恋分为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和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三类。
(一)A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二)B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三)C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被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如果把B型称为安全型依恋的话(约占70%左右),A型(占10%左右)和C型(占20%左右)则称为不安全型依恋。三类依恋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强度的强弱,而在于质量的好坏。显然,B型的质量高,而A型和C型质量低。
可见,婴儿的依恋行为中,存在着一种依恋安全模式和两种依恋不安全模式,前者属于良好、积极的依恋,后者属于消极、不良的依恋。
当然,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其依恋的模式因为受到所属环境的影响,而会有较大的不同。
二、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一)稳定的照看者
稳定的照看者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照看者不稳定,将对儿童依恋的形成起到破坏性作用。安娜·弗洛伊徳(A.Freud)曾研究过二战期间欧洲一些孤儿的依恋发展,发现由于战时看护孤儿的护士不稳定,导致这批儿童无法形成对照看者的正常依恋,只能相互抱成团,相依为命,对社会适应造成很大困难。斯皮茨(R.Spitz)对孤儿院孩子进行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孩子都在3~12个月内被母亲抛弃,他们被放在一个大的病房内,至少七八个孩子都由一个护士照看。和与父母分离前的快乐、外向的行为相比,他们哭泣,对周围环境退缩,体重减少,很难入睡。如果孩子所见到的照看者无法代替母亲,这种伤心就更加严重。
哈洛(H.Harlow)对刚出生的“婴猴”实施“母爱剥夺”实验(见信息栏3-3)。实验表明,婴猴具有先天的接触安慰的需要。与正常生长的同龄伙伴相比,在这种缺乏真实母亲养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猴子,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富于侵犯性,怯于探索环境,且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母爱剥夺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而且今后要花很大力气才有所弥补。
从儿童个案和动物实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出生的头几年与照看者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是儿童今后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
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儿童早期母爱剥夺导致的情感创伤,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终身伤害。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情况并不像早期的结论那么严峻。1976年,克拉克(A.Clarke)等综述了大量文献后指出,“看起来有些儿童几乎经历了所有的心理社会性不幸,但后来都复原了”,从而他们进一步指出:“发展的每个时期都很重要,而不仅仅是早期岁月才重要。这并不等于有理由认为不必为抚育儿童的环境条件过多操心。重要的是每一发展阶段的质量。婴儿期固然重要,但这一早期阶段中的经历并不一定就确立了随后的发展情况。后期的经历可以弥补早期的困难。”
信息栏 3-3 “代理妈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母爱剥夺”实验是心理学界的经典实验。他们将刚出生的“婴猴”脱离母亲的哺养,单独关在笼子里。笼子里装有两个“代理妈妈”:一个用铁丝编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个用绒布做成,身上不设奶瓶。小猴饥饿时在铁丝妈妈身上吃奶,但当小猴歇息或恐惧时便趴到绒布妈妈身上去。研究发现,小猴不仅需要食物,还有一种先天的需要便是与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哈洛称之为“接触安慰”。从这个实验推断人类婴儿也具有接触安慰的先天需要。
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最易记住
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最易记住,生活中,父母想要让宝宝学习更多,可以选择让宝宝感兴趣的事物来教学,这样能让宝宝学到更多知识。下面是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最易记住的内容!
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最易记住1婴儿的大脑具有多么惊人的吸收力,当然,那只是机械化地把大人所给的统统记进脑海而已,还没有取舍、选择和理解的能力。
但是,到了三岁左右,慢慢地就会产生想要做什么的意念。也就是说,终将面临如何使用已经组成“硬件”的功能,此时乃脑细胞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怎样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发生兴趣,要比给予他什么更为重要,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都会贪得无厌地吸收,并记忆下来。
在此过程中,才培养出日后对大脑的机能与个性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意愿或意志等等。
每个做父母的,总在孩子一出生,也不管他听得懂与否,就为他念童话或讲故事。
反复听着之中,幼儿就把所讲的故事背了起来,并牢牢记住,若是你稍一念错,他会当即指出你的错处。原来,幼儿已将不明内容的童话与故事,当作一种模式记在脑子里了。
渐渐地,幼儿会在听讲故事之中,对其中的某一故事特别感兴趣,而设想要自己拿起书来,模仿大人的样子阅读。
别看他一本正经地念着书,其实,这个时期的幼儿还不识文字,他只是把记忆中的故事情节和书中图画对照一下,再逐字顺畅地念了出来。
这时孩子喜欢缠着父母亲:这是什么字,那又是什么字?执拗地问东问西,这就是他对事物感兴趣的证明。
聪明的母亲会把握住这个时机,很自然地教孩子学习识字,培养他的读书兴趣。
所以,有心教孩子的母亲,应该刻意选购有文字的童话书,然后跟着幼儿,边看边念给他听并指出该文字与书中相对应的图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背起故事,当他自己能够看书时,就会最先对文字有兴趣。
这时,做妈妈的千万要耐心地、毫不厌倦地一字一字教给孩子。当有一天,孩子在父亲看的报纸上发现自己认识的字时,定会高兴得雀跃不已,父母当然也会感到很快乐。
上述种种,是在告诉大家,三岁前后的幼儿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毫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并将它牢牢记住。
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最易记住2关于幼儿“记忆”的趣味识记口诀
(一)哪些因素影响儿童记忆的保持?
1、儿童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只有把记忆对象感知得很清楚,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印象深刻的东西才能保持长久。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各种分析器的结构和机能逐渐成熟。
儿童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高了各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感知的选择性、持续性、精确性都不断提高,这为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创造了条件。
2、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凡是容易和已知的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就比较容易记住。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有利于在记忆对象之间建立各种联系,使回忆容易实现。
理解的东西往往容易记住,儿童知道了所记东西的意义,就便于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利于长期保持。
3、儿童的情绪状态
儿童,特别是年幼的儿童很容易记住那些富有情绪色彩(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大多数成人之所以能回忆四五岁的往事,就是因为那些往事大都带有情绪色彩。
儿童听儿歌、故事时往往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3岁左右的儿童对“小鸭子游泳”这首诗相当熟悉, 要他再现时;
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措词,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反映最愉快,所以保持得特别长久,而那些与情绪态度无联系的、印象不深的'材料则不易记住。
4、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记忆力的促进剂。确实,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记忆力就能被很好的发挥出来。
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对感兴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查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相反,他们对不感兴趣的事漠不关心。
记忆口诀:“感情理性(兴)”
(二)幼儿记忆出现的早晚顺序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儿童记忆内容也有随着年龄而变化的客观趋势。
运动记忆是指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一切生活习惯上的技能、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中的动作,都是依靠运动记忆来掌握的。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表现。儿童的情绪记忆出现得也比较早。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婴儿认识奶瓶,认识母亲等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1岁前的形象记忆和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紧密联系。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是随着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
语词记忆的发展,要求大脑皮质活动机能的发展,特别是语言中枢的发展作为生理基础。因此,儿童的语词记忆的发展也最晚。
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
儿童这几种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记忆简单代替另一种记忆,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让我们对这几种记忆按照出现顺序进行排序,那么由晚到早的记忆口诀是:“雨(语)巷(象)情动”——语词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宝宝吸吮奶嘴时,上颌和舌头会因为嘴巴用力受到挤压,上下两排牙无法对齐,会导致宝宝的上下牙咬合不正、牙齿参差不齐。
此外,因为宝宝吸吮习惯的不同,还可能造成“龅牙”、“地包天”等情况。长期下来,宝宝的嘴唇、牙齿和上下颌骨发育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为了宝宝的颜值,到了该戒奶瓶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
宝宝6个月之后,要开始学习使用杯子,在1岁时停止使用奶瓶,最晚不应该超过18个月。
此外,家长还可以结合宝宝的生长发育来判断,宝宝是否能够学用杯子:
宝宝能独立坐稳;
1-家长用小勺子浅浅的放一点点水,宝宝可以自己把勺子里的水吸到嘴里;
2-宝宝能够自己拿稳奶瓶喝奶。
如果宝宝满6个月,并且能轻松做到以上几点,家长就可以着手让宝宝练习使用杯子喝水了。
宝宝的杯子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鸭嘴杯5-6个月
2 吸管杯8-9个月
3 防漏学饮杯12个月
4 敞口杯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种专门为宝宝设计的水杯,但是家长训练宝宝使用水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宝宝能够使用普通的水杯(敞口杯)。
鸭嘴杯、吸管杯是宝宝学会用普通水杯前的过渡性用品,是我们宝贝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宝宝在1岁左右就可以使用敞口水杯喝水,这对锻炼宝宝的吞咽咀嚼功能,发音吐字的清晰度、肌肉群的协调能力都非常重要!
每个宝宝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宝宝能很快接受敞口杯,而有的宝宝却不行,尤其是比较依赖奶瓶的宝宝。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给宝宝选择适合的杯子。
1+让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杯
2+混个脸熟、让水杯经常出现在宝宝的视野内,给水杯刷存在感。
3+提前沟通、可以给宝宝一个心理准备,让他有安全感。否则突然把奶瓶换掉,宝宝很有可能会接受不了,甚至会抵触使用杯子。
4+逐渐减少使用奶瓶的次数、宝宝从开始学习到完全习惯用杯子喝水,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逐渐减少宝宝使用次数
5+家长的示范、家长用杯子喝水的时候,要夸张的表演出来:“嗯!用杯子喝水真好啊!
当宝宝自己用杯子喝水,家长要及时夸奖:
“宝宝能用水杯喝水了!宝宝长大了!”
平时还可以和宝宝玩一些游戏,把用水杯喝一口水作为奖励,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接受水杯。
总结
1 如果宝宝已经满6个月,并且可以坐得稳,自己能抱着奶瓶喝奶,也能顺利吸入小勺中的液体时,家长就可以让宝宝学着使用水杯。
2 宝宝和奶瓶“相处”的时间越长,宝宝对奶瓶的依赖越强烈,因为奶瓶已经不再只是吃奶的工具,而是更是情感寄托或安抚物、所以喝奶和喝水一定要分开使用
3 鸭嘴杯或吸管杯,是帮助宝宝学会使用普通敞口杯的过渡产品,是每个宝贝的必经阶段、
全家人要坚定信念:“奶瓶和杯子混合使用、是一件对宝宝有利的事。能否成功给宝宝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往往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家长只要有耐心,多尝试,用一些小技巧、方法,宝宝一定会接受水杯的。
母乳宝宝对于妈妈乳房的依赖是随着长时间的母乳喂养产生的,断奶后的宝宝对于突然离开妈妈的乳房会不适应,希望通过触摸妈妈的乳房来减缓这种不适应,从这一举动中得到安全感。
这时,如果妈妈们处理不当,很可能会让宝宝这种行为愈演愈烈,有时候带宝宝出门也突然摸妈妈乳房,甚至连其他女性的胸部也试图去摸一摸,这就很让人尴尬了。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尴尬场面的发生,妈妈们可以在宝宝断奶前就采取措施:
1、 宝宝出生后尽可能让宝宝睡婴儿床
就目前来看,很多家庭受到老一辈的影响,认为宝宝太小必须跟着大人睡,其实这样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来说并不是最好的。
从出生就跟着大人睡的宝宝既容易发生窒息、被睡熟的大人压到等危险,对于宝宝的独立意识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提前与大人分床睡,既能让宝宝早点断“夜奶”,尽早养成睡整觉的好习惯,让大人小孩都能睡个安稳觉,对于宝宝日后的独立自主也会产生良性影响。
同时,从小单独睡婴儿床的宝宝,对于妈妈乳房的依赖程度会比长期跟着妈妈睡的宝宝轻得多,断奶也会更加顺利。
2、 母乳喂养期间尽量避免“奶睡”
母乳宝宝基本都是按需喂养,很多时候宝宝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但是这里说的避免“奶睡”并不是让宝妈们在宝宝吃着吃着睡着了以后将宝宝弄醒,宝宝们的正常休息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宝妈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奶睡”呢?
首先,宝妈们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控制宝宝吃奶的时间,比如根据宝宝情况定好每次喂奶时间,可以根据宝宝从吃奶到睡着的时间来估算,定在宝宝睡着之前的一两分钟,例如五分钟,五分钟一到,不管宝宝舍不舍得离开,都让宝宝离开乳房,长一点的十分钟、十五分钟,再长就不太合适了。
宝宝被迫突然与乳房分离,可能会哭闹、会不高兴,这个时候的妈妈们可以抱着宝宝拍一拍嗝,哄一哄宝宝,与宝宝互动,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如果宝宝需要睡觉了,可以采取轻拍、唱摇篮曲等方式来哄宝宝睡觉,如果不是哭闹的厉害,尽可能的不要在半小时以内再次喂奶。
等宝宝下一次需要吃奶时,依然控制时间。由于宝宝前一次突然分离可能会没有吃到很饱,距离下一次需要吃奶的时间会比以前缩短一点。
如果宝宝吃奶睡着了,宝妈们一定要及时将乳头从宝宝嘴里拔出,轻轻推压宝宝唇角等部位,可以轻松脱离宝宝的“嘟嘟嘴”。
如果过已经错过了宝宝断奶前的时期,宝妈们在断奶期间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补救:
1、 断奶循序渐进,在宝宝可以通过辅食来获取所需营养后慢慢断奶
随着科学育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也有过大量的宣传,坚持母乳喂养的宝妈们虽然辛苦,可是看到健康成长的宝宝,心里依然会觉得欣慰。
但是各种各样的传言,让很多宝妈对于宝宝断奶止不住的担忧。坚持母乳喂养的宝妈们总是会听到各类长辈、年长的宝妈们说,宝宝断奶要趁早,拖久了母乳没营养了、越喂宝宝越依赖以后断奶宝宝要闹的等等等等,让宝妈们想要让宝宝自然离乳的想法越来越动摇。
但是!敲黑板!宝妈们注意了!母乳中营养很丰富!六个月后的母乳并不会比牛奶差!不是母乳颜色清了点就没营养了!母乳喂养的宝妈不要因此而担心宝宝成长缺少营养!
2、 趁断奶与宝宝分床睡
有些宝妈因为家中有长辈帮忙,可以由长辈帮助来给宝宝断奶,但是在此期间,宝宝要受的罪可一点都不少,而跟着奶奶、姥姥睡觉的宝宝,也可能因此将对妈妈乳房的依赖转移到这些人身上,依然不是好习惯。
所以在这个阶段,宝妈们对宝宝的陪伴依然必不可少,但是可以通过陪宝宝做游戏、与宝宝说话、互动等各种方式。给宝宝喂奶也可以采取将母乳提前用吸奶器吸出,通过奶瓶喂养宝宝的方式来进行,给宝宝一个适应阶段。
此外,宝宝晚上睡觉如果一直是跟着大人睡的,不妨在这个时期顺便与宝宝分床睡。如与宝宝玩耍,让宝宝玩辛苦了自己睡着,用唱歌、轻拍、讲故事等方式来哄宝宝睡觉,睡着后一定要放在婴儿床中,遇到宝宝半途醒了的情况,不要紧张的将宝宝抱起,可以轻拍安抚。除非宝宝大闹,不要轻易抱起宝宝。
一旦宝宝醒后大哭,可以先将宝宝抱起,在屋里走一走、转一转,安抚好宝宝情绪,等到宝宝安静下来,可以重新将宝宝放到婴儿床中,通过唱歌、轻拍、讲故事等方式让宝宝睡着。刚开始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进行,但是家长们一定不要因此放弃,坚持三天左右,你会看到宝宝的变化。
这个阶段是辛苦而难熬的,宝爸宝妈们一定要相互扶持度过,这样对于家庭、夫妻关系都会有很大好处。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避免宝宝受两次罪(断奶一次、分床一次),也会尽可能的避免让宝宝将乳房依赖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如果宝宝已经产生了乳房依赖,并且有了“耍流氓”的举动,宝妈们可以采取这些措施:
1、 选择给宝宝培养一个依恋物,如方便携带的小玩具等,以此来转移宝宝对乳房的依赖。
2、 夏天衣服穿的少的时候尽量不要太暴露,让孩子的注意力不要集中到妈妈的乳房上。
3、 爸爸们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跟着爸爸进行一些冒险、新奇的游戏、活动,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转一部分到爸爸身上,让孩子不再认为妈妈才是唯一的依靠。
家家孩子都是宝,看着孩子有了不好的习惯,家长们也会焦虑,但是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