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会造成性格缺陷嘛?

小时候缺爱会造成性格缺陷嘛?,第1张

会的

关于童年,虽然已经成为回忆,很多人更多地是回忆当年的一些快乐,意识里感觉童年已经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其实,它还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以一种相似的模式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情绪和成长。第一类:儿童期对丢人的恐惧VS成年后古板人格

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很多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比如“女孩子要文静些!”“你是男孩子汉,不能总哭啊!”于是,孩子的人格就被分裂成受到父母赞同和否定的两部分。孩子在小时候,为了得到赞赏,本能对父母认同的行为进行强化,从而形成单一片面的人格,不再拥有完整的自我。

这类儿童到了成年之后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在他的生活中,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其他人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所以显得比较挑剔,苛刻。

第二类: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VS成年后顺从型人格

一些父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如果父母从不参与孩子的游戏,忽视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会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他们会表现得比较情绪化,而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渴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常常不知道需要什么,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不太有主见,通过讨好和取悦,来期待自己得到关注。

第三类:儿童对失败的恐惧VS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控制欲很强。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笨。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

第四类:儿童对竞争的恐惧VS成年妥协的人格

有些父母比第三类更过分,不仅从不给与孩子鼓励,而且总是在批评和指责。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参与与竞争有关的游戏,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或告状,抱怨不公平。对别人的优秀充满不满或敌意。

这些孩子长大后,依然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背后说坏话,或用手段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而是表示从来不愿出风头,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小时候缺爱的孩子要想去爱别人,就要先使出洪荒之力把自己从那个讨好的躯壳中拔出来,从新把自己养成有自我,有价值感,有核的人,然后才能去爱别人,影响别人,活出价值,成为合格的妈妈和爸爸,将魔咒从此截断,不让悲剧重演。

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的主要抚养人,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和养育的方式,对孩子成年以后是否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特别重要的。

最严重的孩子就是一开始就缺乏主要照顾人的及时回应和感情的依靠,如被遗弃的孩子或者孤儿,虽然被送往福利机构,衣食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在孩子最缺乏安全感需要全心照顾的时候,显然是缺乏一个像妈妈般的照顾人,在成年后面对社会人际关系时,就会有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的感觉。

从小被父母送到老人处养育的孩子或者是留守的孩子,显然比起第一种来,他们的境况要好很多,有老人照顾,能够体会到亲情。在长到五六岁回到父母身边时,很多会出现与父母的冲突和难以相处的问题,缺乏幼年的亲密体验,这种隔阂在后期是比较难以通过自我的调试进行弥补的,往往要通过个人咨询或者家庭治疗,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疗愈。

孩子从小就被妈妈养育,一直呆在父母身边,但是母亲由于个人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共情和情绪、体验的反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成为母亲的依靠,有的孩子成为察言观色者,时刻关注母亲情绪的微小波动,把取悦母亲当做己任。

在成年后,容易发展成没有边界的讨好型人格,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满足别人的要求基础上,活成空心人,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说一个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对于其后来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时候的生长环境会对人格的形成、性格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被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心理才会健康,如果小时候缺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今天的文章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从小缺乏爱的人长大以后有哪些特征。

1、个性冷漠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关系的监护人需要给与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如果都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很容易引起性格孤僻,缺少依赖感和安全感。在长大后多表现为个性冷漠,不愿与人接触,更习惯于同自己交流。喜欢独来独往,在他的思想认知里自己本身就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存在。对待问题不会寻求他人的帮助,鲜少建立人际交流,心中充满了孤独感。

2、对身边的人缺乏信任

在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给予的教育十分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家里。从拥有孩子那一刻起父母便出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感,每一种行为、习惯、思维、概念都将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浸染和熏陶。情感上的交流是最为细腻且重要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抚养人的理念是判定一切是非的标准,他会遵循父母的要求来建立自己的观点。

倘若父母只带给孩子威严和要求,幼小的内心会缺少温情的东西,只会更武断和绝对的追求目标以赢得肯定。即便长大后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令人佩服的成绩,内心也会充满了失落和寂寞,表现为总是对身边的人缺乏信任,难以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3、缺少爱的表达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有很多的途径,可以是最直接的言语表达,也可以是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眼神,甚至一个紧握的拳头,这些肢体行为配合的方式是传递内心情意很好的方式。如果父母不给予孩子关爱和在乎的表达,孩子通常也无法体会和表达。或者他们成长以后会对人忽冷忽热,难以分辨他人情谊的真假性,对交友以及情感的需求度很低。

**松子的一生就是对此类情况最为真实的写照,在她的世界里:只要别人给予她一点点的好,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她都会觉得弥足珍贵,继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那里。分寸感是他们思维里较为模糊的概念,倘若逐步掌握好情感的尺度,人际关系的能力便会自然恢复。

孩子严重缺少父爱的表现

1、害羞胆怯: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性格比较胆小,遇事喜欢退缩,内心自卑又内向。

2、情绪沮丧:没有父亲的陪伴,孩子内心容易焦虑,情绪变化波动大,时常陷入一种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中。

3、自暴自弃: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抗挫能力差,遭遇失败后容易一蹶不振,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4、不求上进:父亲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自己整日玩手机、打游戏以及打麻将等,如何要求孩子学习好?

5、沉默寡言: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内心缺少底气,既不喜欢又不懂得如何打交道。

6、缺乏自信:父爱充足的孩子容易独立,自信心很强,而缺爱的孩子容易自卑,常觉得

7、感情冷漠:缺少父爱的孩子,容易自私自利、做事急躁冲动。

8、不喜交际:上幼儿园和上学后经常游离在集体之外,显得过于内向。

父爱缺失的孩子长大后什么样?

1、男孩容易缺少责任感

父亲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关心和陪伴不可缺,因为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模仿男性的言行,对父亲和丈夫的身份建立认同感。如果父亲的家庭责任感缺失,会给儿子树立一个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影子,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会逐渐复制其秉性,长大后也可能会变成一个对家庭冷漠、对配偶没担当的人。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父亲角色缺失容易让男孩变得胆小、懦弱,缺少男子气概,遇到事情总是喜欢退缩、逃避,不敢主动承担责任。

2、女孩子容易遇到渣男

父亲是女儿接触到的第一个异性,他们的相处模式直接决定孩子将来与异性的相处模式,如果父亲无法给予女儿足够的宠爱和呵护,可能导致孩子内心自卑,缺少安全感,在与异性相处时手无足措,容易在感情中受挫,被男人的甜言蜜语和小恩小惠感动,遭遇渣男的概率很大。

3、存在情感障碍

研究显示,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相处较少的孩子,普遍存在心理焦虑、自尊心低下、意志力弱等问题,经常情绪化处理问题,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出现逃学、早恋等行为。专家认为,孩子的抗挫能力低下和父教缺失有直接关系,父亲身上的勇敢、坚强、进取等男性气质能促使孩子人格发展更为健全。

4、社会交往受限制

母亲给予孩子的多半是情感需求,而父亲则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待人处事的能力,缺少父爱的孩子,社交能力和处世能力容易受到限制,父亲是家庭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引路人,他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扩大交际圈、如何妥善处理问题等等

小时候缺爱,孩子长大后的表现大致包括缺乏安全感、自卑心理,紧张、焦虑的情绪等。针对于缺爱的孩子,建议家长平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多关爱孩子,尽量降低缺爱给孩子造成的不良伤害,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促进心理健康。

1、缺乏安全感: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变得敏感多疑,内心缺乏安全感,不敢轻易对别人付出爱或者情感,总是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受到某种伤害,社会交往会受到影响;

2、自卑心理: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心理发育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父母双方的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信,如果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孩子会缺乏自信心,会逐渐变得自卑,对事物比较敏感,容易情绪化;

3、紧张、焦虑情绪: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很谨慎地处理事情,总担心会受到某些伤害,喜欢去讨好别人,压抑着自己的情绪。长时间受到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干扰,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长大后的生活、社会以及家庭等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觉得,童年缺爱的人,长大后能不能做到爱别人,也都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人因为自己童年时受到了伤害或者忽视,那么就会更加倍的去爱别人,尽量避免让别人跟自己有同样的遭遇。这样的人往往非常善良,而且具有同理心。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的想法就非常极端,他会觉得,我小时候受了委屈和伤害,我也要让全世界人都尝一尝这种伤害的滋味!那么这一类人,他不但不会去爱别人,甚至还会加倍地把自己的委屈和愤怒施加到别人身上。这种个性的人往往情绪激动、易怒,具有一定的反社会人格。

或许小的时候有一些事情是父母造成的,是周围人造成的,但是长大了之后,我们更应该完善自己。在我们指责别人不爱我们的时候,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主动的关爱过别人。

童年的时候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生活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旅,而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起点

人的出身不仅仅是阶级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情感模式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起点。

在危机和防御性主导的情绪体验中,一个人是没有余力去发展自我的,相反,ta所有的能力会被用来拯救匮乏。

书上说,“一个人心中有好上帝的前提是——ta心中曾有过父母良好的形象。”

那是一份对爱的信任,有了这个信任,生活这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进行着的精神之旅,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自由探索,而不会成为隔绝一个人的城堡。

小时候缺爱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极度缺爱,为追求心理平衡,疯狂的爱人和被爱,像上瘾一样根本停不下来;还有一种极端表现,就是永远理性的对待人、事、物,降低期待值也就不会有失望。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和神经的敏感度,房管心胸,也有好处——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就了,就真的正常了。

具体建议如下:1、关于爱。好好地爱,不要惧怕爱,不要不敢爱,不要拒绝别人的爱。勇敢的去爱吧,不管是爱别人,还是被别人爱。

2、正确的爱别人。热恋的爱,冷静的相处,接受一切并不完美这个事实,包括爱情——它来的时候,享受,它离开的时候接受。

3、正确的爱自己。爱自己是最大的前提,缺爱的人总是处在两个极端,那么过分爱自己,要么过分忽视自己。不卑不亢,是与任何人相处的王道,也是应有的持身之道。你没那么重要,你也不是一点都不重要,相应的,不要太轻视对方的感受,及时给对方回应,但不需要太看重对方的感受,事事紧张。

世间万物都有平衡之法,最要紧的,是平衡自己的心。

对于过去,也不必记怀,世上本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憾,同时,也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颗敏锐的心,一点点善意都会会让你感动,你是个可爱的人,你值得被爱、被喜欢、被珍惜、被祝福。

为了孩子的成长,那么作为父母就应该多陪陪孩子才可以的,尤其是在小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是没有很好的去关爱孩子,那么小孩子成年以后肯定会导致心理出现一些疾病,有的也会出现叛逆或者是自卑的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3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