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好读却不易懂,背后隐去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红楼梦》好读却不易懂,背后隐去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第1张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巨著,它中间囊括了诸多内容,爱情、诗词、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还不是粗略的浅显,而是相当精辟,有人说: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取不一样的知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去读《红楼梦》也会有新的看法。《红楼梦》算的上是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更算得上的一部文学巨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从小学校或者家里就会要求去读《红楼梦》,很多的青少年都读过《红楼梦》,但很多人都觉得晦涩难懂,略感枯燥。随着年龄的上涨,再读《红楼梦》,终于能明白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王朝的兴盛衰亡;年龄再大,重读红楼,却发现从未读懂《红楼梦》。 

许多人第一次读《红楼梦》有一种“久仰大名,却原来这般没意思”的感觉,名不副实,那是你读不懂,它以贾府为主讲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更是历史的反映。

多次读《红楼梦》的很多人都说,《红楼梦》是一本好书,别看它一开始有些枯燥,但是只有在你读了三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却说不尽,道不完

《红楼梦》是一部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中声名最著、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古代小说,自问世以来,后人评家蜂起,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

后人不断地出版各种《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使得《红楼梦》的魅力经久弥新,这部《红楼梦》的不朽价值被无数后人赞不绝口。

来听听周汝昌先生是怎么判断《红楼梦》好不好读?

周汝昌先生将《红楼梦》读得细极了,精熟至极,这恐怕没有人会对此有疑虑。

周汝昌先生告诉读者们,《红楼梦》中采用的是“倒食甘蔗——渐入佳境”的写作手法,头五回第一次读可能会有点晦涩难懂,不太有意思,但却是为了整本书定基调,只有读懂了这些,比如三生石的神话,才能理解什么是“千红一哭”,什么是“万艳同悲”,才算得上是读懂了《红楼梦》。

红楼梦的心得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凤姐弄权 :凤姐贪财“弄权”铁槛寺(钱权能打通铁槛),致使多情女金哥和多情李公子一双丢命。

宝黛共读西厢记 :宝黛在一个春光明媚时候,一片桃林中共读《西厢记》。

黛玉葬花 :黛玉因头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正枉自嗟叹着身世生宝玉的气哩。今天恰逢饯花之期,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

宝玉挨打: 宝玉连日游荡,荒废学业,贾政早有耳闻,恰逢贾政送客回来,见宝玉也正从外面回家,气就不打一处来,喝令站住,不问青红皂白,即叫仆人毒打宝玉,后见仆人下手太轻,就自己青自举棒痛打宝玉,宝玉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直至贾母出来干预,宝玉才获救。

海棠诗社创办:成立“海棠诗社”,是三姑娘探春出的注意,这个主意很快得到荣国府众人特别是红楼女流的响应。很快,“海棠诗社”轰轰烈烈地创办起来了。

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红楼梦》虽然也写出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一些事情,但是终究它不是史书,也并非以史书为基础,所以它的真实度,只能从小说中,以及红学家们的研究中找答案了。

现在红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指曹雪芹所写前八十回)的故事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照,根据著名红学家刘心武的观点,《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少年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少年时期就是乾隆年间,根据这个观点,许多历史事件都能在书中找到影子。当然红学界历来争论很大,其它观点也有很多,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刘心武的观点。

大观园究竟在南在北?

大观园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曾经争得有亦乐乎。大观园即随园之说虽然未有多少

人相信,但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听凭大观园"迁"到北方去。于是,又有江宁织造府署西花

园说、摄政园说。大观园在江宁(今南京)的可能性似乎又比在苏州大一些。认为大观

园在南方、在南京的一派,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的种种蛛丝马迹。首先是《红楼梦》

里存在一些吴语,如面善(面熟)、老宅(老屋)、横竖(反正)、医生(大夫)、生

意(职业)、寒毛(汗毛)之类。其次是大观园里的自然景物,潇湘馆的竹子、路上的

青苔、红梅、桂花树,水里的菱、园中的芭蕉、餐桌上的鲜笋,都不像在北方。贾府中

有穿堂、花墙、花厅、竹桥,用的东西有手炉、脚炉、熟炭、火箱,饮食中的惠泉酒、

火腿炖肘子、酸笋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等等,都打上了江南风物的印记。

可是,十分遗憾,说明大观园在北京的证据更多。

在《红楼梦》里,到处都给人大观园在北京的感觉。《红楼梦》中的人提到南京、

苏州的时候,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苏州姑娘林黛玉进京,不像是进南京。后来林如海

病逝,贾琏送林黛玉回扬州奔丧,也不像是从南京回扬州去。如果从南京到扬州去奔丧

,凤姐和平儿就不会晚上"屈指计算行程该到何处"了。小说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

母闻信赶来,痛斥那将儿子往死里打的贾政,并扬言"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

回南京去!"如果大观园就在南京,"回南京去"又从何谈起?《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还提

到,宝钗问邢岫烟,把棉衣当在哪里了,邢岫烟回答:"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

。"

《红楼梦》中忽南忽北的描写,好像有意在要和红学家捉迷藏,一般读者是不费这

种心思的。只有学者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挨这种累。早在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就在他的

《红楼梦辨》中设了专节来研究"《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俞先生研究的结果仍是无法

肯定,却是有了如下无奈的感慨:

所以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

梦》是在南或是在北?绕了

半天的弯,问题还是问题,我们还是我们,非但没有解决的希望,反而添了无数的

荆棘,真所谓"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

这种无奈,充分表现出红学界在曹雪芹的"烟云模糊"、"故弄狡狯"面前产生的迷茫和失

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鸣,以及"内查外调",大多数的红学家终于克服了自己的迷茫

失落之感,站稳了脚跟,决定把大观园放在北京。江南方言、景物、风俗被解释成曹雪

芹对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一切主张大观园在江南的论据遭到了有力的反驳。谁知

到了七十年代,有人重新提出《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提出曹雪芹是在石兄的《风月

宝鉴》的基础上改成了《红楼梦》一书。并认为石兄心目中的贾府在南京,而曹雪芹对

南方的生活不太熟悉,他不能不按北京生活来加以描写。如此一来,曹雪芹就把大观园

从南京"搬"到了北京。于是《红楼梦》中出现了时南时北的混乱。这种说法一出来,而

且又和《红楼梦》著作权的公案纠缠到了一起,于是,大观园的"园址"又成了问题。

曹雪芹假若泉下有知,对此极严肃、极认真的大观园"园址"之争,不知当作何感想

?对于《红楼梦》里的地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脂评: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

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

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曹雪芹的本意就是"不欲着迹于方向",

"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在语言上也是忽南忽北,如脂评所主说:想这一个姑娘非

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似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人说话语气及动用照饮食诸类,

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无疑矣。(第三十九回)

《红楼梦》采用这种忽南忽北,"地北相兼而用"语言、景物、地点,可能有如下两

方面的原因:作者在江南、在北京都生活过,素材兼取南北,语言南北杂陈,此为原因

这一。作者不愿意使素材的来源太显豁,以避免某些"原型"的不满与反感,避免文字狱

的迫害,此为原因之二。

有专家注意到,曹雪芹的挚友敦敏在诗中提到曹雪芹的时候,不是说"秦淮风月忆

繁华",就是说"秦淮旧梦人犹在"。可见,敦敏知道,曹雪芹所回忆的繁华梦是在秦淮,

从未听说曹雪芹在北京有过什么繁华梦。后来,又有了大观园即随园说,虽然随园并非

大观园,但大观园在南方并未受到怀疑。

红学研究有所谓的“南北之争”。由于《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所以从乾隆开始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里,大家在看小说的时候,都在猜测,都在问:《红楼梦》里面写得这样富丽堂皇,里面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所反映的自然风貌,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这里历来有争论,出现两派。一派是北京的京派,一派是南京的宁派。依照吴先生的观点,《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还有文化特征实际上体现的是南方文化。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这个形象主要代表的是南方文化,林妹妹的气质、她高雅的文化背景都代表了南方文化。她的潇湘馆以竹子为衬托,潇湘馆周围是一片翠竹林,竹林在《红楼梦》里描写得很生动:“凤尾声声,龙吟细细”。竹代表的是南方文化。六朝时一本名著《世说新语》里专门写到竹子。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献之,是个大书法家,第二个儿子是王徽之。王徽之最喜欢竹子,他说别的东西可以不要,欣赏竹子是一天都不能少的。所以林妹妹是从南方文化陶冶出来的。竹子又代表一个人的气质、气节,而且很高雅。竹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称为岁寒三友,代表人的高贵品质。竹子只有在南方才能形成一片竹林,当然北方也有竹子,但长不好。前几年北京为了拍电视搞了个大观园,也搞了个潇湘馆,在潇湘馆周围也种了竹子,但竹子种了几年也长不好,又黄又瘦。林妹妹潇湘馆的竹子当然是南方的竹子,这是南京的一种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写到白雪红梅,说那天宝玉一早起来,天下了一场大雪,有一尺多厚。宝玉走过妙玉的栊翠庵去。栊翠庵正好长出十几株红梅来,梅花盛开,贾宝玉向妙玉讨了枝红梅。白雪红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风光。梅花是春天的梅,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开放,但北方的冷空气一来,又忽然下起大雪,这是南京才有的气象。北京气温很低,还是冰天雪地,正月里梅花根本开不出来。所以白雪红梅也是南京的典型的自然风光。另外第十七回里,元春元宵节省亲,到了大观园里。大观园里有山有水,还有船。元春还乘船到水上游玩,元宵节水上能开船也只能是南方。北京元宵节还冷得很,昆明湖、北海的冰有几尺厚,根本不可能乘船游玩。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自然风貌基本上都是江南的。《红楼梦》里面的还有很多地方点到南京。但曹雪芹很厉害,他写得真真假假,用的是“假语村言”。我们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很厉害,如果弄得不好的话就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抓住把柄。所以曹雪芹他是故意不写具体,写得具体,容易犯文字狱。林妹妹到京城里去,但他不说是北京,只说京中、神京,绝对不写北京。可是又说宁国府、荣国府的老家在南京,第二回里有一处写到,贾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这实际上写的是南京。

更典型的例子,《红楼梦》原来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十二钗》,这是个铁证,用不着争论。曹雪芹是在南京长大的,以南京的生活为基础,后来被抄家到了北京。小说是在北京写出来的,但生活基础在南京,关于这点,是不用争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在南京。这是南北之争的热点。现在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都在北京。周汝昌是天津人,生活在北京。以他为代表,他一定说大观园在北京。他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恭王就是恭亲王。他考证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把他的资料一看,原来周先生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恭王府是因为恭王的一个妃子喜欢看《红楼梦》,而依照《红楼梦》的大观园建造的。曹雪芹在康熙、乾隆时期,而恭王府建于同治年间,所以说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大观园究竟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说,从文艺创作来说,不必说一定在哪里,这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换一个概念来讲,如果说大观园的生活基础在哪里,那就可以探讨、考证。当时有一个有名的文学家袁枚。袁枚,字子才,曾作江宁县令,四十岁就辞官。他喜欢作诗,喜欢南京,看中了现在广州路到乌龙潭的园林,买下来。这个地方,原是曹雪芹家的,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来隋赫德又被抄家,园林就被袁枚买下来,取名为随园。随园的正门在珠江路的北门桥,西门一直到乌龙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广州路在当时是随园的一个很大的池塘,两边的山叫小仓山。袁枚《随园诗话》里有好几个地方讲到《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有的地方讲得不清楚,但有一个地方讲得很清楚:“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另外,“明义诗:随园旧址即红楼。”)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实际上就是他的随园。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家在南京。曹雪芹祖籍辽阳。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时,他祖先成为汉军正白旗的军人,随多尔衮入关,立了军功,进了内务府。后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的夫人成为康熙的保姆。康熙当了皇帝后,就重用曹家,任命曹玺担任江宁织造。曹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汉人,同时又是八旗子弟,而且是康熙皇帝的亲信。所以康熙皇帝派曹玺到江南做民族团结工作。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住在曹雪芹家里,他了解到明遗民以明孝陵为象征进行反清活动。康熙很有政治家的气派,写了“治隆唐宋”,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功勋超过唐宗宋祖。康熙写完后,交给江宁织造刻碑。这时已是曹寅任内。江宁织造原三年一任,但为了让曹家作民族团结工作,一直让他家做下去,曹玺做了曹寅做,然后是曹顒、曹頫一直作了五十八年,后因抄家而去北京。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

了解这一层关系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红楼梦》写的是有史实为根据的。《红楼梦》里写的东西都是当时大臣们家里无法比拟的。无论衣食住行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宝玉住的怡红院里都是进口货:自鸣钟、弹簧门等等,晴雯补的裘也是俄罗斯进口来的。吃的东西更不用讲,吃茄子要用十几种配料,十分讲究。这是为了招待皇帝,用的是南京最好的厨师。《红楼梦》第十六回,王熙凤与曹嬷嬷闲聊时写到接驾四次,与曹家的接驾次数相符。曹家在江宁织造府,就是现在的大行宫。后来大行宫小学造房子,挖地基,挖出了曹家花园、假山等遗物,地下的挖掘证明了吴先生考证的正确性。曹家在南京的遗迹一共有十三个地方,最重要的是随园与大行宫,此外还有江宁织造局工厂、家庙、明孝陵等等

若你读过《红楼梦》,又稍稍有点喜欢。那么,在秋凉的午后,正巧没有风,请你坐在露台的躺椅里,手边放杯茶,慢慢地、慢慢地听我给你讲《红楼梦》的事情。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为曹雪芹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我和曹雪芹,有知己之感。正因如此,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曹雪芹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曹雪芹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曹雪芹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曹雪芹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曹雪芹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曹雪芹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曹雪芹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曹雪芹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曹雪芹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

1、宝玉摔玉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刚看到林黛玉的那一刻,他就目不转睛的看着她。请把待遇看得害羞了。然后他慢慢的走近她,想要凑近跟她聊天,聊一些生活中的琐事。

两人在聊天中无意谈及关于玉的事情,贾宝玉觉得黛玉的名字里面也有一个玉字,就问道你的名字里面有个玉字那你是不是出生也带着一块玉?

黛玉被问得一愣,说:我没有那个东西响来,玉也不是一件俗物,哪能每个人都有,当时宝玉听了这话立刻将玉摔了出去,其他人看到玉被甩了出去,都急忙的去追赶。不得不说这个小故事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两个人的性格,也为两个人以后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

2、黛玉葬花

带雨伞花这个是文明显得反映出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她瘦弱多病的身体。黛玉葬花这一片段也被众人说好广为流传,更是被誉为一段佳话。

宝玉吃过早饭之后抱着《会真记》去浏览,他正看得起劲,突然一阵风吹来,把树上的花都吹落下来,落了一身,当他想把身上的花给抖下来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走路会糟蹋了这朵花,所以他就把这些花都起来放到了水池里,但是回来之后他发现还有很多花掉落在了地上,正准备去拾取,突然听到后面一阵声音,原来是黛玉来了。

黛玉说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很开心的跟他说我在这里浏览书籍,但是树上的花都掉落了,因为怕踩到它就把它放到了池上,你来得正好,顺便可以帮我把这些话都给移到池上去。

宝玉看到黛玉背着花锄,然后还拿着扫帚,当时就很疑惑黛玉这时开口了,说这花掉在水里不好会污染到水,而且外面的水很浑浊,仍然会把这些花给污染。我这里有一个花冢,可以把它给扫进去,聚在这里,然后埋到土里。他想来也是从土地开始生长。落地归根,将它放到土里被净化岂不是更好?

3、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当时家境贫寒,家里揭不开锅,然后凭借着自己和贾府的一点亲缘关系,就到贾府去讨要一些饭钱,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狗儿姓王,当时他的祖宗在城里当过小官儿,发过一些财,但因为贪图了王府的财产,然后就认了王家做祖宗。后来因为家道中落,然后刘姥姥和狗儿不得不从城里搬到乡下,因为家里的经济问题实在不足以吃饱下顿饭,所以不得不腆着脸面来到贾府寻求帮助。

扩展资料: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4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