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善良情感

如何培养幼儿的善良情感,第1张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互联系的体验,是后天学会的。幼儿期间是基本情感形成的开始,并处于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因而,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让孩子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为将来形成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一切良好的行为都产生于良好的情感。培养善良的情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重要方面。幼儿时期易感性极强,是情绪、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善良情感的好时机。

但是,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极为重视,却很少考虑到如何教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同情他人,培养善良的情感。幼儿园虽然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着善良情感的教育,但往往忽略了有计划、能持续地进行。而实际上,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情感内容会日益丰富。因此,善良的情感也不是通过一个活动或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巩固的。它需要多方面结合、共同影响,更需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地去培养。

一、用爱的教育激发善良的情感

爱是产生一切美好情感的来源。只要你对孩子付出了爱,他也会用爱来回报你,真诚的爱,是培养孩子善良情感的最好方法。要培养幼儿爱同伴、爱父母、爱老师和关心别人,是不能光靠几个故事、几句话就达到目的的。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设置情境进行爱的教育,激发内心的善良情感。

我们认为,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孩子,也许你看到这句话会嗤之以鼻,可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许多家长根本就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许多书籍都提到,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数都是任性、自大、对人冷漠、个性孤僻多疑,常常在同伴间进行攀比的。可见爱并非一味的迁就和宠爱,爱自己的孩子也是需要懂得如何去爱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呢?

1、爱妈妈的教育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们会认为,大人为他们付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教育。如“三八”节到了,为了对全班幼儿进行“爱妈妈”的教育,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我邀请了幼儿母亲来到幼儿园,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中过节。在安排制作水果拼盘的活动中,我别出心裁地要求孩子们在动手前先认真地凝视自己的妈妈一会儿,再对妈妈说一句表达感激的心里话,带着感谢的心情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亲手制作,并将第一口水果送到妈妈的嘴边。在场的家长们有的甚至泪水盈盈,而孩子们也似有所感,情不自禁地和母亲紧紧拥抱。活动在《我的好妈妈》歌声中结束。回家后,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妈妈的爱,有的孩子见妈妈下班了,赶紧拿拖鞋、倒水,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一些家长高兴地对我说:“我们的孩子懂事多了。”

2、同情心的教育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我们认为首先要爱孩子,但爱而不露。要给孩子体贴温暖,但同时也要防止其任性、娇气。我们不能让孩子习惯了被爱而不懂得去爱别人,不仅要让他们以为是自己给家庭带来了欢乐,还要让他感到是父母给了自己幸福。当孩子逐渐长大以后,家长不宜过多地将爱外露,更不要给孩子“特殊地位”。一家人对孩子过分热情,基至祈求央告,这样,孩子会毫不珍惜父母的情爱,也不会对亲人产生感激之情。二要教育孩子关心、帮助他人,抓住生活中的每个机会,及时告诉孩子应尽什么义务。比如在班级里有一些行动不便或者体质不好的小朋友,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不便,像搬椅子,系裤子等需要其他能干的幼儿来帮助,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让幼儿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帮助他们而不是以为这单单是一项任务。某个熟悉的小朋友病了,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并告诉他们小伙伴在这个时候是很不舒服的,他们不能玩耍,也会很难受,他们现在最需要你的关心。这样,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的心理,。三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感染力量。在童话,寓言中,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家长们在念给孩子们听的过程中也可以耐心地告诉他在寒冷的圣诞夜里,小女孩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冻死街头,丑小鸭因为相貌丑陋而遭到别人的排斥和嘲笑,年幼的孩子们自然地会同情他们的遭遇。四是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和行为,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孩子。老舍先生曾说过,他母亲的勤劳、善良、刚强给了幼小的他以“生命的教育”,以致先生的作品满含着对人民的同情和爱。

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儿,面对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爱迪生的妈妈每次都会耐心细致的回答,这些在外人看来就是不停的给别人添麻烦,而爱迪生的妈妈却一直认为爱提问恰恰说明了爱迪生很聪明、爱思考、思想活跃。

后来爱迪生上学了,没上几年学却被学校劝退了,原因就是他太喜欢问问题,常常因为问问题影响到老师正常上课,学校老师认为他是个多动症的小孩。

对于学校的这个评价,爱迪生的妈妈非常不满甚至喝校长争吵一番后领着爱迪生回家了,爱迪生的妈妈一直坚信爱迪生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有天分的孩子。

回到家后妈妈决定亲自教导爱迪生,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当到了学习时间,而爱迪生却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妈妈就站在家门前用温柔而坚定的目光看着他,直到他主动回家学习。

正是由于爱迪生的妈妈一直坚信他是一个聪明优秀孩子,并用持之以恒爱和“规矩”引导爱迪生,让他最终走向了人生巅峰。

在此过程中,爱迪生不但感受到妈妈的爱,也用妈妈的爱学会了爱别人;并形成了坚毅,认真的性格品质,而这都和妈妈的“恩威并施”脱不了关系。

现在新旧 育儿 知识太多,太多的敏感期和心理问题已经让宝妈们一个头两个大了,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其实很简单,关于孩子的教育无非是 情感 和性格两方面的培养。

· 即使长大了也要和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

我们先仔细回忆一下,上一次和孩子拥抱是什么时候,上一次亲吻孩子额头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拥着孩子一起看书是什么时候…… 曾经一个研究数据表明:父母们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碰孩子 ,比如,帮孩子换衣服、扎头发、带着他们睡觉等等。

​一旦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后,父母和孩子们的身体接触就会越来越少,其实孩子即使长大也不代表他们不再需要父母的拥抱。

· 赞美的语言对孩子很重要

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肯定和夸奖,是对孩子自信和感受爱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日本曾经做过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叫 “水知道答案”

由此可见,赞美的语言和恶毒的语言的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是不同的,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如此,正面积极的赞美才能让孩子在正常温馨的环境 健康 的成长。

· 家长应该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父母都能做到“陪伴”,但是能做到“高质量”陪伴的却不多,很多父母都对“陪伴”的理解都不够准确。陪伴孩子不是父母在家和孩子待在一起,各做各的,孩子自己玩玩具、看动画片,父母忙着自己的事情,或忙着玩手机,可能只有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父母才会来到孩子的身边,甚至有时候还会嫌孩子烦, “去去去,自己玩去,我忙着呢”

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是,父母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阅读、一起看动画片、一起玩外出游玩,并且和孩子进行讨论和总结,有始有终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样父母的付出和回报才会成正比。

· 送礼物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送礼物,很多父母都说 “送孩子礼物可是送了不少,孩子不需要的也送,需要的马上送,孩子的玩具和礼物都快堆满一间屋子了。” 通常这类父母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由于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的一种补偿;一种是对孩子总是“爱不够”就是不停的“买买买”。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对礼物和玩具免疫了,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孩子所获得的礼物都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

送孩子礼物,父母本身就是传递爱的方式,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当送礼物的过程没有了惊喜,孩子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父母的爱,也自然就不会感恩父母。所以,父母要选择特殊时刻或一些特别的事情送给孩子礼物,并且有必要的仪式感,让孩子懂得礼物的珍贵,家中开辟一个存放礼物的区域,让孩子能体会到礼物的意义。

· 家长要为孩子正确的服务

有些父母,他们的辛苦服务在孩子那里是接收不到爱意的,自然也回馈不到感恩。 父母对孩子的服务最根本在于帮助孩子做一些孩子暂时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比如:我们不能帮10岁的孩子穿衣服,帮助8岁的孩子吃饭,孩子对某一方的事情具备一定能力后,父母就不能再为他们服务了。所以孩子们在意的是在他遇到困难时父母伸手帮忙的行为,而不是事事包办,这会无形中否定孩子们的能力。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越多的正能量、越多的爱、越多的肯定,孩子的发展就会越正向越强大,也就更听信父母的话,父母也更容易管教孩子。

孩子的养育不单是“养”还有“育”,不是单单吃饱穿暖就是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了再教育也来得及。可是慢慢的就会有父母发现,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好管教呢?这就是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立威信”, 小到家规,大到法律 ,都是从小父母给孩子建立起来的。

孩子的性格培养是后天的培养,而且这种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会语言表达,那么孩子更多使用的就是肢体和眼睛,这时候主要就是在模仿,早起的性格培养和语言学习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进行的,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要有恩于孩子,父母尽量要自己带孩子,让孩子依赖父母。父母在满足孩子幸福感的同时,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足够的“依赖”,只有孩子足够“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才有教育孩子的资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威”。

· 父母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态度必须保持一致,态度不一致的家庭很容易让教育失败,是教育的大忌。 妈妈说学英语重要,爸爸却认为学英语没用;妈妈说先写作业在玩,爸爸却说上一天学太累了,先去放松放松回来再写……

如果家庭中的教育模式是这样的,那么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立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之间发生分歧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要多多沟通,共同学习 育儿 理念,无论私下有多大分歧在孩子面前还是要保持一致的,这样父母的“威信”才能建立起来。

· 父母要学会说“不”

很多父母都犯一个相同的错误,就是对孩子无底线的满足,看似对孩子爱意满满,实则就是变相的纵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熊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说“不”最多就是哭闹罢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再对孩子说“不”,那么等待父母就有可能是孩子一些极端的表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小孩子还没有形成“三观”,得到的 情感 和事物太过于容易,就会对 情感 和生活免疫,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市不合理的。父母适时对孩子说不,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 和孩子好好说话

在孩子犯错或者父母自身的情绪的原因,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会作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 跟孩子吼、对孩子打骂 ,通常做过之后父母又会对自己的行为分外后悔和自责。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仍然要保持严肃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才叫“立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才能产生影响,才能做到什么叫以身作则,什么叫榜样的作用。

· 家长也要以理服人

孩子虽小也渴望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而恰恰有一部分的家长“听风就是雨”,给自己的孩子贴上过多的负面标签,常常只看到事情的表明就给孩子“定罪”。为此不知道冤枉了孩子多少次,在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中,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一再降低,对父母越来越不“不服”。

一旦孩子发生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对事情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无论对错都要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了解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目的和动机,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在孩子面前“立威”。

小宝宝来到一个家庭后,两个人的世界,变成了3个人的爱的旅行。爱意满满的家庭,循循善诱的教导,“恩威并施”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导。

——————————

在 育儿 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情感态度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外研版英语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注重能力培养、涉及题材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会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同的德育素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二、注重培养师生情感,感染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如在课堂上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回答对了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课后给他们布置相对简单的作业,并尽可能地做到当面辅导。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试着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觉到我不仅仅是他们的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

三、抓住不同时机,进行情感渗透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很多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我会在教学这些词和句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我会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充分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此,我在组织课堂活动时,会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4、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利用课余时间,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兴趣,更能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如举办生日聚会、圣诞晚会、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学用结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一个孩子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学校生活,学校里接触最多的是老师。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就成为老师的肩负重任。常言说的好:上梁不歪,下梁方正。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表现积极的情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积极情感,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养成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的习惯。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

,旁征博引的口才等内在美的素质,以此来吸引学生,还应首先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教师的外在的形象,包括教师的神态、表情、服饰等。

  

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和情感方面都很单纯的孩子,教师的表情、言谈举止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力求把我们要教给学生的知识,通过言谈举止,神态上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情感通过自己的神态得到启迪,得到升华。当一个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时,老师喜形于色的一句称赞,不仅是对回答问题学生本人的鼓励,同时,老师的神态,表情也是对每一位在座的学生的感染和鼓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的服饰问题日趋重要。在调查“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什么样”的问题时,教师的着装与师德联系在了一起,被排在首位。教师的服饰应该展示出教师的个性。教师一方面面对是知识文化,一方面面对是社世不深的学生心地纯洁界的学生这就对我们的服饰有一定的规范性,要对学生有走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 服饰的款式,不应追求时髦。教师的服饰美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活经验少,判断能力差,模仿力却极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着装和服饰上切忌薄漏透,但也不应过于古板,一面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压抑感。因此,教师更需要庄重,真实朴实。举止端庄,文雅适度是就教师为人师表的一种表现,举手投足,都应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礼貌。

  

第二,要热爱学生。在学校里,学生搭补费时间是与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许多学生多老师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热爱父母。他们渴望的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希望老师态度平和,热情。更希望老师能象父母一样的喜爱,亲近和关怀自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给学生以生活上的关心,爱护,并随着交往的深入而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甚至充当“父母 ”的角色,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有困难是竭尽全力 帮助,有思想矛盾时循循善诱以化解,从而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2、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个性发展愿望的肯定,也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从“心理保健医生”的角度。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理解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民主和诚挚。

  

3、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依赖和鼓励的态度,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严格要求和有效支持,把“权威”和“导师”的作用,既运用表情,手势,语言等方式“无意识”地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一定有发展前途!通过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师爱能够激起学生吸取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人们常说,人是感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每个身心健康的人对情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有着本能的需求。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需求的原始意志使人产生的对情感的主观需求欲望,称为人的情感欲望。

人是群居性生活的动物。同许多的动物一样,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在主观愿望上有群居的需求,并且在主观行为上能够为了群居而协作。不同个体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是实现不同的个体群居在一起过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要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主观愿望上的群居和主观行为上的协作,就必须首先要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主观意志形态和主观意志状态上的沟通。要实现不同个体间主观意志形状上的沟通,就必须实现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形态和意志状态上的相互告知和相互理解。也就是说,只有实现了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上的相互告知和相互理解,才能够实现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形状上的沟通,才能够最终实现不同个体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只有实现了不同个体间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才能够最终实现不同的生命个体在一起进行正常的群居性生活。

人的情感功能系统,是大自然为人的生命个体能够产生原始的群居意志,能够把自己群居的主观意志形状得以积极地向同类告知,能够把同类的主观意志形状得以及时的理解而“专门设置”的一种生命机能形态。就是说,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功能上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不同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亲和”愿望,二是不同的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交流”愿望,三是自我的“情感表现”愿望。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情感亲和、情感表现和情感交流的行为中,能够获得情感器官特有的快乐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5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