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笔下有周芷若、李莫愁、李秋水等女子是因为爱情而走火入魔的。其中李莫愁是完完全全因为爱情而黑化,周芷若和李秋水多多少少是有些其他因素在的,例如周芷若的师父灭绝师太也是导致她走火入魔的重要因素。
首先来说说《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很多看多《神雕侠侣》影视剧的人都认为李莫愁是一个心狠手辣又杀人如麻的人,但是李莫愁并不是生来就是这个样子,她是因为爱情才变成后来那个毒辣的样子的。李莫愁本来是有心爱的男子的,李莫愁和那位男子还定下了婚约,结果李莫愁苦苦等待了几年后才得知那位男子要和其他人结婚了,李莫愁生气地血洗了婚礼现场,并且发誓要成为一位武林高手,杀尽天下的负心之人。
其次要说的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周芷若会黑化其实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方面就是因为对张无忌缺少安全感,第二方面就是她的师父灭绝师太给的压力太大。当初周芷若一心喜欢张无忌,但是灭绝师太一直不允许,还在临死前要周芷若发毒誓,以此逼迫周芷若不得与张无忌成婚。后来周芷若违背自己的诺言与张无忌在一起,但是小昭、殷离和赵敏都是与张无忌有情感纠葛的人,尤其是赵敏,在张无忌心中分量很重,所以周芷若才会慢慢变得心狠手辣。
最后要说的就是《天龙八部》中的李秋水,李秋水黑化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她的师姐天山童姥。李秋水当时和心爱的师兄无崖子结婚生女,结果无崖子却再也不理睬她了,于是李秋水便开始四处与其他男子厮混,还联合了丁春秋谋害了无崖子。
开始的《书剑》《碧血》没脱离传统武侠的范围,后来自出风格,但观念上仍是汉人正统,正邪对立的思想,儒家思想很浓厚,像《射雕》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然后《神雕》《飞狐》之后就有了道家之侠;接着《天龙》《倚天》之后,就把正邪、民族观念都看开了,也有了佛家的思想,把儒道佛熔于一炉;最后的《鹿鼎记》,彻底打破武侠小说的许多旧例,主人公基本不会武功,小说不再主写江湖而是朝廷、江湖、外国、邪教错综复杂,达到空前的思想高度后封笔不写武侠。下面附金庸本人的一段阐述——
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现代比较认真的武侠小说,更加重视正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读者不必过份推究其中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有些事实上不可能,只不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聂隐娘缩小身体潜入别人的肚肠,然后从他口中跃出,谁也不会相信是真事,然而聂隐娘的故事,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汉、满、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后来也皈依于回教。每一个种族、每一门宗教、某一项职业中都有好人坏人。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坏的大官,也有真正爱护百姓的好官。书中汉人、满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坏人。和尚、道士、喇嘛、书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品格。有些读者喜欢把人一分为二,好坏分明,同时由个体推论到整个群体,那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注:此处原为逗号。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的校对质量就这篇而言不怎么样,已经发现两处多半是的差错了,要知道这篇可是每部小说开头都有的,是“门面”哟。本文另有一处错误则非三联原版所有)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斗争;蒙古、满人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金庸先生的一系列经典武侠小说,都是具有连贯性的,而在这一系列武侠小说中也不难看出,金庸先生的创作思想历程,金庸先生在创作自己一系列武侠小说的时候,也有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
不仅在于作品的精巧度越来越高,缜密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进化的技巧,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的体现。金庸先生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名叫《书剑思仇录》,从这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对于武侠小说创作的稚嫩感,这本书的价值观判断并不明确,并且个人英雄主义依然笼罩在社会大环境之下。
而之后,金庸先生的作品像是射雕英雄传,侠客行,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众多作品,小说创造的技巧越来越高,写作手法也越来越精妙,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也更强。也就是从这几部经典的作品中,人们开始慢慢的认可了金庸先生在中国武侠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而金庸先生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从宏观的描述社会大环境开始关注小人物的世态人情,描写的情节也越来越细腻,而金庸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想也有很大的转型,他对于一些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以及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挑战,大胆的尝试突破传统印象的束缚。
他在创作的后期也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些英雄人物本身作为一个普通人该有的儿女情长,描写的情感更加细腻,也更能走入读者的内心。
“侠骨”与“柔情”
———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幅对联是一位书剑漂零的侠客在抒写自己的侠骨柔情,颇有点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惟恐情多累美人”的味道,其实这是金庸用他的十四部小说名字的首字组成的,虽不能说对仗工整,倒也颇能表现金庸小说侠而情的气概。
“情”与“理”的冲突恐怕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恒久冲突之一。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情”与“理”一直是被当作人性的两个方面来对待的,传统哲学围绕着对“情”与“理”的认识及其关系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如果能联系社会发展史来考察哲学发展史,就会发现一种很有意味的现象:在哲学上如果“情”能稍稍抬头,则社会往往显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反之则死气沉沉。
当然,中国封建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理”总是要胜于“情”,这在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常相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我们且不评说朱熹哲学如何把中国传统哲学彻底精致化,把封建道德的最后一点能量都挤榨出来,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向后期的标志之一,只是想借此说明“情”与“理”、“人欲”与“天理”在传统文化本体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金庸小说里,“情”与“理”主要表现为人的本真生命与道德禁锢的恒久冲突,具体说来就是爱情与俗常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小说既没有表现出脱离中国文化实际的滥情倾向,也没有做抑情绝欲的道德说教,而是合理地张扬了人的本真生命,对传统的禁锢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理”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或是讴歌富有现代意识乃至恒久的价值的爱情,或是提供认识价值,使人引以为戒,把传统的爱情赋予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从整体上看,金庸小说最大的成功之一是通过爱情描写而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毫无疑问,这种人生范式既是对传统的僵化、腐烂的人生范式的突破,又是一种诗意的人生,由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令狐冲与任盈盈、袁承志与温青青、陈家洛与霍青桐等人共同构建起的这种人生范式有着恒久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在一个禁锢封闭的社会里,敢于“携手走天涯”,本身就是对本真的生命之情的张扬,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在理想状态中一种诗意人生。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融“水浒”与“红楼”于一体的人生范式,既是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处的,又是为正统的封建观念所不容的,因为她把传统文化中符合人的本真生命的内在的合理因素张扬出来,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道德观念的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尖锐的冲突,并对其发生着撞击性的破坏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这一人生范式才对现在乃至未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之中,各人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无一相似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姑且把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分为理想型、补偿型、、未来型、庸俗型、变态型、无奈型、自由型七种模式。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型的爱情,其纯净程度几乎超越了爱情的基本组成要素----两性之爱。同时,他们的爱情又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俗观念、伦理道德乃至所谓的“正人君子”们对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爱情的扼杀,杨过、小龙女所经历的每一次人事惨变均不与此无关。杨过身世凄苦,自幼养成了愤激而又飞扬佻达的性格,蔑视俗常规范;小龙女自幼入古墓,不审“三从”,不懂“四德”,不谙世事,不存机心,几近老庄所谓的“婴孩”状态。如果严格地从当时的情景来考察这对“师徒”的爱情,就可以看到,这恐怕是人事间不带丝毫世俗色彩、功利色彩的最契合人的本真生命的纯洁的爱情。但当这一理论上的爱情被带出古墓时,因有师徒之分而遭到了黄蓉、郭靖、整个武林乃至社会的拒斥,使杨过和小龙女历经数次惨烈的分合。虽最后因二人为国拒敌立有大功而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这只是良好而又虚幻的愿望,最真实的还是他们遭受“迫害”的过程。
小龙女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了庄子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神人”之爱遭受了封建道德观念的残酷迫害,这就不仅仅具有社会层面上的“反封建”的意义,而且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反思了文化理想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为重塑民族文化本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黄蓉与郭靖的爱情最为现实,也最为动人,但其骨子里却充斥着道德的欺骗,是一种补偿型的爱情。
相对于上述的爱情模式,郭靖与黄蓉的爱情更具有认识价值。郭靖作为“为国为民”的大侠,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在与黄蓉的爱情关系上,却陷入了“情”与“理”的复杂纠葛。黄、郭之爱的传统观念上的真实性和文化理想上的不合理性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任你怎样活泼轻柔、聪敏灵慧的女性也奈何不了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不论怎样鲜嫩娇美、天趣盎然的感性生命永远挣脱不了僵硬冰冷、专横残忍的传统理性的铁掌,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应是一声历史的浩叹。
黄、郭之爱还浸透着传统的道德宿命意识。道德宿命意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深处,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大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构建和变化,一是秦汉时期,宇宙观、认识论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政治的核心;二是宋明时期,伦理本体、人性论是这一时期文化思想和政治理论的核心。宋明以降,这种伦理本体型的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为民风民俗、思维方式及广泛的社会心理,戏曲、通俗小说以及文言小说都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伦理本体型的文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当它内化为日常生活心理时,就不可避免地同迷信思想、果报轮回意识、消极退隐意识乃至“精神胜利法”等俗文化意识相融合,整合成道德宿命意识。
道德宿命意识是一种道德上的虚幻的承诺,在设定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本体乃至宿命的前提下,告诉人们只要恪守正统的道德观念就会获得应有的一切,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主要表现在其非现实性上,即使此生不谐,来世亦必可得,从而迎合了人们的懒惰、无奈人又希求精神胜利的深层心理,为普通的社会心理所接受。这种意识积淀入人们的审美心理,使之具有了真正的审美品格。
道德宿命意识具有极强的麻醉作用,牛郎、董永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证。如果牛郎被许诺得配仙女,董永被认定可娶织女,那么他们就会永远甘于放牛和做长工而不思觉醒,永远不会面对现实的悲剧性。郭靖作为一个万民敬仰的儒侠楷模,黄、郭之爱是以牺牲黄蓉为代价而对郭靖做出的虚幻的补偿,这一重要的补偿使郭靖的生活圆满起来,在他为国捐躯之后,人们只能唏嘘赞叹而无所遗憾。郭靖生前有艳福,死后有哀荣,他的道德付出得到了对等的补偿,人们觉得圆满而又自然,再也不会怀疑其中的虚幻性,如果没有这样的补偿,反而会觉得愤愤不平。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在这种虚幻的补偿中沉迷,在欺人与自欺中作了自了汉。
作为书生侠客的陈家洛颇似一位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他虽然没有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式的对事物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但他对于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选择、对皇帝的轻信、为救周绮之子而放掉乾隆皇帝等做法已证明他试图把传统的文化理想施诸现实之中,这说明他还是一个纯粹的书生。再加上他以献出爱人来换取乾隆的“反正”,就构成了这样的寓意:以文化理想来取代现实政治。当然,陈家洛作为本质上的书生在这“书”与“剑”的“恩仇”中只有失败,但却正是这文化理想之“书”对现实政治之“剑”的不断的殉难式的矫正才使中国历史不致沉落。
上面使陈家洛作为书生的强硬和永恒的一面。但他与香香公主的爱情却属于内弱型的爱情。他不选择武功高强、多谋善断并对他的事业会有帮助的部族首领霍青桐,而是爱上了霍青桐的妹妹香香公主----位柔弱纯善,满身花香但却只能成为他事业的累赘的姑娘,他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选择辩护,但他无法逃脱文化的限定:他对爱情的选择表现了传统男性文化品格中天然虚弱的一面,他试图在内倾的和谐中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来寻求男人的意义。
其实,最典型的恐怕还是《侠客行》中石清对爱人的选择。石清与师妹闵柔、梅芳姑同门学艺,梅芳姑深深地爱着石清,她无论相貌、人品、武功、诗文还是女红都比闵柔强出多多,但石清却选择了闵柔。梅芳姑对此大惑不解,并因此生出极大的怨恨,不惜抢走石清和闵柔的儿子作为报复。最后,机缘巧合,三人重新聚首,梅芳姑问起石清不爱自己的原因,“石清缓缓说道:‘梅芳姑,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梅芳姑听完以后,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能获得爱情,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太好,在后极大的悔恨中大叫一声,自杀而死。
中国的男人是虚弱的,这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的虚弱。陈家洛与石清的选择不是他们自己的偶然选择,而是由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的。中国内倾型的文化----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化----决定了中国男人惧怕征服外在世界,包括征服女人。当一个具有人格和意志力量的女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中国的男人往往感到惧怕,不敢通过征服对方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是选取了另一条捷径----即选择一个比自己更卑弱的女人来衬托自己的强大。
前些年,鉴于男人的卑弱,妇女界掀起了一股“寻找男子汉”的浪潮,标出阿兰德龙、史太龙、高仓健来,希图按图索骥,寻找出中国的男子汉,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当然,她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那就是发现满世界充斥着《围城》中的方鸿渐,其特征是:当太监不用作手术。
段正淳的爱情观似乎带有对爱情未来状态的思考,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应该属于未来型的爱情。
未来型的爱情和理想型的爱情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超越现实、民族和文化类型的爱情的终极状态,当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时,应不受民族、地域、文化等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考虑符合本真人性的爱情要求;而后者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爱情理想,受到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然而,未来型的爱情并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爱情,她是人类对爱情的超越性的渴望,是对爱情的终极状态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选择进步的爱情模式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如果我们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应该看到,段正淳与他的五个妻子、情人的关系并非庸俗的一夫多妻制的关系,应该说段正淳和她们之间主要是一种爱情关系。当然,这里边并不是没有调情和滥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新的因素,这就是段正淳对她闷都有着真诚的爱。据小说叙述,段正淳每见到他的一个情人,就把原来的情人忘掉了,就全心全意地爱这个情人,即使为这个情人去死他也不会犹豫。在这里,段正淳已经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不把爱情当作服务于现实利害的一种方式,哪怕是成全自己的道德形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爱情的审美感受之中,与现实功利绝缘。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无意去下一个完整而又周密的定义,只要捻出其核心部分就够了,那就是对异性的美的形式的感受,一切违背这种感受的爱情都是不纯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否定“专一”、“忠贞”的爱情,只是想说明,那是在现实的基础出产生的道德型的理想爱情,因为道德具有浓烈的审美特质,所以这种道德型的理想爱情自然就被看作是天然合理的。但是,必须看到,这远不是爱情的终极状态。
一夫一妻制的稳定的家庭观念符不符合法律,当然符合法律;符不符合道德,当然符合道德。然而,符不符合人性呢?肯定不符合人性。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就像其他社会秩序一样,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对人类异化的结果,是人类要进一步改进的对象。而今天的“专一”、“忠贞”的美好爱情,其本质也是私有制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不具有永恒性。爱情的“专一”、“忠贞”所具有的排他性,正是私有制的排他性在人的情感上的反映。
“专一”、“忠贞”道德型的理想爱情是美好的,具有丰富的现实合理性,但并不是永恒的。段正淳的爱情不一定具有现实的模仿性,但对爱情的思考却具有深刻的未来意义。不是吗,我们读完《天龙八部》,并不一定讨厌段正淳的“风流”,甚至还喜欢他的多情,这难道不透显出我们人性深处的潜在的渴望吗?
段正淳的爱情遭遇正显示出人类情感的避仄处境。段正淳对于他的妻子和情人,应该说主要的是爱,甚至是真诚的爱,只是由于现实中的秩序、规范和制度使他不能让每一个爱人都成为王妃,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和情人在爱情上的排他性使他无法兼有众美,因而能把他的爱情避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不要把段正淳的爱情看成是他对女性的贪婪的占有,他对她门的爱以及最后为她门而死的结局充分说明的他的真情与奉献精神。段正淳不能使他的妻子和情人满意,那并不是段正淳的过错,而是现实的过错,是现实对人异化的结果。反之,如果把段正淳和他的妻子、情人进行性别置换(如果现实允许),也一样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段正淳的爱情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夫多妻的庸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以令我们感到迷惑乃至恐慌,那是由于我们被现实所禁锢,很难感受到未来的美好;然而,它又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不仅在于在于它负载了对人类的爱情的未来状态、终极状态的富有悲剧意识的深沉的思考,更说明人性的活力是无法泯灭的,这也正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韦小宝的爱情是地地道道的庸俗型的爱情。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小农意识和流氓无产者意识,他出身妓院,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仅没有正统观念和传统美德,就连一般的是非观念也十分稀薄,因而,做起事来就不须瞻前,亦无须顾后,确实有点“无所畏惧”。所以,想从韦小宝的身上挖掘出什么高尚的爱情来,那是痴心妄想。他的女性、婚姻、爱情观大概是世界上最“实际”的,在他看来,妇女=妓女,爱情=占有,结婚=生殖。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什么伦理、道德、崇高、尊严,一扫而光,连赫赫皇宫都被他误认为是妓院(文化实质上确是如此),难道还能希望韦小宝看到什么庄严和神圣的事情吗?
当然,韦小宝的流氓无产者意识确实解构了某些僵固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是他在解构负面价值的同时更多地解构了正面价值。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属于“建设不足,破坏有余”的一类。对此,数十年来的历史和现实恐怕不只是令我们心有余悸,恐怕还要继续发悸。然而,金庸小说在探索国民性时对这一充满流氓意识的女性观和其行为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和批判。关于这一点,纵观新时期小说,都似乎没有完全达到这一高度。
李莫愁和康敏的爱情是属于变态型的。说其变态,仅仅是指其心理的变态,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正常的歇斯底里的破坏欲,而这种心理的变态正是由其文化底蕴所必然导致的。李莫愁的变态的爱情观实际上反映了不为我所有便要毁灭的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具体表现为极度的妒忌心理。在李莫愁那里,没有平等的观念,只有为所欲为的占有,没有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对别人的强制。当然,李莫愁试图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来解决感情问题,结果自然是玩火自焚。“问世间,情是何物?”当李莫愁唱着这首歌,在烈火中婉转而死的时候,她对爱情的追询从反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
康敏的爱情观更是大有意味。康敏实际上把爱情政治化,把一切居为己有,要做爱情霸主、爱情的独裁者,这与李莫愁的爱情如出一辙。她为得不到萧峰的青睐而耿耿于怀,更为段正淳的“负心”而怀恨在心,因此,她报复萧峰,毁灭段正淳。康敏要做男人世界和感情世界里的女皇,正是现实社会中的皇权思想在人的情感世界里的反映。
这种爱情的文化底蕴是小农意识,其实质是占有,导致心理变态的中介是嫉妒,结果是毁灭别人,更毁灭自己。我们从中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封建集权制的社会中,人们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是多么的契合、统一。
张无忌的爱情属于无奈型。说其无奈,是指他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在无可奈何中做出被动的选择,不仅爱情如此,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张无忌是个平民英雄,他尽管作出了惊天动地英雄业绩,但他骨子里还是平民,所以他注定当不了皇帝。张无忌的形象大有意味:没有自己的明确、固定、坚定的主张,尽管可能作出英雄业绩,但却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爱情选择上,张无忌也显示出突出的平民色彩,那就是敬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张无忌那里,这个“父母”和“媒妁”就是命运。不能说张无忌没有爱情,不能说他没有“抗争”,但他总是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命运的逆来顺受的奴隶。可以说,张无忌的形象在某些方面集中了平民百姓的特点。
令狐冲是金庸小说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他之所以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就是因为他超越了江湖意识,上升到了“自我”的高度,能够真正地不受江湖羁绊,能够真正地笑傲江湖。令狐冲是一个“潇洒”侠客,他看似没有萧峰那样的重大使命,也没有郭靖那样的生活目的,没有杨过那样的惨烈的经历,又没有张无忌那样的责任心,他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都可以不干,实际上他有自己的大使命在,有自己的大悲苦在。当然,使得那些“轻薄之徒”艳羡不已的,也许还是于他可以在女人堆里厮混,最后还能得以归老温柔之乡,享尽天年,但这些,都是“现象”的东西。
鉴于上面的论述,我们把令狐冲与任盈盈的爱情归为自由型。令狐冲与任盈盈不受正、邪观念的拘囿,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伴侣,有点现代的“自由”的的味道,但取得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无比巨大的!
噫吁嘻!诚如古人所说,“红衣脱尽芳心苦”。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以其绚烂的形式使亿万读者痴迷,然而,爱其“红衣”者甚众,得其苦心者几希。也许,只有“脱尽”这绚烂的“红衣”,才可见其良苦之用心!
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说:“英雄、儿女、鬼神为中国小说三大要素。”“武”与“侠”属于“英雄”的范畴,“情”与“理”属于“儿女”的范畴,金庸小说借助传统小说要素来充分阐扬了传统文化,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把传统引向了现实。这里并不是希求重建一个充满着“侠骨”与“柔情”的世界,只希望能在“侠骨”与“柔情”的浇铸中,我们的民族生活得更加坚强一些、美好一些。
杨康内心里是喜欢穆念慈的,而穆念慈对杨康心里是矛盾的。穆念慈在比武招亲中被杨康的英俊潇洒所折服,也许第一次印象影响他的一生。而杨康却对穆念慈不屑一顾,纯属于恶作剧取笑。因为他是金国的小王爷。
而真正使杨康改变人生的是亲生父亲杨铁心的出现,在杨铁心与金王爷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而穆念慈也要求他离开金国。杨康是包惜弱怀揣着嫁到金国,从小在金王府娇生惯养,享受着荣华富贵。现实点讲杨康怎么会跟从来没见过面的杨铁心走呢他开始说谎话,并逐步骗取了穆念慈的芳心,但几次穆念慈有危险他都舍命相救,为此他还杀了欧阳克。所以,他是从心里喜欢穆念慈的。
穆念慈是几次看穿了杨康,几次都被杨康花言巧语骗过。因为她己把杨康看做是一种依靠,以致于杨康死后她生下杨过后,和杨过独居。这也是穆念慈从小和父亲穆易漂泊生活养成的性格。
乔峰和康敏根本谈不上感情,康敏是马副帮主的夫人。乔峰是正人君子大英雄,不可以做这龌龊之事。马夫人是勾引乔峰,她自负美貌,想让乔峰拜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康敏婚前和段正淳相好,婚后和马副帮主龃龉,勾引白世镜白长老,勾引全冠清等等。她内心里也有喜欢乔峰的成份,但乔峰却没有喜欢过康敏。
金庸辞世,江湖殒落,我们无不追忆着那些植根于刀光剑影的江湖轶事,一再重述飞雪连天的光景。同年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上映,但金庸笔下的江湖是一个令人沉醉其中的武侠世界,而贾樟柯的江湖,在他的**语言里却有一条真正的江河; 在其导筒下的《江湖儿女》,没有黄金年代港产片的英雄传奇,或罪恶世界的情义两难,有的只是写实地呈现百姓为生活漂泊打拼的日常;那个无根迁徙的年代,你因为他跳进了江湖,他却早已离开江湖,有多少情和义,淹没在滚滚红尘中,际遇进退之间,江湖仍在,人面早已全非,她只是淡淡的说:你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你不懂。
**《江湖儿女》宣传海报
江湖变迁
**《江湖儿女》的时空背景从2001年开始到2018年结束, 以女人的视角见证江湖企业化的变迁。
在**《江湖儿女》中赵涛饰演巧巧
故事从一群在人在舞厅跳舞,到二勇哥带着两名国标舞者进场,让他们在场中央跳起舞来,暗示了现代化、与当地格格不入的潮流兴起, 这个地方似乎也无法幸免局势的转变,哪怕是讲究道义和规矩的江湖。
**《江湖儿女》剧照
**《江湖儿女》不乏导演前作的影子,男女主角黑帮大佬斌哥(廖凡 饰)与巧巧(赵涛 饰)的情侣设定, 是《任逍遥》(2002年)角色的变奏与延伸;跨越17年的《江湖儿女》可分为三段落,有别于《山河故人》横跨26年的未来预想,这次只把故事说到2018年。
**《山河故人》海报
**《山河故人》赵涛剧照
**《山河故人》赵涛剧照
前段是斌哥在麻将馆借关二哥摆平兄弟纷争。然而,随着后生日益上位,江湖规矩与道义靠边站,斌哥遭埋伏袭击,巧巧鸣枪相救并代为顶罪,在服刑的5年间,男人玩失踪。
**《江湖儿女》剧照
**《江湖儿女》赵涛霸气开枪剧照
第二段是巧巧出狱,惊觉人事全非,江湖运作企业化, 她从熟悉的山西渡过三峡往找故人斌哥,凝望大海远山,渡轮的广播宣告百姓随长江流域迁徙,眼前美景将化成水底遗迹,呼应着《三峡好人》的情景,而《江湖儿女》则是为谋生计,骗徒手法层出不穷,一个女人只得靠蒙混行骗,千里迢迢才发现痴心付出。
**《三峡好人》海报
**《三峡好人》赵涛剧照
贾樟柯的江湖,其实不像江湖,或者说我们所熟悉的江湖犹如金庸小说里的快意恩仇,徐克导筒下的“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这里也没有一人有《教父》万人之上的气场,没有港产片中《古惑仔》的横行街头。 **的江湖,恰如三峡大坝的水位上升,一路走来的故人,始终没有跟上变迁,反而往下寻底,怀念今日已不复见的江湖道义。
**《教父》海报
**《古惑仔》剧照
最后,巧巧独自回到山西,重操旧业开麻将馆。 在贾樟柯的**世界里,如画似诗的镜头底下,始终聚焦于边缘的基层个体,反映社会群象,当情与义都 给 江湖变迁中的洪流冲掉,剩下只有唏嘘。
**《江湖儿女》赵涛和廖凡剧照
情深
**《江湖儿女》英文片名是Ash is Purest White,意思是熬过高温、燃烧的灰烬最干净,巧妙地对应着三场男女主角的对手戏。首先是两人走到能远眺火山的荒野,斌哥教巧巧开枪,男人说有人就有江湖,巧巧断言自己非江湖中人。
**《江湖儿女》剧照
第二场是旅馆对质说旧情,巧巧象征式跨过出狱火盘洗晦气,斌哥自言已不是江湖中人;最后是重回火山下的荒野,历尽沧桑的巧巧已是江湖大姐,口说没爱就不恨,伴随《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的歌声,仍叩问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看着片尾闭路电视的画面影像,面目模糊随时被删除,好比香烟燃尽时尾部的烟灰一样情深,亦难逃灰飞烟灭,教人不胜感慨。
**《江湖儿女》海报
巧巧作为大哥的女人,初始清纯带点任性,不认自己是江湖人,只想和爱人远走高飞,去做点小生意,然而一连串的变故哪还容得下原先的梦想发光发热。巧巧性格泼辣,跳舞、拼酒样样来,看见斌哥落在舞池上的枪也没吓得花容失色。 万万没想到,巧巧有天竟会靠这把枪救了斌哥一命,也让自己走向不一样的人生。
**《江湖儿女》剧照
但巧巧终究没有选择去新疆,因为她忘不了斌哥。因为斌哥在出狱以后, 不再像以前当大哥一样拥有以前的权力且顿失经济基础,这使得他在江湖甚至社会中里都没有立足之地, 因而不得不寄人篱下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但当他们把话说开以后,斌哥帮出狱的巧巧跨火盆,不能说破的感情伪装成了情义; 而贾樟柯对于这几场至关重要的对手戏也都给予演员最大的发挥空间,用长镜头拍摄好让情绪的乘载不至于被截断,再加上以上的铺陈,**的长镜头是个人看过感情内蕴最饱满的**段落之一。
**《江湖儿女》赵涛和廖凡剧照
只是如果没有情深以对,一时的台阶下之后却可能造成日后的怨恨。 落魄的斌哥最后竟然成了残废,没有依靠因而被巧巧收容;当他问她为何对她没有感情了却愿意收容他,她回答因为江湖讲的就是一个义字,斌哥已经退出江湖了所以不懂。
**《江湖儿女》廖凡剧照
再次回到麻将馆却历经种种羞辱的斌哥,从巧巧的回答中得不到情感的回应,面子挂不住于是只能黯然离去,只留下一笔巧巧根本就不在乎的金钱。也许贾樟柯在写实和魔幻的融合上,还没找到一个能让大多数观众满意的表现手法,但当剧情走到这一步时,却深刻地呈现了人们生活中对生活逐波随流以及对情感羞于启齿所造成的遗憾。 因此贾樟柯虽然表面上拍的是江湖,但实际上呈现的 确是 人在江湖的无奈;有一版的海报广告语写着“情深义重”,然而剧情发展至此实则为以义重掩饰情深。
**《江湖儿女》“情深义重”海报
义重
江湖在哪里呢?以前跟兄弟豪气喝酒,把各种烈酒倒入如五湖四海混在一起的那个大红盆,今日已变成出狱后用来跟巧巧洗尘的火盆 。在《江湖儿女》中,特别喜欢这个细节背后的含义,江湖很大,江湖很小,甚至相当渺小。 巧巧重复三次经过了同一个地方,第一次她是黑道大哥的女人,手里有枪、心里有他的斌哥。到第二次,她是形单只影,容颜落魄的阶下囚。最后一次,她已过尽千帆,迎接半身瘫痪的斌哥,打算回乡终老。
**《江湖儿女》剧照
**《江湖儿女》剧照
刑满出狱之后的巧巧,手里没有枪了,她来来去去只有握着一支矿泉水。打人、求人,还是骗人都没放开,既倔强又显得软弱。为斌哥受罪不亢一声的她,后来居然也做起诈骗抢劫、骗吃骗喝的勾当,大庭广众跟人破口谩骂,她不怕丢脸了。但斌哥不想回乡下,就是怕丢脸; 被人们歌颂的,如魔幻般的黑道情愫,渐行越远,就只存在于反复重播的**里,越唱越走样的流行曲中。
**《江湖儿女》赵涛和徐峥剧照
再或者她的斌哥早已经横死街头,余生只是火山死后的灰烬。他说:知道为什么我会回来找你吗?因为你是唯一不会笑话我的人。 当年他有的是大爷气派和器量,黑道大哥不记小人过,虎落平阳的今日,却斤斤计较别人的冷嘲热讽,冲动赌气。 三十年河东,没有斌哥期许的三十年河西。那个教会她什么叫世途险恶,盗亦有道的黑道情人,再没有昔日那份气魄。别后重逢,恍如隔世,他却只是一个酗酒窝囊,记挂昔日气焰的老江湖罢了。
**《江湖儿女》剧照
相信就会看见,讽刺的是,她对斌哥当初存有的信任,换来的是他的变心,连出狱见一面都不肯,只愿躲在新欢背后,等待荣归故里,拿回应有的尊敬。说穿了斌哥所谓的江湖,不过是派头、权力,那只是形式上的江湖,过了十多年也就不见得管用了。 她对斌哥始终不离不弃,相敬如宾,是独自追忆着当年的情,也是守着今日的义。没有江湖了,但行走江湖的人,在不义的时代还是要讲情深义重的。
**《江湖儿女》剧照
歌声诉心情
**《江湖儿女》穿插多首经典老歌,以舞曲呈现青春岁月的尽情挥洒,用情歌诉说男女的相遇与别离。 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再出现,歌词“为什么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唱岀巧巧的心声,当歌舞团表演时,巧巧坐在台下跟着唱,让人相当不舍与感慨。 爱要重来,谈何容易?爱情的第二次敲门,未必是热烈拥抱、故人犹在;第三次敲门,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更可能看到人最不堪的一面。
**《江湖儿女》赵涛海报
还有**几次衬着《男儿当自强》前奏的鼓声,我们彷佛看见巧巧从来不如外表的柔弱,不论面对装作仁慈的小偷,抑或对她起了色心的摩的司机,同样狠狠地还击。
**《江湖儿女》剧照
故事以歌声述所这心情,见证爱情靠不住后,女人如何坚强继续生活。 巧巧与斌哥奉节一别,大可跟着假装想去开发探险旅游的男人远走高飞;可是她没有,而是选择中途下站。巧巧在暗夜中步行,亲眼见到了异象,是否是外星人降临不得而知,可是却呼应了巧巧之前相信外星人存在的言论。
**《江湖儿女》剧照
了情也了恨
男人大多时候是健忘的,斌哥握着巧巧的左手,说这只手开枪救了他,巧巧回说自己不是左撇子,让全场观众都笑了。而斌哥脑出血,最终还是回到故乡让巧巧照顾,只因为他坚信巧巧是唯一不会看不起他的人。
**《江湖儿女》剧照
斌哥问起巧巧对他有没有恨,似乎忘了这些年巧巧没有结婚,是怎么过生活的?巧巧推着轮椅,强忍泪水说:我对你无情,也就没有恨了。 我当时听到这句话思索很久,巧巧是用疏离来让自己不要伤那么深、痛那么久?还是用不离不弃却藏有怨怼,引起斌哥的愧疚,甚至是在折磨他呢?答案应该是前者,毕竟巧巧如果要折磨这个曾经背弃他的男人,大可弃之不顾,或是让兄弟给他好看,也犯不着替他找医生,还做菜给他吃。
**《江湖儿女》剧照
片子从头到尾没从角色口里说出一次“爱”,巧巧收留斌哥讲的不是小情小爱, 她毕竟是江湖人了,重视的是“义”,而不再是少女时期盼望的你侬我侬,相对是很知分寸、令人尊敬的。
**《江湖儿女》海报
结语
整体而言,**《江湖儿女》明明说着变迁中江湖,却少谈大事,只谈江湖儿女的情深义重。 **里的时间让人蜕变,淹没在长江两岸的地方,已经道明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变,但一个感情仍在,一个气焰仍有,但是周遭早就不同,斌哥依旧保有老大的脾气,巧巧依旧对斌哥有情有义,或者入**里所说:肝胆相照,是为江湖,情深义重,是为江湖 。然而江湖变了,人也变了,不同的是,江湖变迁中有人一沉不起,有人从此开始第二人生,有人心系江湖却失却了资格,有人无心江湖却成了江湖中人。
**《江湖儿女》廖凡海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