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情感因素 包括哪些方面?

正情感因素 包括哪些方面?,第1张

1、爱情方面:忠诚、信任、理解、包容。

2、友情方面:真诚、理解、互助、真实。

3、亲情方面:互敬、互爱、宽容、善美。

相关介绍:

情感因素是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就可以使人产生亲切感。

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相反,正面情绪益于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多修炼自己,凡事往好处想,而且增正面情绪可降患心脏病风险有益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基本情绪的种类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

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人的情绪又天生也有后天控制的成分。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情感客观的方面:生活现象中蕴含了情感,人的大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

情感的个体差异

情感的倾向性

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和为什么会引起,它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关。比如憎恶的情感,如果它指向危害国家利益,破坏国家财产的人和事,那这种情感就是高尚的情感;如果把这种情感指向批评过自己缺点的人,或在能力和人品上都超过自己的人,那这种情感就是低下的情感。评价同样一种情感,要分析其倾向性。

情感的深刻性

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程度。能深入地渗透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感就是深刻的情感。人的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舞台上的时装表演时所产生的情感,即美感,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而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来看演出,这时他表现出的情感即是快感,就是一种肤浅的情感。两个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并相濡以沫的情感是深刻的情感;而萍水相逢或酒肉朋友之间的情感,则是肤浅的情感。同一种情感能深入地体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正性移情

该术语描述主要由任一形式的爱组成的移情反应。

  这是指在病人偏向于他的治疗师(分析师、精神病医师或心理学家)时,热爱、喜欢、信任、多情、爱好、关心、奉献、爱慕、迷恋、激情、对欲望的渴望或尊敬、非性爱的、非浪漫的、温和的爱的形式有利于工作联盟。

  另一种正性形式是在病人爱上分析师的时候。这种在治疗中出现的爱同真实生活中的爱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病人爱上她的分析师或治疗师造成了多种困难。在这些阶段要达成工作联盟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对处于困境中的病人深思熟虑、考虑周全,而且仍然继续从事分析的任务。或许这一富有同情心的分析态度、克制的人性和坚定如一不会在其它时间这样绝对由必要。

  病人的移情之爱总是成为一种阻抗的来源,可能通过病人的迫切需要和即刻满足的渴望对抗分析工作,病人失去对顿悟和理解的兴趣。

理想化也是其它种类的正性移情。

负性移情

  指明移情的感受以任一形式的恨、恨的原形和派生物为基础。可以借助憎恨、愤怒、敌意、不信任、憎恶、厌恶、勉强、怨恨、讽刺、嫉妒、讨厌、轻蔑和恼怒等得以表达。负性移情总是出现于分析中,尽管它常比正性移情现象更难揭示得多。不仅病人对之加以防御,分析师自身也同样(即反移情)。

  在分析早期负性移情反应的出现较早期短暂的移情之爱引起更多问题,在治疗早期形成可靠工作联盟之前,敌意和愤怒引诱病人见诸行动,于是分析过程中断。

  然而一旦工作联盟已经建立,负性移情的出现可以是治疗进展的一个重要迹象。只要存在一个好的工作联盟,移情中对童年早期人物的敌意和憎恨的再体验是分析工作一个最富有成效的阶段。

  在其它方面,负性移情也经常用于防御的目的-----作为对正性移情的阻抗。一些病人特别是同性别治疗师的病人之所以会挖掘出他们敌对的情感,是因为他们使用这些情感作为一种对爱尤其是同性恋情感的防御。对分析师的性的情欲化情感也是负性移情,因为它们也使分析过程终止,病人只希望自己满足。复杂因素之一是治疗师的反移情可能卷进来以阻碍一些憎恨形式的进展和识别。我称此为"分析师的阻抗"。

  认识到恨不是针对医生或分析师是很重要的,他是对来自于早期经历中爱的情感的阻抗。

  持久的负性移情总是表明负性移情是隐藏的,而非不存在。

  为帮助病人详尽阐述这些过去的情境并消除其敌对的移情,我们须试图指出病人所感受到的对我们的敌意来自于他的早期经历。这一工作的可能性极大取决于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的状态,他的反移情和阻抗。

  弗洛依德对反移情不如他对移情概念的理解那般透彻,不过,他仍指出:对治疗师来讲,产生反移情的倾向给了治疗师有用的提醒,即这可能暗示了自己内心的所想,治疗师应该明白,病人是在治疗情形下对治疗师产生爱的感情的,这并不是说他本人如何有魅力,如此就更没有理由为病人产生的情感而沾沾自喜,相反,治疗师应该将之排除在分析情景之外……。弗洛依德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治疗师才能具备觉察移情-反移情的能力。现在心理分析则有另外的看法,一般认为:反移情在治疗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治疗师必须通过察觉自己内心中的微妙反应来理解病人内心中的真正冲突,往往发生的情况是:治疗师反应越强烈、越尴尬,就越能反映出病人内心蕴藏的关键性冲突。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一、情感教育的“单向度”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这种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视使得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关切点。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实际上是沿着两个向度进行的。第一个向度是对整体性情感的关注。这种关注涉及到的是诸如:何为情感情感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开发情感的价值怎样培养情感等等,这是从普遍性的视角来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向度是对那些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如同情感、幸福感、秩序感、敬畏感、安全感、责任感等。这一向度实质是把情感教育细致化和具体化了。因为仅仅从整体上进行情感教育还带有很大的空洞性与抽象性,只有从一个个具体的情感人手,才能让情感教育更具生命力。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对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视角大多指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正性情感,而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专门的关注。这一点在朱小蔓教授论述“基础性情感”的开发与教育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她说:“随着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逐渐深入到那些个体生命中综合性的、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的基础性情感,重视对生活中真实的、可直观的、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情感作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很显然,对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和开发仅仅是基于它们“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以及它们“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而这些具有发展性价值的基础性情感显然只是指正性情感,而绝不是那些具有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

情感教育之所以会对正性情感给予特别重视,而忽视了对负性情感的关注,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在很多人看来,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而情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要在学生身上发展情感品质。这种情感品质的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内化情感品质,换言之,学生本来就缺乏某些情感品质,而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把某些情感品质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去,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体系更加丰富;二是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或能力,这是指学生的情感还处于低水平,情感教育就是让认知服务于情感的发展,即让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提升。在这两种情况中所提到的情感显然也只是指正性情感而言的。因为第一种情况中要内化的情感品质不可能是内化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而第二种情况中所提升的情感也只是指处于低水平的正性情感。如果是负性情感。显然无须提升而是要想方设法加以消除。其次,认为正性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某些积极性道德行为,即“当一个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就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既然学生产生偏爱的立场与定向的行为是与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关,所以要让学生的立场具有正确性以及行为具有道德性,就应该要让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情感,即正性情感。相反,如果体验到的是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其立场与行为显然会偏离正确性与道德性。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立场与道德行为,所以情感教育相应地要关注正性情感。最后,在一些人看来,负性情感通常是与阴暗、消极、负面等相联系的,正性情感是与积极、正面、光明等相联系的。而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又要提倡积极、正面、光明的一面,极力避免阴暗、消极、负面的方面,由此,情感教育中突出正性情感而忽视负性情感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对正性情感的重视和对负性情感的忽视,使得当前的情感教育走向了“单向度”倾向。今天的情感教育要么是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要么是谈怎样去提升与增长既有的情感,而对于学生的负性情感却避而不谈。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基本的理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既有正性性质的,也有负性性质的。如果只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而忽视学生的负性情感,这既不利于我们对情感教育作出全面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而最深层的缘由则是因为学生的某些恶行正是植根于负性情感。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到引起这些恶行的根源。换言之,要确立到底是何种负性情感导致了学生恶行的出现,从而对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以达到最终杜绝和摒除恶行的目的。

而在目前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很多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恶行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大多只是把这些恶行简单归咎于学生的“邪恶”本性。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是一个具有“幽暗人性”的人,即他们的深层本质就是危险的、邪恶的,他们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们经常把小孩看成是‘小鬼’,天生就带着原罪,内心深藏着仇恨。”对于这些由“邪恶”本性导致的恶行,教育当然要进行干预。那么,如何干预才能使他们出现善行呢一般来说,基于对学生“邪恶”本性的认识,教师无非就是采取诸如控制、抑制、训导、纪律、惩罚等规训式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放弃恶行。诚如马斯洛所说:“儿童主要是些充满破坏性、进攻性和敌对的小动物,人们必须用纪律和惩罚来约束他们,这样在他们身上才会出现少许的善性。”当用这种规训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他们的恶行是否会得到彻底的矫正呢法国思想家居友说:“如果一种罪行可以通过物质上的惩罚而获得赎补,如果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身体上的痛苦来处罚恶的行为,那就像教会的纵欲可以用来缝补皇冠上的裂缝一样方便了。不!所做的只是做了而已,但道德上的罪恶却依然存在。”显然,这种规训式的教育干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功式教育。因为学生对这种教育干预产生的很可能是一种憎恶与反感心理,他们尽管慑于教师的权威而放弃了恶行,但这只是一种“免而无耻”的暂时性选择,而根本无法达到“有耻且格”的高层次境界。马斯洛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有足够的事实把大量所谓的邪恶归咎于身体上的疾病和人格上的缺陷,归咎于人的无知和愚昧,归咎于人的不成熟,归咎于败坏的社会机构和江河日下的世风。但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事实来肯定到底有多少邪恶可以归到这些因素上去。众所周之,邪恶可以通过健康和治疗、知识和智慧、年龄上和心理上的成熟、良好的政治经济以及其它健全的社会习俗和体制而逐日减少。但到底减少了多少呢这些措施能把邪恶减少到零吗现在确确实实可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拒绝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人的本性就其本质而言,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主要地和根本上是邪恶、有罪、刻毒、残忍、暴虐、凶狠的。”显然。马斯洛认为把人的恶行归咎于人的本性是搞错方向了。而由此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是根本无效的。那么,学生的恶 行是源于什么样的动机呢

实际上,学生的恶行很大一部分只是一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原发性动机行为。这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是源于自身所受的某种伤害、体验到的某种挫折或者说是自身的某些利益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当学生经历这些伤害与挫折后,就会产生某些消极性的情绪体验,从而生发出某种负性情感。而这种负性情感充溢在人的内心时,人都有一种想宣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宣泄往往伴随着某些恶行的出现。如怨恨是一种负性情感。怨恨情绪产生后,学生有着一种发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发泄并不会直接地针对怨恨诱因,而大多是采取间接的破坏性或攻击性等恶行来实现的。马斯洛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他说,人的敌意情绪“极有可能是出于失望、遭到拒绝、孤独以及那种害怕失去尊重和保护的心理,换句话说,都是由于他们的基本需要受到阻碍,或者由于他们感到了这种受阻所带来的威胁,而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就有一种仇恨或伤害的冲动”。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恶行并非源于其“恶本性”,而是植根于某种负性情感时,那么,我们就找到了对学生的恶行进行教育干预的“钥匙”,那就是在教育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或者采取理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化解这种负性情感。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唯一能够从根本上摒除学生恶行的教育措施,这也是情感教育必须要关注负性情感的根本要义之所在。如果情感教育放弃了对学生负性情感的关注,那么对于那些由学生的负性情感所引起的恶行,我们很可能就会错误地归咎于其他原因,这就使得我们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所以,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寻找到摈弃其恶行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与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既要在学生身上发展出善行,也要消除他们身上已有的恶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正性情感,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而只有两者同等重视,才是一种全面性的情感教育。如果只看到了在学生身上发展正性情感从而产生善行的增力效果,而忽视负性情感衍生恶行的减力作用,那么,情感教育所带来的增力效果必然会被负性情感的减力作用所抵消,这就使得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这种情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单向度”之人。

三、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应有之策

1 要懂得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如果不知道学生积聚了负性情感,情感教育就无所谓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问题。当前情感教育缺乏对负性情感的关注,其中也与教师难以识别学生的负性情感有关。所以,懂得识别负性情感是情感教育能够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呢一般来说,从身体状态和行为举动两个方面来识别是最常用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说:“情绪一词的含义在于,情绪是情感;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身体状态变化主要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眼、嘴、鼻、眉、脸色等)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或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身体状态。如通常出现的皱眉、出汗、脉搏的增快、双目圆睁、肌肉紧张、脸色苍白、怪叫、悸动的或颤抖的感觉、身体避开(疏远)以及一些紧张的面部表情等。如愤怒感表现为扭曲的嘴唇、绷紧的面部肌肉、咬牙切齿的动作等;行为举动主要是由负性情感引起的某些异于正常情况的动作等。如怨恨感出现时往往会有迁怒动作、诋毁或贬低性举动等。所谓迁怒动作主要是泄愤、攻击、破坏等;所谓诋毁或贬低性举动即把高贵的价值或特质诋毁或贬低为是低贱的价值或劣质,而把低贱的价值或劣质想象性地看成是高贵的价值或特质。出现这种举动是因为学生自己未能获得自己心仪的高贵价值或特质,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他选择对高贵价值或特质进行诋毁或贬低。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学生出现了怨恨的心态。识别负性情感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动判断出学生是不是出现了消极性情感;二是对这种消极性情感再作出细微的辨析,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感,这一步骤需要较高的技巧。

2 要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由于负性情感会导致消极性的后果,一些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禁止学生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对学生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更是加以训斥与责骂。如一些教师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愤怒感、怨恨感等,会如此呵斥道:“你不要在我面前表露出你的愤怒与怨恨!”教师的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学生被迫隐藏自己的负性情感。其实,高明的教师在情感教育中不但不禁止学生表现或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而且还会鼓励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加以表现或宣泄。为什么呢首先。让学生自由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有利于找到情感教育的“着力点”。因为情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只有从学生的这种实际情感状况出发“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情感教育的明显效果。而学生所表现出的消极性f青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如果禁止学生表现其真实的情感状况,学生就会刻意地对自己的负性情感加以隐瞒,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只是虚假的情感现状,这就使情感教育的“着力点”陷入了盲目之中。其次。情感表现或宣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表现与宣泄一味加以压制,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身心上的疾病。而“任何真正的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个人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这就是说,任何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背离神经病的方向而向健康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所以,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能够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3 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这种干预主要是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生发的内外条件,提供某些教育策略,让负性情感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消除负性情感滋生的教育策略。一般来说,负性情感的滋生是由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基础通常是指外在的伤害性因素、挫折性环境等。心理基础一般是指性格特征,如勇敢或怯懦、自信或自卑、宽宏大量与心胸狭窄等。像怨恨就是由社会基础(伤害性因素)与心理基础(软弱无力)两者交互作用而生发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伤害性因素,怨恨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外在土壤。而有伤害性因素却未必会产生怨恨――如果学生是一个强者,因为,他会对伤害者做出即时的反击,不满情绪被宣泄出去了。而如果他是一个软弱无力者。他就缺乏即刻回击的勇气,不满情绪只能隐忍在心,变成怨恨。其实,在负性情感产生的两大基础中,心理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同样受到伤害,有些学生会产生愤怒感、怨恨感,而有些未必会产生。这其中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所以,情感教育要从根本上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心理变得强健,从而能够承受各种外在的伤害或挫折。教育干预的第二个方向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的消极性情感得到理性的宣泄或疏导。如对于学生的忧愁感,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性社区,提供倾听者,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倾诉。倾听者则通过安慰、开导、解释、移情等形式来帮助忧愁者。另外,提供学生合适的发泄场所也是消除负性情感的较好方式。这主要是针对学生内心积聚的不满、不平之气而形成的负性情感,如愤怒感、怨恨感、报复感等。像目前一些学校特意设置的情绪发泄室就是针对这些负性情绪的宣泄而言的。在发泄室中,一般会设置一些替代物,如橡皮人、沙袋、抱枕、塑料袋等,让学生在发泄室中对橡皮人进行拳打脚踢、大声叫骂或者胡乱涂抹等,以达到宣泄不平情绪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杨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96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