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到《雾都孤儿》时,我突然觉得鲁滨逊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与险象迭生的大自然作斗争要比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挣扎好太多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猜测,这部小说肯定是在讲一个孤儿如何在雾都伦敦摸爬滚打的故事。
然而,我只猜对了一半,因为它不仅讲了一个孤儿的故事,而是奥利弗和他姨母罗斯两个孤儿的故事,再从贯穿小说整体的内容来看,狄更斯是在讲这世界上许许多多孤儿的故事, 孤儿奥利弗•特威斯特曲折离奇的人生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故事中的一个而已。
小说中,英国政府设立的济贫院仿佛不是一个帮助贫困人群摆脱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机构,而是一些人瓜分公共财产,欺凌弱小的便利商店,让这可恶的行为,扭曲和压抑了每一个渴望被世界温柔以待的贫苦之人,放弃了对社会最后的一点希望。
02
奥利弗落入一个又一个人间地狱,让他失望于人性,毁灭于现实,可是他始终守护人性之善,没有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所吞噬,实在难能可贵。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他的坚持终将获得上帝的垂怜。
在穷凶极恶虚假伪善的济贫院里,从奥利弗出生开始就被活着的人厌弃,因为“ 从此教区又添了一张嘴,增加了一个新负担。 ”
一个人的童年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而奥利弗却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里,刚出生失去母亲,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成了一个无人怜爱的孤儿,饱受恶人欺凌,坠落人间地狱,在济贫院里,他没有一顿是能够吃饱的,他没有一夜是能够睡踏实的,命运对他是不公的。
济贫院为了极力摆脱这张吃饭的嘴,把他送给殡仪员索尔贝里做下手,跟死人和棺材打交道。
他又落入另外一个人间地狱,因为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即使索尔贝里太太是把狗吃的残羹冷炙给奥利弗作为餐点,她都会无比心疼,还时常暴打虐待这个可怜的孤儿。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时常打动着我,让我每当身处困境时,都如临其境,想到孤独无助的自己,便不由地潸然泪下,那是诺亚说出一些侮辱奥利弗母亲的言语,奥利弗怒火中烧无法忍受才极力反击,却惨遭索尔贝里一家毒打幽禁,他幼小的心灵冰冷到了极点。
在奥利弗忍受不了痛苦,即将逃跑的那天晚上,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孤儿内心深处悲凉绝望的世界。
小说中写到,直到奥利弗独自待在殡仪员的寂静、阴暗的店铺里,他才禁不住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在没有人看见他、听见他说话的时候, 他跪在地板上,双手捂住脸,泪如泉涌——上帝赐予我们流泪的天性,可是像奥利弗这么小的年纪,有几个理由在上帝面前泪流如注! 奥利弗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地保持这种姿势。
这个世界对他太狠毒了,他只是一个孩子!奥利弗掩面而泣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03
他原本以为逃离现在的处境,前往伦敦就可以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如他想的那样,“伦敦!那个了不起的大地方!”“有志气的小伙子在伦敦是不会受穷的。”
然而事实是他还没有到伦敦,就已陷入了一场骗局,让自己再一次落入人间地狱,他进入了深不可测的贼窝,被费金逼迫当街偷盗,被赛克斯用枪抵着入室抢劫。几次逃脱贼窝,又被精妙的圈套屡次拉入深渊。
他仅仅是一个孩子,在命运没有眷顾他之前,他过的根本不是人的日子,在恶人眼里,他就像一只逆来顺受的狗,不过,这只狗也令他们费解,无论他们如何给奥利弗洗脑,他都拒绝作恶!
就像犹太贼人费金说的那样, “我发现要训练他搞这个行当不容易,在同样的情况下,他不同于其他的男孩。”
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一定要坚持正义之道,也许在此时此刻, 你的天平倾向邪恶天使,会让你短期之内日进斗金,盆满钵盈,可是很快你就会从快乐的云端降到痛苦的深渊, 此种选择的结局甚至是无法弥补!因此,在你动摇不定之际,必要摸摸自己的胸膛,良心是用来在此刻发现的,在善恶抉择之间,你要坚如磐石。
04
不过,从奥利弗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上帝的存在。每当奥利弗走投无路,濒临绝路,在逼仄的现实中歇斯底里时,上帝总是化作世间的善人,像迪克、南希、罗斯、布朗洛先生、老保姆、还有医术高超的洛斯伯恩医生……这些人的出现帮他化解苦难,冲破桎梏,挽回生命。
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 他经受住了善与恶的考验,上帝认为他够格了,才会化身为人去帮助奥利弗。
奥利弗的身世无疑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看点,而解开奥利弗身世之谜也恰恰是上帝化身而成的这些人。
上帝化身之一的玩伴迪克给予奥利弗这世界上最温暖的祝福和怀抱,在奥利弗从索尔贝里那儿逃跑出来时,他就先去与迪克告别,迪克就用自己小小的手臂抱住他的脖子说,“再见,亲爱的!愿上帝保佑你!”
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这个拥抱和祝福让他走过了人生很多的苦难,“ 这种祝福虽然发自一个幼童之口,却是他第一次听到的祈求降临头上的祝福。在奥利弗今后挣扎、磨难、困苦和变化的岁月中,他从未曾忘记这一祝福。 ”
在小说的最后,当奥利弗获得父亲的遗产,可以回报身边关心他的人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迪克,还有他的祝福。然而,不幸的是,迪克已经离开人世了。
迪克,是一个孤儿……这是另外一个孤儿故事。
而“邪恶天使”南希,则是小说中最难能可贵的天使,她身处贼窝,陷于淤泥,却仍然善良,宁愿为了奥利弗与费金和赛克斯抵抗,一次次使奥利弗免遭毒手。
当南希得知奥利弗被费金他们逼迫入室抢劫失败,而生死未卜时,南希满怀忧伤地说,“丢在那儿要比待在我们中间强!”还有“我希望他死去,远离伤害,远离你的魔掌。”
她宁愿奥利弗安静地死去,不再忍受这些恶人带给他无尽的痛苦,可见她内心的极度矛盾。她身处邪恶之地,但是无力改变,她能做的就是不再让人踏入其中。
罗斯和哈里的爱情故事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颇有深意,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厚道的阶级观念。
蒙克斯其实是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母亲痛恨奥利弗的母亲,因此为了报复奥利弗的母亲,而奥利弗的母亲已经出走,她便把怨恨转移到奥利弗母亲的妹妹罗斯身上,四散谣言污蔑她不守贞操,而导致周围所有人对她冷言冷语,从而也为它的婚姻蒙上了灰色天空。
所以,即使哈里一直在追求她,她也爱哈里,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份而影响哈里的大好前程,才屡屡拒绝自己的爱人。
上帝总是眷顾善良之人,在解开奥利弗的身世之谜后,也还了罗斯的清白,他们的告白最为甜腻, “我拿定主意,如果我的世界不能成为你的世界,我愿两你的世界变成我的世界。”
而后哈里和罗斯像王子和公主那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书中有很多的恶人,也有好多的天使,通过对天使和魔鬼命运的安排,小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虽然“破灭了的常常是我闷最珍惜的希望,以及给我们的天性带来最大荣誉的希望。”
但是“没有强烈的爱,没有仁爱之心,没有对以慈悲为怀为准则、以对世间众生的爱心为伟大特征的上帝的感激之忱,是永远得不到辛福的。”
这世间的丑恶,终究敌不过人们的良善!
《大卫·科波菲尔》的创作背景:狄更斯的童年很不幸,虽然他的父母还健在,但由于家庭的困难,他们对狄更斯的教育和未来相当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的孤独,丝毫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整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融合了作者自己的许多生活经历。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他的祖父和祖母长期在豪宅里当仆人,当狄更斯十二岁的时候,因为由于他的父亲无力偿还债务,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住进了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上的黑鞋油作坊做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
父亲出狱后,狄更斯曾前往惠灵顿学校学习,但不久就因家庭贫困而永久辍学。15岁时,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他学会了速记,并被伦敦民事律师委员会聘为记录员。这些经历将帮助他在未来走上写作之路,他一生中接受了不到四年的学校教育,他的成功靠的是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1836年,年仅24岁的狄更斯终于因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闻名世界。
《大卫·科波菲尔》的评价:这部小说被许多文学历史学家评为狄更斯最成功的作品。1848年,他的姐姐死于肺结核,她的去世让狄更斯非常难过,因为在许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们在天赋和兴趣上非常接近。他们都有杰出的天赋。童年时,酒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赢得了大家的赞叹。范妮去世后,狄更斯写了一篇7000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了他们一起度过的艰难童年。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部作品中无处不在,这种精神既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对需要社会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的精神慰藉,对社会的批判,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角度观察和评价社会的结果。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也反映了狄更斯自身的道德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说中各种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设计的。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社会批判小说,讲述了富人的弃婴奥利弗在孤儿院苦苦挣扎生活了九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里做学徒。面对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利弗逃到了伦敦,又在被骗之后险些成为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朗罗绅士收留,却又不幸被再次带回贼窝。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帮助奥利弗揭开了身世的秘密,最终使他和亲人团聚。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狄更斯在本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不同阶段人物的穿着打扮,体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狄更斯通过刻画不同人物的服饰特点来批判现实,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丑态,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与残酷。
同一人物前后服饰变化,揭露人性,批判现实
作为管理孤儿院的干事邦布尔绅士,在小说开头出场时,就身穿标志绅士身份的白背心,戴着皮制的三角帽,手拿精致的手杖。
这样张扬的穿着体现出邦布尔绅士威风凛凛的性格特点,他自视高贵的态度也使得他对穷人产生本能的厌恶,尤其是面对当时既衣衫褴褛又瘦弱不堪的奥利佛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可惜天不遂人愿,最终邦布尔绅士不再是一名干事,在他的生活走向落魄时,他依旧穿着深色长筒纱袜和紧身短裤,但紧身裤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条了。
他的外套依旧是宽边的,但是和之前的却有着天壤之别,威风凛凛的三角帽也替换成了一顶谦虚的圆顶帽。邦布尔绅士本来的那种引人注目的威风,此时却难以找到一星半点。
狄更斯通过描写邦布尔绅士这一人物生活落魄前后服饰的变化,体现出其性格的改变。最初的服饰描写,表现出他高傲的性格特点和鄙视穷人的态度。而在他丢失体面的工作和他人的奉承之后,他不得不面对落魄的生活,他的性格不再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他在向他曾经鄙视的穷人靠拢。
通过同一个人物服饰的前后对比,狄更斯暗讽了生活中这一类人群的丑恶姿态,即富有时喜爱奉承,苛待剥削穷人;落魄时也极力维持着岌岌可危的自尊,但依旧厌恶贫穷。揭露了中层绅士对穷人剥削和厌恶的现实,体现了人性的丑恶。
不同人物的服饰特点,引出矛盾,讽刺现实
其一,在奥利弗在棺材店做学徒时,引起了之前的学徒诺丁的不满和嫉妒,诺丁出言侮辱奥利弗的母亲,两人大打出手,最终事情以奥利弗被陷害毒打而告终。此处狄更斯通过对奥利弗和诺亚的服饰描写,引出了他俩之间的矛盾。
奥利弗佩戴着长长的帽带和黑色的手杖,而诺亚则是穿着皮短裤,戴着普通的松饼帽,二者服饰上的差距,是这场打斗的导火索,同时也表现出了诺亚撒谎成性、心胸狭隘的人物特点。文中写到“诺亚背心上的第一颗纽扣想必也和奥利弗的帽顶差不多高了”,体现出两人体型上的差距。
而讽刺的是,来劝架的苏尔博雷太太面对瘦弱挨打的奥利弗,却依然选择同情体格更强健的诺亚,这仅仅是因为诺亚是慈善学校的学生。通过对一枚小纽扣的描写,狄更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化严重的问题,也讽刺了穷人低贱的出身就注定被歧视和不公正对待的现象。
其二,在得知了孟可司的阴谋之后,南希急忙戴上软帽、系好披巾,匆匆跑去给露丝**报信。而女仆面对身形瘦削,脸色沧桑南希**始终是怀疑和鄙薄的态度。
但是当露丝**面对南希时,却并没有因为南希的穿着而轻视她,和她说话时依旧声音柔和,语调体贴,丝毫没有傲慢或者厌恶的口吻。通过女仆和露丝**对南希态度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人们在习惯了以貌取人之后,就不愿意再相信穷人也有善良和真诚品质的现实。
出身和阶级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好坏,无论是衣着普通、相貌平平的南希姑娘;还是穿戴整洁、优雅高贵的露丝**,只有这样真正善良的人们,才会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并且心怀善意。
其三,文中有许多对相同阶层人的不同服饰描写,体现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对比,形成了矛盾。除了南希**是一个灰色人物,在《雾都孤儿》中其他角色都是非黑即白的。文中关于众多“绅士”的人物塑造分为正邪两面,而对应的服饰描述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比如,邦布尔绅士一类人的服装多以白背心、三角帽、黑色手杖为主;邪恶的赛克斯绅士则是脏兮兮的淡褐色马裤,浅灰色的长袜,灰色的帽子和一条龌龊的蓝白花围巾;而善良的老绅士布朗罗的着装描述则是整洁的深绿色外套配黑色的天鹅绒衬领,拿着精致的竹手杖。
在狄更斯的笔下,同样被称作为“绅士”的人物,服饰上的差距却很明显。通过这样的服饰描写,也刻画出了这三类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的善恶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善良的绅士们穿着都很整洁、一丝不苟,而邪恶的绅士们多不注意个人卫生,显得更加油腻肮脏。这样的对比,讽刺了一些人虽然拥有了“绅士”的头衔,但是其所作所为却配不上这样的称号,甚至比不上那些生活贫穷但穿戴整洁的善良穷人们。
对其他人物的服饰描写,批判黑暗的社会环境
其一,奥利弗在棺材店做学徒时,作者狄更斯通过小奥利弗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幅富人与穷人葬礼时的不同姿态。在为有钱的老绅士或老太太办葬礼时,亲人们表面表现的满腔悲痛,而背地里却为大笔的遗产而谈笑风生,个个欢喜。
可笑的是,在这样悲伤的场合里,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在穿着上尽可能的得体,同时也要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狄更斯通过对葬礼上富人们的服饰描写,极大的讽刺了忽视亲情、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
在穷人的葬礼上,年迈的祖母并不为死去的孙女而悲伤,却因为棺材店老板收回了给自己使用的黑色斗篷而深感痛惜。
穷人对一件衣服的执着远大于对自己死去亲人的执着,通过一件黑色斗篷的细节描写,狄更斯揭露了底层人民黑暗的生活现状,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下给人性带来的扭曲与伤害。
而作者狄更斯并没有忍心剥夺读者们的所有希望,后文中所描写的凯尔斯绅士,他总是身穿全套的黑色礼服,一丝不苟的形象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是极其看重的。而当他得知美丽善良的露丝**生病之后,他对对这个无亲无故的女孩产生了真实的悲痛情感。
他甚至于悲伤到忽略自己的仪态,只是头戴白色睡帽,用一张蓝底白花的布手绢擦眼泪。通过对凯尔斯绅士穿着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这位绅士的悲伤是如此的真实,这也和上文中葬礼上假装悲伤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的善良人物形象,唤醒人们的良知,企图告诉人们不管世界变得多么复杂或者黑暗,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充满善意的心。
其二,在小奥利弗又一次被抓回贼窟之后,他的生活就仿佛从天堂跌入地狱。狄更斯为了表现事件的荒谬绝伦,用剧院中以戏为生的演员作比。面对着从节日的盛装到吊丧的孝服的不断轮换,演员对于感情和知觉的剧烈转换与骤然刺激早已经变得麻木不仁。
而此时小奥利弗的生活就正如戏剧一般,令人唏嘘。通过这样的类比,写出了黑暗社会对于幼小孩子的摧残,讽刺了当下扭曲的社会现状。
其三,在受伤的小奥利弗被残忍地丢弃在水沟中的夜晚,狄更斯描写了这样的一幅场景:家境优裕、穿暖吃饱的富人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旁边,为自己的家而感谢上苍;而无家可归、衣不蔽体的穷人们却注定只有倒毙路旁的命运。
环境、服饰和命运的对比,衬托出奥利弗的凄惨命运,揭露了穷人暴毙路边的悲惨现实,极大的讽刺了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人们那早已将那所剩不多善良消耗在每一个漫漫黑夜之中了。
总结
综上所述,狄更斯通过对人物服饰的不同描写,体现出了人物前后的性格变化和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使得每个形象都变得栩栩如生。而且通过不同的服饰特点之间的比较,也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揭露了一些人扭曲的心灵和丑恶的嘴脸,呼吁人们要时刻保持善良的内心。
参考文献:
《雾都孤儿》
《狄更斯评传》
这个小说当中没有明写,我大概介绍一下
男主从十几岁的时候就爱着爱斯特拉,中间经过了二十多年
虽然女主角嫁给了别人,不过男主角还是心里忘不了她,所以一直没有结婚
结局当中是他们在故地重逢了,没有明确说他们在一起,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黑影渐渐散开,似乎预示着,我和她再也不会分离了”
楼主自己体会吧,作者写的比较暧昧
狄更斯的道德和社会理想贯彻在了他小说题材的微观领域,尤其是家庭伦理道德方面。对于社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心态”,狄更斯小说对于这种焦虑的表达不是直接对准那些大的社会问题,而是从微观的视角进行审视,并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表达自己美好的社会理想。对于家庭幸福的渴望,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歌颂和赞扬,是狄更斯创作的一个鲜明主题。这样一种方式并不是新鲜的,但是狄更斯小说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在这种“微观”描写领域内对喜剧形式的借鉴
英国小说的传统是一种叙述式的,比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缺少那种微观、具体的情景式描写,而狄更斯开始试图打破了这种传统。他和同时代的作家兼好友科林斯都曾经力图把英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发展成戏剧形式,他们首先在小说的叙事中加入相当部分的戏剧性场景描写和渲染,然后还积极地吸取戏剧之中特殊的抒情方法,这样做的一个效果就是使得他们的小说像古典悲剧一样,产生出一种严肃、崇高、庄严和悲壮的意味。《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都极具传奇性和戏剧性。这种戏剧化的借鉴不仅体现在情节结构上的戏剧性巧合上,同时还体现在对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方面。家庭生活中的一系列变故之后复归于和谐,孤儿由被遗弃到命运出现转逆再到复归于家庭,这样的情节模式被展示在了微观的家庭领域,这种情节模式恰如一幕家庭情景剧的框架结构,而且人物的表情、情感、心理都能够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发挥,戏剧的抒情感染力量在这里也得到了有效地施展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是英国小说家,公认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贵贱皆宜,技术的进步和他作品的魅力很快使他名扬世界。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的作品受大众欢迎的程度以及个别小说的销售量曾有过起伏,但是他的书没有一本是无足轻重、缺乏特点或不值一谈的虽然现在他为人称道之处是其作品中那些不太被他的同时代人所重视的方面,但他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目前在评论界的地位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他在英国作家中最富喜剧色彩,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娱乐大师。他洞察社会及其弊端时的眼界、同情心和才智丰富了他的小说,不仅使他成为世纪的一位文学巨匠,而且也使他成为他那个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良知代言人。狄更斯年月日生于汉普夏的朴次茅斯,但他幼年时便离开了那里。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是在占丹度过的(~),他在小说中常提到这个地方。他从年起住在伦敦,直到年才搬回占丹附近一幢名为盖德山庄(Gad'sHill)的乡间别墅。如果中产阶级具有一种新发现的、不稳定的社会地位,那么狄更斯的出身就可以说是中产阶级他的一位祖父当过家仆,另外一位是个挪用公款者。他的父亲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是他的过度挥霍和愚蠢行为常常使家庭陷于拮据的惨境(他的某些缺点和 写进了半自传体小说《块肉余生记》中麦考伯先生〔MrMicawber〕身上)。
年狄更斯的家境坏到极点,身为长子的他已经辍学,要被送去工厂做工,而他的父亲则因欠债入狱。这些打击对他影响很深,虽然他厌恶这段沦为工人阶级的短暂经历,但是从此对他们的生活和贫困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同情,这些都充实了他的作品。监狱以及孤苦、遭受压迫、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也反复出现在他的许多小说里。狄更斯的性格和艺术创作中的许多因素都源自这一时期,包括世纪的小说家威尔逊(AngusWilson)所说的∶后来狄更斯身为一个男人和作家在了解女性方面遇到困难,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他对他母亲的痛恨,他认为她在这段时期里没能体谅到他的痛苦,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他父亲出狱及家境改善可以使他重返学校时,他母亲却希望他继续做工。幸运的是,父亲的意见占了上风。但是我还是最喜欢狄更斯的小说《小杜丽》和《雾都孤儿》我觉得那些写的英国社会的现状,把英国上流社会写的淋淋尽职,相比这个两部我还是比较喜欢《小杜丽》Amy即是小说的主人公小杜丽,自小与父亲William一起生活在马绍尔西监狱。监狱中长大并成年的小杜丽成长为一个瘦小而坚强、腼腆而善良、勤恳体贴为自己的家人操各种心甚至有些忘记自己的可爱小女人。她的美好与纯真在粗卑势力的下层社会中由显可贵。
Fanny是小杜丽的长姐,在剧院跳舞谋生,她是一个世故、进取心十足的女人。在英格兰最富有的继承人EdmundSparkler面前,她俯首称臣、温顺乖巧,但是面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竭尽全力想要摆脱自己的母亲以及底层的社会阶级。无论什么也不能阻止她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决心。善良宽厚的ArthurClennam在清教徒式的严厉和沉闷下长大,对家庭及双亲的忠诚和责任使他一直跟在父亲身边打理家族生意,直到父亲身故才从中国回到英国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同时,他不顾来自专制的母亲Clennam的阻挠,揭开了Clennam家族黑暗的过去,并勇敢地承担起了上一辈人所犯下的错误。HenryGowan总是梦想过上富裕轻松的生活,虽然他是英国贵族Barnacle家族的远亲,但却穷得叮当响,每天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他自称自己是艺术家,却显有拿得出手的本事。他爱上了美丽的PetMeagles却发现对方喜欢的是ArthurClennam。(摘抄小杜丽**)这部小说《小杜丽》和《雾都孤儿》也和狄更斯的童年有关,要了解这么一位多产而且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以及这个人的复杂个性,是不容易的,除了想像力之外,他还具备那么多的才能,并且渴望加以施展,这就使上面两个问题更加难以解释。
他的小说是如何与这些才能实干的、新闻的、口头的、表演的联系在一起的,依然存在着分歧。而且他小说中的亲切感和无与伦比的喜剧色彩必须与作者的痛苦、失误和自怜以及他对社会罪恶、人类永恒的忧患和弱点的关注联系起来。这些小说涉及的范围广泛,有社会的、道德的、情感的和心理的内容。因此,他不仅十分关注那些非常普通的人,而且也很关注反常状态(即怪癖、堕落、疯狂、幻觉和梦境)。他是最富想像和幻想、最关注时事和写实的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他也存在着不足作为一个极富创造性和诗意的作家,他就是在很成熟的作品中也有一种令人难受的拖拉俗套。现代的狄更斯评论始于~年,对此奥威尔(GeorgeOrwell)、威尔逊和豪斯(HumphryHouse)起了十分不同的推动作用。在年代,人们开始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评论和重新编辑,现在发现,他最高的艺术成就和最深刻的内容都在他的晚期小说里《荒凉山庄》、《小杜丽》和《远大前程》以及(评论不一的)《艰苦时代》和《我们共同的朋友》。学者们探讨了狄更斯的创作手法、他与读者的关系、以及他如何能同时成为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和一个“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作家。在传记方面,除了埃伦特南的故事之外,人们对福斯特那本内容全面丰富的《生命》(~)没有补充什么内容,一直到年约翰逊(EdgarJohnson)的那本传记。
从那以后,没有出现过全新的观点,虽然有几部著作对狄更斯的某些阶段或方面给予了更加全面的关注包括戈尔德(JosephGold,)和卡普兰(FredKaplan,)的著述。年的百年纪念活动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共识,即狄更斯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这在年前,甚至年前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大卫考坡菲》首先就像我在题目中所强调的,大卫考坡菲这个名字影射了作者自己,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寄托在了主人公大卫考坡菲身上,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伦理观念。这部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体性质,有着自己生活的影子。主人公大卫考坡菲童年时饱受继父的虐待,在学校里受尽折磨,做学徒时饱经风霜,后来他逃到姨婆家,在姨婆的帮助下,念完了学并选择了律师职业。由于姨婆破产,大卫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他仍然以百折不饶的毅力,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努力攀登,终于成为一个名作家,在事业和婚姻上都获得了成功。这部作品体现了狄更斯全部的创作风格。首先在人物塑造上,狄更斯用他那支带有漫画式夸张性的笔,描写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社会底层的人民善良、友爱、真诚,有着许多美好的品质,狄更斯出生在他们中间,对他们充满了喜爱与同情。
所以将他们作为正面人物和主要人物跨入自己的小说领域,而他之前是少有的,因此恩格斯将狄更斯誉为“时代的旗帜”。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虽然不多,但是锋芒所向都是狄更斯对社会弊端的强烈批判,通过写克里克校长,杖得孙继父,批判了英国当时腐朽残酷的儿童教育制度,通过写尤利亚希坡,批判了英国当时混乱阴暗的司法制度,通过写史朵夫,批判了那些傲慢放荡的纨绔子弟们。可见狄更斯对人物的塑造确实有独到过人之处。狄更斯还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在斑斓多彩中显得平和亲切,在冷静的叙述中透着机智幽默。他文章的风格极其矫健,好似一条长龙,旋回起伏,气势浩大,细腻的地方娓娓动人,朴素的地方简明扼要,丰富的地方令人目不暇接。体现出他惊人的文学才华。狄更斯是不朽的,在他的作品中鲜活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状况,在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活动着的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在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中,看到狄更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幸进行犀利的剖析,感受到他爱憎分明的写作特点,体会到他对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状态的真诚关注。如果说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的镜子,那么狄更斯就是英国社会的画卷。最后我用奥地利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这段话概括了狄更斯的风格与特点“语言的风暴突然咆啸而来,无涯 的大海掀起血腥的巨浪,冲出木制的边界,冲刷着人类心灵的过去将来和角角落落,无穷无尽,无际无涯,既欢快又悲壮,包罗人间百态,描绘了人类最真实的画像”这就是英国的小说,狄更斯的小说!狄更斯对戏剧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就可以看出来。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员,他多次出访别国进行演出活动。狄更斯的文笔浮华,如诗一般美丽,但时常又语带幽默地讽刺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过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都带有反犹情节。
一篇废稿,说是出给高中生看太难了,大家看看难吗?
结合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及其生平,试思考以下问题:狄更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态度如何?他在作品中是怎样描述他的理想社会的?你怎样看待狄更斯所热爱的“大团圆”结局?
思路引导:
首先,简述故事情节,此处略。
其次,结合狄更斯的其他作品,比如《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等,以及狄更斯本人早期的艰苦遭遇,我们可以知道,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有现实而深刻的认识,对其中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深恶痛绝,对社会下层以及妇女、儿童的悲惨处境满怀同情。狄更斯所期望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性真、善、美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狄更斯在作品中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法是幼稚的。一开始,他将改良社会的愿望寄托在天生就善良仁爱的有产者身上,比如匹克威克先生;而在后来的作品中,他则是期望让为富不仁者经历苦难,从而能够接受道德情感教育。这些“愿望”和“办法”都是天真、幼稚的,因此所达成的“大团圆”结局也是美好但虚幻的。狄更斯像大卫一样,一直在津津乐道用小人物的温情和感伤的眼泪来达到阶级之间的谅解和妥协。这是狄更斯的创作思想的局限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