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古城》你有什么启发和感想心得体会?

《丝绸古城》你有什么启发和感想心得体会?,第1张

丝绸之路跨越两干多年,纵横数万公里,曾经领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手工产品,造纸玳、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科学技玳,以及饮食、服饰、建筑、文学等生活艺术,源源不断地输人世界各地,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反过来,海外的蔬菜、水果、音乐、舞蹈、游戏,以及宗教、科技成果等又通过丝绸之路进人中国内地,叉寸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想信仰,乃至整个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以城市为节点的。这些城市既是丝路的起点又是丝路的终点,它们承载了厚重的丝路文化,留下了珍贵的丝路遗产。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以我国的西安、宝鸡、天水、兰州、西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和田、喀什15座陆上丝路古城为载体,回顾它们在丝绸之路交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追忆它们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包容与和谐,揭秘中华文明生生不恩、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源泉。

作者简介:  程遂营,1965年生,河南省舞阳县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长假制度》《北美休闲研究》等著作8部。2012年,曾受国务院外事侨务办公室委派赴欧洲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为华人宣讲中国传统文化;2014年,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2016年,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黄河上的古都”。

目录:序言

第一章 凿空西域话西安

一、恺撒大帝的新装

二、张骞凿空的壮举

三、汉代长安生活的改变

四、唐都长安的国际化

第二章 男耕女织话宝鸡

一、沉睡千年的玉蚕

二、男人们的佳偶

三、诸葛亮的蜀锦梦

四、宝鸡战胜凤凰

第三章 得天独厚话天水

一、天上银河的来历

二、祸起萧墙

三、永恒的微笑

四、得天独厚的天水

第四章 丝路要津话兰州

一、肃王移藩兰州

二、风靡上流社会的兰绒

三、《淳化阁帖》传奇

四、左宗棠镇抚兰州

第五章 天地大美话西宁

一、金银滩奇遇

二、赵充国屯田

三、天路之门

四、“青海道”传奇

第六章 铁马金戈话武威

一、《三国演义》里的武威

二、武威的天马情结

三、长安文化里的武威元素

四、武威的辉煌岁月

……

第七章 塞上江南话张掖

第八章 葡萄美酒话酒泉

第九章 丝路咽喉话敦煌

第十章 瓜果飘香话哈密

第十一章 甜蜜火洲吐鲁番

第十二章 发现之旅话乌市

第十三章 天山遗珠话伊宁

第十四章 万方乐奏话和田

第十五章 千年古城话喀什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2课堂小结谈感受。

 3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篇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钦佩:(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7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从时间、目的还有结果三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时间目的结果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概况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互派使节,交往日益频繁

 8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9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节,思考: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根据课本第63页《丝绸之路线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5)“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6)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图解助记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学生阅读课文第65页内容,思考:西域都护设置的目的、时间、职责和意义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目的: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公元前60年。

 (3)职责:“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C)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首先是西汉时期,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回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两条分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由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心相通、文化认同、情感与精神沟通共鸣的重要纽带。开放包容、平等对话、互鉴共生、互利共赢是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模式的合作交流之道。

中华文明中不乏和谐共生、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基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通过适当调节,可以达到平衡和谐,并使事物发展变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抱持交流合作的真诚意愿,积极开展各种文明间的沟通对话,找准各方的共鸣点,互利互鉴,共荣共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上的珍贵遗存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悠久历史,真实记载了沿线各民族的紧密联系和文化融合。古代中国的养蚕法、冶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技术等生产与科学技术,是从丝路走向中亚和欧洲的。

这些当时的先进技术,对于沿线生产力的促进和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没有的物种,其中以葡萄、苜蓿最为知名。随后一些带“胡”字或不带“胡”字的农作物,陆续从丝路运到中国。

这些物种经过千百年的种植、选育,成为中国农业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百戏杂技等中西文化西去东渐,蔚为大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0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