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第1张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编辑本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编辑本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景点概况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乾宏洞”、“织金天宫”,位于贵州织金县城东北面二十三公里官寨乡东街口。1980年4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织金洞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 织金洞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红枫湖、龙宫、黄果树大瀑布三个国家级风景区共同形成旅游黄金环线。

织金洞已开发的洞厅47个,洞厅最宽处173米,一般高50—60米,最高达150米。洞内地形复杂,有迎宾厅、万寿宫等10个景点、40多种岩溶形态,有“岩溶博物馆”之称。洞外有地面岩溶、峡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与布依、苗、彝族村寨。整个风景名胜区面积450平方公里,除织金洞景区外有织金古城、裸结河峡谷、洪家渡景区。织金城建于公元1382年,三面环山,一水贯城,城内有71处清泉,庵堂寺庙50余处,有结构奇特的财神庙、洞庙结合的保安寺等。

2009年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成功升级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编辑本段]景区地貌

织金洞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属于高位旱溶洞。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

织金洞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溶洞之王”在于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项世界之最。如整个洞已开发部分就达35万平方米;洞内堆积物的多品类、高品位为世间少有;洞厅的最高、最宽跨度属于至极;神奇的银雨树,精巧的卷曲石举世罕见。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在16万平方米的洞厅内,耸立着100多重金塔银塔,而且隔成11个厅堂。金塔银塔之间,石笋、石藤、石幔、石帏、钟旗、石鼓、石柱遍布,与塔群遥相呼应。

[编辑本段]地质特征

织金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地处我国乌江上游缔结河峡谷南岸,系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块隆升,河流下切溶蚀岩体而形成的高位旱溶洞。地质形成约50万年,经历了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晚新世。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变,使该洞具有多格局、多阶段、多类型发育充分的特点。

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佼佼者之一。洞内相对高差150多米,最宽跨度175米,洞内一般高宽均在60至100米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的高度平均在40米左右,最高堆积物有70米,比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还要高7米多。从洞的体积和堆积物的高度上讲,它比一直誉冠全球并列为世界旅游溶洞前六名的法国、南斯拉夫等欧洲国家的溶洞要大两三倍。

[编辑本段]景区规模

规模宏大,形态万千,色彩纷呈,是织金洞景观的显著特色。目前已勘察洞内长度达12.1公里,相对高差150多米,最宽跨度175米,一般宽高在60米一100米,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类别的40多种堆积形态,呈现出万干气象,无限风光,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深奥无穷的“广寒宫”、神秘莫测的“灵霄殿”、豪迈挺拔的“银雨树”、纤细玲成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据专家考察比较,织金洞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

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把织金洞映衬得气势恢宏。在织金洞地表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典型的罗圈盆、天生桥、天窗谷、伏流及峡谷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织金洞犹如璀璨明珠,辉映其上。洞西2公里处的一巨型水洞,洞东3公里处至贵阳方向的水上风光旅游线——东风湖更与织金洞互为烘托,相得益彰。

[编辑本段]人文景观

发人思古的彝族文物、清丽秀雅的织金古城,给织金洞增添了沉积丰厚的文化氛围。震撼西南的明末彝族起义首领安邦彦的故居“那威遗址”和“安邦彦墓”就在织金洞附近,凭吊古迹,令人荡气回肠。与织金洞相距23公里素有“小桂林”之称的织金古城,是全省四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城中多有庙宇、寺、阁、石拱桥,与奇山、秀水、清泉相融相依,加之有如明代奢香夫人和清代重臣丁宝帧等历代人杰遗迹荟萃,使织金洞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

[编辑本段]民俗风情

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风物特产,丰富和充实了游人的名洞之旅。织金洞处于苗族地区,在这里,你可以领略苗族射弩表演的伟力,可以与苗胞相携随乐跳起芦笙舞,可以亲身感受苗家儿女求偶择伴的“跳花”情景……在这里,颇负盛名的织金“残雪”、“金墨玉”大理石系列工艺品,做工古朴的蜡染纪念品和砂器用具,可供游人赏玩择购,营养极高的竹苏产品,独具风味的“宫保鸡”、“荞凉粉”、“烙锅臭豆腐”,可任游人品尝回味。

[编辑本段]景区景观

目前分为十个景区,即迎宾厅、讲经堂、塔林洞、万寿宫、望山湖、江南泽国、雪香宫、灵宵殿、广寒宫、十万大山。

迎宾厅:长二百余米。由于洞口阳光照射,厅内长满苔藓。厅顶有直径约十米的圆形天窗,阳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万万个金钱,称“圆光一洞天”,又名“落钱洞”。侧壁旁一小厅,中有一棵十余米高的钟乳石,形如核弹爆炸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云厅”。厅内还有直径约四米的圆形水塘,站立塘边,可观看塘中如林石笋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讲经堂:长约二百米,宽五十米。因岩溶堆积物如罗汉讲经得名。中间有一面积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钟乳石间隔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点。潭中岩溶物高二十余米,底部围大十余米,形如三层宝塔,顶端坐一佛,如聚神讲经。东侧半圆形石台上众多罗汉齐集谛听,有的手捧经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问讯于邻。洞壁如七色俱备的天然壁画,呈山峦、林海、田野诸景。

塔林洞,又称“金塔城”:面积一万六千余平方米,有石塔一百余座,呈金**,熠熠闪光,最高的达三十余米,底部围二十余米。群塔将景区分为十一个厅堂,其间遍布石笋、石柱、石帷、钟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无数朵石蘑菇,影随波动;潭前石花成片。

万寿宫:远古时洞顶塌落的巨石堆积如山,称“万寿山”。后来山上又覆满岩溶堆积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椭圆形。旁有“鸡血石”,晶莹绯红,酷似“孔雀开屏”。有三尊“寿星”,高十至二十米。

望山洞:为长一百七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地下湖。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十米,形如铁树,树身布满千万颗黑色石珠,上端右侧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称“铁树银花”。湖东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分两条:一条沿十八盘,绕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级进“南天门”,入“灵宵殿”;另一条经四百二十二石级进“北天门”,入“广寒宫”……

门票:120元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之“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榜首

“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地方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中国国家地理》在杂志中将此表述为:颠覆传统:名山名湖纷纷落马;推进审美:冰川雅丹进入视野;关注西部:边缘文化大放异彩。新的世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从一个全新角度向世人揭示一个最美、最自然的中国,推进了新时期的审美进程。

其中,织金洞位居“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榜首。

“中国最美的十大奇洞”排行榜榜首

[1][2] 日前,美景中国۰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组委会发布“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排行榜,织金洞景区入选“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的十大奇洞之首”。

“中国最美旅游胜地”评选活动是由《行游天下》旅游杂志、搜狐旅游网、旅游胡同社区网、美景中国网站联合推出。此次评选活动共有百万网民网上投票,百位媒体记者、旅行社负责人、资深旅行家组成的“平民”专家投票,在全国509家景区、旅游城市中,筛选出了238家,共分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奇洞”、“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寺院”、“中国最美的十大海滨城市”、“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公园”、“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30个不同类型的版块,对中国旅游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分门别类的最佳旅游胜地的精选。评选分推荐、初选、审定、出版编缉4个阶段进行。这次入围评选的景区不仅要符合基础设施完整性、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的要求,还需要富知识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2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