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婴幼儿如何加强感恩情感教育

论婴幼儿如何加强感恩情感教育,第1张

论婴幼儿如何加强感恩情感教育

可以让孩子们写信去感谢他人。

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们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感恩意识,那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的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感恩那些自己帮助过的人,同时也必须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写一封感谢信去感恩哪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们能够将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一封信去表达出来的话,那么就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感恩这两个字的理解,同时当孩子们会写感谢信,去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的时候,你就懂得还是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在家庭生活当中也要感激自己的家人。

其实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如果想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感激自己周围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而如果孩子们懂得如何去感恩自己身边的人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用一颗感恩的心,

同时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从小学会感恩父母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懂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并且就能够使得整个家庭关系变得非常和睦,而这种情况也会潜移默化的使自己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同时,我相信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像恋爱中的“苦情夫妻”。当你爱的时候,你愿意掏出你的心;无聊的时候恨得牙痒痒。

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节奏,对孩子有所偏袒或严格也无可厚非。但是我最怕的就是时好时坏的心情,就是说话的时候撒娇。

前不久,被诟病惨的“霸道总裁”硕扬,因其军训式的育儿方式上了热搜。

有人说他凶,有人说他太严厉。其实我觉得更可怕的是他前一秒凶得要死,下一秒又溺爱的“情绪型教养”。

从下车到往家走,硕阳不断找儿子的茬。我儿子衣服的袖子有点长。他没有告诉孩子们“把他们绑起来”,而是玩世不恭地说:“你能把他们绑起来吗?”

教练的语气问儿子:包准备好了!

杨雨辰的儿子走得有点儿远,但硕阳不认为这可能是孩子的发育问题,而是觉得他的儿子走得不好。

又一波冷嘲热讽来了:

“脚尖向前!”

“它不会走吧?”“回去再走!”

在整个过程中,杨雨辰显得既委屈又紧张。我迈不开步子,也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如果硕阳一直这么严格,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他是一个对孩子这么严格的人。

但很快,他又成为了一个慈爱的父亲。

到了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他想给孩子一些美好的回忆,提出一起拍照。

被“抬”到一边的杨雨辰一脸无奈,被迫“开张营业”。

严格是爸爸想要的;感性也是爸爸想要的。

拍照后,杨烁“开启”了真实、严格、找茬、心情不好的模式。

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选择的5号房间海拔最高。如果杨雨辰暂时不舒服,你可以给他一个适当的拥抱。

硕阳说:“他自己选的,自己拿的。”

整个过程,烁阳不仅没有拥抱杨雨辰。一直在后面催促,如果你让我先跨过门槛,你就从头再来。

虽然在行动上,他刻意放慢脚步,但嘴上从不饶人。

两人到了房间附近,硕阳又开始情绪化,问儿子:“漂亮吗?”

孩子还有心情看风景吗?然而,他们仍然被迫以“商业”的方式谈论美丽。

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说阳》中的教育模式,我觉得不是“打击式教养”或者“语言暴力”,而是“情绪式教养”。所谓的“挫折教育”毁掉孩子有多可怕?(可点击)

情感养育比殴打和言语暴力更可怕。不仅让孩子单纯的害怕,还会让他们紧张,不知道下一秒迎接他们的是“拥抱”还是“暴力”。

2在硕阳的心目中,儿子是文静的,但儿子能安慰哭哭啼啼的小妹妹,在大家一起吟诗做游戏的时候也能大方举手。一看就是知识储备很好,愿意融入集体的孩子。

只有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他比较内向,比较安静。

其实像硕阳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面对父母的“看情绪”,孩子可能会选择冷漠,或者假装“内向”。更让育儿难过的是,孩子不敢和父母亲密。

试想一下,在孩子眼里,父母心情好与坏都是什么形象?

可能是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可能是嫩糖丸,不知道什么时候爱了;可能是一个严厉的母亲,不知道她的规矩什么时候会被打破。

父母严厉的时候,孩子会紧张,但他们知道,也许父母很快就会好起来,会忘记自己的错误。当父母对孩子好的时候,孩子是不敢放松的,因为他们的情绪很可能会急转直下。

孩子小的时候,很难判断父母的性格。摇摆不定的父母让孩子不敢靠近,不敢信任。

父母的一切,在孩子眼里都成了。凶的时候不是真凶。爱情不是真爱。

我妈是个“情绪守望者”,她爱我。我一直都知道。但是,我不敢太靠近她。

每天最怕检查作业。有时候,她不把小瑕疵当回事,还耐心鼓励我下次尽力。有时候,当我把每件事都做对了,她还要挑我的小毛病,比如潦草的字迹,迟到等等。

那种紧张感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敢相信我妈妈对我的承诺。她爱我宠我的时候,我很珍惜,不敢太贪心。

有一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我妈经常在早上出门上班前溜进我房间,给我盖好被子,看着我幸福满足的样子。

那些时刻,我大多是醒着的,但只能装睡,不敢见她。

我不恨她昨晚对我吹毛求疵,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亲密。

孩子很情绪化,情绪就像戴了一个放大镜。

父母生气了,他们会紧张;父母爱,他们会幸福。

趋利避害,渴望安全感,这是人的天性。

但是当这两种情绪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愤怒的张力倍增,安全感却减弱。

3心情好的时候,孩子什么都能做。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都不喜欢。

相对于父母的强大力量,孩子就像“玩物”,叫一声就来,叫一声就走。

看似父母强势,其实孩子要对父母负责。

说:情感不成熟的人,只有在别人完全顺从他们的时候,才会感觉良好。

情绪不成熟的父母可能会有这种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所以他们很难接受自己和孩子。

父母的情绪往往会映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到底有多弱多天真?他们怎么能忍受父母的“冰与火”?

其实,只有父母在情绪管理上超越孩子,孩子才能在稳定温暖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安全感才能成功建立。

父母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有时高兴,有时沮丧,但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接受者”。

同事张杰是个精力充沛的人。相反,她的女儿英英是一个乐观、温柔、行动迟缓的小女孩。

每天放学后,莹莹都来我们办公室做作业。见人有礼,活泼不无聊。我们都很好奇张杰是怎么养出这样一个脾气和她截然相反的女儿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无论张杰的心情或状态有多烦躁,她都不为女儿焦虑。她那么看重自己的成绩,却对女儿的成绩无动于衷。

即使她退步了或者考的不好,也能找到女儿的其他优点,给她一些平衡。

她告诉我,孩子考试不及格,她就已经心情不好了,觉得很丢人。对于其他抑郁的事情,心情也是一样。我们不需要给孩子压力,也不能因为我们心情不好,就让孩子接管我们的生活。

不要用你的心情去主导你的生活,更不要用你的教育。

带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的“替罪羊”。

4前不久,看到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

陕西Xi的一名7岁男孩被自己的母亲虐待了两年。我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用电线和刀打他。

在小男孩娇嫩的身体上,新伤重叠旧伤,旧伤添新伤。

记者问他要不要妈妈,他说了一句含泪的话:

我想妈妈,即使她打我,我也要陪着她。

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么单纯,多么依恋母亲。

而我们作为父母,又是如何伤害孩子的单纯和依恋?

也许我们不会像新闻里的妈妈们那样用这么残忍的手段。但是,当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加到孩子身上,难道不是对他们的“致命一击”吗?

作为一个母亲,我知道这个社会“好母亲”的成本有多高,所以我不忍心要求所有的母亲都温柔如水。

但作为一个曾经受过伤害的孩子,我希望父母能“坚持到底”。

要严格,没关系;温柔点,没毛病。

我最怕的是用顺境和逆境的心情去教育孩子,让孩子无法信任我们,无法爱我们。

如果我们心情不好,可以用其他方式发泄,不要把孩子当沙袋。

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了“玩物”。当我们喜欢它们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们做得很嫩。当我们不喜欢他们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放在一边。

他们不是玩物,而是独立的个体。

只有当他们还年轻,完全依附于我们的时候,才会被我们“摆布”。

有一天,孩子对我们没那么依恋了,只能舔着伤口不愿意靠近我们,那可能是教育和家庭最难过的时候。

作者:苗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一心写作的职场妈妈。她是一个认真又风趣,美丽又有才华的90后女孩。

养育中的“养”,更多的是抚养。“抚”是一种动作,养孩子时伴随着这种养育的动作的,还有养育者所呈现的表情和随事而做出的反应即态度。这是一种生活性的自然示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其资格源于血缘,因血缘而对孩子产生责任感、爱、耐心和期待,并给予帮助。父母的态度与言传身教的示范是养育的本质。尽管有例外,比如生而不养、生而杀之等,但那是违反天道的极少数行为,是全社会所不容和不齿的特例。

教育中的“教”,则更多的是说话。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只要是通过唠叨、讲道理、讲解、辅导、谈话等,都是以“说”为前提的。老师更多的是执鞭而教,诲人不倦。“教”的核心方式是借助人类特有的语言系统,通过声音与文字,进行感知的输入与记忆的存储,以联想、推理等方式让孩子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掌握更多的知识,知晓更多的人世间的道理。

“教”可以是教知识、科学、做人的道理等。但是,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抚养的养育。如果没有来自心理抚养的情感作为基础,教育只能教术,不能教心。

从这一点我们要明白,家庭的养育比随后的教育更重要,更基础,更具深远的影响。

1 楼下说的对,我三十八才真正体会父母的爱,而且到现在还无法回报他们。

2 我们那个时代爹生娘养的孩子比较多,父亲常年在外赚钱,母亲在家养育儿女,天铺地设的环境。

3 但是父母的爱远远不是笔墨可以形容的,那真是不当家不知父母恩。

4 别急,也许你的父母不曾让你完全满意,但是他们一定也是爱你的。

5 爱有种种,有的深沉,有的外露,相信父母的爱,相信他们爱多爱少都是付出了许多艰辛的。

6 祝你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坚持爱,相信爱,爱父母的人才能真爱他人。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体贴和关注我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母亲的爱在养育过程中所体现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母亲的情感关怀。母亲对我们的成长发展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她们不断为我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充足的食物、衣物和住所。在孩子们生病的时候,母亲会照顾护理,并时刻照顾孩子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母亲的温暖和关心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其次是母亲的耐心和宽容。为了照顾孩子,母亲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和有纠纷,但是母亲总是愿意耐心倾听和沟通,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鼓励孩子持续努力,面对生活中所有的挑战。

再次是母亲的教育指导。母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仅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也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她们会给孩子讲述各种小故事,引导孩子学会人生道理,教育孩子正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默默付出。母亲不计回报,以孩子的成长为己任,时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不停地为孩子努力着。她们无条件地爱孩子,愿意为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付出一切。

总之,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她们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以孩子的成长为己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我们应该珍爱母爱的礼物,持续感恩我们的母亲,将这份爱相传到下一代。

最近热播电视剧《三十而已》,钟晓芹的那句“都想避风谁当港?” 触动了万千围城中的人们。

晓芹和陈屿相亲认识,陈屿是想找个轻松省力的媳妇,晓芹想要浪漫的婚姻生活。因为沟通匮乏,情感疏离,孩子没了,成为离婚的导火索。二人因为一次激烈的争吵,冲动之下离婚。

婚后,晓芹因房子问题和陈屿“同居”,晓芹搬家后体会到生活的艰辛,陈屿也逐渐认识到晓芹的好,在陈屿弟弟陈旭的协助下,两人重新了解彼此,甜蜜复婚。

晓芹为何能够果断离婚?

背后是因为她有一直在身后守护她的父母,她从小是被爱着的,有安全感,她把自己的工资都给陈屿保管,她对人有很强的信任感。

二人为何能够复婚?

晓芹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好,性格好,付出多,对陈屿有很大的价值,她符合了陈屿要省心的老婆这个需求。

事实也是,陈屿很难找到更让他省心的老婆。二人只是因为不了解,冲动离婚,婚后互相反思,彼此改变。

现实生活不像电视这么简单,没有安全感的女人非常害怕被抛弃,很难主动离婚,离婚后很难脱离受害者模式。没有安全感的男人,也很难自我反思和改变,所以很难复婚,即使复婚,也很难不重蹈覆辙。

没有晓芹那样的父母,遇到陈屿这样不善交流的男人,该如何做自己的避风港?  

01 婚姻里的伤,是原生家庭受伤的再现

没有多少夫妻因为什么大事离婚,大多数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摩擦,日积月累,积累了很多对对方的负面情绪,离婚只是负面情绪的总爆发,就像结婚是正面情绪的聚合一样。

婚姻里的痛苦是委屈、愤怒、恐惧、愧疚等打包组合。

不仅如此,婚姻里的伤不全是婚姻所致,还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所以找到伤的源头很重要,这样就可以正确归因,从源头上处理受伤。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案例,离婚3次的卡罗尔,第一次婚姻被家暴、第二次婚姻被冷暴力、最后一次婚姻被出轨。

卡罗尔总是吸引伤害她的男人,源自于她父亲对她的不尊重。

卡罗尔小时候一直被父亲取笑,11岁的时候,父亲说她身上有臭味,实际上,是父亲对被女儿性吸引的愧疚,父亲转嫁自己的愧疚,让卡罗尔感受自己的无价值感,不被男人尊重,才吸引了不尊重自己的男人。

所以要修复婚姻里的痛,卡罗尔不仅需要修复3任丈夫带来的痛,最重要的是要修复父亲对她的伤害。

我们任何的感受都是有理由的,并且有源头的,不是平白无故的。如果不修复原生家庭的受伤,就算换一个伴侣,还是会重复受伤,因为受伤的根源还在。

《三十而已》顾佳最后自我检讨:“我不想把失败算在别人身上。”

顾佳14岁失去妈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造一个幸福的家,没想到,因为付出太多,剥夺了丈夫的责任担当力,出事就找老婆摆平。

所以,需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在婚姻里受的伤,是原始家庭里伤的延续,所以修复受伤,就需要修复原生家庭里的伤。

02 安全感的失去,源自于“心理营养”的缺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说明童年是可以被治愈的,现代社会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学系统,还有很多自我成长的训练营,我们有治愈童年创伤的方法和机会。

我们是如何失去安全感的?

20世纪50年代,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母爱剥夺实验”。实验者把一只刚出生的猴子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并用两个假猴子代替猴妈妈。这两个假妈妈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妈妈”胸前放了一个橡皮奶头,可以提供奶水。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小猴子都围着“铁丝妈妈”,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小猴子饿的时候就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奶,然后就与“绒布妈妈”呆在一起;遇到危险,会跑到“绒布妈妈”身边并抱着妈妈,似乎“绒布妈妈”会给它们更多的安全感。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出,“铁丝妈妈”有奶,但是缺乏温暖,“绒布妈妈”没有奶,但是很温暖,小猴子在“绒布妈妈”身边更依恋,更有安全感。

哈洛的实验历时三年,非常残酷,“铁丝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有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现代女性,很少经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多数都是物质丰富,情感缺乏,童年缺少必要的“心理营养”。我们真正需要的爱是“心理营养”,而非“有奶便是娘”。

重新养育自己,给自己情感的抚慰,做自己的“绒布妈妈”,逐渐培养自己的安全感。

做自己的避风港,需要了解别人那个港如何不能让我们避风,因为他们是“铁丝”,不是“绒布”。

03 做自己的“绒布妈妈”,重新建立安全依恋

原生家庭的伤也很难修复到没有受伤的时候,做自己的“绒布妈妈”,重建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婚姻中或者离婚后的女人,都很重要。

首先,找到一个团体加入,从外界汲取一些力量

做自己的妈妈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我们还没学会做妈妈,不知道如何提供“心理营养”是比较艰难的时期,就像刚刚会走的婴儿,需要有人在旁边看着,扶着一样。

我的原生家庭是家暴的家庭,从小内心充满恐惧,恐惧婚姻,但又想从婚姻里获取心理营养。然而,我的前夫开始没有对我热暴力,但是冷暴力不断,陈屿的冷漠比起他就叫“热情”了,最后用家暴逼我离婚。我遭遇的家暴是父母模式的再现。

当然,这个过程对我很难很难,我加入了心理学组织,开始自我疗愈。

1年时间,我摆脱了受害者模式,疗愈了大部分伤痛。

2年时间,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并帮助了很多人摆脱痛苦。

晓芹,曼妮,顾佳,就是姐妹团,互相给予力量。

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真正支持到自己的朋友,加入一个专业心理团队,会更有效。

其次,学习一些自我疗愈的方法,做自己的情绪疏导师

我是比较喜欢写作疗愈的,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用写作,写觉察日记,每次写完觉察日记,我都能够看到一些新的角度,改变认知,一次次的把自己从痛苦的海洋里捞出来。

最近我看《原生家庭:如何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对写作疗愈有很深的认识,我又升级了我的写作疗愈。

针对一件事,你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写:

你对我的所做所为

我当时的感受

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响

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写完以后,你会发现你对对方有需求,正因为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才会有受伤的感觉,而对方没有这个情绪疏导的能力,看不到你的需求,他在他的受伤里,他也需要理解,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理解我自己。

写的过程中,有情绪就让他自然流淌,接纳自己任何的情绪。

写作,我把自己越写越明白。

再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心理营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就会开心,人们之所以不开心,就是因为不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被父母家人控制、打压、瞧不起、忽视、虐待,情感不被看见。

如果从小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被父母支持,在情感上,孩子就获得了心理营养。

小时候的情感缺失,任何时候弥补都不晚,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钟晓芹离婚后,开始写作抒发情感,歪打正着,她的文章被影视公司看中,赚了156万版权费,干脆辞职专业写作,很有信心:“我要把爱好变成职业”。

晓芹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越来越有价值感。

比如我,我喜欢写作,我就给自己投资,加入写作训练营,做我喜欢的事情,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写作,写作让我处于心流状态,无比的开心喜悦。这比男人给的爱更踏实,这比任何人给的情感安抚都更及时。

写作不仅仅可以自我疗愈,还能疗愈他人,还能变现,写作让我越来越有安全感和价值感,越来越自信。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想找避风港,每个人都经历风雨,却找不到港。

我们寻找的港,本不安全,港本身就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自身难保,如何做港?

实际上,我们要的港,就是一种情感的看见和接纳,但是港不具备这个能力,他们也没有得到过情感的接纳。

做自己的“绒布妈妈”,重新用情感养育自己,做自己的避风港比什么都可靠。

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不仅会变得“叛逆”,有时还会锁心。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么找不到话题聊,要么被孩子嫌弃啰嗦,不说几句。 唠叨。 难道都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代沟? 当然不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呢?

  孩子不跟父母沟通的原因:

  1情感养育

  我不敢说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因为我怕我的父母会发脾气,让事情变得更糟。 我是那个在学校生气的人。 我不相信我的父母能帮我解决问题吗? 说没用,不说就成了习惯。

  2父母严格

  孩子不敢说话,甚至不能承受被打骂的后果,通常会以一种压抑的方式与父母互动。

3  父母的焦虑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紧张,更何况是保护父母的一种方式。 只能说孩子“太懂事了”,懂事的人超过了他这个年龄的特点。 这时要注意孩子是否负担过重。

  四、孩子说家长不信

  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说话了。 因为每次孩子说什么,父母都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指着孩子,认为孩子做得不好。 孩子无法理解,所以他选择保持沉默。

  孩子不跟家长沟通怎么办:

  1了解孩子

  为什么孩子不跟父母说话? 找出原因,改变以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才有可能突破与孩子沟通的障碍。

  2 听孩子

  让孩子说出他们对父母的不满,或者以前的做法伤害了孩子。 当孩子会说话时,家长可以专心听,不评判、不引导、不指责、不抱怨,只听,给孩子反馈,让孩子知道你在听、在听。 明白了。 只能倾听孩子的父母可以改变孩子的感受。

  3感受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受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孩子,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感受而被接纳,抗拒力也会减弱。

  4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家不和父母说话的孩子往往会压抑自己。 想想我们是不是对孩子太严格了? 考虑一下这个家庭是否不民主? 如果有,父母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在家里创造一个真正自由的环境,让孩子犯错,让孩子逐渐放开自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任何观点和想法。

  5查看孩子的进步

  定期认识、鼓励和表扬您的孩子。 你的孩子一定会向你敞开心扉的。 父母白天听着老板的吩咐来回奔波,下班后感觉堵在路上,晚上可能还要对付不听话的孩子。 所以看孩子的进步。

看他和他妈妈的感情如何,也看他平时在背后对他妈妈的评价如何,因为我们和这个全全世界的关系,其实就是和妈妈关系的一个复制,妈妈可以提供孩子情绪调节的功能。所以就算我们成年了,我们遇到了惊吓呀,或者遇到了伤害,或者遇到什么突发的事情,我们会下意识的喊我的妈呀,为什么呢?好像下意识的在寻找一个情感的支持。

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提供他吃喝拉撒,生理生活上的照顾之外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情感养育。孩子和妈妈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情感互动体验,慢慢的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得到的情感陪伴比较多,安全感建立的比较好,他就会有自己哄自己的能力,比如说妈妈出去上街买东西了。也不会很担心,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回来的,他有一个妈妈的形象放在自己的心里,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客体的恒常性,这样的孩子的心理结构就比较强,他可以独处,她不需要时时刻刻别人的陪伴,所以你看很多的渣男为什么有市场,就是因为很多的女孩子内心没有形成恒长性的客体,没有办法一个人呆在那里,而渣男提供的廉价的陪伴对于他们来讲就显得非常的珍贵,而且上头难以忘怀。

如果妈妈没有这个功能,无法提供这个能力,孩子成年后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母爱缺失,导致成年后情绪调节功能不足,以后就会呈现比如说暴躁呀,焦虑,失眠,或者是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有酗酒,赌博,习惯性的出轨,劈腿,吸毒等等,为什么很多自恋的人没有办法对伴侣忠诚的,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没有一个稳定的爱的课题,所以他要不停的去寻找这个东西,填补内心的空间。

很多人都在问,自恋障碍可以治愈?对吗?如果他的内心这个空洞填不满的话,永远治愈不了。那和妈妈关系不好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恋障碍,第二种就是高共情者,一方不断的索取,一方尽量的拯救满足。所以呢,他们以后遇到一起就会变得相爱相杀。所以你应该明白了吧,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里,为什么有很多的人仍然放不下,走不开,忘不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66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