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情感滋润心灵?

如何用情感滋润心灵?,第1张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孤立存在,但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有感情的存在。这种感情不管是憎恶也好,喜欢也好,总是避免不了的,但聪明的人会用美好的感情来滋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在相互的施与受中成长。

内心情感荒芜的人总是把自我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外界断绝交流与接触,他们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因此很容易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他们在情绪上的显著特点是情感淡漠,不能对别人给予的情感表达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些人脸上很少能看到笑容,总是一副冷冰冰、心事重重的样子。这无形之中就告诉周围的人:“我很烦,请别靠近我”!周围的人自然也就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不难想象,一个自我封闭、情感匮乏的人要获得巨大的成功是非常艰难的,他们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充足的信息来源,没有充沛的激情,不敢介入社会生活,不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他人,当然也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益处。

心理学家指出,内心感情匮乏的人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内心感情匮乏还会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绝大多数获得人生成功的人,总是会用各种情感来滋润自己的心灵,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同时善解人意,热情友好。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等。因此,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较多知心的朋友。

那么,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情结,改变自我封闭的性格呢

首先要学会关心别人,因为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其次,要有自知之明,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越得体,结果也就越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这种评价对于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然后,要学会真诚地感恩逆境。感恩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让我们得到锤炼,并让我们学会刻苦、忍耐、淡泊和宽容。感恩使我们体味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体味一个冷暖人生。有人说,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处境和外在的条件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恩的心。

海伦·凯勒不到两岁就又聋又瞎。通过艰辛的努力,她学会了其他正常孩子应学的所有东西;进入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后,学习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数学、文学、历史等所有大学修习的课程。更为感人的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不少文学佳作。在盲人中,她的名气也许仅次于荷马。从海伦·凯勒明理谙事始,她便“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从不为自己身处逆境而气馁、烦恼、颓唐。相反,她自感每天都活得很“滋润”。她每天渴望雨露,渴望阳光;她每天都给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间:灿烂的朝霞,悠然的远山,茫然的星空;她每天充满自信力,与命运挑战;她每天求知不渝,从而“唤醒了我的心灵,给了它光明、希望和快乐,使它重获新生”。

再次,要保持人格的完整性。我们与人相处时,不应苛求别人,并采取随和的态度,但也不要因为随和而放弃原则,迁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常的待人接物中,把自己的处事原则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而你也不会因需要经常拒绝别人而影响彼此间的关系了。

最后,要学会一些交际技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然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远游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性子凉薄,感情匮乏的人表现为木讷,不通情理,这种人很少有朋友在身边,也很难结交到知心的好友,由此性格而不去加以改变,很难融入现代社会的圈子,也很难在工作中,生活中有很好的发展。

 性子凉薄,表现为为人处世薄情寡义,别人对他的好视为不见,就算有实质性的帮助,对你的恩情也会如履薄冰,直接抛到九霄云外,而做事果断狠辣,不会考虑后果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不会去顾全大局,与人相处上,会表现为没有情分可言,就算你有需要得到他的帮助时,他也会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爱都尤为明显。这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没有人情味。更加不能理解什么是付出,不能理解什么是无私的奉献。同时在对待其他的人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或是奉献,也会保持怀疑态度。

感情匮乏我觉得这是由环境原因导致的因素更为明显一些,感情匮乏可以理解为缺少爱,缺少沟通能力,自身对感情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定,以至于在工作生活中表现为很好显露自己的真实情感,遮遮掩掩让人很不舒服,因为你看不出他是对某一件事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谨慎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更多的时候会显得比较保守,我个人认为保守的人其实也具备感情匮乏的因素,只不过程度不同,表现就不同,感情匮乏也视为一种心理疾病,个人的建议就是尽可能的咨询就医,通过心理医生慢慢改善自身的问题,只有打破心中引起感情匮乏的因素,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感情,感情概念搞清楚,会使一切都越来越越美好,从而更能体会到生活、工作、身边美好的事物,人生才会不虚此行!

情感匮乏是相对来说的,根本无法判断,只能比较。一个人的理智与情感是长期所接触的事物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改变不可能短期内达到,只要有意识的改变自己,长时间坚持就可以。比如想多情一些就多看看情感小说,恋爱**,感伤故事,想更理智一些就多学习物理,看看心理学等等。我自己的理解。

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1、讨好型人格。

表面看起来很独立的人,只要认真投入了一段关系后,就会出现不自觉讨好他人的倾向。

倾向也许并不明显,甚至当时没有发现,却一直真实的存在着,比如他会慢慢变成你喜欢的风格,说一些你爱听的话,做一些会令你开心的事,会委屈自己来顾全别人的心情。

2、敏感多疑。

从小缺爱的人,不会轻信他人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很多,会自己设定各种的可能性。会自己构筑出很多的阻碍来阻止自己去轻信他人。

3、盲目付出。

一旦产生了信任感,这类人就会放下所有的防备会全心全意地付出所有,哪怕一段关系分开了、变淡了,反而会更加的覆水难收,明知结局是条死路,也会一如既往的认真对待,默默承受。

4、将别人放在首位。

自私对他们而言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他们习惯将别人的心情和立场优先来考虑,着重关注对方的情绪态度和心情变化,如果自己的需求与他们产生分歧,他们基本都会选择成全对方来委屈自己,他们觉得无愧于心的做法才是正确的表达方式,才会被对方所认可,从而才能得来认同和回报。

5、不喜欢接受给予。

不希望让对方付出过多,也不习惯他人的一味示好,即是你送我一个礼物,我就要找机会,去还这个人情。在他们心里,一段关系要尽可能的维持平衡。

6、对感情的患得患失。

由于从小缺爱的经历,令他们对人世间的所有感情都保持谨慎,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进入焦虑和恐慌的情绪中,其实在幸福来临的时候,他们也会在担心何时会消失,所以在感情中从小缺爱的人要比正常人更累,也在乎的更多,但这往往只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会令对方感到窒息,自己也会感觉很疲惫,费力不讨好。

7、习惯性拒绝。

他们满足于情绪所造成的价值,即是当对方,还没有明确的去做什么,只是说出了自己所想做什么的动机,他们就会马上很懂事地去否定和阻止。例如:不用,我自己可以;谢谢不用麻烦了。这种其他人给予的情绪价值,有些即使并不是真心的,依然会让他们很感动,并愿意为之去付出。

8、对自己不自信。

凡是缺爱的人基本都是自卑的人。从小的缺爱,基本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缺失,或者是父母的疏离、否定以及认知偏差,于是长大后他们会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和同龄人比也没有胸有成竹的气魄,他们也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消极,迷茫,恐惧等心态变化。

9、在感情上不够成熟。

他们好像永远被感情所困,还会很情绪化,往往看起来心事重重,理智缺失和自控能力较差,其他人都很容易想开的一件事,在缺爱者眼里就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这是因为缺爱的人自我意识感较重。童年的经历使她们更容易将事情的发展归咎于自身原因而非客观原因,好比说情感上受挫,他们会认为是自己不值得被爱。事业受限,他们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生活不顺,他们会归咎于自己命运坎坷。

这种思维会令他们经常的自我责备,自己产生悲观情绪而耽误正常的生活秩序。

10、面具上的坚强。

缺爱的人在表现上却会显得坚韧,无坚不摧,反复一切都不在话下,也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会表现的大大咧咧,心胸宽广,但是他们自己很清楚,哪些缺点是不能被接受的,然后在生活中就会刻意的收敛,所以常被人觉得不真实。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70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