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由此产生的复合情绪有上百种。
(3)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他认为情绪可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度和强度。愉快度又可分为愉快与不愉快;强度又可分为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由此可以组合成四个类型:愉快一高等强度是高兴,愉快一中等强度是轻松,不愉快一中等强度是厌烦,不愉快一高等强度是惊恐。
了解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
众所周知,俄罗斯学者巴甫洛夫是带着科学精神探究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就提出了一种以条件反射为基础的新兴研究学说,即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
这一学说是关于人们情感和行为之间紧密关联的探究,它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情感因素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接下来,本文将会详细说明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在情感学说中的角色
在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中,条件反射是研究的核心之一。他发现,一个人对某些刺激的反应不仅与基本意愿和意志力有关,而且与情感体验有密切关系。这种情感体验形成了一个人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还提出了条件反射的三个过程:先天反应、中和和强化。先天反应是指一个人对某些刺激做出的自发反应;中和是指将两种刺激同时呈现于个体之前,以期望最终使其产生同一反应;而强化则是通过重复刺激以巩固特定反应。
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是很多治疗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识别引起病人情感问题的刺激和上述三个过程,治疗师可以帮助病人建立新的、更积极的条件反射,以缓解疾病和情感疼痛。
例如,对于一些焦虑症患者来说,闻到特定气味可能会触发心理负担和恐惧。治疗师可以通过渐进性暴露疗法,引导患者逐渐经历这些气味,以帮助患者适应这些刺激,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改善临床症状。
结论
总体而言,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我们面临情感问题时,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要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引起情感困扰的原因,并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缓解负面情感。这种认识和实践也应成为促进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涵
感情,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情。
对比情绪、感情、欲望
数理情感学认为,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情绪
是人脑对于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情感,是环境因素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情
是人脑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是某一具体事物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欲望
是人脑对于自身机体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感,是自身机体变化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生物学解释
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
(1)意识方面:人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下降,就连动物学习也似乎显得困难,即陷入意识的不统一或失去控制的状态;
(2)器官变化方面:不随意肌(瞳孔运动、体毛运动)、循环系统(脉搏、血量分布、血压)、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量)、腺活动(消化液分泌、出汗)等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的广泛的变化所致;
(3)行为方面:例如肌肉或变得不能随意地运动,或不随意地哆嗦,出现平时看不到的混乱状态。
因此,作为生物学上研究激动的手段,对人除了进行表情、姿势等肌肉反应的观察外,还要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脑电波以及皮肤所产生的电阻等情况,最后一项特别灵敏,对激动现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因植物神经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皮肤的分泌腺细胞(汗腺、粘液腺)的离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电传导所致,所谓“测谎器”就是依据此理。
关于激动的现代学说有内观的[洪德(W.Wundt),迪奇纳(E.B.Titchener)] 、力动的[弗雷德(S.Fre-ud)]、行为主义的[沃森(J.B.Watson)],以及生理学的[坎农(W.B.Cannon)]等诸学说。坎农认为,激动反应是由皮层下中枢的丘脑下部所支配的。派匹兹(J.W.papez)还提倡所谓激动回路,认为这是环绕海马、脑弓、乳头体、丘脑前核、带状回的神经回路,在这激动回路中形成了激动体验。再有奥德斯(J.Olds)根据自我刺激法,发现在脑中存在着刺激时得到快感等报酬效应的区域,以及相反的不快感等罚效应区域。
现在,脑生理学认为,在出现激动体验和行为时,丘脑下部的特定部位发出脉冲,传到边缘皮层形成激动体验,传到脑干脊髓而出现激动行为。作为激动表现的微动肌肉反应(表情、姿势)不仅包含先天的生理因素,也包含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学习的所谓社会因素。在人以外的哺乳类中,一般以姿势为主,这类动物具特有的表情肌,在某种程度上显有表情是可能的。再者,把个人的感情素质倾向称为气质(temperament)。
佛法看感情
感情,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
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所以,感情,如果我们只是从感情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困于感情的多样化而掌握不到问题的核心。比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的像兄妹,有的像父女,有的像朋友,有的像情人,甚至有的像仇人;同样的,爸爸对女儿,妈妈对儿子,也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后关键点是人性深处的综合表现,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对感情做一个最忠实的评鉴。
什么是人性善、恶的特质呢?
基本上,烦恼心所,是对我们心性有污染的成分,包括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根本烦恼及一些随烦恼;而善心所,是指对我们生命有所提升的,如信、精进、禅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惭愧等等。一般说来,如果感情是纯净的,多半是从信、惭愧、无贪的立场出发,比方对元首效忠,对爸爸孝顺,这是从信出发,也就是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正确的,接受这个观念,所以就产生了孝心、忠心的心理。可是就男女的感情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贪(当然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也有部分是靠贪来达成的。)
因为有贪,我们心性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而产生感情,感情的产生,是彼此得到协调、得到沟通。而如果两方面变成排斥,就是瞋。为什么会贪?会瞋?就是因为痴,这是人性最深刻的烦恼。
从上,我们已经到人性中,贪的元素,是男女感情的症结,接着我们再继续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太太的美貌,有人贪太太的钱财,有人贪太太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这都是贪着。但是男女之间贪着最深的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第一层次是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第二个是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所以,有时专家建议夫妻之间要找共同的爱好,其实就是找沟通点,也就是感情的培养。
第三个是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第四个层次是*欲。*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只是一种须要解决的心理反应。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着的情执。
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
以上所讲的,是说男女的感情,不可以从某一个上来看。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太太的贪着更强烈;而有的夫妻之间根本没有了吸引力,为什么又不离婚?这可能是为了面子,为了小孩。所以感情的问题,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心性清净与否的问题。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重、太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这个人他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对方再怎么无理,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关键。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必须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他的心性,让他人性陷入无知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主题——惑。
第二部分谈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如此的。)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人。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所以结论就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跟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摘抄,请谅解。
亲亲很高兴为您解答阐述情感判断,审美判断和意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审美中由情感需要来断定的判断。审美意识是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完全同一。审美意识来自于审美的对象,是对审美对象的反映。审美对象具有多种形态,反映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不同的社会、时代的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等等,他们都是审美意识的基本源泉,是人类审美这一精神活动的历史基础。
拓展:审美意识不是与审美对象无关的独立的精神实体,而是以观念的形式对审美对象的主观反映。反映者必须依赖被反映者,这是审美意识对审美对象的依赖xing。但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审美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的xing质。在它对审美对象的依赖中,同时就存在着与审美对象相背离的倾向。审美意识的独立xing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他的非依赖xing是以依赖xing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发生在对审美意识依赖审美对象的关系中的独立xing。审美意识的相对独立xing,是由审美主体的内在本xing决定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虽然根源于审美的客观对象并以时代背景为内容,但它却是以审美主体自身所固有的审美观念和符合自身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去反映审美对象的。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形成了即符合时代特点,又具有多样表达xing的审美意识。
问题还没解决?快来咨询专业答主~
阐述情感判断,审美判断和意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线
4203位答主在线答
服务保障
专业
响应快
马上提问
40345人对答主服务作出评价
回答切中要害老师态度很好回答专业迅速回答很耐心认真大平台保障,服务好回答切中要害老师态度很好回答专业迅速回答很耐心认真大平台保障,服务好
抢首赞
分享评论
批发skf 轴承,上1688,品类齐全,源头好货超低价!
skf轴承
¥6 元
skf轴承62006205
¥100 元
原装SKF轴承60302Z60302ZC360302RS160302RS1C3现货
¥10 元
原装SKF轴承60052Z60052ZC360052RS160052RS1C3现货
¥146 元
原装SKF轴承64202Z64202ZC364202RS164202RS1C3现货
¥10 元
1688广告
桐庐茶叶品牌-淘宝热卖好物汇集,品牌众多,放心购!
庐山云雾茶 礼盒 2022嫩茶 绿茶 新茶新春江西明前一级绿茶叶200g
¥360 元
庐山云雾茶2022新茶春茶明前特一级江西绿茶茶叶高山250g罐装送礼
¥398 元
庐山云雾茶 2022 绿茶叶头采清香回甘手工散装送礼直销 江西特产
¥598 元
2022年新茶桐庐特产 正宗桐庐雪水云绿茶叶 明前一级绿茶
¥43 元
公和厚茶叶绿茶2022新茶高山云雾茶江西庐山云雾茶礼盒装散装送礼
¥368 元
simbataobaocom广告
判断题审美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一种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生活小老师66
响应及时
亲很高兴能为您服务!判断题审美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一种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是对的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提出,应增强学生的____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_________ 情感;使学生具有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显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 教学目的要求
生物课和应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一) 知识方面
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能力方面
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三) 思想情感方面
1、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能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 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1、 选取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知识,以生理知识为中心,着重阐明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2、 选取重要的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辨认周围环境中赏见的一些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 选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的发展和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1、 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农、林、牧、副、渔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 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以利于学生加深理生物学基础知识,密切联系有关人体防病、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保护环境等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密切联系各地的自实实际。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生物种类也有很大差别。编写教材时所选取的主要门、纲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动物,应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较常见的种类。并且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对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 从“三个面向”的要求出发,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行为、免疫、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四) 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有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学能力。
(五) 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例如,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和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内容。
(六)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同和横向联系。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例如生物课与小学自然,初中地理和劳动技术课等课程之间知识的分工和联系。
三、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教学要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和生物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向学生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育。结合我国国情,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认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各种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富于启发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自然实际,准确、生动地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
(三)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观察、实验、实践活动、演示等各项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探究和自学等能力。
(四) 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提教学质量。要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采集实验材料和自制教具。 教师要研究学生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及学习生物学的规律,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 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
1、 要重视密切联系当地生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还应该利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乡土教材的课时,补充讲述发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一物种类,以有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2、 注意结全季节。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具有季节性。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时因地的灵活掌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
3、 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亲身实际和对身心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本生理卫生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初步学会基本的卫生保健技能,养成有关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体生理卫生的教学要与体育课和学校卫生工作紧蜜结合,共同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六) 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积极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例如,做生物实验,观察、采集动植物和制作生物标本,培养植物、饲养小动物,建立生物园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和培养创新精神。
(七) 重视生物课教学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密切配合 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生物课要积极地为学生学习劳动技术课打下必要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技术。
四、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 初中生物课教学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安排的。初中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完成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 2、 大纲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不等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本着“教材多样化”的精神,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以编写出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同程度、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教材。 3、 “五·四”制生物课共204课时,“六·三”制生物课共153课时,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机动22课时,其余课时分配给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知识
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
演示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教学要求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A
A
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组织的概念
器官的概念
系统的概念
生物体
D
B
B
C
C
B
B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练习使用显微镜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画细胞结构的简图
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画细胞结构图。
III
III
III
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B
C
A
解剖并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II
II或IV
IV
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义
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功能
根对水发和无机盐的吸收
合理灌溉
氨、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合理施肥
无土栽培
A
D
C
A
A
A
A
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
探究根的向性
实践活动:灌溉、施肥、无土栽培
III
IV
细胞吸收水分实验
根吸收收无机盐的实验
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的意义
合理密植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蒸腾作用的意义
C
D
C
C
A
D
C
C
C
C
B
学习制作徒手切片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画叶片表皮细胞图
绿色植物在不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的关系
I
II
II
IV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
种子萌发时呼吸和热的实验
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植物体蒸腾水分实验
芽的种类
叶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
双子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木质茎的生长和年轮的形成
单子叶植物草质茎的基本结构特点
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筛管对有机物的运输
茎的贮藏作用
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A
C
D
A
C
C
C
A
B
用放大镜观察叶芽 的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木质茎和单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横切面
观察树木的年轮
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践活动:植物营养繁殖的方法
II
II
III
IV
花的结构
花序
开花和传粉
人工授粉
双受精的过程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植物组织培养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植物生长物质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期应用
D
A
A
A
C
C
B
A
A
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
实践活动:植物组织培养
III
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经济意义
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被子植物分类单位和分类方法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
B
A
B
A
B
A
B
B
C
观察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组织学生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
实践活动:校园或家乡植物种类调查
III
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的结构特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A
B
B
B
B
有条件的学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三种形态的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
B
B
B
B
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
实践活动:食用菌调查或养殖
III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细菌的病毒——噬菌体
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A
B
A
B
A
原生动特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A
用显微镜观察原生动物探究原生动特的趋性
III
IV
腔肠胃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A
常见的扁形支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寄生、寄生虫和突主的概念
绦虫(或血吸虫或包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B
B
B
实践活动: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
线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观察蚯蚓的形态、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
III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
III
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发育的特点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的多样性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C
D
A
A
B
B
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
III
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C
C
D
A
A
A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
III
变温动物的概念和适冬眠
两栖动物概述
B
C
观察蛙类的外部形态
爬行动物的概述
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C
A
鸟类概述
恒温动物的概念
鸟类的主要特征
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C
B
C
A
观察家鸽或其他鸟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主要结构。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爱鸟周”活动,或参加保护和招引益鸟展览
III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C
D
B
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
II
观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动物内部的主要结构
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先天性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B
B
A
探究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
IV
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皮肤的再生和卫生保健
C
A
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骨的酝酿结构和功能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青少年保持正确姿势的意义
骨的生长
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骨骼肌与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群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体育锻炼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影响
脱白、骨折及其急救处理
B
B
C
C
A
B
C
B
D
A
A
观察长骨的结构
骨的成分实验
III
III
关节的结构
肌肉的收缩
人体内的血量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输血与血型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血液循环
动脉血和静脉血
血压
脉搏
出血的初步护理
淋巴
B
C
C
D
B
D
C
B
A
B
观察血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蛙躞(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测量血压和脉搏
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探究脉膊与运动的关系
III
II
III
II
IV
血浆、血清
和血细胞
消化道的组成
牙齿的结构和保健
胃和肠折结构特点
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消化酶
食品店物营养万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
B
C
C
C
B
C
A
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
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II
III
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肺的结构
呼吸运动
人工呼吸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吸烟、吸毒的危害
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B
C
C
A
A
A
测定胸围差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有条件的学校、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III
III
I
I
用呼吸运动的模型,演示肋骨运动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
泌尿系统的卫生
C
B
C
A
观察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
II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人体内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
食物的热价
体温
A
C
A
A
实践活动:记录三天内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估算每天食物 总热量
II
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激素
甲状腺和甲状腺素
地方性甲状腺肿
胰岛和胰岛素
重体和生长激素
重体在内分泌腺中的重要作用
体液调节
B
C
C
A
C
C
B
C
实践活动: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细胞
脊髓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反射和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眼的保健
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耳的卫生
B
D
C
C
D
C
C
A
C
B
C
A
膝跳反射实验
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
眼球成像的实验
实践活动:检查视力
III
IV
III
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精子和孵细胞,受精
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从婴儿到成人的发育分期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卫生
B
B
B
A
C
C
免疫的概念、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胸腺、淋巴结,脾脏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计划免疫
B
B
C
C
实践活动: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实践活动: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状况
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A
C
A
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基因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
禁止近亲结婚
遗传和变异在实践上的意义
A
B
C
A
C
A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人工选择及其意义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人类和动物园亲缘关系
某种古猿进化发展成现代人类
A
A
A
B
A
A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农业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植被的意义
控制人口的意义
B
C
C
C
B
A
A
A
C
实践活动: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或池塘、农田进行衬在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活动: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
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A
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一、 知识方面
从认识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将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
A:知道。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B:识记。记住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C:理解。在“B”的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等)予以表达。
D:应用。在“C”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生实验方面
学生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练习、学会和探究四个层次,其内涵是:
1 练习: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生物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记录、绘图等进行初步的训练。
2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任务
3 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4 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设计实验,练习确定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观察现象、记录和整理数据及报告实验结果。
下载到一篇文章,也许一次贴不完,看对你有用不。(果然没有贴完,给你地址吧,是百度文库里找到的,还有第四节和第五节。http://wenkubaiducom/view/4e348ac689eb172ded63b725htmlfrom=rec&pos=4&weight=5&lastweight=5&count=5)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重点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婴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情绪的发生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对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否分化,是仅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绪,还有具有各个分化的、不同的情绪,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课题。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华生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
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
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关于新生儿有三大基本情绪的推论也随着流行起来。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证实华生对原始情绪的划分。有人将新生儿自由落下2尺的距离,85个新生儿只有2个号哭,有些新生儿根本就没有发生明显的身体反应。谢尔曼(Shermen,1927)曾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束缚手和脚的运动)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然后叫医生、大学生进来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情况,要求他们指出婴儿的哭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结果这些观察者对婴儿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造成这些反应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是笼统的。
(二)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
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
(三)林传鼎的研究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亲身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温暖和舒适等),愉快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它表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加,且不僵硬;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疼痛等),其表现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
近年,随着情绪研究技术,特别是早期婴儿情绪研究技术的发展,借助于新的现代化的研究仪器和客观化、量化的测量工具,特别是伊扎德利用婴儿被试所制订的两个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使得人们得以对早期婴儿情绪进行广泛的、客观的研究。这些年相继有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是伊扎德所作的研究(1982)。
(四)伊扎德的研究
伊扎德运用录像技术和其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将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录像,并进行了精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类婴儿在其出生时,就展示出了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等五种。
总的来说,基于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新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分化。
三、儿童情绪的分化
婴儿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这点是公认的。但是,到底婴儿在何时出现何种情绪、先后次序如何,则各家意见不同。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一)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布里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布里奇斯的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论前,一直为较多的人所接受。但现在这一理论由于缺乏有效判断情绪反应的客观指标,难以根据婴儿情绪反应本身来判别婴儿情绪,因而受到不少批评。
(二)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我国情绪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不少观点,如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4~6个月婴儿出现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体验,社会性需要逐渐在婴儿情感生活、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始终为人们所接受,并不断为今天的研究证实是正确的。
(三)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伊扎德特殊的贡献在于,编制了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1979)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1980)),给表情识别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 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口唇—下巴区,共列出29种肌肉活动单位,编辑成号,表情是由面孔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而成的。例如:No25为额眉区——双眉下压、聚拢;No33为眼鼻区——双眼变窄、微眯;No54为口唇区——口长大呈矩形,三个组合起来,从Affex中辨别为愤怒的表情。
伊扎德的研究较之前人的研究,无论在科学性和可测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每一种新出现的情绪反应都有一定的具体、客观指标,易于鉴别、判断。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
表1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自己笑 对教师笑 对小朋友笑 总数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1岁半 67 553 47 3884 7 579 121 100
3岁 117 1562 334 4459 298 3979 749 1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喝足、尿布干净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但总的来说,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即在于此。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交往、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而逐渐社会化,其与成人(包括教师、家长)和同伴的交往密切联系,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三)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与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例如对他微笑,他会笑,如果接着立即对他拉长脸,作出严厉的表情,婴儿会马上哭起来。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辨认别人高兴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
2.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富切尔对对5~20岁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习得性的研究发现,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无论是面部表情动作的数量,还是表达表情的适当程度,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正常儿童的表情动作数量和表达表情的逼真性,都随着年龄增长有进步,而盲童则相反。这说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先天的表情能力会下降。盲童由于缺乏对表情的人际知觉条件,其表情的社会化受到了障碍。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一)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这一点在前面的情绪的分化中已经涉及,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例如,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二)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如,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而年长儿童则已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学前儿童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与生理性刺激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例如,婴儿听到刺耳的声音或身体突然失持,都会引起痛苦和恐惧。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陌生人表示友好的面孔,可以引起3~4个月婴儿的微笑,但对于7~8个月的婴儿,则可能引起惊奇或恐惧。这是因为前者的情绪尚未和记忆相联系,而后者则已有记忆的作用。没有被火烧灼过的婴儿,对火不产生害怕情绪,而被火烧灼过的儿童,则会产生害怕情绪。儿童的许多情绪都是条件反射性质的,也就是和记忆相关联的情绪。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两三岁以后的儿童,常常由于被告知蛇会咬人,黑夜有鬼等,而产生怕蛇、怕黑等情绪,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5~6岁幼儿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从而害怕病菌;理解苍蝇能带病菌,于是讨厌苍蝇。这些惧怕、厌恶的情绪,是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岁儿童看到鼻子很长的人,眼睛在头后面的娃娃都报之以微笑。这是儿童理解到“滑稽”状态,即不正常状态而产生的情绪表现。幼儿会开玩笑,即出现幽默感的萌芽,是和他开始能够分辨真假相联系的。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自豪、焦虑,对别人的怀疑和妒忌等,都属于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发生,更多地不决定于事物的客观性质,而决定于主观认知因素。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看到故事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
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其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
婴幼儿情绪的不稳定还与情绪的受感染性有关。所谓受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泣着着妈妈,会引起早已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来。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往往有这种情况,幼儿开始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直到情绪过程已在进行时,才意识到它。这时幼儿才记起对情绪及其表现应有的要求,才去控制自己。
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境的左右。
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是,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以至情绪本身,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赖于正确的培养。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