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1张

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

1、家长要及时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幼儿的情绪体验,最早源自自己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例如当孩子感到饥饿,家长是否及时提供食物;在孩子醒来时,是否得到成人的陪伴或关注。如果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能得到满足,就会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

2、在亲子互动中,家长不应试图控制孩子的情绪,而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成人很容易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经验而对孩子的情绪感受作出价值判断,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幼儿的情绪。长期负面的否定性的情绪评价对孩子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3、家长要引导的不是孩子的感受和体验,而是对情感反应的方式。接纳孩子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并不等于认同孩子的情绪。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

家长要逐渐将孩子对情感的行为反应方式逐渐引导到言语反应方式上。例如,当孩子感到愤怒时,可以带他到户外去,通过体育活动发泄他心中的情绪。家长自身对情绪的反应方式和控制能力,对孩子来说是最直观和最有效的示范和榜样。

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一)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深刻化

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三)情绪的稳定化

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

(四)情绪的自控化

幼儿初期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五)情绪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

2016真题简答题,5分。6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2分)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2分)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1分)

-----------------------------

拓展学习资源: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

第一, 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 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雨晴小宇哥

2019-09-14

小学生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小刚因得不到电脑而情绪不高,您可以对他晓之以理,并教给他调整情绪的方法。小学生社会性情感的比重逐渐增加,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热情越来越稳定而深刻。  小学生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高年级后,情绪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们的情绪状态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情绪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情绪的稳定性在增长;  ——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在发展;  ——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情绪稳定一般被看作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所谓情绪稳定,主要是指一个人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短时间内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他不大会时而心花怒放,转瞬又愁眉苦脸。

小学生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小刚因得不到电脑而情绪不高,您可以对他晓之以理,并教给他调整情绪的方法。小学生社会性情感的比重逐渐增加,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热情越来越稳定而深刻。  小学生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高年级后,情绪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们的情绪状态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情绪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情绪的稳定性在增长;  ——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在发展;  ——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情绪稳定一般被看作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所谓情绪稳定,主要是指一个人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短时间内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他不大会时而心花怒放,转瞬又愁眉苦脸。

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其需要、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入学后,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以及生理的不断发展,他们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下列新的特点:

(1)情感不断丰富。儿童入学以后,首先,由于学习成为主导活动,儿童把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看成自己最实际的需要,因而,学习的成败会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次,儿童入学后处于一定的集体之中,小组、班级、少先队、学校都是小学生的集体,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以及同学之间所处的各种相互关系,都能引起各种复杂情感,例如,个体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友谊感都相应地发展起来。再次,儿童入学后,还参加一些劳动和社会活动,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也体验着各种复杂情感。因此,小学儿童比学前儿童情感内容更丰富,并且日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2)情感不断深刻。这表现在下述方面:由对个别具体事物产生的情感转化为对社会集体所产生的情感;由体验与事物外表相联系,转化为体验与事物本质相联系,例如学前儿童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表面特点来评价其好坏,从而产生好恶感情,而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已能根据一定的道德品质来评价好坏,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学前儿童的情感一般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和同伴们的交往中。这种不稳定的情感也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就较稳定了,这与较大儿童已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关。

(4)情感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冲动性不断减少,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这突出表现在他们能够更好地自觉克服各种外部诱惑、坚持完成学习任务。

(5)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小学儿童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步得到发展。

针对小学儿童的上述情感特点和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

培养小学生优良的积极情感,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使其情感向正确方向发展。要通过各种活动,注意调动各种因素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全面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情感。

(2)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首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意自身的情感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榜样作用;其次,具体的材料,实际的范例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效果更大。

(3)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动结合起来,使情感体验具有实际效果。

(4)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调节情绪的强度,使他们学会用语词或理智防止或缓和自己不适当情绪的发生;其次,要鼓励和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养成自我检查与调节的习惯;再次,需要丰富儿童的情感经验。

(5)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培养同情心,要教育学生同情弱者、尊老爱幼,帮助苦难者,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爱护小动物,防止捉弄残疾人,虐杀小动物。培养学生的羞耻心,主要是让他们懂得什么行为卑鄙,什么行为可耻,要启发学生对错误的内疚、后悔的情绪体验,要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讽刺、羞辱和体罚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途径是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表场,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表扬过份,以防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小学生的消极情感主要有害怕、焦虑、妒忌感、自满和自卑等。

在学生的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例如怕黑暗、怕老师等,甚至有损于身心健康的,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关。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可采用下列策略:

(1)说明情由,消除不正确的认识。

(2)帮助学生获得应付他所害怕的对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

(3)系统脱敏法。这个技术的基本前提是害怕的心理状态不能与不紧张的身体状态(如肌肉放松)同时并存,而且认为这种不紧张的身体状态能够阻止与害怕相联系的反应。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先要训练学生学会放松身体的技术,同时将害怕刺激分成几个等级,然后,用、幻灯或言语指示向儿童呈现害怕的对象和事件,并要求学生想象害怕的对象或事件,每次想象时,都要求学生放松肌肉,当害怕刺激呈现后学生不再害怕时,就说明他对这级刺激的害怕消除了,于是,再逐级上升害怕刺激,直到过去最使学生害怕的刺激呈现也变为中性为止。

(4)预防害怕的发生。小学生的焦虑主要是怕失去老师的爱、怕学习失败、自己的愿望与社会规范冲突、怕自己不为同伴所接受、体验到太多的羞耻或怀疑感、关心自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安全等原因引起。

教师针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焦虑:①提供爱和支持,帮助学生处理矛盾;②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③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可能导致怀疑、羞耻或内疚的反应。

妒忌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不要觉得别人比自己好,就产生妒忌,而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力争赶上和超过对方。

另外,教师对班上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要适当表扬、提高要求,以防他们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长处,给以适当的鼓励,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儿情绪发展是指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阶段。情绪在幼儿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扩展,幼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深刻。其发展特点: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多,情绪逐渐分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社会性情绪产生并发展,幼儿最初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一、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一)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深刻化

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三)情绪的稳定化

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

(四)情绪的自控化

幼儿初期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五)情绪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9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