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进亲子情感

如何增进亲子情感,第1张

新生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所有东西都那么新鲜,爸爸妈妈的温暖的怀抱还可以给他们舒服又安全的感觉,当你看到宝宝向你微笑的时候,也许它是在对你说:“爸爸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

  之所以说抱抱婴儿好,是因为与整天让婴儿取同一姿势躺着相比,经常抱抱婴儿,会使婴儿心情舒畅。有想抱孙子的祖父母,也可以让他们抱抱。

  有的人或许会认为抱一抱会养成抱癖吧。有的父母之所以如此讨厌抱癖,是由于想在婴儿躺着的时间里做点什么。抱抱婴儿若是现代婴儿的一种乐趣的话,就应该将这种乐趣给予婴儿。由于抱了婴儿,所以只要不抱的话就会成为老爱哭闹的婴儿,这种情况是没有的。只要是正常的婴儿,不仅抱是一种乐趣,疲劳以后的睡眠也是一种乐趣。

  知道了抱抱宝宝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还是学会怎么抱宝宝,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增进亲子感情的目的,相反,如果方法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

  对于从未抱过幼小婴儿第一次做父母的成人来讲,看到这样一个弱小的婴儿的确会手足无措,心情紧张不知如何来抚抱他。而新生儿出生以后,刚刚离开母亲子宫内既宁静又暖和安全的生活环境,突然来到充满空气亮光的陌生世界,也十分不习惯,也感到惊慌不适,尤其被人抱起时头和颈得不到支持,有向下坠落感觉,会出现惊吓。

  因此作为妈妈爸爸要学会抚抱婴儿,使他受到支持,感到温暖安全,全身舒适放松愉快。这种贴身抚抱是亲子交往建立感情的第一步,对婴儿身心发育十分重要。从新生儿起就应一日多次抱起婴儿,逗引他,引他注视和他讲话。一般抱抚婴儿都在小儿睁眼睡醒时,当睡熟时尽量让他睡在小床上。

  抱起婴儿前可先用眼神或说话声音逗引,使他注意,一边逗引,一边伸手将他慢慢抱起。抱仰卧的孩子可一手伸至头颈后及背部,另一手从另一侧托住臀部和大腿,让他在你手臂上躺一会儿,使他感到安全舒适,再轻轻将他抱起,使他尽量靠近你躯体,紧紧依偎着你。亲切温暖安全的拥抱会让婴儿感到十分满足。抱俯卧的婴儿可一手托住婴儿下巴、颈胸,一手从外侧伸入下腹,抓住对侧臀部及大腿,轻轻将婴儿翻过来拥入你怀中。抱婴儿可采用下列不同姿势和位置:

  可让小婴儿横躺在你前臂上,用手掌托住他背部,手指捏住外侧臀部及大腿根,婴儿的头和颈搁在臂弯处,胸腹近侧靠近母胸及上腹部,母亲另一手还可用玩具逗引小儿或做其他事。待婴儿稍长大,则要用两手横抱、一手臂托住婴儿头的枕部和颈背,手掌从背部握住婴儿外侧肩和手臂,另一手从下托住婴儿臀部和双腿,这样横抱婴儿不易滑落。你坐在椅子上,可将婴儿仰卧于你大腿上,两手从两侧托住婴儿头、颈和上背部,让婴儿双脚顶住你腹。也可将婴儿横放在母亲大腿上,用双手上下托住婴儿。

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会有亲子矛盾的,而且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下面看看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亲子冲突,亲子冲突是指亲子之间犹豫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县行为的对抗状态。亲子冲突在青春期(12岁---18岁)尤为明显。

根据我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的情况,亲子冲突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家务、交友、消费、生活安排、着装打扮、家庭成员关系和个人隐私等方方面面。

咨询发现,青春期冲突的特点是,青春早起亲子冲突开始上升,直至青春中期,晚期则开始下降。青春期的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不同步会引起相应的社会心理效应,对亲子冲突产生重要影响。

亲子冲突是双向的人际互动关系,是亲子双方对人、对事、对物表现出来的不一致,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是言语也可能是非言语的不一致。一般表现在态度观念、情绪对立、沉默、回避、反抗等。

行为上可能表现为由消极的情绪对立发展到身体冲突,甚至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等。亲子冲突的成因核心是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既有父母方面的因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1、青少年方面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独立性、批判性明显发展,他们开始用怀疑、审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开始思考社会现象、人生意义等问题,并常常不满足于答案,使问题富有逆反性和挑战性。

随着青少年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等不断提高,他们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挑战家长的权威性,不再表现出对家长一味地盲从,会用自己的标准对家长的形象和地位进行重新设定,对家长也有了期望标准、

如果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家长的权威就会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 但这种独立需求和自我意识却受到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往往不能真正的独立处理事情,其思维也具有片面性,容易偏激,自以为是、

由于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不能控制自己,常常会因为小事与家长发生矛盾,引发亲子冲突。 一些青少年学会了喝酒、抽烟等来证明自己的成长,而这种不良行为又会使亲子间的矛盾恶化。

此外,青春期个体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心理开始封闭,有很多话宁愿告诉朋友也不愿意给家长讲,逐渐表现出与家长沟通上的困难。

2、父母方面

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没有人帮助下完全独立的做出决定、控制生活事务的能力。孩子在儿童期依赖父母,父母约束并决定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则需要将父母处于支配地位的亲子关系转变为双方相对平等的关系。

但是,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要求子女绝对的服从自己。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独立的过渡阶段,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而父母依然习惯于按照幼儿期、

儿童期亲子关系的模式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对孩子的保护过多,干涉过多,给予独立的空间太小,对孩子的信任、尊重不够,对青少年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察觉不足。许多,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他们怕给了孩子权利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父母仍然将权利控制在自己手中,父母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要求自己,甚至于强迫遵从,因此极易造成与子女的冲突。

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2

第一,亲子间意愿得不到尊重与理解

孩子的意愿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孩子3岁以内,他们的主体意愿就是和父母在一起,随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柔的抚触与浓浓的爱,孩子就是快乐的,安心的;在孩子幼儿园时期,他们会渐渐有自己的小生活。

小圈子、小想法,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父母听,但是他们会渐渐发现,父母对他们想法以及做法却不如他们想象中那般认可与理解;在孩子小学时期,他们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个体。

有更多自己的意愿,但也得到更多的阻挠;然后就是青少年时期……越长大,越独立,越会彼此发现似乎父母子女间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一样,也许这个阶段会延续到孩子成长为父母!

这里理解和尊重就格外重要,不仅仅是说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其实很多育儿的观点都指出,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但是我以为,只要是单方面的付出,任何天平都会失去平衡。所以,父母更要培养孩子早日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违犯了原则性问题,那么家长一定不能妥协;但是如果这些硬性的原则是可以让孩子提前理解的,就是亲子间的双赢。

而仅仅是依靠家长单方的坚持,最后一定会出现一段时期亲子间的矛盾。至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意愿,只要不涉及到原则,就果断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好了。

另外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交友圈以及学习以外的生活圈,如果孩子愿意讲,就多听少建议,即便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孩子错了,也依旧要做到有智慧的交流。毕竟有些路,有些错,只能走过,错过才能够真正明白与懂得。

第二,父母固步自封偏执于自我权威

虽然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世间圣人真的很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又正处在工作上的中流砥柱,生活本来就不易,空闲的时候就更愿意放松放松自己。所以渐渐地,“学习”这两个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没有了新的东西的融入,“经验之谈”就会自然而然浮出来。所以有时候老子教训小子,常常会说一句话:“我吃过的米比你吃过的盐都多”。可是在如今信息高速发达,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吃的米多又如何呢?

孩子正是朝阳时期,对新生事物好奇感强,接受能力快,学习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尤其是网络时代,更是快餐时代,每一个流行几乎朝现夕没;而且孩子世界还有很多他们独特的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和父母对事物的兴趣点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彼此的包容或者妥协,而不是一味动辄剑拔弩张的必须按照其中某一方的意见去执行。尤其是父母方,如果缺乏时间学习新生事物,就不要有太多自负的观点去强迫孩子认同。

孩子出于对父母的崇拜而认可,与出于对父母的*威而妥协,也许短时间内结果是一样的,但长此以往的效果却一定是大相庭径。

第三,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正确沟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以及相关机构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企图通过相关的活动来改变或者完善亲子间的关系。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绝不仅仅依靠一次的“洗脚”互动、一回被彼此感动的痛哭流涕或者一时之间的触景生情。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融洽,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孩子是敏锐的,他们可以准确的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感觉是真诚还是敷衍。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压着火气和孩子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完全能够听出来的。

偏偏很多家长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无效的沟通后,却认为自己在呕心沥血的付出,而孩子不听话;最终依旧忍无可忍的露出本来面目:家长怒气冲天,孩子满腹委屈……

如果父母不能够让自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与视线,那么很多自认为“我是为你好”的类似沟通都将是失败的。与其说一些“我理解你,但是你不能这样”这样的话。

还不如直接承认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他来主动解释或者说明,最后依旧无法认可的话,就坦诚自己的想法,并保留自己说话与建议的权利,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就好了。

坦诚以及有智慧的引导,是家长赢得孩子信任的方式;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信任感就不会有融洽的亲子关系。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因就会有果。对待孩子绝不能敷衍,要相信自己种什么根才会结什么果,以身作则是打动孩子的前提。

第四,亲子间关系在生活中产生隔阂

你有多久没有拥抱过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没有拥抱过父母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首先源自于肢体上的相处。父母子女间,随时的一个拥抱彰显出彼此无间的亲密与相互给予的力量。

也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拥抱,在含蓄的中国人面前,如果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或者中间一不留神断了档,想要再次拥抱估计就需要有一定的触因或者一方的勇气。

这就是无形中的隔阂,于家长来讲,明明很爱孩子,却随着他们的成长总是不自觉去放大其缺点;在身边就会不自觉的唠叨与叱责,又在夜半的时候柔情满怀或歉意满满。

你有多久没有踏踏实实的打心底儿中认可过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没有眉飞色舞的讲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朋友给父母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还源自于内心的感受。

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他心中都能够笃定父母稳稳的站在自己的背后;而不是父母虽然站在自己的背后自己心情却惴惴不安。父母不管对孩子施展怎样的教育。

都能够确定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绝不会一蹴而就。

亲子间的和谐与孩子成长到多大没有直接的证明,但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亲子关系要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勉强着持续,要么弥足深厚、情深意浓的坚定着存在。是此还是彼,取决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

今天看到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人物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母子间如此,亲子间同样如此。在渐行渐远中彼此独立又交织,亲密感与完全的信任在家庭成员间缠绕,即便远隔天涯海角,心也在彼此相牵相伴。愿我们都拥有这世界最美好的亲子情感,一生相伴!

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有哪些3

1、儿童自我意识成长

经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很不乖,你让他吃饭他偏去玩,你给他选苹果吃他偏要吃香蕉,你给他拿小汽车他非闹着玩积木……”

这其实是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当幼儿能够独立行走后,也开始了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并不再满足于被别人控制,而是努力的表述并执行自己要求独立的愿望,这是幼儿独立性的表现。

2、儿童语言的的发展

由于幼儿在表达意思时不够明确,妈妈对孩子的表达产生误解,如果成人仍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和幼儿交流,没有很好的把握幼儿言语发展的这种特点,就很容易引发误解,造成冲突。

3、儿童情绪情感的需求

2-6岁由于幼儿受认识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缺乏、言语理解能力发展不足、好奇心、求知欲特强等特点的影响,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是从“自我”出发,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其行为主要受情境与自身情绪支配。

整个认知活动几乎全被这几个有限的特点所支配,并以它们为中心,没有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不能协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因此,幼儿的认知水平及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成人的不和谐,从而出现冲突。

4、父母的素质问题

父母的文化素养的高低往往和重视孩子身心发展的程度成正相关。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就会越重视幼儿身心的发展,平时也注意学习有关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识,用更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

与孩子的沟通发现问题时,也更容易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而文化素养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不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需求,态度简单粗暴或一味奉行自我的统治意愿,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因而在亲子沟通上障碍连连,亲子关系很容易恶化,冲突在所难免。

5、家庭环境问题

父母因为来自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对孩子的照顾难免会出现左支右绌的情况,无法从容的照顾孩子。父母对幼儿的关心和照顾程度也开始降低,亲子沟通也相对减少,对幼儿突然的改变就会显得措手不及,因而容易发生亲子冲突。

父母的情绪状态将主导家庭的情绪气氛,也直接影响到教育孩子的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受父母情绪的影响。夫妻之间和睦相处,能够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家庭中就会充满温馨和亲情。

孩子也就会在欢乐、关爱、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和谐,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也就会大大降低。当父母的心情焦躁、情绪状态欠佳时,教育孩子则会采取简单粗暴、拒绝孩子的要求或置孩子于不顾的方式。

1、父母不自觉地处于领导地位。这种交流方式会在孩子心中产生一种暗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总是强大的,聪明的,重要的。它会抑制孩子真实情感的表达。失去与父母交流的兴趣。

2、父母把交流变成了说教。父母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用“你应该”,“你不应该”等语气与孩子交流,实际上这样做已经关闭了与孩子交谈的大门,没有人会愿意听别人说教。

3、交流中太多责备。在父母的批评,斥责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愿与父母交流,因为他知道,不管多么努力,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赞扬。

4、父母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站在心理的立场上,与孩子进行沟通。这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不关心他们,不理解他们,因而他们也不愿与父母进行交流。

5、要想与孩子融洽的沟通,重要的是把自己当成孩子,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的想法,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与父母沟通的场面。就会与孩子有个良好的沟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0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