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当人老时,最喜欢的就是一家人热闹的在一起,但是如今子女都忙于工作,很少会呆在家里,这就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也致使很多的老人会有空巢的心理,那么空巢老人怎么办呢
一、什么是空巢老人
概念含义
(1)老人:指上年纪了的人或较老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 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老人的界限。
(2)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性格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二、空巢心理表现
1、怕孤独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
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
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2、抑郁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
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偏激心理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经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
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 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弃。
4、多疑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5、幻想心理
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6、怕死心理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三、四招摆脱空巢心理
感情冲淡法
当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老伴,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体己话”唠一唠,“心里事”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
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避免一方外出活动一方在家留守,使留守老人产生孤独感。
爱好冲淡法
可以重拾或是培养新的生活爱好,让自己沉浸在爱好中,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自疗法。可尽快地拾起平日里的各种爱好和兴趣,比如钓鱼、画画、养鱼、打太极拳等。
并根据个人兴趣培养一些新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用爱好和兴趣在“空巢”内种满笑声,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作息冲淡法
节日期间热闹、和谐、愉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作息状态。
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社交冲淡法
老年人要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生活的孤独感。也可以选择外出去探望老友,参加社区联谊会等,用热情、充实的生活内容来填充寂寞和孤独。
四、关爱形式
(1)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2)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3)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这位知友,老年人在社会工作中常常将他们看做成功的一类。人到老年,虽是精力不盛,却满脸写满着生活的历练,成功辉煌都说明着他们的存在,老人越老越老面对的情感问题也越来越多,压力可想而知。佰佰安全网小编来普及相关的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老年人情感问题有哪些?
亲情方面
调查显示,在生活上依赖子女照顾者占 27%,依赖老伴者则占到 73%;在生病需要看护时,被老伴照顾者的比例高达 82%,由子女照顾的仅占 18%。
说起子女的陪伴,可能许多老人都得不到,我国现在已经逐渐趋于老龄化,而且是在不断的加速,其中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 " 空巢老人 " 问题。
尽管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子女,但只是希望离子女近一些,这种思念子女心易引起老人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子女忙,没时间照顾。大部分做子女的都认为父母能动的情况下,头疼发热等类似的小病不需要照顾,他们自己就能解决,真是不能动了或得了大病,他们再亲自照顾也不迟。老人把子女培养长大成人后,子女成家立业后都有了自已的小家庭,再加上工作繁忙,能挤出时间照顾老人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离近了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常回家看看;
远了,回一趟家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不容易呀,父母一年到头想见上他们一面都难!长大了,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么重要了,甚致是可有可无的了。
友情方面
与孩子观念不合、与老伴发生矛盾、想寻求情感慰藉……老人有很多心事难以向家人、爱人、子女诉说,此时,朋友就是最大的依靠。
可是有几类人会在老年时交不到朋友。比如,性格本就孤独、抑郁的老人容易 " 自我隔绝 ",拒绝结识新朋友;很多老人为了子女 " 背井离乡 ",来陌生的城市照顾子女,帮带孙辈,但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等因素,让他们在结交新朋友时既期待又排斥;一些退休老人则会渐渐失去同事间的热络,变得心情不安、生活不适,进而失去再交友的兴趣;还有部分老人喜欢攀比,比子女收入、比孙辈成绩等,这些好比老人交友的 " 毒药 ",老朋友也会渐渐疏远。
爱情方面
调查显示,100 位老人中,69% 现在有原配偶,23% 丧偶,1% 未婚,7% 再婚。在有配偶老人中,77% 的老人与现在配偶相处满意,一般的占 23%。
但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离婚以及丧偶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再婚找到了相依为命的伴侣,重温了家庭及婚姻的温馨与幸福,然而老年人再婚却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与干涉,并且这种干涉主要来自于老年人双方的子女。
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老年人再婚涉及了老年人双方的财产,有的老年人的子女担心自己生父或者生母的财产会落入 " 他人 " 囊中。因此极力排斥生父或者生母的再婚,而不顾老年人老年生活的孤苦。
老年人情感问题会造成哪些不良心理?
退休后,老年人在家庭地位和经济上觉得自己不再是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身体上也大不如前,子女漠不关心,婚姻问题,与朋友来往甚少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让老年人产生一些不适感,使得老年人心理发生变化,变得脆弱、敏感、自私、孤独、抑郁等,表现在脾气暴躁、爱发牢骚甚至封闭自己。这样很容易诱发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老人如何面对情感问题?
面对亲情
老年人在对待子女回家难的问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不纠结于原因,要学会谅解,与子女相处做到以下几点 :
1、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
不管是自己的儿子、媳妇、女儿和女婿,都应当看成自己的家人,对待他们的心意都要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偏袒任何的一方。如果你偏爱这个,疏远那个,处事不公平的话,自然是没办法获得子女们的尊敬和爱戴的。所以,要注意在子女面前做到一碗水端平。
2、闲话少说闲事少管
对待子女尽量要多包容和理解一些,即便发现子女在某些方面做得令你不满意的话,也不要老是去批评和责难他们。如果实在有不妥的地方,您可以好好地指导、耐心的教育,千万不要说一些风凉话,或者没完没了的唠叨,这样只会火上浇油,所以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
3、不对子女提过分要求
如果老人家不懂得体贴子女的难处,总是给他们出一些难题,让他们压力很大的话,相信他们也是很难真正对你服帖起来的。所以想要跟自己的子女相处得好的话,平日里尽量别给他们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真想子女孝顺你的话,就注意多跟他们做下情感的交流就好了,金钱方面要懂得退让一些,不要给孩子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
4、学会装糊涂带傻劲
老人家对待子女要宽容一些,如果家里的孩子发生争吵或者纷争的话,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尽量做到求同存异。千万不要跟孩子老是对着干,然后非得争个高低之分,这样做真的很没意思。大家都是一家人,作为长者要学会装糊涂带傻劲,谦让一些,免得伤害到彼此的情感,留下裂痕。
5、适当分担家务分解子女压力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很大,工作压力也不小,子女每日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就想有一口温暖的饭吃,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安静地休息一会。此时如果父母能够力所能及的分担一些家务,帮孩子做做饭、拖拖地什么的,孩子自然也会感激你的付出,更乐意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孝顺你的。一家人自然也就能够长期和睦相处咯。
面对友情
俗话说 "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杨萍说,老朋友都是 " 日久见人心 " 考验出来的,能保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友情非常难得,大家有许多共同话题和共同回忆。这也是为什么发小最容易相伴一生、困难时不离不弃的原因。经常联系是老情谊最好的保鲜剂。经常和老朋友通个电话,交流一下生活的新变化,回忆年轻时的趣事;如果同在一个城市,不妨经常相约散步、下棋、逛公园等。
老人身边的朋友可能会陆续搬离或故去,这就需要多结交新朋友。首先可以关注 " 玩什么 ",以兴趣为引线。交友贵在志同道合,共同爱好能为彼此提供更多话题,增进了解。其次,通过自己的技能建立朋友圈,比如帮邻居修电视、下水管道,做点工艺品赠送他人,甚至一起交流带孙心得等,都能巧妙地扩大圈子。
最后,保持心态平和,少些攀比心。老人交友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聊天话题尽量轻松,不要互相攀比。
面对爱情问题
老年人也有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人到老年,最容易孤单寂寞,即使儿女孝顺,也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因此,老年人希望有个伴儿,生活上相互照应,没事聊聊天,在精神上有个慰藉。
总体上来讲,老年人再婚的根本意义不在于 " 婚 ",而在于 " 养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年轻人对老人的求偶、同居、" 走婚 "、" 试婚 " 等需求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但从法律的角度讲,老人同居得不到法律保护,因此老人最好还是登记结婚。为了避免再婚带来的麻烦,可以在再婚前签订一个协议,将老人的财产、与子女的关系、双方养老、生病如何处理等问题一一写明,叫 " 协议再婚 ",这样更有利于保护老人的权益。不论是子女还是社会,对独身老人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支持老人再婚。
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并且,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也不因老人的婚姻变化而消除。
子女如何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
1、亲情需求
老年人最关心在意的就是血缘亲情,老年人一般更想多跟儿女在一起,表面不管子女的事业、家庭,其实内心时时牵挂,期望子女能过得更好。老年朋友普遍比较宠爱孙辈,胜过关心子女。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血缘观念;弥补过去关爱子女不够的 " 遗憾 ";与幼小的孙辈同为弱势群体,都需要别人照顾等。一家人可以快快乐乐是老人么最大的心愿。但是现在儿女一般不愿跟父母住在一起,造成老人生活上孤单,没依靠。因此,子女们应该多多关心老人,即使不能住在一起也要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不要让老人觉得自己孤单寂寞。
2、爱情需求
俗话说 " 少年夫妻老来伴 "。年轻人要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丧偶或离婚的老年人因为孤独更需要情感的慰藉,需要呵护安慰。老年人需要爱情,并不是什么丑事。子女不尊重老年人的感情,不同意父母再婚,无非几点原因:一是观念上的,有的子女认为父母再婚丢面子;二是经济上的,担心父母再婚后影响了自己的继承权;三是赡养关系上的,认为父母再婚后为自己增加了负担。于是,一些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老年人再婚横加干涉,给老年人造成痛苦。因此,保护老年人的权益,是每个人的责任,做子女的也要尊重老年人的感情选择。
3、社会情感需求
很多老人退休后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己老了,没用了的思想就是由于老人的社会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老年朋友尽管不能在社会中再有多大作为,但他们仍然十分关心社会中的种种事情,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示参与,从而获得情感满足。比如,退休老人自主地去到一些交通不是很好的地方帮忙指挥交通等等能够让老年人发挥余热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情感需求。这类情感需求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需求。老年期虽然不及青年期表现强烈,但仍然十分重要。
了解了老年人情感需求,提醒子女们不仅要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满足他们的需要,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进入老年以后,很多老年人总是充满忧虑,常常很小的一件事也会忧虑很久,这对健康是不利的,所以必须战胜忧虑。对此我们首先就要认清引起老年忧虑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说来,引发我们老年人忧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经济方面忧虑
经济收入状况决定着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优劣,也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是我们最主要的担心之一。虽然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大幅上涨,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许多老年人担心并未随其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减轻。
与城市不同,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村老年人对于生活费来源问题的担心较城市老年人更为严重。如果子女不是太孝顺,这会更加加剧老年人对经济方面的忧虑。
(2)健康方面忧虑
很多老年人操劳一生,随着机体的老化,很容易疾病缠身,贫血、高血压、高血脂等各种常见病,成了老年的几大健康问题。目睹身边的老同事、老朋友纷纷去世,更加剧了老年人对健康的忧虑。
(3)家庭方面忧虑
进入老年,情感变得脆弱起来,常常对身边的人很是忧虑,子女在外总是忧虑他们无人照料,担心生病、遇到其他意外,忧虑子女不孝顺等。看到老伴身体变差,担心对方万一去世,无人陪伴自己等。
(4)精神方面忧虑
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闲暇时间多了,如果不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日子肯定难熬。于是,还没有开始离退休,或者刚刚离退休以后漫长的时间如何打发,忧虑以后的空虚、孤独日子即将来临等。
(5)其他方面忧虑
除了上面的忧虑以外,老年人还有对自身以外的忧虑,如对环境的忧虑、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对国家发展的忧虑、对某一行业的忧虑等。
1
睡眠障碍。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2
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3
认识能力低下。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4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5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老年人的情感变化较为复杂,他们常常面临生活的孤独、无聊以及身体上的疾病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年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年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情感状态。比如说,有些老年人会因为退休而感到无聊和失落,有些老年人则会因为家庭问题而感到沮丧和抑郁。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了解老年人的情感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心理照护服务。
在具体的服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照顾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说,我们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养生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打牌等,这些活动可以让老年人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总之,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情感特点,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心理照护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