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情感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是什么?

宗教情感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是什么?,第1张

宗教信仰产生的条件之一,即为宗教情感。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宗教不是简单地要人们从观念上承认超自然物的存在,而是通过情感,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同超自然实体的关系。只要使信仰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超自然物就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动力,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信仰的对象的情感依赖的结果。许多理论家在探讨宗教本质时,都把宗教情感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端的宗教信仰,会让陷入疯狂的泥淖。

至于情怀,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想象,一种特殊的情感。它的表现是:人对存在与现象,所展露的一种情绪、感觉。

雷抒雁是活跃在我国当代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

面对火热的生活或艰苦的斗争,乐观向上、不断进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崇高的坚定的信仰!

在这首短短八行小诗中,诗人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信仰在不同环境中具有的珍贵价值和巨大作用。诗中虽未直接出现“信仰”的字眼儿,但诗题已赫然提示了主题。

             

   信仰、爱是我们人生中都要面对的命题,它们虽然不像衣食住行那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说起信仰的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的空洞无味,但是,从意识层面来讲,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主体来讲,信仰的主体肯定是人。从信仰的客体来讲,可以是工作,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爱情。无论信仰的客体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它抱有一种执着的信任,深切的爱,这都可以称之为一种信仰。有了信仰的话,他就会影响我们的言行。我们在行动上就会做出很多改变。通过这种改变,我们最终会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信仰这方面呢我有过几次很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经验。

先说说成功的经验吧!2013年的时候我准备考研。那个时候我的状态状况是这样子的,我已经工作三年,我不能像在校大学生一样整天坐在教室里全身心学习。周围也没有学校那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很容易迷失自己。但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最终熬到了考研呢?是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我从内心里认定自己,经过千难万险之后一定可以考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我这种需要那就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我有这方面的需要,我就要去满足它,不然的话,我的生活就会陷入迷惑,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与其沉溺于痛苦迷惑中,还不如放手一搏,学习当中的困难,还有周围同事的冷眼,并没有使我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学习阶段,我最终考上了研究生。圣经中说寻找就找到,叩门就给他开门。这就是对于信仰最直观的表述。很多人在寻找的过程中总是会怀疑我能不能找到呢!叩门的时候会担心,人家会不会给我开门呢!这种怀疑其实就是信仰不坚定的表现。正知正见的信仰修行如何落地?如何跳出束缚最紧的集体信念意识系统矩阵?这都是我们在培植信仰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信仰如何落地的问题,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两点。第一点就是向内寻找,很多人将很多的工作婚姻上的和各种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推向外界。认为是周围环境不行,自己的教育不够,自己的学历太低,自己的长相太丑等等很多外界的原因导致自己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顺利。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总是依靠外界。我们总是不愿通过学习来丰富自我,来解决婚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逃避。因为比起来面对问题,逃避可能更容易。只做到了向内寻找还不够,我还要做到另外一点,那就是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实证。我们不能总是嘴巴上承认自己的问题。但行动上依旧我行我素,不做出相应的改变的话,任何的向内寻找也只仅仅会变成口头认错。说1000遍1万遍我对我发生的所有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负责任都没有用。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行动来。我想起了我在信仰方面的失败的经验。我曾经很执着地爱过一个人。但这种爱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没有落实在实践上面。有人可能会说,爱是一种情感表达,但情感的表达也需要采取行动。对爱情的正确信仰,应该是和他一起成长。而当时的我,由于对爱情的错误定义,懒惰和心智不成熟,在爱情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狭隘。最终导致了爱情的失败。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要尝试了解爱的本质,注定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我所认可的对爱的定义来自《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对爱情所下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简单来讲,就是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我认为这个对爱的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爱与被爱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比如,你爱一个人的话,就会投其所好。这种投其所好呢,不是指贬义的投其所好。而是指深刻的理解对方,给予对方准确的爱,所需要的爱而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付出。爱情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爱情的第三层含义是指,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有很多人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付出所有,失去自我。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而只是在一厢情愿的单方面付出。

无论如何,信仰和爱是支撑着我们能够走完人生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而我对于信仰和爱的理解可能还依旧不够深刻和全面,但,信仰学习修行的路还很长,让我慢慢来……

#瞄准征文大赛#最近正在收看比较热播的电视剧《瞄准》,拍的确实不错,节奏比较紧凑,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衔接都比较到位。特别是几位主演很好的,将人物的内心波澜以 情感 刻画了十分深入。

印象最深的就是由黄轩主演的苏文谦,作为曾经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民间爱国人士,曾与军统特务池铁城搭档多年,因为在一次被欺骗的任务中,亲手狙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发誓再也不拿枪的苏文谦最终在一次次协助***的专案组反狙杀的生死与共中,在一次次各色人物的 情感 碰撞积累过程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信仰,决定真心实意站到了人民一边,也重新找回了持枪的理由,决心不惜一切,挫败暗杀阴谋。

从苏文谦身上,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改变一个人,信仰更可以坚定一个人,义无反顾的前行。

当然,我认为电视剧里面所展现的,或者说更值得我们去探寻的,是疏文谦这个信仰建立并实质坚定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从整个电视剧剧情发展的情况看,我认为这信仰只是 情感 的升华。是一个 情感 积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一次 情感 的升华,是苏文谦被池铁成欺骗执行狙杀任务,结果却把自己的救命恩人给杀死了, 情感 上受到非常猛烈的撞击,这次 情感 的碰撞,让他彻底断绝了与国民党军统特务们的联系,发誓再也不碰枪,因为在他看来,日本人已经投降战败了,再也没有碰枪的理由了,甚至因此而堕落。

第二次 情感 的升华,是小雪在其堕落的时候,给他带来了关怀,小雪,虽然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但是却用孩童般的可爱和纯洁,帮助苏文谦出了低谷,重新找寻到了人生生活的意义所在。

第三次 情感 升华,是小镜子,在执行任务中被水母特务组狙杀,小镜子,也许是疏文谦心目中作为教官内心确认的第一个徒弟,因为自己的任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镜子的死亡,内心有无限的自责?更重要是小镜子被军统水母组特务狙杀,让苏文谦更加认识到水母军统特务组的残酷与冷血。特别是看到小镜子,为了执行任务,不怕牺牲英勇就义死在自己的眼前,用最后一口力气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当他感受到了***人解放军的无私与伟大。再回想起杨之亮之前也是如此的义无反顾,让她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当然,在一次次的任务中,苏文谦感受到的是无数个和小镜子和杨之亮一样无畏牺牲,英勇献身的故事给起 情感 上带来的冲击。

最重要的感情升华是,应该就是欧阳湘玲在一次一次的误解中,始终给一起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并和他一同并肩战斗,当他得知欧阳湘玲是杨之亮的未婚妻时,在其内心深处所引起的波澜是毋庸置疑的。

… …

就是再这样一次次 情感 的碰撞,以积累的过程中,苏文谦的 情感 的生活,信仰便由此诞生,他坚定了要保护他人,与邪恶斗争的信仰,他坚定了摒弃黑暗迎接光明的信仰,他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这些都足以让他重新拿起枪,发挥潜力,最终,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苏文谦击败了过去一直水平高于自己的池铁城,专案组也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暗杀阴谋。

这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值得去观看,去学习,去领悟。#瞄准# #瞄准征文大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4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