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爱是我们人生中都要面对的命题,它们虽然不像衣食住行那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说起信仰的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的空洞无味,但是,从意识层面来讲,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主体来讲,信仰的主体肯定是人。从信仰的客体来讲,可以是工作,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爱情。无论信仰的客体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它抱有一种执着的信任,深切的爱,这都可以称之为一种信仰。有了信仰的话,他就会影响我们的言行。我们在行动上就会做出很多改变。通过这种改变,我们最终会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信仰这方面呢我有过几次很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经验。
先说说成功的经验吧!2013年的时候我准备考研。那个时候我的状态状况是这样子的,我已经工作三年,我不能像在校大学生一样整天坐在教室里全身心学习。周围也没有学校那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很容易迷失自己。但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最终熬到了考研呢?是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我从内心里认定自己,经过千难万险之后一定可以考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我这种需要那就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我有这方面的需要,我就要去满足它,不然的话,我的生活就会陷入迷惑,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与其沉溺于痛苦迷惑中,还不如放手一搏,学习当中的困难,还有周围同事的冷眼,并没有使我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学习阶段,我最终考上了研究生。圣经中说寻找就找到,叩门就给他开门。这就是对于信仰最直观的表述。很多人在寻找的过程中总是会怀疑我能不能找到呢!叩门的时候会担心,人家会不会给我开门呢!这种怀疑其实就是信仰不坚定的表现。正知正见的信仰修行如何落地?如何跳出束缚最紧的集体信念意识系统矩阵?这都是我们在培植信仰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信仰如何落地的问题,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两点。第一点就是向内寻找,很多人将很多的工作婚姻上的和各种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推向外界。认为是周围环境不行,自己的教育不够,自己的学历太低,自己的长相太丑等等很多外界的原因导致自己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顺利。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总是依靠外界。我们总是不愿通过学习来丰富自我,来解决婚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逃避。因为比起来面对问题,逃避可能更容易。只做到了向内寻找还不够,我还要做到另外一点,那就是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实证。我们不能总是嘴巴上承认自己的问题。但行动上依旧我行我素,不做出相应的改变的话,任何的向内寻找也只仅仅会变成口头认错。说1000遍1万遍我对我发生的所有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负责任都没有用。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行动来。我想起了我在信仰方面的失败的经验。我曾经很执着地爱过一个人。但这种爱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没有落实在实践上面。有人可能会说,爱是一种情感表达,但情感的表达也需要采取行动。对爱情的正确信仰,应该是和他一起成长。而当时的我,由于对爱情的错误定义,懒惰和心智不成熟,在爱情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狭隘。最终导致了爱情的失败。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要尝试了解爱的本质,注定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我所认可的对爱的定义来自《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对爱情所下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简单来讲,就是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我认为这个对爱的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爱与被爱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比如,你爱一个人的话,就会投其所好。这种投其所好呢,不是指贬义的投其所好。而是指深刻的理解对方,给予对方准确的爱,所需要的爱而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付出。爱情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爱情的第三层含义是指,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有很多人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付出所有,失去自我。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而只是在一厢情愿的单方面付出。
无论如何,信仰和爱是支撑着我们能够走完人生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而我对于信仰和爱的理解可能还依旧不够深刻和全面,但,信仰学习修行的路还很长,让我慢慢来……
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宗教或政党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与祖先是人类及万物之根本。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社团组织(社团指的是社会团体,如宗教、政党及其他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信仰之中,确实有一部分无法以常理解释,也没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确实存在。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不过,信仰很少是对人身上的,宗教并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不可作为信仰物件。
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与信任不同: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
因此信仰和人们一般所说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关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对象也是崇拜的对象,在人类经验领域内的万事万物,一切无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价值,这些只具有有限价值的事物很难作为信仰对象。信仰是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现实的无限才能真正成为弥补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上帝”的真理便是人类寻找到的超验真理,对“上帝”的信仰不是任何经验命题可以相提并论的。
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以至于人类变得无所畏惧,无耻之尤。通常我们会将这些神秘的灵性生命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信仰‘神灵’就等同于信仰宗教,其实大谬不然,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不是人类自己,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教堂和寺院,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这依靠的是一个人深刻的内在自觉,当然这也是信仰的最高境界。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对灵性生命之谜探索的尝试,而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些贤者教人处世的经验和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诸多努力。
“神学家对宗教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假设人类是‘神灵’创造的,每个人都有其神性,这个神性是世界性的,要想使这种神性的本体显现,即要求人必须在自己的本性中变化才能得以实现——诸如一些与世隔绝的道士、远离俗世的高僧、孜孜追求真理的修士等等,只有他们更容易能够接近‘神灵’,更容易获得与‘神灵’沟通的机会,其始终坚信,人类都有求生欲望,人类虽会死,但灵魂不会灭亡,一个人的灵魂才是人的生命本体,只有在经历一个严格的‘清算’过程之后,并在‘神灵’的指引下,会以新的生命重生。
“这个不仅是佛教的说法,也是中国道教、民间诸宗教的说法,在国外,这种说法同样出现在福音书、柏拉图哲学以及希腊各种神秘宗教中,虽然每个人在精神与肉体、兴趣与才能、气质与体质方面的差异都是明显的,但在人的精神层次最深奥的灵性层次中,人类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能够超越若干世纪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神学家认为,这些宗教所宣扬的是一种真理,而这种真理就是神的语言,这是一种永恒的、根本的智慧。
“可惜的是这种智慧在历史的进展中被别有居心的人类所蒙蔽和歪曲,甚至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以至于原本纯正的宗教变得鱼龙混杂,混沌不清,这也导致很多人原来坚定的信仰直接奔溃,人们对宗教信仰开始怀疑,渐渐地由自觉信仰变成了被动的传统式信仰。
“当前,回归这种永恒的、根本的智慧才是正途。关于我所提出的‘宗教式的信仰’,你可以信其有,也可以信其无,总之信其有总比信其无要好得多。我的意思是,假使这种‘宗教式的信仰’能够对解决人的问题贡献巨大力量,假使这种‘宗教式的信仰’成为人类世界良好秩序的基础,它就应该是我们人类最普遍、最内在的存在,并且成为洗涤世界的圣水,隔离人与人的壁垒即会倒溃,人们才会有所惧怕,有所恐惧,才会懂得爱恨与善恶,只有这样,‘神灵’才会再次向人类显现,人类世界才会逐渐恢复与‘神灵’的沟通,甚至同处共存,人们才会在自己内心的圣所中拥有并崇拜真正的‘神灵’。”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端的宗教信仰,会让陷入疯狂的泥淖。
至于情怀,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想象,一种特殊的情感。它的表现是:人对存在与现象,所展露的一种情绪、感觉。
信仰是我们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我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我们对某种思想或者理念坚信不疑并愿意为其付出自己一生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无论我们信基督教、佛教,还是信天主教、伊斯兰教,都表示我们内心的精神寄托,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每个人的信仰尽管不一定相同,但它都会起到安慰我们心灵的神奇作用。我是信基督教的。 楼主是否满意我说的,;有疑问欢迎继续交流。 求采纳哦
宗教信仰产生的条件之一,即为宗教情感。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宗教不是简单地要人们从观念上承认超自然物的存在,而是通过情感,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同超自然实体的关系。只要使信仰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超自然物就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动力,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信仰的对象的情感依赖的结果。许多理论家在探讨宗教本质时,都把宗教情感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将爱情比作信仰,比作“来自生命的力量”,已然超越了热恋时温存或是失恋时悲伤。
创作背景
1997-2005年,张信哲与新力音乐合作时期,张信哲进入了一个音乐探索的阶段,大家也可以看到张信哲的风格发生了转变,有了新的突破和选择。比如从《直觉》那张专辑一直到《回来》,已经不是张信哲在EMI那个时期所谓的“哲式情歌”比较市场主流的东西,而是更隽永,耐听的作品,其中就有《信仰》
2000年,张信哲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将录音地点改在了美国洛杉矶,让音乐制作人之一、新婚的陈耀川不得不临时更改蜜月地点。
扩展资料:
歌曲鉴赏
《信仰》中的歌曲也对阿哲上世纪的成绩作了一个总结,这种感觉如同一种回归。《信仰》一曲是标准的哲式情歌,“爱是一种信仰”,把爱提到一种无上的境界。
《信仰》一曲是标准的哲式情歌,但他把爱提到一种无上的境界。《信仰》不仅延续了哲式情歌的风格,更是张信哲的一次突破,加入真实世界的生活元素,简单直接、反璞真诚的触动人心。
信仰是人类社会最为基础的情感之一。实际上,即便是一个无神主义者,他也会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可能是来源于一种情感,也可能是来源于一件事情。总是,人类总是用精神去支配生活,去支持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摄影师Eliza Kurowska采访并拍摄了一批人,与他们谈论Wiara。“我希望倾听那些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想法、意见的人。 ”
我的信仰,我对Jesus的信仰就是我的生命。对于信仰,不是我去做什么,而是他本身就是我的全部,是我的DNA。
我从我的宗教信仰中得到很多力量。每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就可以祈祷,这会立即让我感觉好些。
如果失去希望和宗教信仰,人生将变得毫无价值。人生没有意义和目标。
我相信,生活是一场考验,世间万物,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艺术给我力量。它非常强大,赋予我灵性。
每当我看到太阳,我就会想起我的祖母,她是我最重要的人。
我相信我们自己就是上帝。对我来说,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所有的这些都是我对上帝的认同。
有许多创造性的能量会从悲伤中产生。对我来说,这就是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音乐如此压抑和黑暗。
我相信善良的人每次都会赢得与恶魔的对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