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文翻译
故事几乎完全是从第一人称叙述者——即大卫科波菲尔自己——的视角来讲述的,它也是狄更斯所有小说中第一部采用这种讲述方式的作品。
批评上认为,这是一部教育小说,并且在风格上对以下诸作品产生影响:包括狄更斯自己的《远大前程》(1861),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巴特勒的《众生之路》,威尔斯的《托诺•邦盖》,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乔伊斯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画像》。作为一部教育小说,它从头至尾贯穿着一个主题,即对主人公情感和道德生活的规整。
我们从中学会抵抗“不羁心灵的第一次错误冲动”,这一主题在小说中所有人物和关系中得到重复。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都属于以下三大种类中的一种:心灵规整的人,心灵不规整的人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变得规整的人。
属于第一种类的人物包括成熟而体贴人的Agnes Wickfield和无私而又宽容心的Mr Peggotty。贪婪而满腹阴谋的Uriah Heep和自私自利而不顾他人感受的James Steerforth则是第二类人物的典型。
第三类人物包括大卫科波菲尔自己,他通过个人经历学会在人际关系中作出明智的选择,还包括他的姨妈Betsy Troood,她一开始对他人毫不关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不再冷漠无情了。在整部小说中,狄更斯都将人物和事件就智慧和规整性进行比较和对比。
一个好的比较就在于Agnes Wickfield和Dora Spenlow之间:后者欠缺成熟,没有能力处理紧张局面,经常忍不住大哭,而前者即使在受到烦扰时也总是保持冷静和镇定,只是偶尔才让步于她的情感。另一个好的比较在于Ham和Mr Peggotty以及Mrs Steerforth和Miss Dartle之间:后两者在失去Steerforth灰心沮丧,让这一事件困扰着他们全部的生活,而前两者以尊严和克制来承受失去Emily的痛苦。
尽管作品立足于此,狄更斯并没有把大卫科波菲尔塑造得生硬而做作,而是在小说中完美地展现了他的才华。(需要引证)对主要人物的分析大卫科波菲尔尽管大卫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来叙述他的故事的,但是他传达了从一个青年人的视角获得的印象。
我们看到随着他逐渐长大成人,他对世界的理解是如何步步加深的。在他对事件的理解和我们对之的理解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大卫起初的天真无知。
尽管大卫对Steerforth的阴谋诡计一无所知,我们却从第一次见到后者起就意识到他并不值得大卫对他的恭维。大卫不明白为什么他痛恨Uriah以及为什么他信任一个偷了他的钱又把他留在路上的赶驴车的男孩,但是我们能感觉到Uriah的邪恶的本性以及那个男孩的不良意图。
在大卫第一人称的叙述中,狄更斯透过一个孩子的双眼,传达了年长之人言语含蓄中的智慧。赋予大卫复杂的性格也是考虑到小说情节的矛盾和发展。
虽然大卫对人信任而善良,他也有残忍的时候,比如他向Mr Dick解释Miss Betsey的危急处境,故意让他感到沮丧。大卫也显示出极大的温柔,比如他第一次意识到他对Agnes的爱情之时。
尤其是作为一个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大卫很可能是愚蠢而浪漫的。然而,随着他逐渐长大,他看待爱情更加成熟,他要寻找一个能挑战自己和帮助自己成长的爱人。
当大卫表达自己赞赏Agnes的冷静胜于生命中的其它这一情感时,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才完全成熟了。Uriah HeepUriah这一人物衬托了大卫,他自身的道德败坏与大卫的天真与同情心形成对比。
尽管Uriah和大卫相似,都是在严酷的环境中长大的,Uriah却恶毒而报复心强,而非诚实且充满希望。狄更斯对Uriah的外貌描写就把他刻画成了一个恶魔般的人物。
他形容Uriah的动作似蛇,还赋予Uriah红色的头发和红色的眼睛。Uriah和大卫不仅在性格上全然相反,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也是背道而驰。
比如,Uriah和Agnes结婚纯粹是为了伤害大卫,而大卫的两次婚姻则都是出于爱情的。Uriah和大卫情感的反复对比突出了大卫的善良和道德规整性。
大卫这一人物的发展是一个自我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而Uriah只有不断增长的控制自我和其它人物的欲望。随着Uriah对Mr Wickfield掌握了更多的权力,他的权力欲望愈加膨胀,从而渴望越来越多的权力。
小说的最后几个场景中,Uriah赞扬他的监狱斗室,因为它帮助他了解自己该做些什么,这体现出即使在沦为一个无助的阶下囚之后,Uriah也需要施加控制。但是入狱并没有救赎他的罪恶,而是加重了他的缺陷。
到最后,Uriah谋划以增强自己的控制。由于他总是谋划于自私的目的,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俨然成为了小说中最大的恶棍。
James SteerforthSteerforth是一个狡猾,自私自利而富有的年轻人,总是妄自尊大。Steerforth突出了我们作为读者所理解到的以及大卫由于自己年幼无知而看到的——实际上没有看到——事物的不同。
大卫想当然地认为Steerforth有多善良,而没有去分析他的动机或者觉察到他的欺骗性。当Steerforth和大卫在Salem House结交的时候,大为没有怀疑Steerforth完全是在利用大卫交友并获取地位。
虽然Steerforth从一见到大卫起就看不起他,但是大卫没能想到他的新朋友可能是在利用自己。因为Steerforth的欺骗性对我们来说那么显而易见,大卫对Steerforth的真实意图的缺乏洞察正突出了他的年幼无知。
Steerforth喜欢大。
2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这遍文章我的生活是我的学校。
我的生活在学校的周围考虑。 我在学校多年。
我一直研究长的时间。 让我把我的学校生活告诉你。
首先,学校生活是一项挑战。 它是持续不断的竞争。
这充满压力和许多试验。我喜欢与其他互动。
我学习打开我的思想。 我发现谁我是和我喜欢的。
我产生喜欢的记忆。 我终身交朋友。
我了解那学校生活真的棒。 立刻,学校支配我的生活。
它我的第一大的挑战。 它我最好的机会改善。
我每天珍爱快乐人。 我每天宽容恶棍。
我不再把一天视为理所当然竞争是强烈的。 压力很重。
测试不曾结束。它过去一直把我逼疯。
现在,我好处理它。 现在,我仅仅把重心集中在尽全力。
其次,学校是一种棒的学问经验。 我欢迎这机会发现。
我了解那一个知识就是力量。 数天是忘不了的。
一些班级是难以置信的。 一些老师激发我这么多。
以前,我认为学校是无聊的。 以前,我控诉它是拷问。
现在,我知道她一项要评价的特权。第三,我的学校像一个家庭。
我们关于同类一个结合在一起的社区。 我们关于特别俱乐部的相似成员。
我们像一个队一起黏住。 我们分享而且关心彼此。
我们全部一起学习而且生长。 我珍爱同学和老师。
他们了解而且鼓励我。 他们的友谊和支持意指很多。
第四的,学校生活有关分享的事。 它有关尝试新的事物。
它有关参加俱乐部而且参加我谢谢你听。 我希望你的学校生活棒。
记得去对学校是感谢的。
是的,北京人在纽约中大卫爱郭燕。
《北京人在纽约》是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和王姬主演的第一部境外拍摄剧,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期一北京人只身美国淘金,两人在异国他乡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
大卫是郭燕的丈夫,他们在北京结婚,一起到美国打拼,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离婚了。
如果您需要帮助或有其他问题需要解答,请随时向我提问。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随着假期的结束,我也完整的读完了一本世界名著。合上书本,回味无穷,在书中我领悟到了什么是苦难,什么坚强;什么是恐惧,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成长。
在黑暗笼罩下的英国,宛如大雾笼罩的雾都:伦敦,但仍有许多人的心灵在迷雾中闪闪发光,照亮夜行的路,是光明和灿烂的,不被阴霾所污染,不因世俗的观念而改变,这是仍然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人性在发散着伟大的光辉,迷雾渐渐散开。
小说的主人公大卫是个遗腹子,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可怜孩子,从小便与他的妈妈相依为命,十分可怜。不仅如此,在大卫的童年里,还有许多恐惧与憎恨,这些不良因素是从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姐弟俩的手中产生的。我憎恨这两个坏东西,是他们俩联手制造了混乱与恐惧,还使大卫的母亲,在恐惧中离开了这个没有希望的世界。大卫悲痛欲绝,也让大卫家的女仆佩格蒂也悲痛万分。小说从他出生时写起,到最后他成了一位名扬四海的作家,并且和少年时代的女友爱妮斯结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阅读完这部世界名著后,我深有感触。
回顾大卫坎坷的一生,虽然他有着悲惨的童年和少年,一路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却毫不逃避,也不消,而是依旧正直勤奋、积极向上、坚强勇敢。
大卫身上的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不管我们的生活将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坚强地面对,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2读完《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卫这个人物是那么的鲜明,让人对他饶有兴趣。他的父亲在他未出生时便死去了,他8岁时母亲便改嫁,继父摩德斯通先生严酷残暴,他的姐姐摩德斯通**也一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的成长过程中遭到过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尤赖亚·希普。然而在大卫的生活中也不乏善良的人,有可爱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巴壳斯先生,有貌似严肃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他们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忧郁不安,却始终期待着“转机”的到来,有恬静温柔的阿格尼斯,一位聪慧的知心朋友;还有朵拉,一位最最可爱的朵拉。这本书主要写是大卫的一生经历和他那精彩的爱情史,最终,他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生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外人一般是不可信的,特别是那些表面看上去十分美,但内心却十分恶。所以我们在和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你某个朋友正进行他可怕的计划。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3读完《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后,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大卫这个人物是那么的鲜明,让人对他饶有兴趣。
他的父亲在他未出生时便死去了,他8岁时母亲便改嫁,继父摩德斯通先生严酷残暴,他的姐姐摩德斯通**也一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的成长过程中遭到过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尤赖亚·希普。然而在大卫的生活中也不乏善良的人,有可爱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巴壳斯先生,有貌似严肃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他们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忧郁不安,却始终期待着“转机”的到来,有恬静温柔的阿格尼斯,一位聪慧的知心朋友;还有朵拉,一位最最可爱的朵拉。
这本书主要写是大卫的一生经历和他那精彩的感情史,最终,他和自我心爱的人在一齐生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外人一般是不可信的,异常是那些表面看上去十分美,但内心却十分恶。所以我们在和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你某个朋友正进行他可怕的计划。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4《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我对本书中感到最为亲密的莫过于大卫先生的朋友们了,这些都使我在看到你遭受的苦难而心凉感到一丝慰藉,对于大卫那位特殊的朋友斯提福兹的问题,我与大卫的看法却似乎有着原则性的分歧,也许这是我思想的局限所致,没办法,请勿怪。不错,他对萨伦学校那位只靠毒打为教育手段的无知的暴君校长克里古尔是具有反抗和震慑能力的人,也是让大卫免遭同学欺负和耍戏的恩人般的角色。但是,他所犯下的罪恶与他所行善事不可相提并论,二者也是不能抵消的,即使能够相互抵消,剩下的肯定是很大的负数。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5《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述说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
《大卫·科波菲尔》是世界文学宝库丛书48本中的一本,尽管世界文学名著宝库中的书我已经看了好几本,但我还是对狄更斯的这本自传情有独钟。
文中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父亲在大卫出生六个月就去世了,大卫八岁时,她的母亲又嫁给了摩德斯通先生,而摩德斯通先生和他的姐姐都是铁石心肠,他们不喜欢大卫,总想着法子虐大卫,还将大为的母亲给折磨死。
大卫的母亲死后,他的继父就不再让他上学,并逼着大卫去做童工,做了童工的大卫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一个星期6个先令让大卫省吃俭用,很快他就偷跑了出来,投奔他富有的姨婆,并被姨婆送进学校,受到了好的教育。
尽管大卫童年时受尽了磨难,但他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没变,并且他最终也取得了幸福美满的爱情。《大卫·科波菲尔》让我懂得了自传的书写方式,也让我明白了只有磨练自己,你才可以成功。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6花费了几天的时间,从刚开始的不想读,到怀着读完这章又想一探究竟下一章的好奇心,直到读完了这本《大卫·科波菲尔》,却没有让我感触特别深的,可能是因为是以凡人小事,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真实的生活场景的缘故吧。
大卫,本是个平凡人,可因为他是个遗腹子的缘故,他的人生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拥有不幸的开始又如何,恰恰是因为大卫那坎坷的人生,才更加凸显了当时人性的美。当大卫父亲去世,他还有她母亲与忠诚的女仆佩葛蒂的疼爱,让他快乐的度过了的幼年时期;当他有了继父,并不被继父喜爱,被送去学校时,他结识了好友斯蒂福斯,并在他的保护下使他在学校时期没有受到欺负;在母亲去世,继父不想继续再花钱供养他,而将送去打工时,是他的姨婆让他脱离了困境,并供养了他,在他姨婆“无论在什么时候,绝不可卑鄙自私,绝不可弄虚作假,绝不可残酷无情”的指导下,他开始了新的人生。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对大卫之后他成为著名作家,结识自己的益友,并找到属于他的爱情都是有影响的。
虽然书中也有许多不幸的存在,例如艾米丽,姨婆的婚姻等等,但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这可能是作者希望的、向往的吧!
对生活充满希望,淡然面对现实吧,可能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一定要相信抬头便是晴天,阳光是永远存在的,让它来温暖人心吧!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7拿到这本书的时辰,我一口吻便把它读完了。本来觉得无趣的名著,而今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卫·科波菲尔》的首要内容是环绕着主人公大卫睁开的。少年时的大卫糊口很不轻易,父亲在他还将来到人间的时辰便归天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直至大卫八岁时母亲再醮。大卫的继父摩德斯通老师是一个暴虐残酷的家伙,他的姐姐摩德斯通**也是一样的铁石心肠,不近情面。大卫就是在这两个残酷的姐弟俩的压制下,提早的竣事了他幸福的童年期间。
大卫的生长进程不是孑立的,他碰着了很多体谅他、爱惜他的善良的人们。好比,善良朴素的保姆辟果提、忠厚诚恳的巴克斯、貌似严重却一副好意肠的姨婆、老是为糊口所迫的米考伯佳偶、有舒适温柔的阿格尼斯以及灵活壮丽的朵拉。虽然,糊口中有好就有坏。凶狠的校长、狡猾的斯提福兹和奴颜媚骨、凶险狡猾的尤赖斯·希普都是大卫生长进程中所不行缺傲幽绊脚石。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天然要数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了。他是一个让人禁不住心生钦佩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布满了重重的艰巨险阻,可是他面临坚苦时的那种不退缩、不软弱的毅力,使他得到了乐成的奇迹和幸福完满的糊口。他的坚定和大胆是他的一种人品魅力,他以他费力格斗的生长进程来开导我们,不管碰着几多坚苦,只要不躲避,只要大胆的去面临,就能克服本身,就能乐成!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8在这个寒假里我再一次阅读了《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狄更斯最具自传性的一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本书围绕着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善良质朴的老保姆辟果提;有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甚如意的密考伯夫妇;有恬静聪明的艾妮斯;有天真浪漫的朵拉;还有凶狠残暴的摩德斯通姐弟俩;还有卑躬屈膝,阴险狡诈的希普……
文章讲述主人公大卫从未得到父爱,母亲的再婚又让他陷入了绝境,使他不得不早早的步入社会。大卫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极力试图用自己努力和善良争取美好的生活,在经过一系列失败、打击和考验后,最终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获得里幸福美满的爱情。
文章又围绕主人公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譬如,有善良、质朴的老保姆佩格蒂;貌似严但却有着菩萨般心肠的姨妈;有生活不堪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恬静、聪慧的阿格妮丝;还有凶狠、残暴的莫德斯通姐弟俩和奴颜卑膝、阴险狡诈的希普。。等等人物的刻画,再现了主人公的一颗善良、正直、仁慈的心。
我的感想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是避免不了历经磨难的,但不要气馁,要极力试图用自己努力和善良争取美好生活,在经过一系列失败、打击和考验后,将获得极大的成功。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9我轻轻合上狄更斯的巅峰之作《大卫。科波菲尔》,慢慢闭上眼睛,书中许多感人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
小说以大卫的成长遭遇为主要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大卫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辟果提的帮助下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摩德斯通姐弟的闯入破坏了这个和谐的家庭,大卫的妈妈被折磨死了,他也被迫做了童工。后来在辟果提的帮助下找到了贝西姨奶奶,又在贝西姨奶奶的帮助下,他重拾学业,做了律师事务所的学徒,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后来,他与美丽单纯的朵拉一见钟情,但这段不成熟的爱情不长,朵拉死了,大卫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中,一直深爱着他的艾妮斯对他不离不弃,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卫取得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书中还插入许多精彩的故事,如密考伯夫妇悲惨的生活遭遇,斯特朗夫妇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还有希普的阴谋诡计等等,一会儿让人神经紧张,如临深渊,一会儿让人害怕,如临大敌,一会儿又让人高兴,笑逐颜开。
让人欣慰的是书中的主人翁大卫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始终保持着勤奋,正直,仁爱的精神品质,深受师生的爱戴。里面虽然有许多残忍恶毒的人,但都没有好下场,也有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令我不能忘怀。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0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在他未出生之前,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支撑不住整个家庭,只好在大卫8岁的时候该嫁了。一开始,大卫的继父对大卫很好,知道他继父的姐姐出现,他才暴露出原本凶狠贪婪的面目。他们姐弟折磨大卫,还把大卫的母亲折磨致死。在这期间,多亏了他善良朴实的老保姆辟果提。大卫才逃脱继父的魔手。
大卫在继父家的这段日子,可谓苦不堪言。可他坚持下来了。为什呢?因为母亲对他的爱,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听话,母亲会受苦。因为他身边有一个一直爱着他的仆人。因为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
之后,他被继父送到了一所堪称人间地狱的寄宿学校。他天天饱受着折磨………大卫终于忍受不了折磨,逃走了……
大卫投奔了他好心的姨妈,并被姨妈送进了一所很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此大卫的好日子来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感慨的是大卫坚持,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能在逆境中成长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一个人能在逆境中取得自己的成绩是更可贵的。大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整本书的另一个表达的中心就是善良。有大伟在困难后,仍保持的善良,乐于助人。有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大卫的善良的老保姆辟果提。有虽貌似严肃,但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正是他们的善良,像是一盏指明灯,照亮了读者的内心。
其实,大卫是幸福的。他最后终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只要善良就能被人喜爱。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1大卫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再婚,继父对他异常苛刻——还好他有一个善良的姨婆,慈爱的仆人,还有一些善待他的好心人,才使得他在困境中刻苦努力,最终,不仅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还收获了一段美妙的姻缘。
大卫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关键是在于他有一颗感恩向上的心,因而他才会有向上的劲头,出于对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回报,他的韧性、他的坚强、他的一切优秀的品质,都在此刻迸发出来,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一颗感恩之心!
作为这段成功历程的塑造者——大卫的姨婆特罗伊德定然是大卫最要感谢的人。记得她与狄克先生(她收留的一个善良的先生)的一段谈话:“我一定得为这孩子(大卫)做些什么。”这句话难道不就像我们诞生时父母心里的真实写照吗?想一想吧,在过去的十四年中父母为你做过多少事?扪心自问,你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这一切,我几乎很难给予答复。
拿自己与大卫相比,顿时感到自惭形秽!马上都要步入初三的学习了!自己似乎还很不在状态,所有的精力似乎也不能完全集中于学习上,想一想父母的辛勤劳作,我觉得无地自容;如今,我只能利用感恩之心来救赎我自己了!
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因为感恩才是人生的必要任务,人性的最强烈呼唤!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2这段时间,我品读了《大卫——科波菲尔》的1—7章,虽然只是读了它的一部分,但给我的感触却颇深。
前7章中,介绍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出生、幼年时的情景、他母亲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初到学校所发生的事。这其中有幸福欢乐,也有悲惨生活。
在大卫的童年之中,他在不同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痛苦、欢乐或悲伤。各种情绪都以一个小孩的角度去表达,有一种童真在其中,。
在大卫的家庭中,母亲虽善良温柔,但性格却十分懦弱,在继父冷酷的行为之下,却不敢表露出对大卫的疼爱,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且他对大卫也不够信任,听信了麦德尔先生的谎言,把大卫去了寄宿学校。
保姆博各提温柔善良,对大卫十分疼爱,并在危难之中帮助他,尽心尽力。她更像一位母亲,对大卫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前7章中叙述了大卫童年生活的一部份生活,作者把其中的悲欢离合,淋漓尽致地一一表现了出来,让人不知觉地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大卫的成长过程以及产生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萌芽。在成长中,大卫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铺垫。
作者以独特的眼光让我似乎回到了童年,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童趣,让纯洁的童年离我如此的近。
这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人生经验之作。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3《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作品。
本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更能深深打动读者,作者将一些亲身经历融入其中,使作品真实、真挚又洋溢着真情。
大卫是个命苦的孩子,自幼丧父,母亲改嫁,他遭继父不公对待被迫外出流浪,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的心里浮现出小大卫穷苦飘泊的景象,以为他会向命运低头,而事实并不如此,他正直勤奋,乐于助人,面对人生的挫折困苦,他却毫不逃避,也不消沉,而是坚强而乐观地面对。
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显身手之时,他又遭受了残酷的打击,妻子去世,内心的悲苦自然无从去说,这时候幼时的玩伴爱妮斯走入了他的世界,她令他尝到了人间最真诚最扣人心弦的温暖,他们走到了一起,真情与爱战胜了黑暗。
大卫的一生不但有情更有很多的恶人,阴险狡诈的默德斯通姐弟、残忍的校长、心怀歹意的希普等等。这些人都曾伤害过大卫,却使大卫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成为了正义的人。他最后名扬四海,成为了了不起的大作家,与妻子爱妮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正所谓恶有恶报,小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现今社会所缺乏的,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许多身边的人,这也正是狄更斯所期望的:“身处绝境心不死,心诚向善暖人间。”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4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这本书从字里行间表述出的真挚情感描述了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及以后经不懈努力而成功的故事。书中的大卫童年可谓悲惨至极,充满黑暗。先是父亲病亡,后父残酷的殴打自我,以及被送到寄宿学校里,也受到校长的威胁,可是在学校的日子还不算是全充满暴力的。他至少认识了几个朋友,但朋友也有好有坏,在表面好却内心坏的朋友面前,大卫竟没有丝毫察觉,以至于之后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经一系列的磨难后,大卫长达成年,自我儿时的回忆加上自我的不懈努力,大卫最终改变了自我的命运,从而组成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颇深。有人说:人自呱呱坠地时,上帝就已经为他规划好了不可改变的漫漫长途。可这本书却驳斥了这一说法。大卫是悲伤的,这不可否认。但他之后的努力却让他改变命运,走出阴影。我明白《大卫·科波菲尔》仅是一本小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可在一个个的实例的面前,这本小书却在告诉着人们:在命运之门前,唯恐不努力,只要努力,上帝必须会给你一次自我“选择”命运的机会。在诸多事件面前,努力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但他确实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5在这个寒假里我再一次阅读了《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狄更斯最具自传性的一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本书围绕着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善良质朴的老保姆辟果提;有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甚如意的密考伯夫妇;有恬静聪明的艾妮斯;有天真浪漫的朵拉;还有凶狠残暴的摩德斯通姐弟俩;还有卑躬屈膝,阴险狡诈的希普……
文章讲述主人公大卫从未得到父爱,母亲的再婚又让他陷入了绝境,使他不得不早早的步入社会。大卫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极力试图用自己努力和善良争取美好的生活,在经过一系列失败、打击和考验后,最终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获得里幸福美满的爱情。
文章又围绕主人公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譬如,有善良、质朴的老保姆佩格蒂;貌似严但却有着菩萨般心肠的姨妈;有生活不堪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恬静、聪慧的阿格妮丝;还有凶狠、残暴的莫德斯通姐弟俩和奴颜卑膝、阴险狡诈的希普。等等人物的刻画,再现了主人公的一颗善良、正直、仁慈的心。
我的感想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是避免不了历经磨难的,但不要气馁,要极力试图用自己努力和善良争取美好生活,在经过一系列失败、打击和考验后,将获得极大的成功。
作品提要
大卫·考坡菲是个遗腹子。凶恶贪婪的继父将大卫的母亲折磨致死后又将年幼的大卫送去做童工。大卫不堪在工厂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独自一人出逃投靠姨婆。性格古怪但心地善良的姨婆收留了他,并资助他上学。在伦敦,大卫寄宿在姨婆的律师维克菲家,并与律师的女儿艾格妮成为好友。维克菲的书记希普是一个卑鄙险恶的人,他长期控制着年老、日渐糊涂的维克菲,还对艾格妮垂涎三尺。大卫毕业后在斯潘娄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并以热烈诚挚的爱获得斯潘娄的女儿朵萝的芳心,与之成婚。此时姨婆突然破产,维克菲的事务所也完全被希普控制。大卫为支持大家庭的生活勤奋工作,逐渐在写作上取得成功。大卫逐渐掌握了希普阴谋的证据,帮助姨婆和维克菲收回财产。在家中,大卫深爱妻子,但朵萝天真幼稚、不谙世事,使大卫备感苦恼。不久,朵萝因重病早逝,好友艾格妮一直在精神上安慰鼓励大卫。此时,大卫才发现成熟智慧的艾妮斯才是自己的理想伴侣。两人最终结合,过上幸福生活。
作品选录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们来到她家的门口——在那一家里,几天以前,我还曾那样快活地待过;我还曾把我那种与人无猜的青年意气、热情洋溢的深厚友谊,那样随便地流露过;但是那一家,从那时候以后,却把我屏之门外了,那一家,现在对我说来,却成了满目荒凉的一片废墟了。
应门的并不是利提摩。我上一次在那儿的时候替代他的那个脸面可亲的女仆,出来给我们把门开开了,在前引路,把我们领到了客厅。史朵夫老太太正坐在客厅里。我们进了客厅以后,萝莎·达特从客厅的另一面,翩然走过来,站在史朵夫老太太的椅子后面。
我看史朵夫老太太脸上的样子,马上就猜出来,她已经从史朵夫本人那儿,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了。只见她的脸很苍白,那上面那种忧思深虑,远过于单凭我那封信所能引起的程度,何况她那种爱子之心,要使她对于我那封信上所说的话发生疑问,因而使我那封信更显得软弱无力呢。我认为,史朵夫老太太和她儿子相像的程度,没有比那时候更大的了;同时我也觉到,虽然并没看到,我的同伴,也觉出他们母子相像来了。
她腰板挺直地坐在带扶手的椅子上,威仪俨然,不动声色,冷落镇静,好像无论什么,都不能扰乱她似的。坡勾提先生站到她面前的时候,她用很坚定的眼光看着他。坡勾提先生也用十分坚定的眼光看着她。萝莎·达特犀利的眼光,就一下把我们全都看在眼里。有一会儿的工夫,没人开口。史朵夫老太太只用手一指,意思是要叫坡勾提先生坐下。坡勾提先生说:“太太,在你家里,哪儿有我坐的道理。我顶好还是站着。”他说完了这句话,跟着又是一阵静默,于是史朵夫老太太才开口说:
“我是知道你为什么到我这儿来的,我非常抱歉。你对我有什么要求?你想叫我替你做什么?”
坡勾提先生把帽子夹在腋下,在胸口那儿摸了一下,把爱弥丽的信掏出来,展开了,递给了她。
“太太,请你看一看这封信。那是我外甥女儿亲笔写的!”
她以同样威仪俨然、冷落淡漠的态度把信看了一下,——据我能看得出来的,信上的话,丝毫没使她感动——看完了,又把信还了坡勾提先生。
“她这儿说,除非他把我以阔太太的身份带回来,”坡勾提先生用手指头指着这句话说,“我到这儿来,太太,就是想要问一问,他这句话能不能算数?”
“不能,”史朵夫老太太答道。
“为什么不能?”坡勾提先生说道。
“办不到。那样一来,他就要有辱门楣了。难道你看不出,她的身份,比起他的来,离得太远了吗?”
“你可以把她的身份提高了啊!”坡勾提先生说。
“她没有教养,又愚昧无知。”
“也许她并不是那样;也许她是那样,”坡勾提先生说。“我可认为她不是那样,太太;不过,我当然没有资格,对这类事道短说长。你可以教育她,叫她提高啊!”
“我本来很不愿意把话说得太明白了,不过你既然非逼着我说不可,那我只好那样说了。先不管别的情况,只就她的亲戚这一层而论,这件事就办不得。”
“请你听我一句话,太太,”坡勾提先生安安静静、从容不迫地说。“你都怎么疼你的孩子,你是知道的。我都怎么疼我的孩子,我也知道。我这个外甥女儿,即便能顶我一千个亲生的孩子,那我疼她,也不能再厉害了。但是,你可不知道把孩子丢了是什么滋味儿。我可知道。要是全世界上的金银财宝都是我的,那我为了赎她回来,我可以把那份财宝,完全不要了!你只要把她从这一次受的寒碜里救了出来,那她永远也不会因为我们受到寒碜。我们这些跟她住在一块儿的人,我们这些眼看她长大了的人,我们这些多年以来都把她当作了我们的命根子的人,从此以后,连一次不再看见她那可爱的小脸儿,都可以做得到。我们由着她去了,就心满意足了;我们把她看作仿佛她在天边外国,离我们很远,只心里老想着她,就心满意足了。我们只把她托给她的丈夫——也许把她托给她的孩子——再捱过时光,一直等到我们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时候,就心满意足了。”
他这篇雄辩,粗鲁而有力量,并非绝无效果。史朵夫老太太,虽然仍旧保持了她那种骄傲态度,但是她回答他的时候,她的口气里,却含有一些柔和的意味:
“我并不作任何辩护。我也不作任何反击。不过我可很抱歉,不得不说那件事是办不到的。这样的婚姻,要无可挽救地把我儿子的事业毁了,把他的前途毁了。这件事,现在永远办不到,将来也永远办不到,没有比这一点再清楚的了。如果别的方面,有可以补偿的——”
“我正在这儿看着一张脸,”坡勾提先生用坚定而闪烁的眼光,打断了她的话头说,“这张脸,跟在我的家里,在我的炉旁,在我的船上——在所有的地方——看着我的那张脸,一模一样。那张脸看着我的时候,外面上笑嘻嘻的,再没有那么友善的了,骨子里可再没有那么险诈的了;我想到这一点,简直地要疯。现在有这张和那张脸相像的那个人,要是想到用钱来补偿我那个孩子所受的糟蹋、毁灭而可不发烧、不脸红,那这个人,也跟有那张险诈的脸那个人一样地坏。这张脸既然是一个女人的,那我觉得,还要更坏。”
她的脸色一下改变了。她的眉目之间,布满了发怒的红晕了。她用手紧紧抓住了椅子的扶手,用令人不耐的态度说:
“你们在我和我儿子之间,掘了这样一道深沟,把我们离间了,那你说什么能够补偿?你疼你的孩子,比起我疼我的孩子来,又算得了什么?你们的分离,比起我们的分离来,又算得了什么?”
达特**轻轻地碰了她一下,弯着头低声劝她,但是她却一句都不听。
“不要你说,萝莎,一个字都不要你说!让这个人听我说好啦!我这个儿子,我活着就是为的他,我每一种念头,就没有不是为他着想的,从他是小孩子的时候起,不论他要做什么,我就从来没有不满足他的时候,从他下生那一天起,我和他就从来没有是两个人的时候: 我这样一个儿子,现在可一下跟一个一钱不值的女孩子跑到一块儿,而躲起我来了!现在可为了她,而用成套的骗术来报答我对他的信赖了,为了她而不要我了!他居然能为了这样一种可怜的一时之好而把他对他母亲应尽的职分,应有的疼爱、尊敬、感激,一概都不管了,其实这种种职分都是他这一辈子里每天、每时,应该加强,一直到他和我的联系,不论什么都打不破才是啊!你说他闹得这样对我,是不是我的损害?”
萝莎·达特又一次想要安慰她,但是又一次没发生效果。
“我说,萝莎,你不要说!要是他能为一个顶微不足道的东西就把他的一切都不顾了,那我能为更高大的目的,把我的一切都不顾了。他愿意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好啦;反正他有钱,因为我疼他,不能不给他钱。他想用长久在外、老不见我的办法来制伏我吗?要是他真想那样,那他可得说太不了解他这个妈了。要是他这阵儿就能把他这种痴情傻意放弃,那我就欢迎他回来。他要是这阵儿舍不得她,那他不论是死是活,都不能往我这儿来,只要我的手还会动弹,还能做出不许他来的手势,我都不许他来,除非他永远跟她脱离关系,卑躬屈膝地到我这儿来,求我饶恕他。这是我的权力。这是我要他承认的。我和他两个人之间的分歧,就在这儿。难道这个,”她仍旧用她开始的时候那种骄傲侮慢、令人难堪的态度看着那个来访的人,添了一句说,“不是对我的损害吗?”
我看着、听着这个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好像听见而且看见那个儿子也在那儿顶撞她似的。所有我从前在他身上看到的那种刚愎自用,任情由性的精神,我现在在她身上也看到了。我对于他那种用得不当的精力所有的了解,也就是我对于她那种性格的了解。我还看了出来,她那种性格,在动力最强大那方面,跟她儿子的完全一样。
她现在又恢复了她原先的克制,对我高声说,再听下去,是没有用处的,再说下去,也是没有用处的。她请我们中止会谈。她带着高傲的态度,站起身来,要离开屋子;那时候坡勾提先生就表示,她不必那样。
“不要害怕我会拦挡你,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太太,”他一面朝着门口走去,一面说。“我来的时候,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所以我走的时候,当然也不能抱什么希望。我只是把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做了就是了;不过我向来没希望过,在我这种地位上的人,还会有什么好处便宜可得。这一家子,对于我和我家的人,都太坏了,叫我没法心情正常,期望得到好处。”
我们就这样走了,把她撂在椅子旁边,看着跟一幅威仪俨然、面目端正的画一样。
我们出去的时候,得走过一道廊子,廊子地下铺着砖,顶儿和两边都安着玻璃,上面爬着一架葡萄。葡萄叶和葡萄梗,那时已经绿了。那天天气既然清朗,所以通到园子的两扇玻璃门正开着。我们走到那两扇玻璃门的时候,萝莎·达特轻轻悄悄地从门那儿进来了,对我发话道:
“你可真成,啊,”她说,“居然能把这样一个家伙带到这儿来!”
她满腔愤怒,一团鄙夷,都从她那两只乌黑的眼睛里闪烁发出,使她满脸显出一股阴沉之气;愤怒鄙夷那样集中的表现,即便在她那张脸上,我都想不到会真正出现。那一锤子砸的伤痕,明显露出,像她平素兴奋起来的时候那样。我瞅着她的时候,我从前看到的那种伤痕搏动的样子,现在又出现了,她举起手来,往伤痕上打。
“这个家伙,”她说,“真值得拥护,真值得带到这儿来,是不是?你真称得起是个好样儿的!”
“达特**,”我回答她说,“我想你这个人,不会那样不讲公道,竟责备起我来啦吧!”
“那你为什么把这两个疯人,更加离间起来了哪?”她回答我说。“难道你不知道,他们两个,又任性,又骄傲,都成了疯子啦吗?”
“难道那是我叫他们那样的吗?”我回答她说。
“你叫他们那样的!”她反唇相讥说。“那你为什么把这个人带到这儿来?”
“他是个吃亏很大的人,达特**,”我答道。“那你也许不了解哪。”
“我只了解,”她说,一面把手放在胸口,好像要把那儿正在猖狂的狂风暴雨压伏,不让它嚣张起来似的,“捷姆斯·史朵夫的心坏透了,他那个人丝毫不讲信义。但是我对于这个家伙,对于他那个平平常常的外甥女儿,又何必了解,何必留意哪!”
“达特**,”我回答她说,“你这是把损害更加重了。损害已经够重的了。咱们在这次分别的时候,我只能说,你太欺侮人了。”
“我并没欺侮人,”她回答我说。“他们本是龌龊 、毫无价值的一伙。我恨不得拿鞭子抽她一顿!”
坡勾提先生一言未发,从旁边走过,出门去了。
“哦,可耻呀,达特**,可耻呀!”我义形于色地说。“他一个清白无辜的人,受到这样苦难,你怎么忍得还拿脚踩他哪!”
“我要把他们都踩在脚底下,”她回答我说。“我要把他的房子拆了,我要在她脸上烙上字,给她穿上破衣服,把她赶到大街上,叫她活活地饿死。如果我有权力,能坐堂审问她,那我就要叫人这样处治她。叫人处治她?我要亲手这样处治她。我憎恨她,嫌恶她。我要是能拿她这种不要脸的勾当,当面骂她一顿,那我不论得到哪儿,才能找到她,我都要去。即便我得追她,一直把她追到坟里,我也要追。如果她死的时候,还有一句话,她听了能得到安慰,而只有我能说那句话,那我也决不说,即便要了我的命,我也决不说。”
我感觉到,她说的话,虽然激烈,但是却只能微弱地传达她心里的愤怒。她全身都表现了她这种愤怒,虽然她的声音,不但没提高,反倒比平常日子放低了。我的描写,决不能把我现在记得她的情况传达出来,也不能把她当时那种怒火缠身、尽力发泄的情况,传达出来。我也看见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的愤怒,但是却从来没看见过用她那种形式表达的愤怒。
我赶上了坡勾提先生的时候,他正满腹心事地慢慢往山下走去。我刚一来到他身旁,他就告诉我,说他原来打算在伦敦做的事,他已经做了,他这件事已经不用再挂在心上了,所以他预备当天晚上就上路。我问他打算到哪儿去,他只回答我说,“我要去找我的外甥女儿,少爷。”
我们一块儿回到了杂货铺上面那个寓所,在那儿,我抓了个机会,把他对我说的话对坡勾提说了一遍。她回答我的时候,也告诉我,说他那天早晨,也对她说过同样的话。至于他要往哪儿去,她也跟我一样,并不知道。不过她想,他心里也许多少有个谱儿。
在这种情况下,我可就不愿意离开他了,因此我们三个人一块儿用的午饭,吃的是牛肉扒饼——这是坡勾提许多出名拿手菜之中的一种——我记得,在这一次,这个牛肉扒饼的味道,还很稀奇地掺杂着从楼下的铺子里不断地冒到楼上来的茶、咖啡、黄油、火腿、干酪、新面包、劈柴、蜡和核桃汁各种味道。吃过正餐以后,我们在窗前坐了有一个钟头左右,没谈多少话。于是坡勾提先生站起身来,把他那个油布袋子和粗手杖拿过来,放在桌子上。
他从他妹妹的现款里,取了一笔为数不多的钱,算是他继承所得的一部分;那笔钱,我认为,都不够他维持一个月的生活的。他答应我,说他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写信给我;跟着他把袋子挎在身上,把帽子和手杖拿在手里,跟我们两个告了别。
“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坡勾提说,“我也祝你多福如意,卫少爷!”他跟我握手说。“我要走遍天涯海角,去找我的外甥女儿。要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回来了——不过,啊,那是不大会有的事!——再不,要是我能把她找回来,那我打算把她带到没有人能责备她的地方去过活,一直过到死。要是我遇到什么不幸,那你们记住了,可要替我告诉她,就说我对她最后的一句话是: 我对那个我疼爱的孩子,还是跟从前一样地疼爱。我宽恕了她了!”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脱了帽子,态度郑重的。他说完了,才把帽子戴在头上,下楼去了。我们跟着他到了门口那儿。那时天色傍晚,气候和暖,尘土飞扬,在那个小巷通着的大街两旁,本来边道上川流不息地人来人往,那时稍有停顿,同时西下的夕阳,正红光映射。他一个人从我们那条阴暗的街上拐角的地方,转到阳光中去了,一会儿就在阳光中看不见了。
每逢这种黄昏时光又来到了的时候,每逢我夜里醒来的时候,每逢我看到月亮、看到星星、看到落雨、听到风声的时候,我就很少不想起他那种长途始登、踽踽独行的影子,我就很少不想起他那句话:
“我要到天涯海角,去找我的外甥女儿。要是我遇到不幸,那你们千万别忘了,可要替我告诉她,就说我最后对她的话是: 我对于我这个疼爱的孩子,始终不变,仍旧疼爱。我宽恕了她了!”
(张谷若译)
赏析
在小说《大卫·考坡菲》中,作者狄更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叙述了主人公大卫历经各种苦难和艰辛,凭借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最终获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历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黑暗残酷、人情冷漠、阶级压迫等丑陋现象,生动描摹了围绕在大卫身边的众多小人物形象。这些和大卫同属一个阶层或更底层的小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狄更斯所有的情感和希望。
节选的篇章描述了两个家长为了儿女的婚姻而产生的一场正面冲突。这是整部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冲突之一,也是作者对不公正现实的批判和揭露最直接、最清晰的体现。与此同时,狄更斯对人物细致入微、立体化的描写又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他惯有的人道主义温情和循循善诱的道德情感。
这场冲突的一方——坡勾提先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是大卫保姆的哥哥,一个穷苦的渔夫。他的家只是海边的一艘废弃的渔船。出海捕鱼是他和他的家人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冲突的另一方——史朵夫老太太是大卫的同学、曾经的好友 史朵夫的母亲。史朵夫老太太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她和她的家人属于有产者,无需劳动即可衣食无忧,属于上层社会的资产阶级。这场冲突的起因是史朵夫诱骗了坡勾提先生的养女——美丽天真的爱弥丽与他私奔。爱女心切的坡勾提先生向史朵夫老太太提出接纳爱弥丽为儿媳,并给予家庭平等地位的请求。表面上看,这场冲突只是两位家长为儿女的爱情婚姻而产生的矛盾,但实际上却带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冲突双方的身份地位有天壤之别,要求承认事实婚姻,进而要求获得家庭地位平等,无异于要求抹杀两大对立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冲突不会有妥善解决的结果。在史朵夫老太太眼中,爱弥丽是一个“没有教养,又愚昧无知”的“一钱不值的女孩子”。她对爱弥丽身份的低下毫不讳言,“她的身份,比起他的来,离得太远了”。接受爱弥丽不仅“有辱门楣”,而且“要无可挽救地把我儿子的事业毁了,把他的前途毁了”。史朵夫老太太对这场冲突的解决办法是用金钱做补偿。对此,坡勾提先生进行了勇敢的指责: 史朵夫老太太和她的儿子一样拥有“友善的”外表,但“骨子里再没有那么险诈的了”,因为这只能使爱弥丽落入更糟糕的境地。坡勾提的反击引起了史朵夫老太太更大的愤怒,于是双方各执一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各方的性格、秉性也在激烈的争辩中展现无遗。
狄更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史朵夫老太太的高傲、冷漠、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接见坡勾提先生时,“腰板挺直地坐在带扶手的椅子上,威仪俨然,不动声色,冷落镇静,好像无论什么都不能扰乱她似的”。她不请坡勾提先生坐,“只用手一指”示意,始终保持着上等人的优越感。她冷漠无情,面对爱弥丽出走前留下的信,“以同样威仪俨然、冷落淡漠的态度把信看了一下”,“信上的话,丝毫没有使她感动”。她对爱弥丽的评价更是言语直白,毫不留情。受到坡勾提先生的指责后,她无视事实真相,颠倒是非,把所有的罪责都加到了爱弥丽头上。她不仅断然拒绝了坡勾提的请求,并且还决定同自己的儿子断绝关系。她甚至发下毒誓,“他要是这阵儿舍不得她,那他无论是死是活都不能往我这儿来,只要我的手还会动弹,还能做出不许他来的手势,我都不许他来,除非他永远跟她脱离关系,卑躬屈膝地到我这儿来,求我饶恕他”。在史朵夫老太太的心中,她的家庭尊严、社会地位远比母子之情更重要。
与史朵夫老太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坡勾提先生。他以性善为乐,凭一己之力同时收养了爱弥丽和汉这两个孤儿。朋友的遗孀格米治太太虽然性格脾气古怪,坡勾提先生仍然收留了她并时常安慰她。爱弥丽被诱骗走上迷途后,坡勾提先生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拿出极大的勇气来恳求史朵夫老太太。为了使爱弥丽有美好的未来,他甚至“从此以后,连一次不再看见她那可爱的小脸儿,都可以做得到”,尽管他“这些多年以来都把她当作了我们的命根子”。请求被冷酷地拒绝了之后,坡勾提先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爱弥丽的漫漫之路。哪怕要走遍天涯海角,哪怕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仍然说道:“我对我这个疼爱的孩子,始终不变,仍旧疼爱。我宽恕了她了!”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善良的人总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坡勾提先生也不例外。他最终找到了爱弥丽,并且和她一起移居海外,获得了安宁舒适的生活和内心的平静。因为在狄更斯看来,一个人如果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善良的心灵,只要他不断追求就一定能找到幸福。狄更斯在坡勾提先生身上寄托着他真诚的愿望,他希望善良高尚的人能够善始善终,好心得到好报,进而影响社会,改变社会。
狄更斯是塑造人物的大师。在他的笔下,人物形象总是个性鲜明,丰富饱满。这完全得益于狄更斯细致入微的全方位描写。在节选的片断中,坡勾提先生身上的高尚品质值得人敬佩,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地位低下的渔夫。当他向史朵夫老太太请求时,他“用手指头指着这句话说,‘我到这儿来,太太,就是想要问一问,他这句话能不能算数?’”而他的雄辩,狄更斯形容为“粗鲁而有力量,并非绝无效果”。狄更斯为他安排了简单而直接,甚至略带点粗鲁的言语。这样的描写不仅充分表露了坡勾提先生急切的心情,也更符合他这个人物的身份和形象。一个失去了心爱孩子的粗鲁渔夫形象活画在读者眼前。粗鲁的坡勾提先生让我们敬佩他的坚毅和勇敢,但狄更斯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无畏的革命者。虽然他在史朵夫老太太面前眼中始终闪着“坚定的眼光”,然而他却说道:“太太,在你家里,哪儿有我坐的道理。我顶好还是站着。”坡勾提先生对自己普通劳动者的低下身份有很深的认同感,因此遭遇史朵夫老太太的傲慢态度也是理所应当的。走出史朵夫府时,坡勾提先生显然听到了达特**对他和爱弥丽的侮辱,然而他却“一言未发,从旁边走过,出门去了”。狄更斯没有向读者展示坡勾提先生本应有的愤怒,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自觉地、无奈地接受社会不公正的喏喏的渔夫。
另一方面,史朵夫老太太的傲慢、冷漠与残酷固然让人愤恨,然而,从细节处我们又不禁对她生出一丝怜悯和同情。史朵夫老太太表面上态度傲慢,但是“她的脸很苍白”,带着“忧思深虑”。毕竟她心爱的儿子也离她远去了。听完坡勾提先生的雄辩后,她的态度是骄傲的,她的拒绝是冰冷的,但是“她的口气里,却含有一些柔和的意味”。因为同为父母,爱子的心是相通的。史朵夫老太太最残酷之处莫过于她要与自己的儿子断绝关系,然而,她却不断反问这难道“不是对我的损害吗”?“什么能够补偿”?史朵夫老太太冷漠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母爱。出于门第的压力,她不得不做出和儿子断绝关系的决定,但她同时也不得不独自默默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
狄更斯写出了善良的坡勾提先生懦弱的一面,那是因为在狄更斯的理解中,坡勾提先生的史朵夫府之行并不是什么抗争,因为他“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完全只是爱女心切。同时,狄更斯赋予冷酷的史朵夫老太太温柔的母爱,同样也是出于道德情感的考虑。狄更斯用坡勾提先生博大的爱来反衬史朵夫老太太,同时也想唤醒她心底的母爱。虽然他失败了,然而坡勾提先生身上所体现的高尚道德和善良心灵正是狄更斯希望传达给读者的。
(陈 启)
狄更斯曾经说:“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现实中的“大卫”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我们来大致地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继父默德斯东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佩葛蒂的哥哥家里。佩葛蒂的哥哥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亚摩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莉和海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大卫又回到了继父家。然而继父不但常常责打他,甚至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母亲去世后,继父立即就把年少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大卫从此过起了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 贝西**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维克菲家里,与他的女儿阿格妮丝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大卫对维克菲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员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了童年时代的同学史蒂尔福斯。两人一起来到亚摩斯,拜访佩葛蒂一家。已经和海姆订婚的艾米莉经受不住阔少爷史蒂尔福斯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佩葛蒂先生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莉。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阿格妮丝口中获悉,维克菲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此时的大卫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多拉,但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多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贝西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揭露了希普陷害维克菲并导致贝西**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服罪。与此同时,佩葛蒂先生和海姆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史蒂尔福斯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莉,并决定将她带回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亚摩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海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了岸边,原来竟是诱拐艾米莉的史蒂尔福斯。艾米莉被海姆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并且终身未嫁。后来大卫终于成了一名作家,多拉却患上了重病,在佩葛蒂先生返回澳大利亚前夕便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地出国旅行散心,其间,阿格妮丝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才发觉阿格妮丝一直爱着他。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与姨婆贝西、女仆愉快地生活着。
那么,对大卫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谁,无疑是贝西姨婆。思想人格上是贝西姨婆要求大卫恪守履行这一人生箴言,她自己也始终践行着这句箴言,言传身教,一直影响并指引着大卫健康成长。大卫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健全人格是在姨婆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生活上她收留了大卫并细心照顾,关怀备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送大卫去伦敦好的学校读书;毕业后,她又出钱让大卫去旅游,开阔眼界;在大卫谋职时,拿出积蓄为他某得律师事务所见习生的位置。在贝西姨婆的抚养及爱护下,大卫健康成长并一步步地走向成功;情感上,大卫既需要温暖的爱抚来补偿他失掉的母爱,同时也需要安全和智慧补偿他失掉的父爱。贝西姨婆就担当了这个角色。关心大卫的感情生活,疼惜与宠爱多拉,暗中促成大卫和艾妮斯的婚事。
狄更斯通过善恶人物的不同命运的对比反映了他的道德观:“善恶必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史蒂尔福斯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冀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这是通过人道主义表现自己的道德理想,抱着一种不现实的幻想,妄图用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感道德去感化一切,而这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般认为,《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它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马拉之死》是一幅重要的历史画,题材取自画家亲眼所见的悲剧场画。画家在马拉遇刺的当天,赶赴刺杀现场作了速写和记录,并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将之创作完成。
画中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溶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则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绿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够了。”地上掉着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清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大卫。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不但反映了马拉的真实斗争生活、善良的人格和献身精神,强调并记录了历史的精确性,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事实上,大卫赶到时,马拉的脸部因痛苦而变形,舌头伸出在外,怎么也无法塞进去,只好割掉;巴黎当时正是最炎热的季节,马拉又满身溃疡,尸体很快腐烂发臭,大卫想的办法是把全身遮住,只留出脸部和一只手,而这只手还是从其他死人身上切下来接在马拉肩上的,因为马拉的手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
但是,大卫的这幅《马拉之死》却展现了深刻的悲剧情感,画面结构简洁而严谨,成功地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