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P),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病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 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 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你上好大夫在线网问问吧,这里都是大家随便回答的,极少有正规医生
你看看这本书,也许有帮助
书 名:《 双相情感障碍》
作 者:(美)麦克洛维茨 ,陈幼堂 译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ISBN: 9787562452119
开本: 16开
定价: 3850元
2018年9月,一位因长期遭受校园霸凌而被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已休学近一年的孩子和其父母第一次来咨询。提供了以下资料: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P),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其病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遗传基因+生物学病理+环境压力=双相情感障碍。
测评结果为:“中度抑郁”,自认为情绪低落比较明显,经常感到毫无愉快心情,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兴趣明显下降,对以往非常喜欢的东西则毫无兴趣,常有生活没意义的想法,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常认为自己无用、无能、对不起家长和老师,缺少价值感,甚至会哭泣、流泪、发脾气,经常有疲倦感,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早醒。
孩子的服药情况如下:
和同事沟通后,初步确定第一次治疗方案为:以心理咨询(完形、催眠)为主,中医李氏砭法和耳穴疗法为辅,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关爱系统,通过参加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以及培养音乐、绘画等兴趣爱好来减轻心理压力。
在帮孩子用“空椅子”处理被舍友霸凌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时,我问他有什么话要对那几个欺负你的同学说?他竟然平静地笑了笑,低着头说:“祝你们中考好运。”
我当时突然心里五味杂陈,问他:“你不生气吗?”他看到我流泪,有点意外:“为什么要生气?”
我又问:“你不伤心吗?”他波澜不惊地说:“我已经忘记了。几乎全部都忘记了,连那些梦都记不起来了。”
孩子的妈妈在旁边静静地哭。
遭受了几乎长达一年的身体伤害、关在厕所里不让出来、起绰号、锁住门不让进宿舍导致被舍监批评和扣分等等校园霸凌后,孩子长期严重失眠、经常做噩梦、害怕上学、成绩退步……在听完学校举办的一场关于校园霸凌的讲座后,终于鼓起勇气和妈妈说,他觉得自己被霸凌,想去看看学校的心理老师,于是被长期压抑着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在强大的药物作用下,这些情绪又被控制住了。
但情绪背后的能量是宜疏不宜堵的,所以我还是想陪孩子把压抑到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安全地发泄出来。大概过了十多分钟,我拿着孩子写的被同学羞辱的绰号,问他有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他犹豫地看着我:“是不是做什么都可以?”我点点头:“你有表达情绪的自由!有我们陪着你,你是安全的!”孩子的腰一下子就挺直了:“撕掉也可以吗?”我很赞成:“当然啊!”他咬了咬牙,开始慢慢地撕那些“绰号”,撕得很碎很碎,还全部扔进了垃圾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严重积压的负面情绪开始波动的时候,就有了被转化为正向能量的机会!我们无法改变孩子被霸凌的事实,但可以引导孩子和家长重新看待这种伤害,并从中找出积极因素,从多个方面协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正如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看着孩子那满额头的痘痘、那微胖的身体、那和年龄不相符的肚腩、那时不时就会空远的眼神……我不禁想问:如果真是双相,西药只能控制症状,就算能忍受诸多的副作用,长时间服药能根治吗?
退一步再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门诊的双相误诊率高达30%多。如果孩子被误诊而长期服药,那就更得不偿失了。所以,除了心理咨询外,我们还想从从中医情志学中寻找办法,试试在心理领域运用疏通经络的外治方法,效果会不会更好。
中医认为,痰火互结对于躁郁症来说,既是病因又是病机,且兼有血瘀等。火热郁不得发,则为躁动不安。火煎阴津为痰,痰为毒,既生火又阻碍气机。气为血之帅,气不循经又致邪火。气滞致血瘀,血瘀又会使痰不得解,火不得散发。故痰火瘀互结,互为致病因素。由此来看,解郁散热消痰火为冶法,以消痰为主。顽痰怪病,痰多引起情志疾患,如未及肾,导致肾虚,即无虚性亢奋 ;夜不得寐;对人事淡漠。如入夜即热甚,则需退内热、补气等。药方有丹栀逍遥丸、礞石滚痰丸。如以躁狂为主,礞石滚痰丸换五苓散,兼参苓白术散,兼以安神助眠之药 如七叶神安片,酸枣仁胶囊或其他。但我没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不能开药,所以还是采用安全的非侵入式的中医外治方法。
在同事也分别完成了爸爸和妈妈的心理咨询之后,我又逐一为他们贴了耳穴,告知回家继续按耳穴及其他配穴的方法。具体如下图:
9月25日,收到同事转发的反馈:
9月29日,一家人第二次来中山做咨询,孩子开朗了很多。妈妈开心地说:额头上的青春痘没那么“爆”了,服药量减半,看来中医也是很有效的。孩子马上说:这些痘痘是我用手抠好的!我笑着说:你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了,真好!
妈妈提出自己要做一次空椅子,处理和婆婆之间累积了十几年的情绪(关于婆媳关系的个案,另外再写)。孩子本来列好了想要谈的几个问题,但是旁观完妈妈的“空椅子”,又提出下次再聊。
随后爸爸和妈妈都尝试了第一次李氏砭法的刮痧疗法。
因为被爸爸刮痧后的痧像吓了一跳,孩子只愿意让我轻轻地刮了一下心包经和心经,但双手都磨出黑痧。
妈妈工作压力很大,睡眠质量不好,乳腺增生,双脚长期浮肿。刮完百会和督脉,现场就忍不住打瞌睡了。刮完肩颈和前胸的时候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感觉胸没那么闷了。孩子远远地看着,表示有点费解。
爸爸以前就试过刮痧,但第一次接受虎符铜砭的时候,仍然表示力度透得很深,一边皱眉忍痛,一边说:感觉松了很多!
孩子看到他那浑身淤红的痧像,直说恐怖。对于自己被刮就更为退缩了。
临结束的时候,我提出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可以继续由家长做X型疗法的耳穴和手脚高升点按摩试着停药,一家人信心满满地约了国庆期间来做第三次咨询。
但是10月5日收到的反馈却让人一惊:
同事也转达了我们的建议: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感觉恢复服药,可半量,也可全量。家长切记不要着急让孩子尽快回校或完全停药,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
家长总结这段时间的情况如下:
10月6日,第三次咨询时,孩子的状态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反复,倒是身体比第一次时结实了一些,几乎没有肚腩了,额头的痘痘也淡化了很多。我问妈妈是不是只帮儿子做了耳穴按摩,没有做手和脚的高升点按压?妈妈说是的。看来,X型疗法只做耳穴按摩,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我没有做好相关的叮嘱,也是自己的失误,以后要引以为戒。
孩子主动提出自己要做“空椅子”练习,希望爸爸离场,妈妈陪伴。这次是在完全没有催眠的状态下完成的,孩子时不时会看向妈妈,但妈妈并没有给予语言上的回应。孩子做完后表示:我其实是想跟我妈说的,想让她知道。
期间,孩子的爸爸、妈妈各自完成了刮痧。爸爸也完成了自己的“空椅子”。可孩子不愿意被刮。就算爸爸妈妈以自己的体验收获相劝,还是不肯。
我当着孩子承认:这是我们的健康教育缺失所导致的。父母对中医是了解并接纳的。但孩子的认知体系里没有,所以更接受去医院看病吃药。但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会用一些安全简便的中医外治方法,及时为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身心健康上的小问题,实现“治未病”的理想状态,那就真是孩子幸福!我们享福了!
孩子听了之后,没提反对意见,我顺势建议由妈妈带铜砭回家为孩子施刮,孩子也默许了,并且愿意我们在后背隔着衣服做示范,教给妈妈刮的顺序。看着那比我们都高的肩膀,微微透着温热,突然感觉孩子从牙牙学语能长得这么高大,真不容易啊!
爸爸临走时提出下一次想和儿子好好谈一谈,妈妈和儿子都笑了。
第四次个案,是爸爸妈妈来解决他俩要离婚的问题的,孩子没来,他说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离婚是父母的事情,由他们自己解决。两个多小时后,夫妻俩欣然接受了每天互相按摩或刮痧一小时的作业,两人手拉手一起上车回家了。
之后的几个月,他们依时完成“作业”,把互相刮痧的照片发给同事,但是没来继续做咨询了。看着他们的照片,我心里念叨着:“如果说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母爱最终指向分离。那咨询师对来访者又何尝不是呢?”
2019年3月,收到同事反馈,孩子已经成功回校上课了,夫妻俩的感情也日趋亲密。在医院做心理医生的同学问我:你觉得这个案例为什么会成功?我开玩笑:因为我非科班出身,路子比较野。但以家庭为单位解决双相问题,从系统上做整体改善,效果会比只对个人用药要好。李道政老师曾说:“中医治病,治神为第一要义,心诚则灵,正能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引起气场的共震。刮痧能做到诸病同治,己病和未病同治,神病形病同治。”所以,教给来访者一些实用的、安全的中医外治方法,从皮部、经络、穴位入手解决身心健康问题,“授之以渔”的教育效果要比“授之以鱼”的治疗效果好!
1、有几率的,精神类疾病有遗传的可能,再一个,孩子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的言行势必影响到孩子。
2、西医的话是一辈子坚持服药,停药后短期内就会复发,中医的话,很多医院都说能根治,但是我所知道的没有完全停药而不复发的案例。只有医生给减药的可能,而没有完全停药的可能。
啊漫老师_催眠抑郁恐惧双相、焦虑强迫惊恐!
一个初中孩子,抑郁焦虑!
以下是妈妈的描述,
孩子这近几年睡眠都不太好,经常做噩梦,常说老梦到有人追杀她,有鬼追着她。
孩子进入初中后,首先发现孩子性格习惯跟小学变化大,觉得是青春期到了,有些叛逆,最先体现的是学习上心不在焉,生活习惯越来越邋遢凌乱。
亲子关系越来越不好,几乎每天都有争吵,当时我自身学习不够,跟孩子沟通不好,我越来越焦虑,每天心神不宁,总觉得她有事儿,唠叨也多。
发现情况很不对是在初二下学期,那次是要月考,早晨出门前我又催孩子带手表,结果发现她又给丢了,我情绪不好,我们吵了几句。
孩子生气冲出门外,不小心摔倒了,我赶紧跑出去扶孩子,偶然间发现孩子左手臂有数十道刀片划痕,我很震惊,第一次发现她有自残现象。
后来带孩子去医院心理科,诊断为抑郁焦虑,焦虑稍重于抑郁。
1妈妈爱孩子,却让孩子感觉到无能和自卑!
妈妈一直觉得原生家庭和睦,觉得和外公外婆关系好,成长也算顺利,没有明显创伤。但仔细回顾,才发现她小时候其实一直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如周围人的父母那么疼孩子。
所以轮到她自己做母亲,她总想着格外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孩子有太多的包办和替代,生怕孩子饿着冻着,生怕孩子这不会那不会,生怕孩子受欺负。
可是在包办和替代中,既包含了温暖和体贴,也包含了剥夺和削弱,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削弱了孩子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总是被包办和替代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和无能!
因为他们很少有独立完成事物的机会,很少获得成就感的肯定,跟同龄人比起来,他们什么都不会。
即使有能力,父母也会替他们完成,让他们感觉到自我不能实现,感觉到无能。
所以妈妈的过度保护和包办,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建立是一种挫败!
不敢面对生活,恐惧未来,是因为潜意识深处总被挫败感缠绕,挣脱不了!总感觉自己没有长大,总感觉自己需要被照顾!
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间特别多,在心理上很依赖妈妈,但同时又害怕妈妈。
因为孩子感觉妈妈要求高,爱挑毛病,管得多。跟妈妈待在一起感觉到紧张,很多心里话不敢跟妈妈说,怕被妈妈责备。
2妈妈的情绪,给到孩子太多攻击和伤害!
孩子小学时,妈妈可能当时也有严重的抑郁倾向,情绪不稳定,脾气急躁,容易愤怒攻击,吵孩子很多,给到孩子伤害。
孩子抑郁以来,也才发现孩子的伤。
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背诵千字文,妈妈觉得孩子一直拖拉,在回家路上就忍不住边走边吵孩子,孩子感觉很受伤。
三年级期末考试领通知书,回家后妈妈问孩子通知书,孩子说找不到了,妈妈觉得孩子习惯变差太邋遢,就对孩子发脾气摔杯子,还把孩子的书撕了,孩子感觉吓坏了。
初二学习成绩下滑,妈妈的过度催促和焦虑,也无形中给到孩子太多压力。
虽然妈妈开始反思和后悔,但孩子内心承受的伤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父母对孩子粗暴的教育,是毁灭性的破坏力,是关于死亡的深刻体验。
在孩子的教育中,可能十次鼓励和陪伴,也未必能修复一次暴力方式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撕掉书”的破坏性暴力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关于死亡的毁灭性体验,撕掉书,就是撕掉了孩子的灵魂!
你攻击孩子,孩子就可能攻击自己!你毁灭孩子,孩子就可能毁灭自己!
3爸爸习惯承受和顺从,不懂体贴和共情。
奶奶很能干但也很强势,爸爸从小是在奶奶严格说教中长大。
面对强势的妈妈,孩子要么承受顺从讨好,要么对抗远离回避。而爸爸就是顺从承受的那一类孩子。
爸爸从小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服从性很强。爸爸比较老实古板,不太会开玩笑,思想也比较传统固执。
妈妈性格比较要强,妈妈和奶奶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常常会有一些矛盾,爸爸也不太会在妈妈和奶奶之间斡旋。妈妈在跟奶奶长期相处中积压了不少的委屈情绪。
爸爸通过道德化、合理化来承受和顺从奶奶,隔离自己的情感,觉得奶奶说的都是对的。
所以爸爸无法感受和顾及自己的情感,就更不能理解妈妈的委屈,也不能理解孩子压力和焦虑。
奶奶对爸爸的教育主要是以打骂为主,爸爸跟奶奶一样,也是经常吵孩子。
初二因为一件事,爸爸动手打了孩子。本来就不是很亲近,这件事情之后,孩子与爸爸之间关系更是恶化,状况很不好,孩子经常提起,感觉很受伤。
随着孩子问题的暴露,爸妈在教育孩子观点上有很多不一致,很多争辩。
爸妈的争辩和矛盾,也会内化成孩子的矛盾,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不敢暴露和表达,变得压抑。
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的处理主要有这几部分:处理潜意识影响事件和因素;处理情绪;学会与症状相处;建立适宜的改善行为模式。
啊漫老师:
累计数千严重心理障碍案例实例,保存大量心理催眠实录,包括视频和文字,实战型心理障碍催眠专家。
专注及擅长领域:
抑郁、恐惧、双相情感障碍、焦虑、强迫、惊恐发作;学生社交恐惧症及学校恐怖症;学生抑郁自残不上学;亲子关系疗愈;恋爱/婚姻关系疗愈;心理催眠技术与疗愈课程培训。
首先,抑郁症就是指的持久的自发性的情绪低落,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抑郁症状,我们称为抑郁症。问题提示为“重度”,不管轻重,不管是生理上病了,还是心理上病了,病人是需要他人照顾的,而不是照顾他人,因此,答案很简单:病人,并不适合照顾孩子。尤其,是心理病人,尤其,是抑郁症,更加需要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样的病人是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的。
顺便多提两句抑郁症,或许大家也已经有所了解,毕竟,现在的抑郁患者其实很多。一般,抑郁和躁狂总是交替出现的,也就是医学上会称为“双向情感障碍无精神病重度抑郁症发作”。双向情感障碍指的是,性格会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躁狂,一个是抑郁。躁狂时,患者有用不完的劲,可以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休息时间可以极少,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都表现出极度的兴奋,活力四射。但到了抑郁状态时,就表现出胆小,不愿意见人,自怨自艾,就是完全换了一个人的样子,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行为,若严重发展下去,很有可能精神分裂,就是大家熟悉的一个词——“精神病”,打引号是因为医学上并不这样称呼这个病症。
再来看孩子。
不管是婴儿,还是上幼儿园的孩子,或者学龄期孩子,他们的看护者对于其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心理照顾,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更加侧重于关注孩子从小的心理建设。
讲一个非常浅显的名词: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泛指孩子与看护者之间的关系,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试想一个抑郁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的极端性,孩子该如何解读?看护者时而亢奋,时而情绪低落,试问,孩子将如何去整合他所看到的这个外部世界,这个看护者?
患者在情绪低落时,对他人对自己对这个社会,甚至对生命都表现出来的不满,厌恶,绝望,等,一系列负性情绪,患者本身是没有能力消化的,那么,TA终将投射在孩子身上,小小的孩子,同样是无法消化的,这些无法消化的,由看护者投射出来的东西,日积月累,孩子,将如何健康的长大呢?
我看过一个案例,孩子的爸爸因为生意上不如意,孩子在成年后回忆起当年爸爸可能是抑郁了(但当时不知道),每当TA看到家中压抑的情境时,都会跑出去自己对着空旷地带大喊大叫一阵,才会舒服一些,这些,便是孩子无法消化的,由父母带给孩子的一些负面的东西。结果是,成年后的孩子也抑郁了。
并不是说父母抑郁,孩子就会抑郁,只是想说,如果你病了,请先尽一切努力照顾好自己,修复自己,而不是照顾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