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成龙主演的贺岁片。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是成龙演的最好的一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成龙在里面扮演一个退休了的国际特工bob,但是为了不暴露身份假扮成一个卖钢笔的商人。一天,他的女友出去办事,委托他照看她的三个小孩,结果其中一个孩子无意中下载到了一个秘密文件,引来了其他的外国特工,于是,成龙一边保护孩子们,一边对付那些全副武装的外国特工,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这部影片是我看过的成龙主演的唯一一部武打部分很少的影片,并且有着浓厚的家庭色彩。揭示了一个很显著的道理:天下父母最难做!也照应了影片中bob的同事的感慨:做特工容易做父母难。bob在他的女朋友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为了管理好孩子们,bob甚至拿出了特工专用的秘密武器用具,比如说,用摄像头来监视孩子们,来喷火器来烤面包,用特制的透视眼镜来查看孩子们是否带违禁物品回家……而孩子们也一次又一次的故意和bob做对,比如用绳子绊倒bob使他栽倒在垃圾桶里,再比如回家时把bob锁在门外面坐看笑话,但这一切又一切都被bob克服或者忍耐了。除此之外,bob也十分疼爱这三个孩子,爱这个家。他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bob和他的女友要分手的时候,女友的一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离开,如果是真心爱,就不会放弃,而bob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对这个家的热爱,他说,正是因为是真心的爱,所以才离开,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你们的安全。
而在片尾,因为bob使他的女友的孩子有生命危险,被犯罪分子追杀,他的女友就跟bob决裂了,但是孩子们通过和bob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渐渐的有了感情,并最终说服妈妈和Bob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
这部影片中,小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中的这3个小孩个性鲜明,也是这部影片的搞笑之处。作为三个孩子中的一个,伊恩的个性最为明显,他当时还在上小学。在被教导处老师批评时,伊恩很是不屑地扔出一句颇为经典的话:“这就是与现实的脱节,反映了美国的教育体制存在极大的问题”听了这句话之后,我快笑掉了大牙。紧接着,另一搞笑的片段就是伊恩对着一个高个子的肥女人调情:“我如果说你身材很好,你会跟我约会么?”这实在是让我笑得肚子疼。
这真是一部喜剧片,在不知不觉中就渗透了父爱,同时也讲述了家庭中的温情,作为一部贺岁片,他也很好的处理了武打的成分,不多也不少。最后,在搞笑的衬托下,成功的成为了一部搞笑加动作加情感的片子,让人百看不厌!
**《超人总动员》人物介绍
超人一家
1父亲--超能先生 巴鲍伯 MrIncredibles
鲍伯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超人特工,一提起他的大号“超能先生”,当年简直无人不晓。告别了惩恶扬善的生活15年后,中年鲍伯和家人已经拥有了平民身份,搬到郊区过起了平淡的普通生活。现在,鲍伯是一名保险公司理赔员,每天朝九晚五闲极无聊,优裕的生活更使他大腹便便。鲍伯多么渴望重温以前那种出生入死的超人生活啊。这一天,鲍伯偶然接到一个秘密任务,他认为自己重出江湖的时候到了,他的超人才能终于又派上了用场,可是昔日的英雄已经变成了“狗熊”:头发秃了,肚子大了,裤子紧了,皮带怎么也扣不上了……
在影片中,“超能先生”的超能力最突出表现在力大无穷, 且不说他能轻而易举双手托起汽车,他连锻炼臂力都用的是两节火车!
2母亲—弹力女超人 巴荷莉 Elastigirl
片中的弹力女超人可谓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女性的梦幻化身:她能文能武,能里能外。作为全职主妇,弹力女超人可谓是贤淑良惠,从管教老大老二的言行到喂小儿子吃饭,她完全卸下超人的角色,变身成为最尽责的母亲。更难能可贵的是弹力女超人在兼顾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的同时还要承担拯救世界的责任。
在影片中, 弹力女超人的超能力表现在拥有弹性极佳的身体,四肢可以无限伸展, 简直媲美“橡皮人”, 她那无所不能的身体给观众带来许多惊喜, 让人不得不佩服皮克斯的想像力。
3 “金钟罩” – 巴小倩 Violet Parr
巴小倩是超能先生和太太的大女儿,刚上中学,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暗恋着英俊男生。 在全家齐上阵拯救世界的过程中, 巴小倩也在走向成熟,起到了一个老大在家中所应起的作用。
巴小倩的超能力是能够制造力场,能刀枪不入,颇像中国武侠小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的决门功夫。
4 “水上飞”、“飞毛腿”—巴小飞 Dash Parr
巴小飞是超能先生和太太的二儿子, 是个机灵、调皮的孩子。 他拥有超能力就像外号一样, 跑起来快得像一阵风,甚至能在水上健步如飞, 在片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就是反派的喽罗们驾着飞船追赶巴小飞的那场戏,堪称经典。
5 巴小杰 Jack Parr
小杰是超能先生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 大家开始都以为他没有超能力, 但其实呢? 影片最后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趣和惊喜的答案。
其他人物
1超劲先生 Syndrome
超劲先生是影片中最大的反派, 这个从小狂热崇拜超人的小子长大以后却成为超人们最大的敌人, 妄想消灭所有超人, 独霸世界, 当然最后的结局不难想像。
2衣夫人
衣夫人 是“超人"们的总服装设计师, 为“超能先生”一家五口设计了符合各自特点的超酷“超人衣”。这位个子矮矮、带着黑眶眼镜,长像独特,嗓音怪怪的老太太,实在是全片最搞笑的角色,她虽然出场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不少台词都堪称经典。
3酷冰侠 MrFrozone
也是一位“超人“, ”超能先生“一家最好的朋友。 他的超能力是能在瞬间将水凝固成冰。
无敌超人 Bob Parr/Mr Incredible
身高:204cm体重:1587公斤首要特长:力量次要特长:敏捷性、持久性与跳跃能力
紫罗兰 Violet Parr
身高:140cm体重:408公斤首要特长:隐身术与力场次要特长:敏捷性、持久性
小飞侠 Dash Parr
身高:120cm体重:294公斤首要特长:速度次要特长:反应、持久性与跳跃能力
橡皮女 Elastigirl
身高:176cm体重:567公斤首要特长:弹性、适应性次要特长:敏捷性
超人的敌人雷公指 Syndrome
身高:185cm体重:839公斤首要特长:邪术次要特长:富可敌国、尖端武器
超人的战友冰雪飞侠 Lucius Best/Frozone
身高:188cm体重:816公斤首要特长:冷冻术次要特长:敏捷性、滑雪、杂技
曾执导电视剧《阿森一族》,导演伯德:
超人英雄也是会死的
超人的战友,会冷冻术的冰雪飞侠。
超人的敌人,拥有邪术的雷公指。
会隐身术的紫罗兰。
记者:你是怎样开始与皮克斯(Pixar)合作的?
伯德:我可以说是那个系统中的第一个病毒。我认识约翰(注:指JohnLasseter,皮克斯高层)很久了,他们说自《虫虫特工队》(Bug ‘sLife)就开始注意我。我一直很喜欢《玩具总动员》(ToyStory),所以早就对皮克斯心生向往。皮克斯他们好像很喜欢我的《钢铁巨人》。皮克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是说,“我们有我们的方式,如果你要来拍片,故事里一定要有那十项元素”,他们不搞那一套,他们说他们最怕的就是自满和止步不前。他们总是希望尝试新的东西。
记者:3D技术对你来说是负担还是利器?
伯德:我觉得无论媒介是什么,不管是动画片还是动作片,最重要的元素始终是角色和剧情,剧情要能从情感上打动你。回想那些打动你的**时,就会明白这点。角色和剧情才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技术与它其实没什么关系。
记者:你觉得“真实”和“令人觉得真实”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伯德:电脑动画界有一种做法是力图达到照相机的真实。如果你要造一个咕噜(注:《魔戒》中的角色),并且要它和真人一起演出,那确实需要这样的真实。但对我自己来说,我在影片里是力图制造一种风格化的人物,它们不是在外貌细节上真实,而是令人感觉真实。那里面有种滑稽的感觉。
记者:能否谈一下“冰雪飞侠”这个角色,以及为它配音的萨缪尔·杰克逊?
伯德:那是一种“北极式的”角色,它要有那种很强的权力感。冰雪飞侠永远是100%的酷,我想没有谁比杰克逊更酷。他在每一部**里都尽力摆脱角色类型的限制。他能演《红色小提琴》(RedVio鄄lin),可他演《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也胜任有余。
记者:你在片中似乎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超人英雄也是会死的。
伯德:在生活中他们确实会死。我觉得强调这点很重要,因为观众总是在情感上会过于倾向超级英雄,尤其是在看动画片时。另外我和皮克斯都不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儿童看的,很多人回忆起小时候看过的最惨烈的动画都是《小鹿斑比》(Bambi),因为那里面的那个妈妈死了。但我决不愿意改动这部动画的哪怕一个帧。《小鹿斑比》的力量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好人也是会死的,而就算他们死了,生活也是会继续,你还是应该继续好好地生活。
发行于1977年的 《Rumours》 大概能称得上是史上最深情的分手专辑。
演唱者Fleetwood Mac是克林顿的挚爱,也是除ABBA之外最出名的分手乐队。
这支波澜曲折的乐队始于1967年,最初由Peter Green,Jeremy Spencer,Mick Fleetwood和John McVie组成,1968年吉他手Danny Kirman加入乐队。
乐队最初在Peter Green和Jeremy Spencer主导下走浓郁的布鲁斯风,颇有点英伦乐队的味道,不过在两位爷因药物过量导致精神出现问题,离开乐队后,Fleetwood Mac成员经历了第一次巨大的调整。
1970年,键盘手Christine Perfect加入乐队,比起Perfect这个“完美”姓氏,Christine McVie是她更为人熟知的名字。
因为不久后她便和乐队贝斯手John McVie喜结连理,成为MrsMcVie,这也是乐队诞生的第一对夫妇。
同样在这一年,鼓手Mick Fleetwood和模特Jenny Boyd结婚,在这里不得不再感叹一下滚圈是多么小,Mick的妻子Jenny Boyd正是当时大名鼎鼎的Pattie Boyd的妹妹,这对模特姐妹花被称作“Sisters Boyd”。
1971年,Bob Welch加入乐队,Christine McVie和吉他手Danny Kirman将乐队由布鲁斯转为流行摇滚。
但在加入新的吉他手Bob Weston和Dave Walker后不久,Danny就被乐队一脚踢开,而这两位新吉他手也仅仅在乐队待了一年后便跳槽了。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换血和经纪人买盗版碟的花样作死吃官司之后,Fleetwood Mac这支本身就不太出名的乐队更是糊穿地心。
直到1974年末,这支英国乐队来到美国加州开始新事业,但随后迎来的便是Bob Welch的退出,仅剩3人的乐队在1975年迎来了一对加州 狗男女 情侣—— Lindsey Buckingham 和 Stevie Nicks 。
在乐队成立8年后,Fleetwood Mac终于结成了后来最为出名的5人黄金阵容。
但是这配置虽然在音乐成就上是顶级阵容,但三男两女,两对情侣,不免就出现了磕磕盼盼的感情问题。
1975年,Fleetwood Mac发行了重组后的首张专辑 《Fleetwood Mac》 ,成功转型为流行摇滚,这是与Peter Green时期完全不同的两个风格。
Stevie Nicks成为乐队功臣,颜值能打的她成为乐队门面,为乐队吸粉无数。
然而,顺风顺水的成功带来的困扰也让5位成员面临着同样的压力。
率先情感闹崩,宣布离婚的是McVie夫妇,他们于1976年离婚。
紧随其后的,则是Lindsey Buckingham和Stevie Nicks这对情侣的感情破裂。
接着,乐队在美国一炮而红后,Mick Fleetwood和妻子Jenny Boyd在1976年也宣布离婚,不过在1977年复婚,1978年再次离婚。
更刺激的是,在三对恋人相继分手后,1978年Mick和Stevie成为恋人,但这对感情也仅仅维持了一年便草草结束。
人红是非多,除了感情危机,媒体对这支势头强劲乐队的恶意揣测和错误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张专辑的诞生。
在媒体的报道中,Christine McVie被传患重病住院,而Mick Fleetwood的女儿Lucy在一次曝光后被报道为是Lindsey和Stevie的孩子。
其他谣言还有前成员Peter Green,Danny Kirman和Jeremy Spencer会在乐队十周年巡演中回归。
尽管媒体瞎扯淡,但乐队并没有在录制专辑前改变成员阵容。
在感情危机和谣言四起的环境下,1977年春天, 《Rumours》 应运而生。
这是一张披着优美旋律和明快编曲的外衣,内里则充满了恶意和诅咒的分手专辑。
Christine McVie在后来的采访中直言,专辑中的歌词都是描述他们逐渐僵化的关系。
更讽刺的是,这张史上最著名的分手唱片成为了美国第二畅销专辑,并且成功击败同年Eagles的 《Hotel California》 (没错,老鹰的加州招待所)拿下当年格莱美年度专辑,Fleetwood Mac在美国的巨大成功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他们是一支美国本土乐队的错觉。
据说专辑在录制过程中成员互相不愿碰面,靠着经纪人来回跑腿送信才促成了这张专辑的诞生。
这张专辑中,仍然采用了上一张专辑里的模式,由Lindsey Buckingham,Stevie Nicks,Christine McVie分别担任主唱。
Lindsey Buckingham写下的经典分手名曲“Go Your Own Way”中,显而易见,是写给前女友Stevie Nicks的,歌词更是就差叫出Stevie的名字:
另一首由Lindsey演唱的歌曲"Second Hand News"更是直言不讳,
从歌名上讽刺自己在Stevie面前只是一个可怜的备胎,歌词比起“Go Your Own Way”也更加精彩。
而在和一个英国女人交往后,Lindsey更是写下了"Never Going Back Again"表明自己和Stevie不会再复合,失望永远不会再次到来。
而由Stevie Nicks演唱的拿下美国单曲榜冠军的“Dreams”,可以看做是对Lindsey的反击。
Christine McVie的 "Don't Stop"虽曲调欢快,但却是劝自己不要回头,彻底和John McVie结束八年婚姻。
这首曲子曾经作为克林顿竞选时的宣传歌曲,在其当选后Fleetwood Mac受邀在白宫演唱了此曲。
于是,分手天团又多了一个头衔: 白宫乐队
Christine的另一首 "You Make Loving Fun"则是大胆描写了在离婚后和乐队灯光师之间的绯闻,不知道John McVie演奏时会不会“乐在其中”。
专辑中最后一首由Christine演唱的歌曲"Oh Daddy",曲名源自Mick Fleetwood的绰号“the Big Daddy”,则是关于Mick和Jenny Boyd离婚后又复婚的曲子。
“The Chain”则是专辑中唯一一首由五位成员共同完成的歌曲。
《Rumours》 发行三年后,1979年,乐队发行了专辑 《Tusk》 ,也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但却远不及前两张专辑那么出彩。
进入80年代,Lindsey Buckingham,Stevie Nicks和Christine McVie相继发行solo专辑,
其中Stevie于1981年发行的 《Bella Donna》 最为成功,"Stop Draggin' My Heart Around," "Leather and Lace"和"Edge of Seventeen"成为Stevie单飞生涯的代表作。
不过,在三位成员不约而同选择发行solo专辑的同时,乐队也开始出现隔阂。
因为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经纪人,而Stevie Nicks完全有能力保持她的声望,单飞成绩也相当不错。Christine McVie也有专辑榜前十的作品。Lindsey Buckingham在所有人中是最引人瞩目的,但他的1984年的专辑《Go Insane》却没有进榜。
1987年,乐队凭 《Tango in the Night》 回春,"Little Lies," "Seven Wonders"和"Everywhere"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但不久后Lindsey便退出乐队,黄金阵容时代也暂时宣布告终。
在这之后乐队又进行了一系列成员更替,但都无法重现当初5人的巅峰时代。
直到1998年,Lindsey Buckingham在现场专辑《The Dance》回归,乐队再次以当初的5人制重返舞台。
可惜,没多久,Christine McVie退出乐队,直到2014年才再次回归。不过,这次回归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8年,Lindsey再次退出乐队,随后又加入了两名新成员。
2019年,Fleetwood Mac入驻摇滚名人堂,但Lindsey Buckingham未能来场,黄金阵容属实难保。
文:PlantPage
图:网络
Bob Dylan 鲍勃迪伦
摘自《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鲍勃迪伦是摇滚乐时代最有影响的歌手和歌曲创作者。1941年5月24日他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本名罗伯特艾伦齐默尔曼(Robert Allan Zimmerman)。在希宾附近的高中上学时,他在一个摇滚乐队中进行了一段短暂的演出,然后到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了1年。在那里,罗伯特齐默尔曼改名为鲍勃迪伦,他开始成名是在民歌界的圣地纽约格林尼治村。他决心成为一位“著名的民歌手”,并不顾他少年时期的许多其他音乐的影响,朝着这一方面扬起风帆。
1961年经验丰富的制作人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使他与Columbia公司签约,在他录制的最初几张唱片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他对汉克威廉斯(WILLIAMS,HANK)或查克贝里(BERRY,CHUCK)的喜爱——尽管他偶尔也无意中像“埃弗利兄弟”(EVERLY BROTHERS,THE)那样即兴演唱。相反,迪伦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民歌复兴的主流之音,而且优美动听,有时是那么光彩照人。他很快被公认为是青年词作家中[像菲尔帕克斯顿(PAXTON,TOM)一样]最有才华的,他的歌曲成为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白人学生的圣歌,有像《在风中飘荡》(Blowin’in the Wind)和《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Gonna Fall)这样的抗议歌曲,有像传统的《科里纳,科里纳》(Corrina Corrina)和以传统为基础的《来自北部乡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Country)这样的爱情歌曲,还有像唱法多种多样的《我将会自由》(I Shall Be Free)这样的滑稽歌曲。其曲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通常取自传统民歌题材),而他的演唱技能(无论在演唱方面还是在吉他与打击乐的演奏方面)在民歌音乐界中来说是纯朴自然的,但他的影响却引人注目。迪伦正在创造一种调式,他所描绘的音乐方式不需要很复杂。他的歌喉、吉他演奏和有时不很完美的口琴声帮助确定音调,使其音乐从中得以展开并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古巴导弹危机和核裁军运动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比听迪伦演唱《战争的主人》(Masters of War)和《大雨将至》更令人振奋。
正是在这一时期(1961-1964),迪伦成为民歌界和激进分子的英雄,但在更为广大的流行音乐界中,他的歌曲却被认为不过是“最适于别人来翻唱”,其中以“彼得,保罗和玛丽”所翻唱的歌曲最为著名。由于两个原因,把这一切都改变了。第一个原因是他反复扮演的激进分子领袖的角色开始使他恼怒,这种恼怒表现在他的歌曲中,以第4张唱片《鲍勃迪伦的另一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1964)最为明显。在尚不成熟的歌曲《我的不太有价值的新闻》(My Back Pages)中迪伦对“人生是黑白相间的谎言”进行了谴责,并对其早期坚定的誓言评论说“那时我是多么的老,现在我比那时年轻了”。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1963年和1964年期间英国流行音乐的革命。据报道,当迪伦第一次听到“动物”(ANIMALS)乐队演唱他的传统歌曲《旭日之家》(House of the Rising Sun)时,他“跳出汽车的座椅:,因为这望权是无礼的改编。这件事在他眼前战线了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并使他认识到他同时表达对查克贝里和伍迪格思里(GUTHRIE,WOODY)的热爱是可能的。他的下一张唱片名为《席卷而归》(Bringing It Back Home),微妙地论及了英国艺人唤醒了他斤毫对美国摇滚乐的兴趣的赞美。该唱片的一面录的却是摇滚乐歌曲,每隔一首歌曲录一段”滚石“(ROLLING STONES,THE)的即兴演唱。在唱片封套上他尖刻地写着:”我已放弃对尽善尽美的追求。“他的音乐欢快而无拘无束地跳跃,他演唱的由查克贝里的《没完没了的恶作剧》(Too Much Monkey Business)直接派生的歌曲《隐秘的思乡病布鲁斯》(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
迪伦在方向上的转变使他失去了一些从前的追随者,但不管怎样,该唱片还有另一面,其上收录了《手鼓手》(MrTambourine Man)和几乎是政治性的歌曲《好极了,妈妈》(It’s All Right,Ma)。但是他在1965-1966年间举办的以他与保罗巴特菲尔德(BUTTERFIELD,PAUL)布鲁斯乐队为首的在纽波特您民歌音乐节上的演出戏剧性地分裂了他的观众,而实际上迪伦正是由于违约才变成摇滚乐界崇拜的偶像。歌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1965年名列排行榜第2)的成功足以弥补失去的纯粹民歌观众。这一时期的唱片《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ivisited)和双唱片《无数金发女郎》(Blonde on Blonde),代表着鲍勃迪伦的录音生涯的顶峰。与他合作过的乐手阿尔库珀(KOOPER,AL)、罗比罗伯逊(Robbie Robertson)和纳什维尔的乐手如查利麦科伊(Charlie McCoy)和肯尼巴特里(Kenny Buttrey),是贯彻迪伦把多年吸收的各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想法的最佳人选。这些歌曲结构仍很简单,采用陈腐的反复乐句,但它们通常更长一些、更流畅一些。库珀那丰富的风琴乐音使《近似女王简》(Queen Jane Approximately)和《像一块滚石》等歌曲具有权威性效果,迪伦的抒情诗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现在线条的连贯性已崩溃,但却有丰富的、无数的形象蜂拥而至。他们的景象是具有强大而特殊的梦想逻辑性的内心景象。有时[在歌曲《墓碑布鲁斯》(Tombstone Blues)、《荒凉的街道》(Desolation Row)中]它充满着有关联奇怪的历史人物,有时它们机具抒情性[表现在歌曲《约翰娜的景象》(Visions of Johanna)和12分钟《洛兰兹的忧伤眼睛的女人》(Sad 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中],使人看到一种把布鲁斯改变成乡村音乐的原型形象。迪伦滑稽而又面无表情的幽默感在《雨天的女人们》(Rainy Day Women)和《豹皮药盒帽》(Leopard Skin Pill Box Hat)中仍明显可见。
迪伦的个人生活方式在他所创作的歌曲的千变万化的无秩序中得到准确的反映。他似乎正驱使自己以惊人的步伐前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发行了《重访61号公路》和《无数金发女郎》等共3张唱片)。“他将成为传奇人物”,皮特西格(SEEGER,PETE)说,“如果他最终没有精神失常的话”。即将发生内向爆炸的感觉在他1966年与“鹰” [The Hawks,后来变成“乐队”(BAND,THE)]巡回演出时进行的精神发泄性演唱中特别强烈。
1966年8月迪伦的事业突然被一次摩托车祸中断,他有两年没有与公众见面,不过他的风采却无处不在,从每个主要商店的广告画到新闻界对他急切返回歌坛的不断传闻,非法销售的音乐会(如1965年在伦敦举国的著名的艾伯特大厅演出)唱片也很流行。他的沉默相反却促使他的艺术绝技有所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轻信和明智的迪伦学家活跃起来。在1967年间迪伦与“乐队”(他1965-1966年与该乐队一起进行巡回演出)在伍德斯托克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的音乐在这种隐蔽的环境中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录制的唱片(这些唱片不久在非法交易中可以买到)被歪曲为可探查迪伦要成为新的摇滚乐歌王的想法。有些歌曲是令人狂笑的滑稽的酒后胡言,《让亨利夫人狂欢》(Please Mrs Henry)、《百万美元狂欢会》(Million Dollar Bash),但是那些较忧郁的歌曲决定了整体情绪是悔罪的、充满不详的预兆感。在歌曲《狂怒之泪》(Tears of Rage)和《太多微不足道的事》(Too Much of Nothing)中他似乎对他的过去感到罪责难逃,并对他所扮演的——公认的=不知不觉地——那些角色感到懊悔。在歌曲《我将得到解脱》(I Shall Be Released)和《着火的轮子》(Wheel’s on Fire)中似乎模模糊糊地、下意识地意识到一次迫近的、可能是迪伦演唱的所以歌曲中最有个性、最动人的。丝毫没有表现他以往出版的大多数作品中的乏味、毫无信心、也毫无骄傲之感。他以哀怨而又不加雕饰的声调演唱这些歌曲,偶尔还加入理查德曼纽尔(Richard Manuel)的和声。迪伦与“乐队”在1967年演唱的所有歌曲被冠以《地下室磁带》(The Basement Tapes)之名非法销售,它是迪伦最有美感、最直截了当的唱片。如果说唱片《佩珀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和《无数金发女郎》是对60年代新反主流文化的乐观主义之最好的庆祝,那么唱片《地下室磁带》则是对这种乐观主义的另一面的关键表达。在这一方面,它必定会被列为70年代非乌托邦式的探索流行语言的一系列主要唱片中的先驱。最后,这些唱片在录制完8年之后的1975年,在Columbia公司正式发行。
迪伦以1968年发行的唱片《约翰韦斯利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表明他对一般公众的新的态度。与复杂性(音乐的和抒情诗的)流行趋势形成鲜明对照,这些歌曲是直截了当的和简洁的,并且继续探索犯罪和自疑的主题。但是最后的两首歌《顺着小河湾走》(Down Along the Cove)和《今晚我将是你的宝贝》(I’ll Be Your Baby Tonight)趋向后来接着录制的两张乡村音乐唱片的那种柔美的音调,这两张唱片是《纳什维尔天空轮廓》(Mashville Skyline,1969)和《自画像》(Self Portrait,1970)。这些唱片给迪伦招致自1965年转向摇滚乐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抨击。他被谴责倒退到乡村音乐的平淡和伤感之中,而收入其他民歌的双张唱片《自画像》则被说成不过是放纵自己。事实上,这也是早期音乐对迪伦存在影响的另一个例子:他与约翰尼卡什(CASH,JOHNNY)的友谊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期,约翰尼卡什曾与他在唱片《纳什维尔天空轮廓》中合唱了一首《来自北部乡村的女孩》。这些唱片标志着摇滚乐与乡村音乐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重新融合的开始,因为许多人,从“飞鸟”(BYRDS,THE)乐队到琼贝兹(BAEZ,JOAN)都跟随他在纳什维尔录制唱片。然而这些唱片是迪伦最后的一些具有先驱作用的唱片。在70年代,他对摇滚乐的发展小有作用,他的一些唱片冗长而且优劣不均。在唱片《新的早晨》(New Morning,1970)和《行星浪潮》(Planet Waves,1973)中他的发音常常是自然的、甚至是陈腐的,通常代表着远远摆脱早年那刺耳尖利的爱情歌曲传统的爱好家庭生活的角色。《帕特加勒特与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是一张**插曲唱片,其中包括一首经典歌曲《敲天堂之门》(Knocking on Heaven’s Door)。与70年代以往的唱片形成对照,唱片《路上的血迹》(Blood on the Tracks,1975)中包括令人痛苦的《愚蠢的风》(Idiot Wind),含义模糊的《莉莉,罗斯玛丽和杰克之心》(Lily,Rosemary,and the Jack of Hearts)和矫柔造作的《简单的命运扭曲》(A Simple Twist of Fate)等歌曲,由此可见迪伦正有意进行探索,在有关鲁本卡特尔(Reuben Garter)被非法监禁的故事的歌曲《飓风》(Hurricane,1975)中也明显有类似的感觉。
迪伦仍受到他在前10年中所受到的注意。1971年他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他在萨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中扮演一个简短而突出的角色。他那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演出(为孟加拉国举办的音乐会、伍迪格思里纪念活动)于是着对他1974年与“乐队”进行的美国巡回演出的响亮的回答。演出门票售出600万张,还录制了实况唱片《在洪水到来之前》(Before the Flood),从这张唱片可以看到迪伦和“乐队”都有效地回到他们早年最好时代。当迪伦与Columbia公司的合同期满时,他转到Asylum公司的英国公司Island。这张唱片和另一张唱片《行星浪潮》都是在Asylum公司录制出版的。与Columbia的关系一直是风波叠起的,特别在中止合同的两年和傲慢的克莱夫戴维斯(Clive Davis)出任最高行政官以后。他试图把合作的音乐业务形象拟人化,而Asylum唱片公司的戴维格芬则在艺人们的帮助下取得长足的进展。在这以后 Columbia公司出版了有感染力的唱片《迪伦》(1974),这是一张只要迪伦歌迷才感兴趣的愤世嫉俗的选编唱片。结果,唱片《行星浪潮》与这张唱片相对较大的销售量在1974年致使迪伦与Columbia公司签订了又一个5年的合约。
70年代中期,迪伦在“滚雷”巡回演出(与琼贝兹及其他人一起)中表现自己是同行中的音乐家。然而他被谣言和像AJ韦伯曼(AJWeberman)这样的迪伦学家们的严密监视所纠缠,AJ韦伯曼总是乐于接受对迪伦的私生活和亲以色列的同情感“揭露”的职责。他与妻子萨拉的关系并不是没有问题的,他们的关系正在恶化,即将利益的痛苦与绝望充满于唱片《路上的血迹》(1974)和《心愿》(Desire,1975)之中,后一张唱片中包含了几首与雅克莱维(Jacques Levy)合作创作的歌曲。1977年迪伦与萨拉正式离婚。迪伦又投入到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中,并从中产生了一段长达4个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该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由迪伦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1978年,即该影片上演的那一年,又发行了唱片《街头示威》(Street Legal),从这张唱片可以明显地听到迪伦正发生着宗教信仰的改变,那生动形象的描述和类似福音音乐的伴唱不久就使他着了迷。1979年迪伦声称自己是一个再生的基督教徒,宗教的主题是他后面4张唱片的核心,这4张唱片是《慢车开来》(Slow Train Coming,1979)、《得救》(Saved,1980)、《爱的爆发》(Shot of Love,1981)和《异教徒》(Infidels,1983)。1985年发行了《皇帝讽刺剧》(Empire Burlesque)和《烂醉如泥》(Knocked Out Loaded),后者是与剧作家萨姆谢泼德和汤姆佩蒂(PETTY,TOM)合作的。
1986年,迪伦又回来进行巡回演出。这回是与汤姆佩蒂和为他伴奏的“伤心人”乐队一起,音乐厅和体育场中仍然人山人海。由丹尼尔拉努瓦(Daniel Lanois)制作的怪异恐怖的《噢,天啦》(Oh Mercy)也成为迪伦成功专辑之一,由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巡演和1992年的专辑《像我一样对你好》(Good As I Been to You)中可以看出,迪伦的那种独特的木吉他家沙哑嗓音的民谣形式风格已日渐衰败。为庆祝迪伦50岁生日,CBS公司发行了令人注目的3张一套专辑《私录卡带系列》(The Bootlegs Series),收录了他1961-1991年的非法出版的歌曲。
然而,迪伦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60年代,如果没有迪伦,无疑摇滚乐将走一段弯路,将不会有“披头士”(BGEATLES,THE)的《佩珀军士》(SgtPepper),不会有“滚石”(ROLLING STONES,THE)的《乞丐的宴会》(Beggar’s Banquet),也不会有“乐队”的《来自大平克的音乐》(Music form Big Pink),这就是他的影响程度。他对音乐的最主要的贡献,这点也影响了列农和麦卡特尼之后的很多歌手,那就是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从他一开始的抗议歌曲,就展示了他的歌词比他的音乐更浪漫、更激动人心。他对工业国家整个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对理解和分析 60年代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听懂说话人的三种意思吗?
Lucy气冲冲地从老板房间里面出来,对着好朋友Bob开始抱怨:“我的老板简直不可理喻,做什么都一塌糊涂;没有计划,没有思路,想起什么就是什么。刚刚说好报告要这样写,我花了一上午写好给他,他又改主意了,要推倒从来,还硬说是我没听懂他的意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真不想干了。明天就开始找工作!”
“你又抱怨了,其实你老板不错了,我觉得他挺有能力的。”
“不错你来试试!你又没在他手底下做过,你怎么知道他人不错”
“我跟他接触过啊,不像你说的那么差吧。”
“那你的意思是我不对了真没想到,受了一肚子气,你还这么说。”
“我没这么说啊,我只是说你对他的评价不客观啊。”
“好,是我主观,是我的错,行了吧。”Lucy开始擦眼睛,Bob在旁边一脸无辜,手足无措。
以上是一个沟通失败的例子,这种情况时时发生在我们周围。有时候,我们是Lucy, 有时候我们会扮演Bob的角色。问题出在那里呢我们看一下当时沟通的背景,分析一下Lucy的话就可以发现,她向Bob诉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因为她觉得受到了老板的不公平对待。而此时Bob反复替Lucy的老板辩护,并提出Lucy是在抱怨。这样给Lucy的感觉是Bob站在了老板的立场上,也在指责自己不对,而不是作为一个朋友帮助自己,她当然无法接受,最后沟通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这个例子,主要责任应该由Bob承担,他没有尽到一个倾听者应尽的责任。
倾听是沟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是我们平时沟通中最容易忽略的。有一句西方谚语表达了人们应更多地注重倾听:“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了一张嘴巴,其用意是要我们少说多听。”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听(hearing),而不是在倾听(listening)。听(hearing)是被动的接受,只是在感受声波的震动;而倾听(1istening)是主动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是有目的的听。二者的不同体现在:听只是吸收或记忆所听到的语言;而倾听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说话者信息的涵义。
通常情况下,说话者的一段话中会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客观事实,二是主观认知,三是情绪。所谓客观事实,是指我们用语言描述一个物体或者—件事,即实际发生了什么;主观认知是指说话者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即说话者感受到的事实是什么;所谓情绪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时所蕴涵的感情,很多时候说话者并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会通过说话者的表情,语气和遣词造句体现出来。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
客观事实:Lucy花了一上午时间完成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她按照自己对老板意思的理解写的;当她把报告交给老板的时候,老板批评她,说她误解了老板的意思,要重新写一份。主观认知:Lucy对上面发生的这件事的认知是,她是完全按照老板意思写的,是老板没计划,没思路,想起什么就是什么,完全是老板自身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而通过Lucy说话时的语气,还有用词,比如“不可理喻,做什么都一塌糊涂”等,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她的气愤,委屈。特别是最后说的“真不想干了,明天就开始找工作”,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这就是这段话里面包含的情感情绪。
在不同情况下,说话者沟通的目的会不同,因此,他在这三个方面中会有所侧重,主要强调某一个,而另外两个会处于从属地位。有时候会是以描述客观,事实为主,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向同事解释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者向客户演示新产品;有时候会以描述主观认知为主,比如我们向老板解释自己的某个决策,或者销售人员对客户描述新产品的特性;也有时候会以发泄情绪为主,比如向朋友或家人表达喜悦、愤怒等等,我们开始看到的lucy的例子就是这样。
如何当好一个倾听者呢
首先,认清说话者的主要目的,准确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这是倾听的第一层次,是最基础的工作。因为倾听者在沟通中的从属地位,他必须要知道说话者这次沟通的主要目的。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在一个平台上对话,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如果说话者主要目的是客观事实,倾听者需要做的是尽量澄清不清楚不明白之处,从而帮助说话者完整客观地完成描述;如果说话者主要目的是主观认知,倾听者主要就是帮助说话者分析产生这种感觉是否合理;如果说话者主要是发泄情绪,倾听者就要给他机会表达,这时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只要倾听就可以。
其次,在收集到的馆直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判断。倾听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说话者说什么就信什么,倾听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说话者所传递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把说话者的信息分成客观事实、主观认知和情绪情感之后,倾听者可以用下面的思考方式,分析整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事实(fact)一认知(perception)一情绪(emotion)法,取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我们可以叫它FPE方法。
因为发生了…(客观事实)
所以说话者认为…(主观认知)
这使得说话者感到…(情绪、情感)
通过这种方法,倾听者可以准确把握说话者所表达的内容,抓住了说话者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帮助倾听者判断说话者的主观认知是否理性,情绪是否合理。很多时候,在客观事实和主观认知之间会存在一条鸿沟,说话者对于客观事实的认知可能会存在偏差。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 “世界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诸多可能性。倾听者要在认清说话者描述的客观事实之后,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因为许多情况下,说话者的主观认知会受到他的经验、价值观的影响,未必是客观理性,倾听者只有形成自己的判断以后,才能实现自己的沟通目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样的道理,说话。者的主观认知和他的情绪情感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每个人的情商不同,经历不同,情绪反应也会干差万别。通过认识说话者主观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联系,可以对他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认知,从而能更好地与说话者沟通。这是倾听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在形成自己判断的基础上,通过询问、解述,引导和影响说话者。这是倾听的第三个层次。因为倾听者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他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说话者的思路,通过问“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之类的问题,在通过“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可能,比如…(自己的看法)”来达到自己沟通的目的。但这样做是完全建立在对说话者的信息充分掌握,并运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对信息整理判断的基础上,否则就会让说话者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反感。
在实际的沟通中,首先接受说话者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说话者的目的是什么,也不论说话者当时是否理智客观,接受他的情绪,表示出你的同情和理解,可以有助于说话者敞开心扉,把自己想法完整展示出来。这是在心理咨询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技巧——“共情”。
正确运用FPE方法,可以帮助倾听者准确把握说话者背后的涵义,了解说话者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说话者,实现自己的沟通目的。它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帮助你改善与老板和同事的关系,而且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1 Roman Holiday (1953)
经典爱情片《罗马假期》,即使属于黑白片,在现代的角度看来,仍是上乘之作,壮丽的罗马风景,和男女主角-公主 (奥黛莉赫本 Audrey Hepburn 与美国记者(葛雷哥莱毕克 (Gregory Peck) 之间的浪漫故事,皆从两者不经意的邂逅开始,尤其在美丽景色的衬托之下,不安于室脱逃的公主,在她眼中似乎每样事物皆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视野,我想男主角就是被单纯又天真的她吸引的吧!片中每个景点后来都成为了著名地标,如果有机会前往,千万别忘了逐一探访喔!
2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1999)
台湾翻译成《对面的恶女看过来》,剧情改编自由莎士比亚的《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 改编。这也是我初次认识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和茱莉亚史提尔 (Julia Stiles) 的**。最令人注目的一幕,我想就是男主角 Patrick 在操场上对著女主角和乐队合唱那首改编版本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为了一个玩笑而打赌要掳获被称为「怪胎」女主角Katarina的芳心,偏偏个性桀傲不驯的Kat,想尽各种办法和男主角斗智又斗心机,死对头的两人终究还是坠入情网,这部校园喜剧,被影评评为给了高中生们一个良好的相处示范,幽默的剧情和浪漫情节更是帮助两位男女主角奠下演艺基础。
3 Lady And The Tramp (1955)
本片叙述一只淑女狗与一只流浪狗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充斥各种冒险元素,这也是迪士尼首度以动物-狗来作为**的主角,场景也从幻想王国搬到现实都会里。内容描述淑女狗 Lady 在成为女主人的宠物后,原本过著平静愉快的生活,却因某次冲突被迫逃离家园,逃离过程中却巧遇流浪狗 Tramp,双方藉由长久的相处而渐渐发展出恋情,在经历一连串的冒险与冲突之后,最后才顺利返回家园,片中Lady 与 Tramp 吃通心面接吻的画面,更成为了迪士尼的经典画面之一。
4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的王牌冤家(台湾翻译),我最爱的还是原本的英文片名,意思是存在美丽心中的永恒阳光,完整地浓缩了整部片的剧情,男主角乔尔(金凯瑞饰演 Jim Carrey),某次意外发现女主角克雷婷(凯特温丝蕾 Kate Winslet 饰演)去了某家可以帮人消除记忆的诊所,而时间就在离婚前三天,瞬间被拉回现实的他,怒气之下也想要消除所有与女主角有关的记忆,却在消除记忆的过程中,看到双方相处的矛盾与曾经的美好,活在挣扎边缘的他,不得不继续实施诊疗计画,双方却在最后相遇于蒙塔克,双主线的剧情发展不但增加了科幻成份,作后仍点出了冤家路窄的观点,即使是个性不相容的两人,注定的相遇缘份仍不会抹灭,该爱上的还是会爱上。
5 Romeo and Juliet (1996)
这部**当初我可是重复看了好几次,感动到哭完好几包卫生纸啊!当时两位尚嫌青涩的演员,藉由导演 Baz Luhrmann 刻划出的现代版的剧情,当武器从匕首成为了枪枝,男女主角邂逅的地点变成了房间中的水族箱,由 Leonardo Dicaprio 饰演的金发罗密欧,娇小可人的克莱儿丹妮斯(Claire Danes)饰演的茱丽叶,这段两人著急地想看清彼此面貌的镜头,毫无任何台词,却能从女主角娇羞的表情和男主角见猎心喜的动作中,预知了这对情侣将走上无畏的道路,而阳台的经典戏码更是不可错过,只是最后 Romeo 跌进了泳池,而伴随著分掌镜头的音乐透露出淡淡的哀愁,预告著最美好的日出时光已过,两人终究要走向日暮一途。此片更有羊毛衫乐团(The Cardigans)的经典歌曲”Lovefool”
6 Brief Encounter (1945)
一对描述精神外遇的不伦恋,当有妇之夫遇到中年主妇时,约定在每周四固定碰面,却碍于心中道德的桎悎和界线,两人始终只是默默地相爱,儿女情长就在珠光连转中尽露无遗,即使最后没有好的结果,女主角也终究回到家庭。男女主角分别是 Celia Johnson 和 Trevor Howard
7 Secretary (2002)
台湾翻译成「怪ㄎㄚ情缘」,有人说是被被虐狂遇到受虐狂的故事,也有人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刚好选择以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疗育彼此的故事,男主角由 James Spader 饰演,而女主角由 Maggie Gyllenhaal 担纲,巧妙诠释了一个备受压抑的女生Lee在遇到一个性格有点扭曲、拥有自信外表同时却有著自卑内心的老板 Edward,SM 的主题刚好开启了两人的情欲世界,也为两人的情感找了一个宣洩出口,最后男主角终于理解到女主角真诚的爱,而他也选择勇于面对。
8 Juno (2007)
本片讲述了三对男女之间的情感拉扯,重点则是在女主角茱诺 Juno (由 Ellen Page 饰演)不小心怀上男主角 Paulie (由 Michael Cera 饰演) 的孩子开始,讲述了青少年未婚怀孕之后遇到的现实问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阐述了各种连带效应,不特意让本片背上道德的'教条口吻,反倒以身为女主角第一人称的立场带著观众去体会这个脚色面临的诸多困境与矛盾,最后男女主角以一种合唱的方式宣告了彼此的心意,也算是有个美好结局。
9 Lost in Translation (2003)
**讲述一个因为拍摄广告而短暂停留在东京的大明星 Bob (由 Bill Murray 饰演),即使拥有明星光辉的他,走在异乡街头,仍强烈对比出他的寂寞惆怅,直到遇见新婚**夏绿蒂(由 Scarlett Johansson 饰演),年纪的悬殊差距并无带来巨大鸿沟,或许因为身处异乡,搭配上这个亚洲最繁忙的城市背景,显得更加寂寞的两人彼此隐隐的互动之间,发展出一股令人难以忘怀的邂逅,点出了现代人最容易面对的寂寞这件事。两个人互相慰藉之后散发出的共鸣感受,将会比独自一人来得更加难受,尤其在短暂的会面之后,最后两人都回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角色继续过著安居生活,维持著那表面看似和平,其实心里仍有许多苦楚不为人知的状态。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的故事,就待观众自行想像萝!
10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这部经典名作-剪刀手爱德华不但使得饰演男主角 Edward 的强尼戴普 (Johnny Depp) 获得演技得肯定,更加开拓了他的戏路,或许也是启蒙强尼戴普之后对于诸多奇怪角色的演绎故事起源于一位科学家合成了一个机器人,却不幸死亡留下未完成品,即为剪刀手爱德华,被Pagr发现而带入人类世界,面对真实感情的碰触与人性的了解之后,逐渐相爱的 Kim (Page 的女儿)和爱德华,却引来镇上男孩的忌妒,想杀死爱德华,引起 Kim 对于爱德华一连串的误会,而最后 Kim 为保爱德华的安全只好谎称爱德华已死,而两人至那之后就不曾见面,以倒叙手法对比出在城堡中独自修剪 Kim 的人型冰雕,依旧年轻的外表,但 Kim 却已是一位老奶奶。被称为黑暗爱情片的**,我香刀喜爱这部片的剧情设计,更对那导演引用雪花片片去暗喻两人之间那未完成的爱情进行式,感到非常贴切与浪漫。当中每位角色的个性反差与高低起伏不断的刻划,相信看过的人该甘都对此片深刻难忘。
拓展美国青春励志爱情**推荐
1、《暮光之城》
推荐理由:
《暮光之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写的一本恐怖但是却浪漫的小说。小说《暮光之城》,描写的是高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
在世界许多国家,它也是名列榜首的畅销书。被称谓后“哈利波特时代”的魔幻巨著,成为《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之后的国际魔幻系列代表。
“暮光之城”系列以伊莎贝拉·斯旺和爱德华·卡伦一对苦命鸳鸯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等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而凄美动人的爱情则是全书“最强烈的情绪”。
2、《公主日记》
推荐理由:
《公主日记》是迪士尼公司所创的一部**,影片由加里马歇尔执导,安妮海瑟薇等主演,讲述旧金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甚至在学校被视为透明,但被证实是一个临近小国的公主,而后公主由皇后奶奶调教为举止优雅的真正公主,并最终选择担当起治理国家的责任的故事。
3、《足球尤物》
推荐理由:
影片《足球尤物》是2006年梦工厂出品的一部青春爱情**,由安迪·菲克曼执导,查宁·塔图姆、阿曼达·贝尼斯、劳拉·莱姆希和罗伯特·霍夫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3月17日在美国上映。
**讲述高中生薇欧拉有个特殊身份──女子足球校队主力健将。为了继续踢足球,她趁着双胞胎哥哥塞巴斯蒂安出国,女扮男装冒充塞巴斯蒂安,前往他的新寄宿学校,加入足球校队。在男生宿舍居住的薇欧拉,渐渐地爱上室友杜克,但杜克暗恋着头号校花奥莉维亚,而奥莉维亚却意外喜欢上了薇欧拉,求爱事件越闹越复杂。
4、《重返17岁》
推荐理由:
影片《重返17岁》是2009年出品的一部青春喜剧**,由波尔·斯蒂尔斯执导,扎克·埃夫隆、马修·派瑞和莱斯利·曼恩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9年4月17日在美国首映。
**讲述一名中年男子迈克返回自己十七岁高中时候的样子,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期间也重新认识了妻子和孩子,了解了他们心中的想法。
5、《邻家女孩》
推荐理由:
《邻家女孩》是美国的一部爱情喜剧**。影片一半是性诱惑一半是友情,女主角无处不在的性感宛如一位天作尤物,挑逗的表情散发出根本无法抗拒的魅力,毫无疑问,这位美女是《邻家女孩》给观众最深的印象。
高中生马修(埃米尔·赫斯基 饰)是个憨厚老实的大男孩,他迷恋着政治,一直梦想能够像林肯那样成为美国众人仰慕的政坛风云人物。直到有一天,马修发现隔壁搬来了一个美丽性感的女孩,成为了他的新邻居。这个女孩满头诱人金发,性感火爆的身材几乎令所有男人都会喷血,马修立刻毫无救药地暗恋上了她
6、《朱诺》
推荐理由:
《朱诺》是由贾森·雷特曼执导,迪亚波罗·科蒂编剧,艾伦·佩姬、迈克尔·塞拉、奥莉薇·瑟尔比、艾莉森·珍妮、J·K·西蒙斯、詹妮弗·加纳、杰森·贝特曼主演的一部加拿大、美国合拍喜剧**。
影片讲述一个10多岁的聪明女孩意外未婚生子,最后把孩子送给另外一对夫妇的故事。该片于2007年9月8日在多伦多国际**节上首映,12月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7、《歌舞青春》
推荐理由:
特洛伊(扎克·埃夫隆 Zac Efron饰)和盖布利拉(瓦妮莎·哈金斯 Vanessa Hudgens饰)本是分属两个世界的年轻人。特洛伊从小就作为篮球种子来培养,而盖布利拉则是个高智商的学习优秀学生。新年晚会两人被推上舞台,合唱了一首美妙的歌,彼此的内心都燃起了火花。
碰巧的是,两人竟成为了高中同班同学。艺术老师打算挑选合适的人选参演一部音乐剧,特洛伊和盖布利拉凭着优美默契的歌声打动了老师。要获得最终的演出资格,他们还得在第二轮面试中打败对手,然而,事情却起了波折。
这边篮球队正为了一场重要的比赛而加紧训练,队员纷纷要求特洛伊专心练球;那边学术比赛即将开始,众人反对队员盖布利拉为音乐剧的事情分心。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从中作梗,把篮球赛、学术比赛和音乐剧面试排在了同一天。鱼与熊掌该怎样取舍,两个年轻人当机立断,妙计横生。
8、《美国派》
推荐理由:
影片是青春喜剧片,讲述的是四个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决定在毕业前摆脱处男现状的热闹故事。
吉姆就像其他健康、热血沸腾的处男一样,他心痒难当,竟被父母撞见他在家里看禁片。热衷禁欲的父亲负责他的性教育。他在学校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想要赢得女友的芳心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拿苹果派做实验、大跳舞被人在网络上偷看。其他几个好友也各有各的招,以一系列的搞笑行为,展开了他们的处男终结行动…
四个高中生吉姆(Jim)、凯文(Kevin)、芬奇(Finch)和欧滋(Oz)约好在毕业舞会当晚要告别他们的处男生涯。虽然他们用尽各种办法,而舞会里也有一大堆“甜姐儿”待其诱惑,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垒得分”却比他们想象中困难多了。
而苹果派则赋予了“实验性爱”一个全新的意义……
剧情紧跟着四个已经一只脚踏出校门的准高中毕业生发展。这四个人非常不满自己仍是处男的事实,他们决定在三个星期之内(也就是高中毕业以前)一定要告别自己的童贞,而且一定要各凭本事达到目标,不能花钱召妓解决。虽然他们用尽各种办法,可是还是困难重重……
9、《贱女孩》
推荐理由:
《贱女孩》是一部在2004年上映的校园青春**,由蒂娜·菲编剧、马克·沃特斯执导,林赛·罗韩、瑞秋·麦克亚当斯、阿曼达·塞弗里德和莱西·沙伯特、乔纳森·本内特等主演。
本片改编自萝瑟琳·魏斯曼撰写的非虚构小说《女王蜂与跟屁虫》,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在15岁的这一年,随父母搬到伊利诺斯州,开始了她人生第一次校园生活的故事。
10、《牛仔裤的夏天》
推荐理由:
影片《牛仔裤的夏天》改编自安·布拉谢尔斯于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影片由肯·卡皮斯执导,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亚美莉卡·费雷拉、布蕾克·莱弗利和爱波·塔布琳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5年6月1日在美国首映。
影片讲述四个妙龄少女和一条会飞的牛仔裤之间的故事。在一个旧货店,他们发现一条适合四个人体形的牛仔裤,虽然四个女孩会在不同的地方度过这个夏天,但是他们决定用这条牛仔裤来维系之间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