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一段感情的最快解脱办法(如何有效告别一段感情)

放弃一段感情的最快解脱办法(如何有效告别一段感情),第1张

都说“挥别错的,才能与对的相逢”,但分手的难过,总是难以避免:

每夜每夜地失眠,睡不着,动不动就想哭;表面上无论嬉笑、玩得多开心,内心的孤独感还是挥之不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总是时不时想到TA,悲伤难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来

正在经历分手的你,可能常常会遇到以上的这些问题,并且不知道如何处理。

分手从来不是一件小事,除了大家常说的“让时间治愈一切” 之外,我们希望下面的心理学知识,能帮你更好地度过这段不易的时光。

本文共有以下 7 个部分:

01 分手之后,我们一般会如何去面对?

02 分手后,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

03 分手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04 分手也并非是一件绝对不好的事情

05 若你身边的人分手了……

06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07如果你在担忧会不会即将分手……

01

分手之后,我们一般会如何去面对?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影响着我们处理分手的方式。

分手,意味着亲密关系的结束。

不同的成人在面对亲密关系中,存在着安全性、焦虑矛盾性和回避型三种依恋类型(Hazan & Shaver,1987),他们在分手后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 。

1 安全型的你:开放、合理地交流需求

在亲密关系中,安全型的你常常以信任、自信等积极情绪为主,你会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别人是值得信赖的,而爱是可以持久的;

分手之后,你可能会倾向于开放、合理地跟身边可依恋的其他对象沟通自己的需要,比如和父母倾诉心中的情绪,从朋友那里寻找慰藉和陪伴。

2 焦虑矛盾型的你:用调情或指责等方式,让前任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亲密关系中,焦虑矛盾型的你拥有较为冲突的情感,有着更多的自我怀疑,容易陷入爱河、渴望和对方亲密,但又很担心“ TA 并非真正爱我,或者TA 是不是最后会离开我 ”;

分手之后,你可能会陷入一种不断切换的模式中:一会儿轻浮地与对方调情,一会儿又愤怒地指责对方,并想要通过这些方式,让前任满足自己的需求。

3 回避型的你:压抑悲伤,独自硬扛

在亲密关系中,回避型的你常常害怕亲密,难以信任对方,你可能会怀疑爱情是否能够长久,或者认为自己不需要爱情也可以快乐。

分手后的你,会刻意压抑分手带来的痛苦,选择自己硬扛下去。

02

分手后,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

1 恋爱会上瘾,分手如戒毒

“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你吸过毒吗?”

“忘记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你戒过毒吗?”

热恋中的你脑中分泌着让人兴奋和开心的多巴胺(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这与很多“成瘾过程” 的神经通路相同,所以你可能会有“爱情上瘾”的感觉,表现出欣喜欢快、痴迷,并产生情绪和身体上的依赖等。同样,分手后你也会经历类似药物戒断的反应。

你可能会强烈地渴望爱情,并因此陷入焦虑、烦躁、愤怒等一系列痛苦的负面情绪之中,甚至产生冲动行为。

有些被分手的人,可能会因此走向极端,甚至做一些有辱人格或伤害身体的事情来试图挽回对方的爱(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

2 如果你是非安全型的(焦虑矛盾型或回避型),你还可能会: (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

① 极其悲伤和悲痛,专注于失去的 TA: 如不停翻看和 TA 有关的信息,独自反复回忆过去,纵容自己沉溺于悲伤中;

② 努力试图复合: 采取矛盾的行动,愤怒、敌意或暴力地对待前任,电话轰炸前任,到前任的公司和家门口堵截,甚至想要和前任发生性关系以求复合;

③ 压抑、独自硬扛: 选择自己压抑痛苦,酗酒嗑药,疯狂工作和学习,拒绝和前任有关的所有事情

03

分手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分手如此痛苦,我们希望下面的方法能帮你顺利走出。

1 收起所有和 TA 有关的物品

收起所有和上一段感情有关的物品,如信件、歌曲、照片和纪念物。因为这些和回忆有关的事物会带来想念,维持大脑中与浪漫激情相关的脑回路,诱发我们对关系的渴望,不利于分手后的痊愈(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勇于放下过去相关的一切,是走出来的第一步。

2 暂时不要联系前任

要想更容易放下这段感情,最好不要与前任继续见面和保持联系。很多人想要通过联系前任来缓解痛苦,结果往往是重新激活了更多的痛苦。正如看到和前任有关的物品一样,联系前任也会激活大脑中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回路,诱发对感情的渴望(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

频频回头的人是走不远的。所以不要和前任联系,不要频频翻看前任的微博和朋友圈,更不要和前任发生性关系。

3 从你的朋友那里获得爱和宽慰

当你想要联系前任的时候,不妨联系一下朋友。联系朋友或者看朋友的照片会激活大脑中和依恋有关的区域(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替代联系前任的冲动。所以,恢复单身的你不妨和老朋友聚一聚,一起逛街聚会的时候拍拍合照。只要你愿意,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4 忙一点就没那么容易瞎想了

总是忍不住看前任的朋友圈,总是为前任在微博上的一句话心神不宁,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对方已经有了中意的人。

分手后,注意力反而被对方带走了,也许只是因为你太闲。分手后,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忙碌来分散自己对前任的的注意力(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生活。学一门自己早就想学的课程,参加一项志愿者服务,让自己的单身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5 做开心的事情,然后开心地笑

笑会带来面部肌肉的运动从而激活大脑的神经通路产生快乐的感觉(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你可以去做一些容易发笑的事情。

6 试着每天记录下一些正能量

也许刚开始为了引起注意,刺激对方,你会忍不住在微博上的委屈和苦水,在朋友圈发一些影射性的文字。

但是相比于只看到痛苦和负能量,分手后更专注于记录正能量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要潇洒往前走的人怎么能被痛苦困住双脚?给自己一点正能量,看看身边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看看自己单身后重新拥有的时间和自由,这些都是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美好,你值得拥有新的生活。

7 尝试健康新鲜的活动,重新发现自我

相比于沉浸“分手” 的悲伤里,重新发现自我可以帮助你形成新的、更积极的自我角色。并且,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任何健康新奇的活动都有可能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从而给人带来活力和乐观。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上一段感情中获得很多的个人成长,那么重新恢复单身可能是一个实现自己的愿望清单的好机会。

积极地去重新发现自我,对于刚恢复单身的你,可能会带来积极的情绪和个人成长 (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所以尝试着投入到愿望清单中的活动中去吧!

开始你的健身计划,培养新的兴趣,展开工作上的新领域,报名体验性的活动,参与学习性的工作坊或学术会议,这些都是重新发现自我的活动哦~

04

分手也并非是一件绝对不好的事情

每个人的裂痕,最后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

(Tashiro, & Frazier, 2003)

“所有的分手都有快乐的理由”,在爱情的胡同中苦苦挣扎后放开了手,或许也是一件好事。毕竟,分手,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的变化:

1 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手后的你也许开始独立处理一些事情,然后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坚强独立。

分手后的你也许可以大声哭、大声笑,坦率随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必为了一个人委屈自己的感受,然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情绪比想象中更丰富真实。

分手后我们开始重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继续成长。

2 成为更好的伴侣

分手后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很快投入一段感情,冲动盖住了理智,现在觉得在下一段感情中慢一点可能会更稳妥周全些。

分手后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以前在感情中总是小心翼翼、有所保留,现在觉得在下一段感情中也许要试着去真心对待、全力拥抱。

分手后我们会开始反思自己在感情中的模式,进而寻求改变,这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伴侣。

3 成为更好的朋友和亲人

分手后的我们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和选择,也许开始更多地和朋友聚会、和家人聚餐,也许开始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上。

曾经在恋爱中被忽视的部分慢慢被填补上,从二人世界到一个更广阔自由的世界,重新用心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

4 拥有更好的爱情

分手后的你也许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一段怎样的感情,希望未来的另一半是怎样的或不是怎样的,然后在未来感情的选择上更谨慎明确。

从最初的过于追求完美,到后来更加喜欢感情中的真实舒服,也是一种蜕变。

05

若你身边的人分手了,你可以……

亲密关系的结束会伴随着相当大的情绪反应,那么作为朋友的我们能做什么呢?

1 不要主动提及与他们前任有关的信息

无论是处于好心还是好奇,提及他们前任的信息可能会维持他们大脑中与激情相关的回路,不利于他们分手后大脑的痊愈(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请给他们多一点空间,尽量不要主动提及上一段的感情。

2 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前面说过,与朋友联系可以替代联系前任的冲动,激活大脑中和依恋有关的区域,看朋友的照片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不要小看你的陪伴和倾听,试着在微信上多联系他们,如果太久没见面,也可以给他们发张你的近照叙叙旧。

3 陪他们出门运动一下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内部内啡肽和大麻素的水平,从而减少痛苦,让人获得平静感和幸福感(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同时也可以激活多巴胺,带来快乐的感觉。

所以不妨在某个晴朗的周末,约上他们出去骑单车,逛逛街边的小店,让他们动起来。

4 带给他们更多的阳光和正能量

笑会带来面部肌肉的运动从而激活大脑的神经通路,产生快乐的感觉(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生活中有什么好玩的段子和综艺不妨和他们分享一下,也可以多和他们讲述一下自己身边好玩的人和事,用笑容减少他们的痛苦。

5 带他们参加更多有趣的活动

如果刚恢复单身的他们可以积极投入“重新发现自我” 的活动中,那么分手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个人成长和积极的情绪体验(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如果你要参加美食节或者志愿者服务,不妨叫上他们,用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绪世界,为他们创造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

06

如果你或者周围的人分手后出现以下情况,

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

1 情绪上:较长时间的抑郁、焦虑

分手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难过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长时间难过到无法工作和学习,无法饮食和睡眠,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甚至连门都不愿意出,那需要小心有严重抑郁的情况。

因为分手可能会带来焦虑、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如果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状况,可以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严重时要去医院寻求帮助。

2 行为上:沉迷网络、疯狂购物、酗酒嗑药等

分手的人也许会因为看前任的照片等行为“触景生情”,放大了很多复杂的消极情绪,进而增加冒险行为(苏虹, 2015)。

例如,为了获得即刻满足或减轻分手的痛苦而疯狂地玩游戏,大手笔购物,酗酒嗑药等。

另外,恋爱的感觉会让人上瘾,分手后的人可能会寻求一些物质或行为刺激来维持愉悦感,获得暂时的解脱,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从痛苦中走出来,有时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出现了酗酒嗑药、疯狂购物、沉迷网络等冒险行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严重时需要去医院寻求帮助。

3 想法上:有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意图。

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沉浸在失去前任的痛苦中,试图通过一些极端行为来应对分手(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例如分手后不断埋怨前任,对前任产生巨大的气愤情绪。

但是如果气愤到出现一些伤害行为,例如想要自杀、杀害他人,请及时联系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在取得家人的陪护下,及时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医院的帮助。

4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手后会经历类似药物戒断的症状,如抗议、哭泣、焦虑、易怒、嗜睡或失眠、厌食或暴食、长期的孤独感(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分手也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和生理反应,从焦虑、抑郁、孤独,到免疫抑制、致命和非致命的身体疾病,再到通过自杀或他杀来威胁生命(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

07

如果你在担忧会不会即将分手

如今越来越多的情侣喜欢在社交网络上秀恩爱,其实情侣的不恩爱也可以从社交网络上看出来,而这很有可能是快要分手的危险信号。

如果你在一段不稳定的感情中左右徘徊,或许需要警惕下面这些分手的前兆(Garimella, Weber, & Cin, 2014),及时处理感情中的问题:

1 交流方式的变化,比如给恋人的评论留言减少,给他人的评论留言增多。

2 发布状态的变化, 比如关于抑郁等负面情绪词语的使用增多。

3 互动交流的变化, 比如单相交流变多,一方对另一方的忽视或不回应。

写在最后

也许要等待一段时间、忍耐很多个日夜的思念和千百次复合的冲动,这场分手的折磨才能结束。

每个人都曾在爱情的得与失中惶惶不可终日,在分手后经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但对前任的依恋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有人说,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一场大病。

希望你在某天醒来,心情轻松,告诉自己:难熬的日子好像要过去了,而我的病就要好了。

也许你或者周围的人正在面临分手失恋痛苦、学习工作低迷、职业选择困扰、怀孕焦虑,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以上问题。

别担心,我们陪着你。

下期预告:《怀孕篇》—— 如何克服怀孕时期的重重挑战。顺利晋升新手爸妈?

上期回顾:《被出轨篇》—— 爱人出轨了,该怎么办才好?

参考文献:

Davis, D, Shaver, P R, & Vernon, M L (2003) Physical, emo 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motional i 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 9(7), 871-884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 11-524

Fisher, H E, Xu, X, Aron, A, & Brown, L L (2016) Intense , passionate, romantic

love: a natural addiction how the fields that investigate romance and substance

abuse can inform each othe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40), 68 7

苏虹, 杜秀敏, 杨志刚, & 宋耀武 (2015) 失恋心境和失恋情绪诱发对冒险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 38(2), 414-419

Tashiro, T Y, & Frazier, P (2003) “I’ ll never be in a relationship like that again” :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1), 113-128

Garimella, V R K, Weber, I, & Cin, S D (2014) From “I Lo ve You Babe” to “Leave

Me Alone” -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on Twitter Internat 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 (Vol8851, pp199-215) Springer, Cham

出品方 | 壹心理 本文编写 | 徐寒玉

1、认识自己的感受

性单恋可能会在恋爱中体验到更深刻的感受。因此,他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感受,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和这个人在一起,还是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性欲或填补心灵空虚。确保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并且你想要的是一份真正的感情。

2、不要期望太高

在性单恋的情况下,你很可能会把你的感情寄托在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人身上。因此,你需要保持理智,不要期望太高,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需要接受现实,并且认识到你可能不会得到你所希望的。

3、与朋友分享

与朋友分享你的感受可以帮助你缓解压力,并且得到一些支持和理解。与他们交流你的心情,听取他们的建议,并且让他们陪伴你度过这个阶段,可以让你感觉更加舒适和安慰。

4、寻找其他的爱情

虽然你无法得到你所爱的人,但是仍然有机会寻找到其他的爱情。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者线下活动来认识新的人,或者加入一些兴趣小组,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保持开放的心态,你会发现有很多优秀的人值得你去爱。

5、保持自尊

即使你无法得到你所爱的人,也不要放弃自己的自尊。保持自信和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让自己沉溺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中。对自己好一点,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性单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你可以通过正确的态度和行动来克服这个问题。保持理智、寻找支持、寻找其他的爱情、保持自尊,这些都是帮助你度过这个难关的关键。当你找到了真正的爱情时,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恐惧型依恋通常是源于早年的不安全或受伤的依恋经历,导致个体在成年后也会对恋爱关系持有不安全和焦虑的态度。如果你希望突破恐惧型依恋,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情感需求:了解自己早期的依恋经历以及现在的依恋模式,并明确自己所期待的健康恋爱关系。

寻求支持和理解:与身边的亲友、咨询师或治疗师进行交流,寻求支持和理解,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接纳自己的情感: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去否定它们,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界限。

学会沟通和建立信任:通过积极的沟通和行动,逐渐建立起健康的信任和依恋关系。

增强个人的安全感:通过多样化的社交活动、运动和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安全感,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独立性。

这些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你感觉自己无法自我突破恐惧型依恋,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青少年在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段充满着活力与自信的时期。可是,在生活中却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与无奈。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自尊自爱的人格观念,这个时候的他们确实不易,一方面他们的人格毕竟不成熟,还有幼稚的一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往往这些青年企图摆脱在他们看来无需成年人保护和关心的地方,他们犯的错误也就最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的矛盾纠葛,使正在寻求独立自主的青少年产生从未有过的烦恼、苦闷、惆怅和忧愁。因此,要求得解脱,顺利地完成独立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学会自尊、自爱。

自尊,体现价值

所谓自尊,是指要求周围群体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所谓自重,是指注意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不在周围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自尊、自重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品质。青少年在生活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应该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做生活的强者。青少年的自尊、自爱、自强品格不是由先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关键时期培育,逐步形成的。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长发育和心理方面的逐渐成熟,对自我的关注就越来越强烈,使自我意识得到高度发展。当感到能够胜任某件事时,会感觉到恰恰,当受到别人的尊重时,会给自己积极的评价,然后就会形成相应的态度体验。这种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就是自尊。当青少年有自尊感受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进入了一个开始成熟的人生阶段。

自尊感的形成也是多方面的,自尊不仅和社会评价有关,同时也和个人对荣辱的关心,即自尊需要有关。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自尊=成功/抱负水平,意思就时说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真实的获得成就和内心深处对潜在自己的期望。但自尊需要的水平高低,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什么抱负,因此,获得一点点成功就感到沾沾自喜;还有一些同学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因而对自己的行为和取得的成绩总感到不满意。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过低容易使人缺乏前进的动力,过高又容易使人缺乏自信。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一方面要求独立、自由、自信、有成就和有名誉,同时也要求在自己所处的团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威信、被人认可和受人尊敬。也就是说,他既想要自己尊重自己,也需要别人尊重自己。这种自尊如果可以得到满足,他就会充满信心的去生活,并能够在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自尊是青少年如何感知自己,你的行为清晰的暴露了你对自己的感受。比如,有着高度自尊的青少年会有如下的表现:能够独立行动;有责任感;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能够忍受挫折;勇于接受新挑战;能够处理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反之,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就会有如下表现:害怕尝试新东西;感觉不到被爱;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他人;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能够忍受挫折;压抑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很容易被其他人或事影响。

自尊所产生的自信、自觉、主动,积极求知的驱动力将锐不可挡。当知识得以扩展,眼界得以开阔,观念得以更新,能力得以超群时,便会产生发生内心的自爱、自主、自立心理。到这种思想境界的青少年,他们的学与做,求与索,逐渐会远离依赖性、被动性和胆怯性,代之以独立、自信自强的理念,去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开拓进取,大胆创新。

自尊,体现价值

随着一次次的花开花落,随着青春脚步的来临,青少年不仅身体发育迅速,心理也发生骤变,其中突出的是独立意识的觉醒。在生活中,在很多事情上,他们俨然以大人自居,不愿再像以往那样依附于父母和师长,受到细致入微、爱护备至的照顾。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立意识在他们内心产生,强烈地驱使他们要求摆脱这种“保护”,渴求自行安排生活、自由支配时间、随意地与人交往。他们想要打破以往的生活方式,对曾经依恋过的父母的关爱,渐渐变得不以为然了,他们有了新的需要。作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可能有时也会感觉到自己和以前有了变化,不要着急,不要害怕,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最应该懂得的就是如何学会自爱。大量事实证明,并非人人都会自爱,尤其是青少年,人类之爱是最真挚、最纯洁、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人若缺乏爱,则他的成长及潜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人类之爱的基础是自爱。只有懂得自爱,才会理解父母之爱、师生之爱、亲友之爱,才会体验到爱心的可贵和高尚。热爱自己的人,才会热爱生活、热爱社会。自爱,是人格成熟的标志。而青少年尽管人已长高,但是对自爱这个概念却缺乏根本性的理解。

在这样一个年代,有太多人内心中充满了烦燥。你不曾见在校园门口有各种各样的衣着打扮,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在发间飞舞,有美丽的花朵在指间缩放,有名贵的手机在胸前晃动,有优美的音乐在耳边回荡……这种景象,有很多个人爱好在里面,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懂得自尊自爱的情绪在里面。

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一定要懂得如何自爱。做到远离不良嗜好和各种危险行为,注意交友,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接受别人的财物。让自己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称职的青少年,给自己的未来打下一个最坚实根基,给自己的梦营造一个最美丽的场景,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最好的答卷。

焦虑型依恋如何获得独处的能力?

焦虑与回避相处的难点在于,虽然清楚回避需要空间,焦虑能理解但是做不到,等待会变得漫长又煎熬。为什么不能独处?独处是天生的吗?其实并不是的,很早就有精神学者认为,独处这项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独处的能力主要来源于婴幼儿时期父母对于孩子的回应,孩子能在婴儿时期,被母亲及时回应需求,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好的”独处体验中,借助母亲这个外在客体获得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也就是说,当妈妈可以不断回应孩子需求的时候,孩子内心会树立起这是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也能依靠好妈妈的形象建立一个好的“内在自我”,给予自己陪伴和安抚,让自己获得一种满足感。

相反,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良好回应的孩子,需求得不到回应会使得TA容易感到空虚、恐慌、孤独。TA在缺少他人回应的时候,独处起来就更加困难,自我内核缺少稳定性。孩童时这些内在客体的建立在成年之后的独处中,会再次体现出来。在亲密关系中,尤其是另一半不能及时回应时被放大。再次体验这种不安,恐慌,孤独。

那长大之后,该如何获得独处这种能力呢?

首先,你要让自己不再害怕独处,你可以试着去了解一些独处的好处。比如,独处能够缓解恋人的情感压力。独处能够提升个人吸引力。独处可以让我们关注自己,体会自我需求,满足自我需求。获得更大的精神力量。

“我温暖我善良,我爱自己!”

其次,你可以刻意给自己制造一些独处的机会,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获得一种独处的能力。比如冥想、一个人散步,或是独自在咖啡厅里什么也不做,而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给自己一个如同“好妈妈”那般,能够及时回应、肯定或安抚自己的存在。你可以想象创造一个随时可以去的“安全”地带。在这里,你能够看见自己的需求,被安抚/被及时的回应。

“今天又被领导批了一顿,好桑心…”“没关系,下次有经验了,只要提前准备资料一定可以通过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我理解/原谅自己了。”

最后,在必要时也要学会坚定地拒绝他人的要求,拒绝让自己为难的请求或他人过度地参与/控制你的生活。让自己给自己做主,没有谁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是否愿意。你可以在散步时心里默念“我不是谁的女友,我就是我,我喜欢我,我有能力让自己快乐!”从快乐独处5分钟逐步到1小时。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就可以获得更多内心力量。

回避型依恋者在恋爱当中该如何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如果你知道专业术语“可避免的依恋”,你应该知道这是一种依恋类型。这是儿童在早期与看护者互动时制定的一种策略。由于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孩子们往往不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而是采取预防性的依恋态度。但在现实中,内心依然是情绪的波动,只是用“逃避”来掩饰这种爱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策略。

所以,首先,你必须相信自己。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摆脱可以避免的依恋,成为一个安全的人。此外,你可以自己观察更多。你可以更多地信任和表达你是谁,这样就不会避免太多。这些是您的成功经验,可以扩展,并将逐渐变得更加安全。改变所有心理状态的最好方法是自我意识和反思。

你总是试图在人际关系中看到你的依恋和逃避状态,然后你会想为什么?想一想你怎样才能做出改变?如果你继续以这种方式感受、反思和行动,你将越来越了解自己,你将越来越能够控制自己,朝着一个好的方向改变。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是因为在我们过去的经历中,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主要照顾者没有对我们做出积极的反应,他总是对我们大喊大叫,或者他有一种冷漠、批评和轻视的态度。

当我们和她在一起时,我们紧张、害怕、焦躁不安。但是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不能没有她。我们做得越多,就越想让他做得更多,但是我们很亲近,很害怕,所以我们形成了一种逃避的依恋。大多数依恋可以避免的人来自没有情感指导的家庭。在儿童时期,父母不会使用情绪指导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如恐惧、疲劳、痛苦、孤独、回顾性判断。

在夫妻关系中,以下情景似乎司空见惯:

夫妻俩相对而坐。

妻子告诉老公:邻家男人换了新工作,又买了一辆新车。正在看报纸的丈夫“嗯”了一声,抬眼看了看妻子,没说话。妻子接着说:你觉得我们是不是也该买辆新车了?丈夫又“嗯”了一声,但没再抬眼,而是继续看报纸。

这时,妻子心想:如果有了新车,能让邻居们看到我家的经济实力,可他虽然努力工作,却并不爱我了,对我的话毫无反应--如果爱我,他不会这样表现的。

与此同时,背身看报纸的丈夫心里也在说:她一点也不理解我,只会提出更多的物质要求。这么想着,丈夫背过身去。

这下可惹怒了妻子,她大声地指责丈夫:你根本就不爱我!

丈夫备感伤害,摔门离去。妻子伤心地哭喊著跟出门去。

于是,形成了妻子在后面追,丈夫在前面跑的镜头,直到妻子追累了不想再追提出离婚,丈夫才猛然觉得事关重大,需要寻求帮助。

在夫妻情绪聚焦家庭治疗工作坊,Furrow教授向大家呈现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案例。

JamesFurrow教授是美国加州Fuller心理学研究生院婚姻与家庭治疗系主任,他是情绪聚焦家庭治疗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该流派在美国和加拿大最重要的培训师之一。

夫妻情绪聚焦家庭治疗(EmotionallyFocusedCoupleTherapyt简称EF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目标是帮助疏远或冲突的夫妻或亲子建立新的情感连结,进而共同解决婚姻或家庭中所面临的问题。该流派认为,情感的疏离与断层是婚姻与家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重建情感连结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一旦重新建立连接,双方将会有意愿进行沟通、了解和尊重,进而共同协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绪聚焦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呈现以往,即让当事人看到双方恶性循环的模式;二是重构互动,即让前胸对后脑勺的两人转向彼此,面对面表达内心潜在真实的感受,看到所有好的情感,从而解决问题;三是巩固重新构建的互动模式,使夫妻二人共同面对生活。

为什么情绪聚焦的治疗以夫妻之间能够面对面,继而共同面对生活为治疗目标呢?

Furrow教授讲了一个古老的亚洲故事。很久以前,人类确信自己生活在长长的隧道里,暗无天日,活着就是要面对生活中的巨龙,即各种困难险阻。生活得怎样,取决于如何面对那条巨龙。是独自面对,还是寻找一个伴侣共同面对,都需要生活的智慧。很多人都想找心仪的伴侣,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伴侣当成了那条巨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配偶就是与你一起面对困苦最有力的人,所以,情绪聚焦家庭治疗就是要帮助这些曾经亲密,却后来疏离的爱人,走到一起来重新面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