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三篇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三篇,第1张

#教案# 导语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银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地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讲授新课:

 师: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回答。

 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聆听(教学光盘)

 3、视唱歌曲旋律。

 4、随琴单旋律演唱。

 讲解:(1)“XX”、“XXX”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主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5、填词,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6、学习长调、短调

 师: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生:回答。

 7、师: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四、课后小结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溜冰圆舞曲》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能从完整的《溜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中,听出此曲的主旋律

 3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能较好的掌握圆舞曲的特点。

 三、教学进程:

 1导入

 师:设计情景(出示溜冰场面播放《溜冰圆舞曲》

 2初听乐曲:听的过程中,教师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A:你听到了什么

 B:有哪些很有规律的声音

 3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

 生:听到了……有……很有规律的声音

 师:在多媒体中依次播放出有规律的声音,让学生体会

 师启发:溜冰的心情是怎样的——它们是怎样来表达它们的心情的——

 生:活泼欢快的……

 师:溜冰时的愉快心情,乐曲中是用哪一种风格的音乐来表现的

 生:活泼富于动感

 4欣赏主旋律

 5人声打击乐伴奏(用拍手,踏脚)

 用的节奏模仿溜冰,为主旋律伴奏

 7复听乐曲,集体表演

 A:电子琴表演

 B:听到特殊的声音拍打桌子

 C:活泼的轻轻跺脚

 D:抒情的轻轻晃动身体

 三:总结

 1请学生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2鼓励学生课后,试着弹一弹本课的乐曲

《青年友谊圆舞曲》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音乐知识——圆舞曲。

 2学会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学生体会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3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三、教学过程:

 1、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学习音乐知识——圆舞曲。

 2、学生听《青年友谊圆舞曲》,听辩出是几拍子,有何特点?

 3、圆舞曲知识简介:又称“华尔兹”,它是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额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分快步与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

 其特点为:节奏明确、轻快,旋律流畅、热情,节拍感鲜明,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

 4、复习三拍子击拍图式,学习新图式,用右手为《青年友谊圆舞曲》击拍,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四、学唱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1、学唱谱:

 (1)学生击3/4拍子视唱二次,教师辅以琴声。

 (2)结构:共六个乐句,前四句节奏一样,五、六两句有小的变化。

 (3)提出要求进行随琴视唱:注意断和连。

 2、学唱词:

 (1)朗读理解词义,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2)学生进行填词演唱。教师辅以琴声伴奏。

 五、小结: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天然草原和民族文化是内蒙古的两大优势,而最大的优势,是二者的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中华民族文化能永远焕发青春,是因不断地注入来自北方民族的血液,不断受到游牧文化的熏染,这是文化杂交带来的优势。 内蒙古草原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哺育了以蒙古族为主的伟大民族,我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的历史像蒙古史那样波澜壮阔,影响深远,哪个民族的社会组织,经济文化,以及气质、性格和情感与天然生态环境结合得那样紧密,使人一听到长调歌曲和马头琴的旋律,草原就展现在眼前。他们诗歌的音律,有的与马蹄的节拍相合;他们摔跤的英姿像展翅的雄鹰;他们对朋友的情感,像蓝天那样深沉,像白云和牛奶那样纯洁,像百灵鸟那样亲密,像凑昂那样辽阔无边。

大地母亲的孝子

农耕民族常把带土和水的词视为贬义,如土包子,土里土气,例如粪土、水货、掺水分、淡如水,主张人定胜天,愚公移山。蒙古人视天为腾格里父亲,大地为额托格母亲,山脉、土地都是母亲身上的肉,水是大地母亲的血液,他们祭天、祭水、祭山、祭敖包、祭大石。祭了湖就不吃湖中的鱼,祭了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许动。禁止往河中倒脏物,或洗任何东西。面向太阳、河流解手要受罚。不许黄昏后去河中取水,非取不可,必须先向河施礼,并说明缘由。送葬避开河流。禁止用锐利物品挖地,特别是河边湿地绝不许动。一般不土葬,若土葬将草皮盖好,或用群马踏平,不留冢堆。

敖包山、罕山都是圣地,是蒙古族古老的自然保护区。牧民把山比作男子,水为女人,山水相连,幸福美满。歌中唱到:“在这金色的大地上,奔流不息的伊敏河,给我希望和力量的,世界上只有你一个。”

“每当那驼队叮咚走过,草原的黄昏多么迷人,望着天空灿烂的云朵,心中的歌儿献给草原,草原,我的母亲。”

蒙古歌唱出了与自然的和谐,人:“吉祥欢乐的夏天,你们大雁自由飞翔,为何来到塞外草原。”雁:“冬去春回,四季循环,南方的炎热催我们归还。”人:“正值金秋美好时节,为何却要奋飞向南。”雁:“为了躲避北方的严寒。”四季歌唱道:“春天到了,草儿青青发了芽,本想留在春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夏天到了,百花齐放,本想留在夏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秋天到了……

蒙古族的古老传说中,孩子问母亲,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搬家?母亲说,我们要是总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移动,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感到舒服。

生态学中心是一个“爱”字,爱家园,爱地球,爱一草一木,蒙古歌把家乡、母亲、情人、山水、草木、家畜和野生动物都融入草原,唱出了人类热爱大自然的最强音,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歌曲”。“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哟,我的天堂。”“古往今来多少世纪,大地奉献爱的情谊,人类在你的怀抱里繁衍生息,编织生活,可歌可泣。”

花草树木的保护神

当你用钱买牧民的奶制品时,他们会不高兴,认为钱是脏的,而牛奶是洁净高贵的,因为是用草换来的,甚至认为牛粪也是干净的,因为牛就是吃草的。他们常把自己的家乡取个植物的名字,如海日苏(榆树),吴来斯(杨树),德日斯(芨芨草),女孩的名字也多与花草相关。你只要喊几声其其格(花),那德玛(牡丹),那日苏(松),这些花草的名字,就会有姑娘从蒙古包出来向你微笑。蒙古人以草记年,草一青为一年。问几岁,答曰几草。布利雅特蒙古人传说森林之神是位白胡子老头,骑马或骑鹿,他喜欢清洁、安静、爱听故事,因此在树林里不能大声说话,如果树倒了,会带来灾难,蒙古人非常熟悉当地植物,特别是牧草,药材、食用和带茶植物。

草原上的一棵草,就是一个文字,它们经过千年磨合,组成篇篇文章,使得草原成为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草原上的一棵草,就是一名战士,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就是坚不可摧的部队,它们是经历了千万年严酷环境考验的幸存者,是捍卫脆弱生态环境的最后一班岗。草原上的一棵草,就是一位老师,给人们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草原就是众多专家学者的母校,草原上的一棵草,就是一位朋友和亲人,草原就是有益的海洋,爱的大家庭。

野生动物的朋友

蒙古人及其先祖崇敬狼,喻为天狗,作为图腾。蒙古族牧民认为狼在草原上走动,能提高牲畜的警觉,有利健康。没有狼,草原上的黄羊都成了跑不动的大胖子。狼是天赐的,不能杀绝,草原上的围狼活动,常作为战术演练,最后放走母狼和狼仔。

天鹅是天上的圣鸟。传说在一个非常贫穷的蒙古族家庭,小伙子已长大成人,可是没人来提亲,后来每天有7位漂亮姑娘来池塘洗澡。小伙子藏了一位姑娘的衣裳,那六位化作天鹅飞走了,没有衣裳的那位只好嫁给了小伙子。天鹅媳妇养育了十个像天神一样的儿子,要回了原来的衣裳,恢复了天鹅的原型,慢慢飞上了天空。父子们端着新鲜牛奶,用手指弹向天鹅妈妈飞去的地方。从此蒙古人就有了用牛奶祭天鹅的习惯。

蒙古族将雄鹰作为民族英雄的象征,原来蒙古人也用鹰狩猎,不过在非狩猎期再放回大自然,一位猎人昏倒在山涧,有一老鹰给他喂食,后来猎人告诫人们,再不要用鹰狩猎。布利雅特蒙古人认为鹰是奥耳杭鸟之子,他的父亲想知道南方的新宗教,派儿子去探视,因路远,儿子变成了鹰,布利雅特人认为鹰是自己的祖先,是有神灵的主神。

蒙古人认为是燕子给人类带来了火种,蒙古人爱鸟,甚至把麻雀也列入重点保护动物了。草原上有众多湖泊,他们是鸟的海洋,爱的海洋,每株芦苇旁都有友爱,每片草地上都有关怀。这里有成千上万对鸟的亲人,成千上万个美满的鸟的家庭。

蒙古族自古就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环境保护法。重点保护动物中,麻雀、蛇、青蛙、野猪都在其内,并严格限定狩猎期和处罚办法。

野生动物是蒙古族牧民的朋友,也是老师。他们从狼那里学到狩猎技巧。狼实行儿女共有,有一只母狼轮流看护所有的狼崽,其他母狼出猎,猎物共享,牧民同样有共享食物和善待孤儿的习惯。

家畜的亲人

畜牲是常用的骂人话,可是蒙古人从不对牲畜所粗话,更不打骂,对马以朋友相待。

以情服畜,以畜管畜,发挥头羊、儿马的作用。放牧呈半野状态,任其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采食玩耍。即使牲畜犯了错误,触犯了牧民,如母羊不要羔子,不处罚,而用劝奶歌(呔咕歌)感化,直唱得母羊流着眼泪给羔子喂奶。劝奶歌各地有别,多数只有呔咕两个音的歌词::“呔咕,呔咕!不长乳房的飞禽,还用虫虫喂养雏鸟,你这奶头大大的母驼,怎么忍心把亲生羔子抛弃,呔咕,呔咕,呔咕!”

牧民非常熟悉自己的牲畜,有时一天下了上百只几乎一样的羔子,牧民都能一下子分辨清。关于马的名词蒙语不下千条,只要听到马倌的三言两语,就能从马圈中找出要的马。

傍晚,留在家的羔子,伸长脖子叫着,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的归来,归牧的母羊群,当听到羔子叫声后,再也不听看管,老远就直冲羔子群。那母子相互寻找的焦急样子,让人可怜。相见的亲热场面又让人宽心。牧区的春天,每天都演出这激动人心的母子相会的一幕。

一个失去妈妈的小羊羔,被小女孩抱大。女孩上学后,小山羊天天草晨准时钻进蒙古包,叫醒小女孩,并送上一程。当卖这些牲畜时,牧民怎么能不难过?为解脱心中的悲痛,从前还经常举行放生仪式,指定某些牲畜任其老死。他们不仅用牲畜劳动,还要付出感情。

古代蒙古人认为马是六神所生,就连撒尿的地方也是洁净之地,是选择建蒙古包的所在。蒙古族小孩每到10岁,就参加男子汉仪式,在暴风雪的冬天举行长途骑马拉练。一个训练有素的蒙古骑兵,当时超过20名步兵的战斗力。资本主义前的世界,就是马踏世界。没有蒙古马,欧亚大陆的历史就要重新编写;没有蒙古马,祖国的疆土就没有现在这么大。

马是群居性动物,马群组织严密,大群里面有小群,小群就是一家子。儿马是家长,拥有多匹母马和马驹。儿马对自己的家庭非常负责,马倌只要有好几批儿马,马群就平安无事了。马虽为一夫多妻,但儿马绝不与自己的亲戚交配。小母马到了发情期,大儿马就把他们赶出马群。马性格外向,动作优美潇洒,叫声洪亮,表情丰富,全身都能表达,特别是耳朵, 马倌能与自己的杆子马长时间交流。

草原游牧畜牧业是生态剧目的舞台

几千年来,草原实行游牧,逐水草而居,牲畜主动找草,草少了自动离开,夏秋奔向北部凉爽的高地,冬春南下温暖的沙带。

蒙古族牧民以水草为第一,牲畜第二,为了水草能很快恢复,牲畜能就近吃到新鲜牧草,人们不辞辛劳地进行游牧。

草原上的草组成草原,树木形成森林,鸟兽牲畜合成群。草原上的人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草原畜牧业劳动,如剪毛、接羔,为了不影响牲畜正常进食,必须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因此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帮助,渐渐成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草原畜牧业的特点,在于移动,在于集体,在于与大自然的融合。

是蒙古包拯救了蒙古草原,固定的房子将把草原一块块吃掉,蒙古包是蒙古族天人合一,与草原融为一体的殿堂。只有蒙古包,水草才能很快得到恢复;只有蒙古包,牲畜才能天天最近吃到新鲜牧草;只有蒙古包,才能使人类成为地球村的普通村民。圆圆的蒙古包把朋友和亲人紧紧围拢,它好像白莲花的花蕾,孕育着忠于大自然的人们,成为当代的若亚方舟。

草原畜牧业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建成了不受后勤约束的有明显游牧特色的强大部队。正如罗马教皇使者普兰若加宾尼所说:“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服从主人,更团结一致,在他们中间,殴打、口角、伤人、打架之类的事从未发生过。乐意共享食物。在饥饿的时候,唱歌作乐,好像吃得很好。他们中间没有小偷,他们从不说谎话,妇女是贞节的,听不到她们有什么可耻行为。”就是靠这个由普通牧民组成的,赶着羊群的部队,横扫了欧亚大陆,打开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草原畜牧业是游牧文化的载体,它造就了一个勇往直前的开放民族。宽容互爱的良好风尚,使得妇女的作用增强,草原游牧畜牧业的顶梁柱,不是男人,而是蒙古族妇女。为适应游牧生活,草原上活动着马车商店、流动放映队、马背教师、蒙古包小学、马背医生,还有闻名中外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成为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一部分。

草原畜牧业的产品,不只是牛羊肉,而是别具一格的艺术,是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是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开阔的胸怀,是纯真的爱情的花朵,是人类希望的火焰;草原畜牧业的产品,不只是皮革和绒毛,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战斗、信仰、艺术、快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的最好体现。

歌曲名:天鹅

歌手:群星

专辑: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民歌

天鹅

BiBi

如果没有你的呼唤

翅膀依然无法张开

还会有多少个清晨

遥望蓝天

我是你的天鹅

你是我的英雄

我翅膀下的风

等待你的呼唤

岸在哪一边

想落在你的肩

曾经我轻轻的呼喊

感到寒冷渴望羽毛

还是你用力托起我

触摸繁星

我是你的天鹅

你是我的英雄

我翅膀下的风

我是你的天鹅

你是我的湖泊

等待我的降落

我是你的天鹅

你是我的英雄

我翅膀下的风

等待你的呼唤

岸在哪一边

想落在你的肩

http://musicbaiducom/song/61928573

        晨光微曦,长调悠扬,薄雾氤氯中,额尔古纳河在天地间铺开一幅长轴画卷;雾散云敛,蜿蜒的河水、游弋的天鹅、辽阔的草原以及那跃动的人群隐隐浮现……这是蒙古族女子群舞《额尔古纳河》呈现的画面。作品以额尔古纳河为艺术原型,在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意境营造中,将额尔古纳河从安假设明镜、水波荡漾的自然状态凝练成浪漫、唯美的舞蹈形象,彰显出刚柔相济的审美特征,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舞蹈《额尔古纳河》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沙呷阿依等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生演出,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获得第二名。作品在保持传统民族舞蹈精神风貌的同时,对蒙古族舞蹈语汇进行重构并赋予其独特的审美效果,表达出文化的丰富性与艺术的创造性。

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河,蜿蜒向东,最后在漠河汇入黑龙江。其干流全长9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流淌千年的河水滋养了富饶的土地与沿岸人民,被蒙古族奉为母亲河。舞蹈《额尔古纳河》以蒙古族文化背景为依托,从开掘蒙古族舞蹈的美学价值出发,通过对蒙古族人民与额尔古纳河之间关系的探讨、蒙古族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生态环境的审视,以别具匠心的舞蹈编排,对蒙古族舞蹈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审美解读。

作品将额尔古纳河与蒙古族女性形象相结合,以舞者手臂的曲、伸,手掌的弯曲、抖动,腰部的扭动等多种肢体语言,加之舞蹈卡农技法、高低比照、动静结合、舞台调度、节奏处理等编排设计,由形至神地表现出河流的形态特征。作品于舒缓、悠远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展开,在保存蒙古族舞蹈基本风格特征的同时,按照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对其元素按需择取,将其动作进行重组、转化。演员出场后,群舞从散点向舞台中间聚拢,领舞置身中心,使舞台画面变得生动形象。同时,演员们充分运用蒙古族舞蹈的“硬腕”“柔臂”“软手”等典型素材,显现出额尔古纳河面宁静而又波光粼粼的画面。其次,演员反复运用单手柔臂这一简单的动态,加上回身凝望,表现出水面被微风吹起的层层涟漪。所有舞者摆出一个大横排时,就像河水涨潮时一排排浪涛迎面而来,在水面上划出一条条银边,在起伏舞动中,演员展现出如云似水的身体线条美,以舞蹈意境延伸表达无尽的女性美。

由于对传统舞蹈语汇进行了现代视角的审美解读,因而作品在舞台呈现上极具审美效果及观赏性。无论是众舞者起身后托裙旋转幻化而成的河畔天鹅,还是那咬含在口中的白色长裙;无论是裙摆甩动泛起的阵阵涟漪,还是众舞者一字排开端庄优雅地款款走来,都给人以纯洁、恬适、别致的视觉体验。

作品将蒙古族人民对额尔古纳河深厚的情感凝练为动人的舞蹈形象,以女子与河流双重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自然的温情与女性的柔情交相辉映。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是将额尔古纳河由实境转化为赋予情感的舞台形象,也是由河流、天鹅等实象的表现到抽象情感、内在意蕴的传达,更是象外之象的追求与留白下无限空间的想象。此外,作品以富有生气、婉转流畅的舞蹈语言,于连续流动中将柔臂的韵律从身体的小空间扩展到舞台的大空间,显现出具有开阔感与韵律感的舞蹈形态,使整支舞蹈显得气韵生动。

作品结尾局部,舞者在队形流动中形成横向s型,在看似静止的造型中,向两端无限蔓延,宛如蜿蜒而行的额尔古纳河,说明生命也如流动的河水般永不停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那个组合是五彩传说。 我记得他们在快乐大本营里唱的那首歌叫《梦中的额吉》,挺感人。 五彩呼伦贝尔草原儿童合唱团简介: 在灯红酒绿、熙来攘往的城市生活中,人们丧失了追求梦想的信念、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五彩呼伦贝尔草原儿童合唱团源自一个纯净的梦想。来自呼伦贝尔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布里亚特、巴尔虎五个草原部落的孩子组成了合唱团,用西洋和声的演绎方式,配以现代化的编曲配器,让古老的草原童谣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是国内第一支全部由少数民族孩子组成的合唱团。演唱曲目来自五个不同民族的古老童谣及团内艺术家的创作。团内一共36名孩子,最大的不过13岁,最小的仅仅5岁。他们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但掌握了童声分声部合唱的技巧,还掌握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发声方式。他们的歌声发自内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故事。故事跌宕、歌声也随之百转千回:《海拉尔河》、《乌拉尔吉》中的无尽苍凉和源远流长、广泛流传于巴尔虎草原的《梦中的额吉》犹如梦中的呜咽,流浪的孤儿在低声哼唱、思念妈妈; 除了搜集、整合各个民族的童谣,“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艺术家们也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工作:《五彩的敖包》通过蒙古族颂歌的古老结构形式,赞颂有“天下第一敖包”之称的“白音浩绍”敖包,加上鄂温克族独具一格的衬词,描绘了当代年轻鄂温克人的风采;《百鸟会》以达斡尔族民歌为基础,融入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衬词,描述在呼伦贝尔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汇聚在森林草原的各种鸟类交谈和欢唱的自然景观。 五彩传说——草原童年的歌谣曲目单(具体曲目以演出当天为准): 1、海拉尔河 《海拉尔河》巴尔虎民歌,是爱情歌曲。海拉尔河沿流布满了河流石和金沙粒,河水出奇地清澈明净。歌曲通过描述海拉尔河水的纯净表达了对姑娘的最纯真的爱情。 2、毛敖吉坎河 《毛敖吉坎河》鄂温克民歌,是节日歌曲。在大兴安岭深处世世代代养鹿和打猎为生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每当男人们打猎归来后大家聚在一起升起篝火,围绕着篝火边跳边唱来庆祝劳动成果的古老传统。歌曲唱词一般都根据情景而即兴创作。 3、森林中的思念 《森林中的思念》达斡尔民歌,是思乡情歌。一个孤独的离乡人在一片樟子松林里想念着所有的亲人、好朋友和可爱的家乡。 4、小白兔 《小白兔》巴尔虎民歌,是环保歌曲。通过描述一只小白兔永远得不到安宁的悲惨命运控告人类无止尽的贪婪和奢侈的生活方式。 5、好猎手 《好猎手》鄂伦春民歌,是劳动歌曲。歌中描述了一个刚出道的新猎手向掌握有一身好本领的老猎手请教时看不惯老猎手的傲慢劲儿而直截了当的阐明自己的来意的情景。 6、巴尔虎靴子 《巴尔虎靴子》巴尔虎民歌,是劳动歌曲。描述了穿上漂亮靴子的孩子们在大人面前炫耀自己新靴子的情景,同时还不忘记赞美母亲的巧手,以及深怕自己得意快乐的感受无人理会而担忧的童心。 7、鄂呼兰德呼兰 《鄂呼兰德呼兰》鄂温克民歌,是劳动歌曲。描述了刚刚搬到新的牧场或狩猎场而心情特别快活的养鹿鄂温克妇女们计划在这段难得的好时光里安排一切劳动事项而忙碌的情景。 8、克尼耶 《克尼耶》鄂伦春民歌,描述鄂伦春猎民的生活情景。 9、快乐的牧羊人 《快乐的牧羊人》蒙古童谣,是友情歌曲。描述在春暖花开时节里,小牧童与刚刚出生的小羊羔在绿草和花丛间一起玩耍的快乐场面,描述孩子们与小羊羔之间天真可爱的友情。 10、斑鸠 《斑鸠》鄂温克民歌,是思念家乡的歌。唱词中远嫁他乡的女子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及父老乡亲的思念,以及对自己成长的美丽家乡的不舍与留恋。 11、忠实的心 《忠实的心》达斡尔民歌,是爱情歌曲。唱词中描述了因为爱情而神魂颠倒的年轻人每天不知所措的意乱神迷状态。这里用的是诙谐讽刺的劝教方式。 12、你从哪里来 《你从哪里来》达斡尔民歌联唱。以对答的方式描述了两位陌生人见面后互相打听了解彼此的背景,互相欣赏和夸耀对方的穿戴及用具,从而建立友谊之情景。 13、我市第一个漂亮的 《我是第一个漂亮的》鄂伦春民歌,是爱情歌曲。歌中用讽刺幽默的手法描述一个并不漂亮的姑娘终于嫁人后炫耀自己幸福生活之情景。 14、五彩的敖包 《五彩的敖包》五彩创作,是赞美自然的歌曲。通过蒙古族颂歌的古老结构形式,赞颂有“天下第一敖包”之称的“白音浩绍”敖包,加上鄂温克族独具一格的衬词,描绘了当代年轻鄂温克人的精神面貌。 15、百鸟会 《百鸟会》创作作品,“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艺术家们根据达斡尔族民歌中丰富多彩的多的表现方式为基础,再融入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独特衬词,描述在呼伦贝尔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汇聚在森林草原的各种鸟类之间交谈和欢唱的的自然景观。 16、耶会加 《耶会加》鄂伦春民歌,儿童游戏歌曲。有固定曲调但没有固定歌词,表演者一般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人文情景即兴演唱,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17、永远的山歌 《永远的山歌》鄂伦春民歌。有固定曲调,但没有固定歌词,表演者一般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人文情景即兴编词而演唱,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18、嘿嘿,岱日查 《嘿嘿,岱日查》巴尔虎民歌,是语言游戏歌曲。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常常在固定的曲调框架里即兴选择和编造唱词来互相辩论,考验对方的反应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 19、天鹅 《天鹅》鄂温克民歌,是环保歌曲。通过对天鹅的生活、生存习俗的细腻描述,赞美草原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无限尊崇。 20、乌春放排 《乌春放排》达斡尔民歌,劳动歌曲。描述了早期达斡尔人参与开发森林劳动时在嫩江水域放排运木的劳动情景。 21、勇敢地搏克手 《勇敢地搏克手》是“五彩”创作节目。根据记忆,曾经草原上的孩子们在悠闲的时间里三两碰头就有一场好戏可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男孩们的摔跤表演和围观的人群的呐喊助威,场面非常热闹。再配有专门在摔跤比赛现场演唱助威的巴尔虎“长调大联唱”,使场面显得更加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风味。 22、乌拉勒吉 《乌拉勒吉》布里亚特民歌,是赞美家乡的歌曲。“乌拉勒吉”是布里亚特语,是一种花的名字、颜色鲜红。这种花在每年的夏季大片大片地盛开在草原上,光景非常壮观。歌中通过对乌拉勒吉的赞美,表达了布里亚特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23、兴安河的云雀 《兴安河的云雀》布里亚特民歌。通过描述小鸟容易被人捉弄的轻率举动来教育年轻人凡事要处处要小心才对。歌词内容生动而深刻,富有哲理。 24、吆呼尔 《吆呼尔》布里亚特民歌,是节日歌曲。在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欢庆歌舞时,青年男女相互邀请对方参与篝火舞的场面。是一种在固定的曲调里即兴编词而唱的民间艺术形式。 25、梦中的额吉 《梦中的额吉》蒙古童谣,描述母子情感。歌中表现在外漂泊的孝子常常想起家乡年迈的母亲时的无限深情。 26、萨曼神舞—远古的祝福 《萨曼神舞—远古的祝福》鄂伦春民歌,是宗教歌曲。“萨曼”跳神人之意。据说,萨曼跳神入神之后把话通过布谷鸟传到天上,而上天听到话后又通过布谷鸟把话传回萨曼的耳朵,而后萨曼就用人的语言把上天的话告诉普通人,于是普通人就能够以上天的指示从事正确的活动。通过天人合一,万物复兴表达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尊崇和感激。 27、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五彩创作,“吉祥三宝”作者布仁巴雅尔先生根据呼伦贝尔巴尔虎民间艺术的表现特点为基础而创作的一曲童谣。主要表述寒冬过去后温暖的春天到来之际草原儿童们的快乐心情。

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据资料介绍,《鸿嘎鲁》(鸿雁)最初的词曲作者是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活佛,创作年代是清乾隆55年(公元1790)。 《鸿嘎鲁》曾经是乌拉特宴会歌曲的代表作。蒙语的“鸿”是 “白色”的意思,“鸿嘠鲁”是“白天鹅”,并不是鸿雁。它原本是一首传统的乌拉特敬酒歌曲。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翻译词义的演变,把“白天鹅”译成了“鸿雁”,歌词的大意也有所变化了,由敬酒歌曲变成了思乡歌曲。前几年,电视剧《东归英雄》将其作为片尾曲,由吕燕卫作词(应该是改写),额尔古纳乐队重新编曲,胡斯楞演唱,《鸿雁》的旋律才传遍大江南北: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江水凉,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民族文化特征:

如果想要对《鸿雁》有更多深入的理解,那一定离不开对其民族文化特征的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 社会 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作品 情感 赏析:

壮丽的草原景色,亮丽的蒙古服装,动人的 历史 再现,精湛的明星演绎,让我沉醉其中,沉醉在哀婉的乐曲中,慨叹的同时赞叹这些英雄们的东归壮举,漫天飞舞的暴风雪,湍流不息的乌拉尔河,令人生畏的沼泽地,杳无人烟的沙漠,围追阻击的敌人……这是怎样的一条东归路啊?土尔扈特人用他独有的顽强执著,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蒙古草原,回到了他们朝思梦想的祖国怀抱。

每每听到这首歌时,心就会隐隐的有种痛的感觉。当我们听到呼斯楞清澈的嗓音演绎下的《鸿雁》,不难产生共鸣,他的歌声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同时,这也是一个寄情于草原的男人自语。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那里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挂在天堂。悠远蜿蜒,直抵内心。这是一首属于游牧民族的经典创作,《鸿雁》也一定会让世界听见中国民族的音乐之美 。

今夜,在这首舒缓的《鸿雁》陪伴下,再一次为渥巴锡所感动,再一次为一个民族,一个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去搏一搏的东归部族——土尔扈特部所感动!!耳畔传来这舒缓悠长的《鸿雁》,心便也随着这悠远荡旋的音乐飘向了无垠的原野上……广袤的草原上,天苍苍、水茫茫,那对对行行的鸿雁向何方啊!?

表现手法:

从整体看,歌词里主人公的家乡在北方的内蒙古草原,而工作地点在南方,至于白领、蓝领还是迷彩领则由听众对号入座。主人公这种无规律的南来北往经历,与鸿雁有规律的春来秋往经历形成了相似点和纠结点,因此主人公每次望见鸿雁飞翔,便触景生情,感慨系之。

从结构看,前两节的观察点在家乡草原,表达的是主人公看到鸿雁离家南飞时的心情。后两节的观察点在南方(相对于内蒙的南方,不是地理意义的南方),表达的是主人公看到鸿雁北归返家时的心情。了解了歌词的结构安排,许多困惑就容易理解了。下面逐段顺一顺。

第一节先写鸿雁飞翔的形象:成群的鸿雁长途飞行时确实排着队,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对对排成行”比较费解,可能是笔误。“一对”说的是一雌一雄,是一对夫妻。两只鸿雁怎么排成一行呢?那不是鸿雁的队形。况且在雁群里还有未成年的雁,怎么个排法?此处想说“队队排成行”吧?写的是大批鸿雁分成好几队在飞翔。主人公仰望天空,见到鸿雁一队又一队地高飞,便知道鸿雁要远行了。鸿雁为何要远行?接下来就写原因(环境):“江水长(不是秋天的特征,似乎应改为江水凉),秋草黄”。天要冷了,不适合鸿雁生存了,他们就拜拜了,去寻找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最后写草原上的人们。他们知道冬天要到了,却不能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他们要留在北方的草原,应对冰天雪地的寒冬。此时仍然有人拉着马头琴,在秋风萧瑟的草原上,那琴声流露的淡淡忧伤人们听出来了,鸿雁也似乎听出来了。

第二节先写鸿雁的去向:他们要飞向遥远的、温暖的南方,离开他们眷恋的芦苇荡。在这片芦苇荡里,他们曾经觅食、恋爱、嬉戏、歌唱、筑巢、养育后代,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日日夜夜!然而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告别家乡。这与主人公的命运何其相似!第二句写主人公对鸿雁的呼唤,有挽留之意。“心中是北方家乡",是说鸿雁虽然飞向南方,但他们知道南方不是他们的家乡,真正的家乡还是北方,他们还会回来的,回到这片芦苇荡。这一节写的是鸿雁,却表达出主人公即将远离家乡的不舍之情。

第三节写主人公看到鸿雁北归,勾起自己思乡之情。主人公在南方工作,无意中看到一队队鸿雁飞向北方,对家乡的思念不禁油然而生,但是他却有家难回,就请鸿雁把他的思念带回家乡吧。想到家乡的春天到了,天气转暖了,他的耳边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和马头琴的乐曲。然而歌声是那么遥远,若有若无;琴声则游丝一般在他的心弦上微微颤动。

第四节两句词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但从暗线去体会,就感受到主人公的 情感 线索是清晰的,水到渠成,过度自然。“鸿雁向苍天,太空有多遥远”,表面是忧虑鸿雁,实则是忧虑自己。自己志向高远,背井离乡闯天下,可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遥远了,有多少实现的可能呢?是留下还是回去,这是个问题。无论天空多么遥远,鸿雁都能飞回家。可是他呢,有家难回,有志难成,仰望苍天,忧从中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个命运相同的哥们儿凑在一起,啥也不说,只管举杯痛饮——“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原蒙古民歌《鸿嘎鲁》是敬酒歌,后两句可能就是原歌词。词作者把思乡主题与敬酒主题结合起来,不但不牵强,反倒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其五阶中每个音皆可作为调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较宽,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

演唱方法为真假嗓分别使用,并且由于定调较高,更显得音调高亢、嘹亮、富有变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以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结束句,使曲调柔和圆润。

此外,在蒙古还有一种叫做"潮尔"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麦"。这种方法是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并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从基音中选择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

使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不过这种方法大部分是由两部分人来演唱,即几个人唱持续低音,一个人唱高音曲调。

扩展资料:

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

隋唐时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额尔古纳河流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作为狩猎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为”古短调“。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发生了大变动。回鹘汗国被来自北方的黠戛斯人击溃,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中心地带,向西向大举南迁徙。

解放后,居于社会顶端的王公贵族和寺院高层喇嘛退出了历史舞台,牧主富户和普通牧民以崭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蒙古族长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发生改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长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传统生活方式在民间社会开始恢复,牧民开始唱学长调,不少文艺团体引进优秀民间歌手来充实专业舞台,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长调专业。

-蒙古音乐

蒙古民歌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蒙古地区又被称为歌的海洋,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歌声。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而且是灵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聪明。

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高亢悠远、且拖腔悠扬、舒缓的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

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更浓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