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背景下梵高画出了《向日葵》,他宣泄什么情感呢?

在什么背景下梵高画出了《向日葵》,他宣泄什么情感呢?,第1张

  创作背景

  1888年2月,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这是查找资料的结果 我认为简单说就是 梵高在整个社会的不认同和不被接受下创作才华达到顶峰并留下了《向日葵》这一经典画作 梵高以此表达了他内心对于艺术火热的追求

20190208于阿姆斯特丹

梵高的一生,除了作为画家的耕耘岁月,另外两个重要的命题是对友人的依恋和对世界的深情。

恰似他画笔下明亮的向日葵和梦幻的星空,梵高在剖析自我的书信里写满了对知己纯粹的爱意,像情意真挚热烈的孩童。

一,拜访梵高博物馆

昨天,我拜访了梵高博物馆,尝试去了解这名画家的灵魂,触碰他斑斓画作里的爱、令人心碎的敏感与凄美的伤痕。

冬季,阿姆斯特丹的风很大,吹得运河一片波光粼粼。穿过巍峨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便看到一栋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立于绿油油的大草坪前,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和奶油般的云,宛如天然的油画。

这栋颇有现代感的建筑,就是梵高博物馆。它是“荷兰风格派运动”的建筑师,里特费尔德设计的,于1973年揭幕。1999年,为了容纳更多的参观者,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为它设计了新侧翼。

在梵高死后的这一个世纪里,仍然有无数的人热爱着他的画作。这些人里有不同国籍的建筑师、画家、歌手、收藏家,更有学者毕生研究他的作品。动画《至爱梵高》以及音乐《starry night》,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作品。

草坪前的梵高博物馆,是其中一个证明。

我也是梵高的崇拜者。记得小时候,我曾想用蜡笔模仿他的用色。这是天真的举止,模仿自然也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梵高的画作对孩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是什么吸引着我热爱梵高?

是因为他作品里旋转的图案、明亮的用色?

还是因为他本来就专门为少年儿童而画?

这个疑惑伴随我走过巴黎、走过梵高欣喜、落泪的地方。我在欧洲的街头,见过许多临摹梵高画作的流浪艺术家。梵高为什么有着如此广泛的吸引力?

最终,我来到了孕育他的北国荷兰,来到这个记录了他一生的专属博物馆前。

生前连一幅画都难以卖出去的艺术家,应该怎么也想不到在死后的一百年里,会拥有一座自己的专属博物馆。

正如《starry night》所唱的那样,“而此刻我才懂得你想对我诉说的那些故事。你因赋予思想自由而所做的一切,可是,那些人不会听到,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又或许,他们现在才知道。尽管他们并不爱你,可你的爱却是如此真实。”

博物馆里的藏画是非常丰富的。风格阴郁的《吃土豆的人》、大名鼎鼎的《向日葵》,到晚期的《黄房子》、暗示了梵高自杀结局的《麦田群鸦》,梵高有四分之一的作品收藏在这里。馆里还陈列了梵高的750封书信。

大部分的书信,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对兄弟的情义令人感动。

别人只道割下左耳的梵高有严重的精神问题,然而我认为梵高并不是一名疯癫的画家。事实上,他的文笔优美、逻辑清晰而连贯。

梵高对友人过于依恋,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这种理想主义的深情注定是要让他受伤的。

梵高写道:“人们常面临着无能为力的情况,如同被困在令人恐惧的笼子里你知道什么能让这无形的牢笼消失呢?是每一种深刻而真实的爱。是朋友之谊,是手足之义,是情人之爱,正是爱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才能打破这无形的牢笼。没有爱,就没有生命。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是一个思想深刻、情感充沛的人。所以,当他最终陷入友情的绝境,他的痛苦也十分强烈。他无以释怀,这种痛苦最终让他朝自己的胸口开了枪。

在讨论梵高令人惋惜的结局以前,来看青年梵高。

二,青年梵高

青年梵高致力于神学,希望成为牧师,恪守毫无保留的奉献之道,却陷入迷茫之中。27岁时,梵高决定成为画家。与此同时,梵高与家人的关系紧张,只有和弟弟提奥较亲密,然而他也只是等到提奥资助他后,才给提奥频繁地写信。

梵高说他从描绘农家和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疗愈。农民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从播种到收获,就像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历程。梵高刻画了不少农家人劳作的情形,给低下阶层之人带来安慰。

今天,这些画作被一一陈列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里,对蔚蓝天空和广袤麦田的细腻描摹,数张画农民动作的素描,为我们带来朴实的感动。

在1884年到1885年的冬天,梵高画了许多平民的肖像,“他们使人想起土地,有时甚至使人想象他们是从泥土塑造出来的。”他自己写道。

是什么样的爱心,让一个画家长久地观察农民的轮廓,对他们的动作细致地逐一描绘?

史东写道:梵高在煤矿区为工人布道,在矿灾惨剧之后,梵高回到家,把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舍给最需要的受难者,我仍那么清晰记得,十几岁的年龄,竟然掩卷难以卒读,热泪盈眶的记忆。

试问我自己是否有梵高的爱心,为受难者捐出仅有的衣物?

不管梵高之后的人生是多么失败,他的这个行动足以令许多所谓的“胜利者”自惭形秽。

梵高不仅有着高贵的心灵,他也是谦卑的。他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家的天才,他只能年复一年地磨砺技艺,精进作画水准。梵高说:“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画画。”他曾把《素描课程》上的60幅样画临摹了几遍。

他还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画画纯粹的热爱,自己作画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传真的人性。”

大抵每一位有伟大成就的艺术家,出发点不为特定的利益,只为抒发最真挚的感情。

青年梵高艰辛地寻找自己的风格,询问弟弟的意见。早期,梵高经过大量的素描练习后,画出《吃土豆的人》,这几乎用尽了他的全力。提奥却说他不是太喜欢,因为风格过于阴郁。我们可以推测,以梵高的个性,他很在乎弟弟的评价。

梵高时常和艺术家交流。他到了法国画家科芒的画室,接触到高更、毕沙罗、劳特雷克点等先锋派画家。这些经历令梵高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调色盘里,晦暗的颜色不见了,由柔和的浅色取代。他画了不少浅色的花卉和静物,画了巴黎的咖啡厅和都市夜景。

今天,我在巴黎的咖啡厅里思念梵高。我在想,眼前的某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也许出现在梵高的练习稿中。

在巴黎有许多地方也能看到梵高的原作,和法国印象派一起,展示着光的流淌、色彩的绚烂。这些是梵高受高更影响的“用想象力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梵高始终无法融入都市里,对农村生活念念不忘,他离开了巴黎,动身到了法国的南边小镇,普罗旺斯和阿尔勒。

1854年,日本文化在欧洲悄然流行起来。日本版画里面的分割和深色的运用,是可以用“大胆”形容的,这让欧洲的艺术家倍感猎奇。日本的“匠人精神”和“禅修”文化,僧人亲近大自然的佛学思潮,和梵高对农村的追求不谋而合。

今天,在博物馆中,陈列着几幅梵高模仿日本版画的作品。那是梵高在普罗旺斯生活时,想象出来的日本。

梵高刚到阿尔勒时,是冰雪纷飞的晶莹世界。不过,春天很快到了。梵高给弟弟提奥写道:“到处都是杏花盛开。”他热情洋溢地画了开花的果树。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果园里开怀大笑。梵高,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法国南部缤纷的色彩浸润了梵高的生活。1888年,梵高在给妹妹威廉敏的信中写道:“我住的这所房子,外墙涂的是鲜奶油一般的**,百叶窗是耀眼的绿色,位于阳光充足的广场上,那里有个种着梧桐树、夹竹桃、金合欢的绿色花园。屋里的墙全部粉刷成白色,地上铺着红砖。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我在这里可以生活,呼吸,思考,画画。”

在另外一封信件中,梵高写道:“柠檬**的巨大圆盘是太阳。黄绿的天空飘着粉色的彩霞。田地是紫色的,播种者的树是铁蓝色。”

这真是适合梵高的地方,令他在文章中也忍不住作画。

同年春天,巴黎的一次大展上展览了梵高的作品。梵高崇拜的画家高更终于到了阿尔勒,与梵高同住,这让梵高兴奋地用《向日葵》系列装饰了他的房间。高更也画了一幅《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梵高的喜悦,他笔下的《向日葵》,因为知己的到来,光芒万丈。

他好像一个孩子啊。我看着博物馆里那幅闻名遐迩的《向日葵》微笑。

高更也画了一幅《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然而令人伤感的是,这对友人没有好的结局。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念。梵高认为应该根据自然而创作,高更则认为想象力最重要。两人的摩擦日渐增长。

其实这事没有对与错,但是,过高的期待与现实的冲突给梵高敏感的心灵带来累累的伤痕。12月23日,当高更扬言说要离开时,梵高精神错乱,割下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块肉。次日,高更回到巴黎。

梵高,你受伤了。我看着《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1889》想。

——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为什么我不认识你?如果我认识你,我就可以抚慰你的心灵了。

虽然这想法有些矫情,但我当时真是这样想的。

梵高自愿到了精神病院接受诊治。在病房里梵高没有停止作画。《疗养院的花园》和描绘麦田的画作,告诉我们油画在疗愈着梵高。提奥的儿子出生了,梵高给他画了著名的《杏花开》,以盛开的春日杏花象征新生。提奥给儿子取了梵高的名字:文森特。

在《星夜》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了运动的星空。金色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盘旋和纠结在一起,仿佛在互相撕咬。宁谧淡雅的村庄里,暗褐色的柏树就像火焰,在星空下熊熊燃烧。

我仿佛也陷入了星夜的漩涡里。

1890年,提奥表露出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公司的工作,巨大的开销,和刚建立不久的家庭。这让长期依赖的梵高感到绝望。

在梵高最后的生命岁月里,他惊人地完成了80幅风景和肖像作品。《暴雨来临前的麦田》,大面积的蓝色和风在麦田上流淌的痕迹,《麦田群鸦》里飞起的乌鸦,静中有隐秘的动,所有凄切的哀伤从不知通往何处的地平线扑过来,凝聚着“孤独与极端的悲伤”。

梵高饮弹后两天后死亡,提奥就站在他的床边。提奥以感人的姿态,守护了他哥哥一生。梵高下葬时,棺材上摆着**的花卉。半年后,提奥也去世了。

提奥的遗孀邦尔实现了提奥的遗愿:出版梵高的作品和书信。她安排把提奥的灵柩移到文森特的墓旁。两人安睡在一起,在死后也互相守护。

梵高的故事似乎结束了,但他对世界的影响力并没有结束。无数的艺术家视梵高的作品为灵感源泉,以此为基,创作了拥有大胆色彩的画作。

用starry night的歌词来结束我对梵高一生的回顾吧。

“在那个只有绝望的星夜,你带走了自己的生命就像殉情的爱一样。然而,我必须告诉你真相,文森特。这世界上不会再有什么如你一般的美好。"

我至爱的你,梵高。

激发笔者创作灵感的作品如下,向伟大的艺术家致敬:

1,梵高画作

2,几米画作 

3,梵高书信:《亲爱的提奥》 

4,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的介绍书本:《直面文森特 梵高》

5,Don Mclean歌曲:《starry night》

6,史东书写梵高的作品

7,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按照顺序来讲,我更愿意这样,高更,梵高,塞尚。

高更的艺术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也可以说是现代原始主义的某种根源。高更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完全是社会的叛逆者。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经验中的综合。他更多的受到东方神秘主义和原始主义的影响,总之,他就是要抛弃西方文明的传统,回归野性。他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正常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纳比派和野兽派。

梵高比起高更,实在是个天真无邪的艺术家,他早期受到米勒的影响,后来在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使用狂放的色彩。不想其他现代派艺术家,梵高是很重视透视的,但是相反,他的强调透视又与他得平涂倾向形成强烈矛盾,这也是梵高个人风格的一个独特之处。梵高继承了荷兰绘画的伟大传统,不但伦勃朗,而且荷兰风景画家,都是他师从的对象。在这三个画家中,梵高是最直接以色彩表现感情的,也显得更容易被人理解。加之他精神病人的身份,更加强化了他作为“标准现代派艺术家”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正是他临床病理学上的精神病性,为他的艺术锦上添花。

再说塞尚。塞尚在这三人中是最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他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之父,深刻影响了抽象绘画和立体派,他的艺术更多的是实验性的,也是寻求以艺术靠近真理的终极尝试。让绘画回到画面本身,是现代意识的基本诉求,始作俑者就是塞尚了吧。引用阿波利奈尔的话说就是,塞尚的画“可能不符合实际的比例,但是符合感情的比例”。看似塞尚绘画漫不经心,但是他的每次尝试都是经过严密推敲和缜密分析的,他刻意调整画面各个因素,使画面最终统一于其本身。他把对象完全等同于几何体的综合,锥体,柱体,长方体,就在这种简化和提炼中,达到了对象的坚实和存在感。

梵高生性怪癖,不善于与人交往。但是自从他认识了天真、纯洁、无忧无虑的少女厄休拉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以往的个性。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人。当他向厄休拉求爱时,厄休拉告诉梵高,自己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这个打击几乎使他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厄休拉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梵高努力地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看到厄休拉紧紧依偎在一瘦高个男人的怀里时,一切的梦想都幻灭了。梵高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他开始神经衰弱,最终离开了英国。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扩展资料:

从构图上来说,该画面构图极为准确,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无边的宇宙,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特别是那些柏树的线条画得流畅而别具一格,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写的那样:“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它们的样子,这使我惊讶。柏树的线条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么美丽——在晴朗的风景中的黑色飞溅。”

在绘画技法上,梵·高接受了前期印象派的某些特点,不是用简单的线和面来表达物体,而是用点来表现物体的光影,达到了传统画作无法达到的效果。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艺术特色:点彩画法。 《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星月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欧韦的教堂

《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阿尔附近的吊桥》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4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