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心生欢喜散文随笔

等到心生欢喜散文随笔,第1张

  女友尚待字闺中,父母一脸愁云,毕竟奔三的年龄。

 女友倒是一脸泰然,情感的事不能强求,遇不到自己喜欢的,一个人过也很舒心。她喜欢成熟的男子,遇事淡定,在精神上琴瑟和鸣,心灵上息息相通。

 女人,20岁时,可以爱上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因为他有梦想和未来;而30岁时,目光里所匹配的男人就稀少了,心如明镜儿似的,心高气傲,一般人难入法眼。

 一个人深深浅浅穿越时光,生命的'琴弦弹得越来越悠扬,灵魂渐渐走向高处,却不知在为谁等候?张爱玲曾说“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这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恰恰需要耐心地等待。

 后来,听说女友去了南方,找到一个男友是一位把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优秀男人,遇事淡定,他懂得她,欣赏她的聪慧,倾慕她的温婉,知性。她终于心生欢喜。

 这让人想起铁凝。2006年,49岁的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当时的她却依然单身。

 每当记者问及她的情感生活,铁凝就会提起1991年,34岁的她与冰心老人的一次对话。冰心老人问铁凝,你有男朋友了吗铁凝说,哎呀,我还没找呢。冰心说:你不要找,你要等。

 找,有四处寻找之意,有一种动态,含有一种焦灼之感。而等是一种人生姿态,这等待里隐着一种禅意,春有百花秋有月,不必把爱情时时挂心头,世间的事像水藻,越在意越是抓不住。何况铁凝有文学护佑,她的心灵是独立而丰满的。

 这一等就是16年,后来铁凝与经济学家华生结为秦晋之好,铁凝终于心生欢喜,她的话可以见证:华生是我一生可以相依为命的人。欢与喜是人的最佳精神状态,心喜悦了,欢乐就滋生了,只有心存欢喜,善待他人,生命才是一趟快乐的人生之旅,内心真实的喜悦,才是我们对爱情的尊重。

被疫情困在家里有一个多月了,渐渐享受起刷剧看书的生活,从《血疫》,《三十亿年的战争》探索生命之谜的科学类作品,到《一年生》,《清明时节爱上你》这类优质的清甜耽美,最后进入《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世界,每个当下都令我沉浸,但影响最深的大概是红楼梦,它拉长了我对文学的停留,将我带到文学探索的入口,于是顺着意识轨迹,发现了令我着迷的精神宝藏。

我从未想过中文系学生要涉猎至整个隐形的上层建筑,宗教、法律、哲学、艺术、社会、心理、人类,等等等等,让我处处收获惊喜:体验情感,鉴赏艺术,开阔视角,反思生活,以及搭建整套理论体系,让常识和模糊形态变的有理可依,有迹可循。

一个下午,冥冥之中,b站首页推荐了一个视频,名为《文学理论》,我知道理论向来枯燥,家里屯着《心理学与生活》和《修辞学》,每次抱着热情打开却成了催眠的良器,但我还是孜孜不倦的被吸引,并天真的相信有朝一日我可以打破枯燥难解的墙,幸运的是,现在这堵墙被杨宁老师轻而易举的移走了,毫无痕迹。

视频是中文系大一新生的课堂录屏,一共32集,从文学理论开篇,到文学与读者的关系结束,两天时间我看了六集,一集45分钟,为何进度有些慢?因为一不开倍数,二需要暂停,六节课记录了上万字,这时我突然觉得购置一台新电脑变的有意义,恨不能把老师每一句话都记上,他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魔法师,我们知道概念本身无趣难懂又无现实意义,教材会把一个陌生的短概念用一句更长的依旧陌生的话来解释它。杨老师却用生动现实的语言和肢体,加上百变的情绪,带你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比如他解释“文学特质”时穿针引线,从文学具有审美特质下沉到审美具有普遍性,引出“非概念性的普遍性”概念,晕了吗?跟着他的逻辑和故事走,不仅不绕,还清晰深刻。

他边说话边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我以为他只是自然轻松的表现,却没想到他见好时机问了一句:“同学们,我说这个瓶子是透明的”,同学们点头,老师蹦出一句玩笑:“杠精不要跟我说它某些部分还有些不透明,这就是透明的!”他接着说:“我说它是凉的”(ok,没毛病,我期待接下来的话,老师的语气怎么有点范闲的感觉,抱歉跑题了)

重点来了——

老师加重语气说:“我觉得它是美的!”

他看着大家骚动了一会儿,接着说:“你们肯定会有人说,美个屁。”(没错)

接着引出一句真理——我认为它凉,你说不凉,没关系,没人会和凉热较真,但我认为它美,你却说它不美,我就要跟你急。

仔细一想,瞬间理解了“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这几个字,就是美(审美)的特征阿。就像朋友一起吃饭,经常说某菜辣,我不觉得辣,但没想过要说服朋友改变说法,朋友也不会较真我说它不辣,一人一句直观感受结束,谁也不会停留。但是审美,没有概念,又很主观,是一个人全部经历的总和(杨老师和李诞说的一样),它天然的希望被认可,想开的人会安慰自己算了,个人觉得美就行。但美本身的特质依然在那儿。

老师幽默举例说自己不小心偷听到两个女学生对话,一个对另一个推荐电视剧,另一个回答:“我从不看国产剧”,老师纳闷什么时候看电视也有了鄙视链,看美剧的看不起看日剧的(依次日剧>韩剧>港台剧>国产剧),女孩可以说不喜欢,但无意中的“从来不……”就是潜意识把自己置身在鄙视链顶端。他告诫大家——聊天不要否定审美,否则下场是互相拉黑。

以此提醒中文系永远要有冷峻的态度,借用各类跨学科知识体系帮助自己分析,反思,阐述本质。因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决定谁是作家。(超酷的一句话,前提是拥有一整套文学理论系统)

台下笑声一片,于是我也知道了诺贝尔奖的评委身份和评判标准,莫言赢过村上春树的原因,写入文学史的依据,以及中文系背后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成山的书籍。

老师说中文系不能挑书,什么都得看,毫不避讳自己看耽美,看贤者之爱,看微微一笑很倾城,当然伟大的作品更是一个不落,还记性超好,看耽美的目的也不是磕糖,而是分析为什么一个帅帅的男生看到另一个帅帅的男生就变了,此类套路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屡试不爽,于是他追问:“是否和当下社会两性关系的失望和失败有关?是否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关?”等等。这是中文系看此类书籍的目的,追溯本质,完善理论。

而我除了长知识以外,还听到一个博学多识的中文老师讲耽美,并从中分析价值,真是有趣的体验。

他又讲《狮子王》《流浪地球》等,讲它们隐藏的价值观,讲人类价值观的形成。

当我们接触的文化以任何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给自己,审美和观念逐步完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必定坚不可摧。这也再次说明了为什么不可以否定他人的审美。

回到文学本质——语言的多义性。文学理论里说符号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符号即指引),于是老师张口就来,从屈原说到晚唐。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里的菊花是高尚的品格(菊花是指引,高尚是所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的菊花又有了隐士的品格;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菊花又成了秋天,重阳节的象征;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菊花又代表了悠悠岁月之感;后来到了晚唐,黄巢起义,来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又有了冲天的杀气。

老师说盛唐以后诗人衰落的原因不是没了创造力,而是文字到了无以复加,无法承受的程度,所以有了“唐后无典”的说法,再往后引用,诗歌就没法读了。

这样的课堂能不吸引人吗?丰富而有趣,既理解了概念,又参透了“思想借文字表达,又被文字制约”的必然,被几首诗代入境,又知晓了唐后无典,再一次印证文学理论的“反思性”,当代创作难或许是文字的意义快枯竭,毕竟文学还要体现另一个重要特质——陌生化。

第一次听到陌生感还是在对张爱玲的一篇解读里,她擅长陌生又精准的意境描绘。谁想陌生化早已是文学作品的必备之一,它制造小小的阅读阻碍,拉长读者思考时间,增强人们的体验感,比如:“一个人被打的鼻青脸肿,”因为形容太过熟悉,一眼扫过去只剩几个字符,徐志摩会说:“他的手表嵌进腕里。”痛觉有了想象。

老师在讲“真实感之描绘细节”时也举例了张爱玲,他信手拈来一个半生缘的故事,速速概括了主线内容,演绎了一段电话亭的桥段——时隔多年,顾曼桢和沈世均终于通了一个电话,电话里顾曼桢一直笑,一直笑,挂上电话后,她发现自己的嘴唇粘到了牙龈上。(非原文)老师重点解读了嘴唇黏在牙龈上这种真实到起鸡皮疙瘩的细节描写,他感慨张爱玲一定经历过,才能如此描绘,虽是虚构,真实感丝毫不差,于是带出一句名人名言——艺术是种逼真的幻觉。

还有张爱玲对情绪拿捏的娴熟——“我本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没想到只是晚了一步,向生活低下了高贵的头。”

我太爱老师了!为让大家理解某概念,时不时抛出一个情节一句台词一首诗,再赋以准确的情绪,未免太好品了吧。

讲到文学具有虚拟性和情感性时,老师又来到“安利”时间,从《人间四月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到《泡在福尔马林的时间》……

这里还原一段《人间四月天》的桥段,徐志摩跟林徽因见面,有太多话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四目相对,良久无言,突然外面下起雨,林徽因说:“下雨了,你该回去了”,徐志摩说:“下雨了,再也回不去了。”

一人一句台词带出全部欲望和情绪,前面铺垫的克制在此处爆发。(作者借用环境增添出艺术氛围。)

我听到此处,感到情绪在回响,久久不能平,文学理论告诉我借助形象会加强读者体验,激发想象,就像打通了我某根堵塞的神经。

反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之所以流传之久,不过是因为翻译的好,外文直译就是一句平白的道理,即便翻译的好,也缺乏审美价值,因为直白,毫无想象。

而文学性是流动的动态的相对的,《史记》相比于《红楼梦》文学性弱,因为虚构性不强,想象力就不强,《论语》相比于《史记》又弱,因为陌生化不强。

带着这些理解(不需刻意)去阅读文学,就像从无知状态清醒出来,并非辨识的更理性,而是擦亮更多美景,体验更多情绪。

写到这儿,已经啰嗦了不少,细枝末节的趣味太多,不打算一一记下来了,还有马克思主义中的上层建筑,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中的“间离化”也不在此分析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与汉的概括性,“二月春风似剪刀”里形象性的巧妙运用,也不一一感慨了。记录最后一笔:“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因为这对我意义非凡,可以说提醒了某种思维模式。

自古都有专家爱做一件事——考据真实。

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有专家提出疑问,怎么一会儿秋天,一会儿春天,这到底写什么时态?于是就去考究,后来还真考究出有一种花叫“春桂花”,又名“山房花”,生于春天,于是专家们安心了,这首诗从“有问题”变成没毛病。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专家又说了,天都黑了,乌鸦还叫吗?都半夜了寺庙还敲钟吗?(这个问题还是欧阳修提出来的),于是专家又去考察,还真发现有座乌啼山,愁眠也是山,所以得出结论——诗中乌啼不是乌鸦的叫声,愁眠也是座山。

于是逻辑都“正常”了。

可这真的解决问题了吗?老师认为并没有。文学的真并非真实的真,而是真实感!文学的目的是抒发感情,传递感受,而不是事实报道。

月亮出来把鸟都惊到了,是种极静的气氛,桂花的花瓣极小,就有了落花无声的想象,所有的形象都在强调整体的”静”,如果你感受到了,就“真”。如果真的把桂花理解成“山房花”,你会发现那只花比桂花大三倍,意境一下被破坏了。反而失去了文学意义。

艺术的本质根本不是如实的描绘现实,欣赏诗歌就要遵从它的规律,而不能不遵从现实逻辑,文学本身是一个世界,如果诗歌写的好,寺庙就会半夜敲钟,更名寒山寺,接着无名山有了乌啼、愁眠等名字。

“不是你相信上帝才跪下,而是你跪下后开始相信上帝”

了解事物的本质目的,遵从它的规律才能进入它的世界,不必抱着与“真理”“事实”“科学”“常规”去比照的固化思维来看待万物。

常识就像柏拉图“洞喻”里的影子,东升西落的太阳,纸盒里的猫粮,你怎知它不会突然被打破?

  合上书卷,我的眼前浮现一幅幅精彩的画面。

 漫无边际的大草原,绿浪翻滚,在一处高坡上,有无数匹红色的骏马如洪水般奔涌出来,似红色的箭一样冲向无垠的绿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后定格为:红色的马群向着蓝天与草原的衔接处奔去。那么大气磅礴,那么洒脱自在。

 漫山遍野的达子香激情绽放,那粉红色的花瓣如羽翼般剔透,在北疆四月里,它是最抢眼的报春花,淡雅芬芳,千姿百态!看,一个穿着花衣裳,扎着两条辫子的女孩在花丛中跳跃、旋转,哦!那莫不是达子香花的精灵吧,那么清纯,那么俏丽,那么可爱!她抱着一大束鲜花,来到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的小溪旁,看自己美丽的倒影,柔润的鹅卵石也对她微微笑着。

 在飘着细雨的窗前,一杯清茶,一打书稿,桌前端坐一位长发披肩,面庞俊俏的女子,如水的双眸凝视着窗外的雨滴,双手托腮,沉思的形态犹如一尊雕像。

 这是我读完《心中的红马群》诗歌散文集后,浮现出的美丽图画。我钦佩作者的文笔功夫,我更钦佩作者独特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愫。

 这本诗歌散文集,是齐齐哈尔作家文丛第一册,作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刘丽。在网络空间我称她为兰妹。

 兰妹,在大兴安岭长大的女孩,大森林给了她大气磅礴的气度,达子香花给了她敏慧的灵感,山间小溪给了她纯真和清灵。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印记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那么难以忘怀。

 读完这本书,总想写点什么,可是,我深知自己的文字水平难以表述作者的创作初衷,难以深刻理解作者深邃的情感。可是,我知道,这些文字是作者用心写就的心路历程,是对生活感悟之后,自然流淌出来的心泉。凭借我粗浅的体会,与朋友们分享。

 《心中的红马群》分两部分,由诗歌《花开的声音》和散文《心岸》组成。收录作者2006年到2013年3月创作的诗歌104首,散文28篇

 她的诗歌篇幅不长,用简短的文字诉说内心深处丰厚的情感。在她的诗歌中思念故乡,寻觅心灵故乡的占一定篇幅。她深情地眷恋养她长大的故乡,达子香是她对故乡最贴切的诠释,不论在诗歌还是散文中多次描写达子香花的美丽和芬芳,那是她童年最美的印记,是她梦里的图腾。故乡的森林,山间小路,潺潺溪流,还有祖母的召唤声声,都是她对故乡最美的怀念。在赞美故乡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丝忧郁和迷茫,她生在山东,长在大兴安岭,工作在齐齐哈尔,这里没有至亲,总有一种孤独感挥之不去。她在《故乡》里写道:“故乡,你是那在风中飘摇的风筝,早已从我童年到中年的旅途上,演绎成陌生的以往”。《致故乡》《给故乡》《故乡的风景》等诗句让人读得心里酸酸的,总会被那浓重的乡思所感染着,牵绊着,难以释怀。

 诗歌除了咏赞乡情之外,更多的是爱情和友情。有一句歌词说的好,“爱过知情重”。作者用恬淡的心境描述内心深处的最纯真的爱情,没有美丽的辞藻,没有张扬的渲染,而是静静的,轻轻地,用最贴切的文字述说刻骨铭心的爱情。像淙淙流水,缓缓而流,那么清灵坦荡,那么清新自然。“那一年,心儿如水,浇灌着初夏的花儿成长”《那一年,初恋》。

 作者和挚友在网络注册了属于她们两个人的博客,名字叫做“诗情画意”作者叫“画意”,朋友叫“诗情”,在《你是我的交响乐——给诗情》里,作者写道:“亲爱的朋友/我的手握在你的胸前/命运就这样促成了你会成为我的乐曲/交响在我的生命里。”“无限灿烂的年华和回忆/在四月盛开达子香的花瓣里。”对于友情,是作者的最爱,因为她只身一人在这个城市成家立业,没有太多的亲属,朋友就是她的亲人,她也把朋友作为自己的至亲。《知音》、《情谊》、《朋友与我》等诗篇中都表述了对友谊的赞美和珍爱。

 还有一些描述作者心灵深处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坐拥柳烟/任淡淡的心境/悄无声息地走过光阴/穿过了岁月四季”《流年》。“水一方的柳/看着暗影里的清流/不笑也不愁”《黄昏的水》。“在风中站成雕塑/如那华贵的碑文/刻骨铭心/有几人懂得你穿越灵魂的言语”《诗歌是心底的爱人》。“情到深处人孤独”《今夜花好月圆》。

 《心岸》散文集,更加凸显作者的文字水平和凝重的情愫。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醇美、恬淡的画意来。她把自己比作风中的种子,飘落在北国大地上,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看满天雪花儿化作白色的蝶儿在空中飘舞。待到春意袭来,她便在达子香的花丛中奔跑着,像鸟儿一样自由奔放。即使她离开大森林,离开满山遍野的达子香,梦里依然回家乡“原野啊,我生命的摇篮,纵然你历经风吹雨打,更换多少年轮,我会永远为你歌唱,我就是你树上歌唱的杜鹃,声声为你泣血。”《原野恋歌》。作者歌颂家乡的大山、森林、小溪还有那幽静的`白桦林和日夜不息的呼玛河。

 《花事》,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散文。文中先写杏花开了,引来蜜蜂儿,看着美丽的风景,想起也是这样的季节接到朋友的电话,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杏花淡去,紫丁香悄然开放了,“夕阳下,她就是穿着一袭紫衣、瘦弱、气质高雅的女人,不含一点矫揉造作。”看着她被夜幕遮盖,心里却想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也许,那紫色的、幽香的紫丁香就是作者的化身。直到有一日与朋友去漂流,看到了雅鲁河畔成片的红花,百合和玲珑,美丽的花瓣,给作者好多的遐想,成为最美好的记忆。以花寓人,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对自己的宽慰。

 作者喜欢音乐,喜欢旅游。走过的每一个城市,都会留下自己独特的情思,追问历史渊源,探寻名人足迹,缅怀厚重的史实。

 故乡,总是在梦里。那些婉约的文字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和追寻,每每地试问:故乡,你可还记得我吗?朋友,你过得还好吗?热切的思念中含有淡淡的忧伤。然而,作者是特别乐观的,坦荡的,“幸福中,常常有对往事感怀的忧伤。上一站我遇到你,在一个岔路口分开。在下一站,又遇到他,他们都有着善良的人性和优秀的品德以及所坚持的人生位置。或许是我的环境所致,我庆幸生命的丰满,感怀遇到的许多优秀朋友,我的人生没有苍白,只是有太多的顾念。我独特的人生经历,注定与朋友厮守”《月长圆,人长久》。

 品读刘丽的诗歌和散文,不仅仅欣赏了婉约恬淡的情思,更领略了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生命、人生的感怀。柔和中透露着刚毅,优雅中显示着坦荡,婉约中展示着宽厚的胸襟。文如其人,在现实生活中,刘丽是一个优秀的女领导干部。在机关工作多年,现任一个区的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机关事务、机关干部的管理井井有条。她大气,爽快,快言快语,雷厉风行。她把自己独特的思维定式融合到工作之中,得到领导和下属的赞赏。工作之余,写作便是她的最爱。在岁月的长廊中自由地徜徉,把对童年、少年、青年以致中年的经历、感悟注入笔端,那些美好的回忆或甜美或忧伤如汩汩清泉,静静流淌。篇篇文章里倾诉的都是爱,爱家乡,爱亲人,爱朋友,爱大自然,爱自己的拥有。

 《心中的红马群》这本书,是刘丽送给朋友的一份厚礼,对她自己是一个纪念,对于齐齐哈尔市的文学创作是一朵奇葩。她静美,含蓄,又热情奔放。犹如那满山遍野的达子香般绚丽芬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7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