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一些女排的训练中的感动故事.

告诉我一些女排的训练中的感动故事.,第1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在鹿儿岛是参加小组赛,我们和韩国队、克罗地亚队,还有泰国队分在一组。第一阶段我们必须全胜,然后在第二阶段,我们还要碰到古巴队、意大利队和保加利亚队。在这样的两个阶段,我们必须获得前两名,才能和另外两组的前两名共同进入前四名的半决赛。但从这几年的比赛情况看,我们打古巴队一直处于下风,几乎没胜过。因此,第一阶段的小组赛我们非打第一不可。但分析小组赛的阵容,我们并不乐观,克罗地亚队很强,他们吸收了原苏联队的三名队员,1995年我们和克罗地亚队打过一场,3∶2险胜,以后再也没有交锋,奥运会以后我们换了一些年轻队员,这些队员都没打过克罗地亚队,心里不是特别有底,赛前,我们的针对性训练,更多地放在克罗地亚队身上,我们还把意大利队请来,打了两场比赛,让我们的队员适应一下欧洲的打法。李艳的状态很好,我还是提醒她:“现在,很多国家都熟悉你、研究你,你要做好最困难的准备,技术上的,心理上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所警惕。”

  再说打韩国队,这三年我们虽然从来没有输过,但我还是再三强调,打韩国队不能大意。

  我的预感是有根据的。

  在东京日立佐合公司训练时,我每天都仔细地观察队员,发现队员在赛前不是很兴奋,我隐隐地担心:她们是不是疲劳了?队员们确实很辛苦,打完全国联赛,她们没有时间休整,直接来国家队报到。但在出国之前,我已经安排了相当长时间的调整训练,队员不应该再出现疲劳状态。我和张蓉芳分头找队员聊天,了解她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吴咏梅说,她很有信心,还特别提到1994年世界锦标赛输给韩国队那场球:“我特别不理解,她们怎么会输给韩国队的?”张蓉芳还有心地追问道:“吴咏梅,你觉得这次打韩国队有多大把握?”吴咏梅说:“心很定!”张蓉芳向我转述了吴咏梅的话,我心里反而有些不安了,韩国队的顽强是不可小看的。

  打韩国队的前一天晚上,我独自在窗前坐了坐。

  我们住在海滨,20层的楼,高高在上,拉开窗帘,海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不一会儿,亚文进来说,打赢克罗地亚队,队员们情绪很好,又有大海的景色做伴,大家都说,但愿我们自始至终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我的心却放不下,不敢轻松,总感觉没到愉快的时候,特别是打韩国队,好像觉得能赢,又没有十分的把握,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情况,打这种球,很难受,心老提着。

  不知为什么,到了鹿儿岛,老是要发生一些意外、一些差错。

  打克罗地亚队那天,队员们做准备活动,我在帮他们捡球时,只听我的膝关节“咔嚓”一声,当时没太在意,马上比赛了,精力都集中在比赛上,对别的事情都没有感觉了。打完第一局,站起来换场地,我才发现我的左腿直不了了,很疼很胀,但我这时候不能瘸着腿走路啊,主教练要注意形象,我硬挺着。打完比赛,我的膝关节肿得像个大馒头,在食堂里马上用冰做紧急处理,田大夫把我的腿加固了,晚上睡觉,腿也弯不了,24小时以后才慢慢能走路,外国队员笑话我:“中国队队员没伤,教练先受伤了。”打韩国队前一天的傍晚,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让我稍稍地揪了揪心:吃过晚饭,我洗了双袜子,用衣架晾在阳台上,然后召集队员开赛前的准备会,队员们在会上异口同声地说,打韩国队有把握,打得好3∶0,打不好3∶1。我提出了和她们相反的看法,我说,我们不能按一般的情况来判断,在大赛中,绝对不能有错误的判断,哪怕一丝一毫,都会使你变主动为被动。在新闻发布会上,韩国队教练已经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怕中国队怕了三年,你怕也得打,不怕也得打,还不如放开手脚打。我要求队员一定不能有侥幸思想。但在准备会上,我感到队员们谈得都很一般,赢了克罗地亚队,大家还是松了点劲。开完会回到房间,我突然发现,晾在衣架上的袜子少了一只,我四处找了找,才看到那只失踪的袜子挂在阳台的栏杆上,几乎是只挂住一根细细的线,我挺敏感,心猛地收紧了一下:这只袜子差一点从阳台上掉下去,是不是在说明点什么?我想,这不是迷信,我很能体会自己,这些微妙的、不为人觉察的心理变化,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一只袜子根本不值钱,丢了就丢了,我的心为什么会为此一动?我不由得想到,这次锦标赛我们会怎么样?

  和韩国队比赛的那天早晨,我起床后在阳台上站了会儿,看到克罗地亚队员一个个都在海边散步,她们昨天又输给韩国队,也许是时差没倒好,她们没有发挥出最好的状态。这时,我听到隔壁阳台上何琦在对吴咏梅说:“你看你看,克罗地亚队昨天输了,想不开了,在底下溜弯呢。”我随口接一句:“希望我们不要爆冷门啊!”何琦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的。”

  但不知为什么,突然间,我又想到昨天夜里寻找那只“失踪的球袜”的情景。

  “差一点掉下去的球袜”似乎真是一种预兆。

  中韩赛开始了,袁伟民却要上飞机去广州出差,临走前,他在办公室看卫星转播,前两局中国女排输了,袁伟民坐在办公室里不动了,走不了了?!有人来催了,飞机是不等人的。第三局一开始,眼看起飞的时间实在紧迫,袁伟民揣着惴惴不安的心去了机场。一下飞机,他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询问:结果怎样?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令人懊丧:中国女排2∶3输给了韩国队。

  自我执教中国女排以来,韩国队从来没有赢过中国队,但金炯实接手教鞭以后,韩国队为打中国队做了长期的准备,今天的比赛她们是抱着决一死战的心情,一定要打赢中国队。中国队在第一局曾以13∶9的形势领先,最后却让对方连追6分。第二局,中国队又以6∶3领先,但仍然被韩国队追成8平。12平以后,中国队又连连失误,以15∶17又丢一局。显然,中国队今天输给韩国队的主要原因就是失误太多,特别在关键的第五局,失误送了6分之多。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说,郎平带队以来从没有出现过这样高的失误率。据说,李岚清同志也有点坐不住了,打电话到广州找袁伟民:给郎平打个电话吧。但是,这个电话该怎么打,是批评还是安慰?!袁伟民为难了、犹豫了。

  输了这场球,大家就缓不过劲了,有的队员当场就哭。我不许队员当着别人的面哭:你只能赢不能输?!当然,我们输得实在太关键了。

  在大食堂吃饭的时候,意大利队主教练佛利哥尼看到我,亲切地说:“放松点,中国队没有问题,我看了录像,我真不敢相信韩国队打得这么好,但我不相信她们场场都能打得这么好。”古巴队主教练安东尼奥也拍拍我的肩膀说:“以后还有机会。”

  体育不相信眼泪

  我能控制自己,毕竟见过世面,经历过很多失败了,在公开场合,我知道该怎么做,尤其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还要回答记者不愉快的提问,我必须说得有理有节。那天,我先接受日本tbs电视台采访,到会晚了,我一进会场,有记者就问我:“郎教练,你今天输给韩国队心里一定很怨?”因为在场的国际排联的人也都认为中国队胜韩国队应该没有问题。我没有对“怨不怨”作正面回答,我说:“韩国队是一支非常强的队伍,而且,是一支有特点的队伍,在上一届的世界锦标赛上也取得很好的成绩,是第四名,我们和韩国队较量,一直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而这场球是韩国队这几年来发挥得最好的,我们首先要祝贺她们,相比之下,我们在技战术的运用以及思想的准备上面,都不如韩国队那么充分,打韩国队我们虽然有把握,但到了关键时刻反而怕输,精力没有集中在球上,是思想问题导致了技术的发挥。相反,韩国队有输的准备,干脆放开打,反而打得轻松。从比赛中,我们看出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两强对阵,就看临场的处理和发挥,谁发挥得好就能取胜,以弱胜强的例子是很多的。”

  新闻发布会开到10点多,我又召集教练班子先碰头,统一思想,我的话很踏实、很坚决:球可以输,人不能输,进不了前四,第五也要争,不到最后一场球,不到最后一局球,不到最后一分球,我们决不能放弃!

  连夜我们再召开全队会议。会议的气氛始终很沉重、很压抑,形势一下子变得如此严峻,哪个队员的心里不追悔莫及?吴咏梅很自责,一边讲一边哭,她是队里比较强的一个副攻手,她说对方把她看得很严,她没有发挥好,更主要的是,对困难准备不够。孙王月也一直在抹泪,认为自己没带领好大家,只有几个新队员说,问题在于二传分配球不合理,听到这样的话,打二传的何琦也哭了。

  我先让队员们讲,最后,我做总结,我说得比较严厉,我对她们说:“现在,我不要求你们考虑名次,特别在困难的时候,要做到有难同当,团结一致。”我们已经站在悬崖边,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防止“身落万丈”的悲剧重演。1994年世界锦标赛是前车之鉴,那时候也是一场交叉球,也是输给韩国队,队员没有了斗志,结果一泻千里。

  痛苦的鹿儿岛之夜

  队员们都休息了,我仍靠在阳台的栏杆上呆呆地看着已经什么也看不见的海,还有“活火山”,心里像着了火,仿佛这鹿儿岛上的“活火山”,真的爆发了!

  给队员们说了那么多话,把心里最重的话都说了,而这些话好像就是我的心、我的血。话说完了,我觉得自己也掏空了,留给自己的只是心在痛,扭伤的膝关节还在痛。吃了两颗救心丸,还有止痛片。我膝关节的伤是最重的,为我做手术的医生,打开我的膝关节都吓一跳,医生说,我膝关节的磨损程度,已经像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尽管我的肌肉很年轻。膝关节已经动了三次手术,平时走路都得特别当心,用力稍稍不当,立刻肿起来,一瘸一拐的,像个半残废,心里很痛苦。浪浪不懂事的时候,看我走路的样子,会笑话我,那时候,她一见我高兴,就会像头小鹿似地朝我扑过来,我就紧张,怕膝盖吃不住力,也不敢抱她,现在,浪浪大了,有朋友来约我们跳舞、滑雪,她马上会说:“我妈妈不能去,我妈妈腿疼。”我才40岁,到了60岁怎么办?

  这几年常常生病,确实干得很辛苦,最主要的是晚上睡不好。回来执教,全国人民的重托都压在身上,队伍的情况又不理想,工作特别费心,心累。白天训练,一到球场,我教练的脑子就开始转动,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个别队员,你一不看她,她就少使点劲,你得看着她,还得点她,她练累了,你还得想办法调动她。尤其是封闭训练时,一到晚上,我要带队员看录像,队员分组看,星期一是二传,星期二是主攻,星期三是副攻,但是,我得天天陪着看,每个组都要帮她们分析。我脑子里全是球啊,有些队员的技术问题过不了关,我半夜里会坐起来想问题:孙王月的拦网问题怎么治?根据李艳的动作结构,她的扣球用什么办法使她有所改变?一天到晚就是这些解决不完的问题,就是躺着也很少睡着,睡眠质量差,每天都处在朦朦胧胧的状态中。尽管,袁指导对我说,他当教练时也累,但一关灯必须睡觉,命令自己不再想问题,抓紧休息。他能做到,我怎么命令都不行,做梦还在想,梦里都是球。我对袁指导说:“你的承受力还是比我强,看来,我做不了教练,我心事太重,哪个队员技术长进不大,或者,哪个队员情绪不好,我都会苦恼,特别苦恼。”

  长期积劳,体质便明显下降,经常发高烧,血压低,脖子一动就头晕恶心。一个人躺在宿舍里,我感到难受、无助。我的宿舍不朝阳面,开着窗也黑乎乎的,房间年久失修,屋角的墙皮斑斑驳驳地往下掉,平时忙,不注意这些,一生病,情绪低落,我想得很多:回来的生活条件这样差,生了病,也没有相爱的人来坐一坐、陪一陪,或者,有女儿在身边叫我一声妈妈。我什么也没有。再往远里想想,身体垮了,以后回美国,没有能力抚养女儿,女儿只能跟着她爸,我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落到这一步,我该怎么办?看看周围的人,譬如我姐姐朗洪,人家也不干什么大事业,平平稳稳地过日子,该过节过节,该下班就下班,下班到家,有丈夫、有女儿,老少一起生活,心宽体胖,多好。可我呢,丈夫没有了,女儿也不在身边,我和周围的人形成了那样大的反差,这使我心里的渴望格外强烈,渴望健康,渴望家庭,渴望爱情,那是最美满不过的了,哪怕做个家庭妇女,有健康,有家庭,就是幸福。可是,我这个郎平有什么?虽然有不少人羡慕我:郎平,你一个女人,要去世界上拿冠军、拿亚军,多么伟大。我伟大在哪里?我就是肯付出罢了,把自己统统贡献出来,如果1995年不回来,说不定我又成家了,和别人一样地过日子,尽管普普通通,但生活实实在在。

  当然,身体好了,这些在生病时比较灰调的想法便烟消云散。尽管身体常常出问题,但这个事业没干完,我不会倒下,我挺坚强,病一好,又忙碌起来,队里的工作又斤斤计较,一点都不肯马虎。

  “特别倔强、特别认真,郎平从小就这样。”郎洪评价郎平,自有姐姐的角度,“我就挺能认错的,郎平不这样,她要是认为自己没错,死活不承认。她做事又特别认真,不管干什么,干了就一定要干好。我们俩小时候往相册上粘相角,挣零花钱,一大盒才给一角六,我们俩晚上偷偷地粘,不敢让我妈知道。我干活比较糙,郎平看我粘得不好,一个个都给挑了出来:你这不行!我说,一两个没粘好怕什么,那么多呢,谁还给你一个个检查?她不干,非让我返工,她自己就粘得特别认真。”

  太认真,一丝不苟,郎平才“心累”。谈到郎平的“累”,性格稳实的郎洪,神情便忧郁起来。“事情一多,你看她老心事重重的,跟她说话,她似听非听。只有打完比赛,她才高兴,去商店买这个、买那个,俏皮话也多了。”

  郎平心累,还因为她对人对事太细致,无论打球、执教,无论做母亲、做妻子、做女儿,担当任何一个角色,她都不肯粗糙,不肯将就,总想尽力做得完美、完善。但是再完善、再完美,也难以保证打球不输、感情不败。

  人的感情是一部历史

  打完亚特兰大奥运会,又拼了整整两年,本想,这次世界锦标赛打进前四,我真的可以告别球场,没想到,这个“别”,还没那么好告。可是,我的身体,我的心理,还能不能继续支撑下去?打预赛就障碍重重,后面还有古巴队,还有俄罗斯队,还有巴西队,强队林立,还会出现怎样的险情?

  软软地倚着栏杆,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耸立四周的是悬崖、是峭壁,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来拉我,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我觉得浑身软弱无力,心跳、心慌。以前,这样的心跳、心慌,往往是在半夜里做梦突然醒来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在哪里?身边没有人,无依无靠,像在一座大山里,很冷,很空,心,没着没落的,仿佛迷失了,很可怕。这样的空白停留几分钟,意识才会苏醒。但这会儿的“空白感”分明不是梦,我很清醒,是醒着的孤独。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就像面对这夜色茫茫的大海,无言无语,没有人能对我说点什么。

  “铁榔头”从回国的那天起,便是孤军奋战,她身后的那个家,像经历了地震摇晃后的房子垮塌了。对于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场“地震”,郎平精练地概括了她的想法:“我也不愿意走这一步,想了很久。我最看重的是心情,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不能两方面都没有,物质上没有,精神上也没有,你会觉得很贫穷,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生活。”正因为郎平太重感情,所以,她才有理性的决定。

  有几天,从早到晚都在聊,不免会聊到家、婚姻、爱情,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郎平说着、说着,便不由得叹气。可以想象,这“话题”里有不少“荆棘”,触到了她心底最深的痛楚。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理智,她不想更多地谈论感情生活中那些是是非非的往事,更不想涉猎别人,埋怨什么、指责什么。生活是一部历史。她只想接受“婚姻失败”的事实。

  我回国执教,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女排身上,我不愿意让大家对我的个人生活评头论足。对生活的这种结局,我自己已经很痛苦,对方也痛苦,我不能因为我是名人而让女儿的父亲也跟着被传媒说东道西,这会伤害我,也会伤害他,伤害他的家人。所以,这些年,有关我的生活问题,我没有接受任何一个记者的采访,我不想谈离婚的事,这会让我分心,我回来是带女排打球,不是来制造新闻写我、炒我,这一点,我很清醒,特别小心,我也不和国内的朋友谈我离婚的事,再好的朋友也有朋友,一传十、十传百,根本没这个必要。我在家里都很少说我自己的事,我母亲很心疼我,我不想再给她增加压力和痛苦。当然,我给家里人说说,我自己宣泄了,轻松了,但老人没工作,整天会琢磨,我等于把痛苦转嫁给母亲了,我不能这样。

  可郎平的生活问题仍有一些小报小刊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拿来大做文章。一位76岁的老球迷用长者的关心给郎平写信,他说,他在《体育天地》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郎平:情感纠缠何时了?”的文章,“才得知你面临离婚的痛苦,作为一名超级老女排迷,我深表同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亲爱的郎平同志,不要悲伤,不要灰心,你是坚强的,好样的,相信你会处理好感情问题,战胜自我……”

  读到球迷写来这样的信,不知为什么,郎平会感到更深的无奈、更重的烦恼。

  1999年年初,深圳举行“风云际会话当年”的老女排队员聚会,说好每个老队员都带上丈夫和孩子———这是老女排队员离开球场后最活生生的内容。

  坐在台下,听老女排队员一个接一个数说他们的家庭、她们的幸福,袁伟民的爱人郑沪英有点坐不住了,她低下头,不敢正视站在台上的郎平,此时此刻她是什么心情?曾经,郎平也有过燕尔之乐的幸福:新婚那天,他们一起去西山放风筝,像两个大孩子一样地玩耍,着实让人羡慕。每次比赛归来,他去机场接她,两人坐在大巴士的最后一排“嘀嘀咕咕”悄悄话说一路,记者们想采访也插不上话……但郎平不再回忆。今天的郎平独自站在队伍的末尾,别的老女排队员都是团团圆圆的景象,如果节目主持人走到郎平面前提问,她该怎样诉说她的家庭?女儿在美国读书,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她不能飞来中国参加母亲的聚会,除此以外,她无法再说什么了。但郎平的表情,一脸坦然。

  我的美国朋友

  我不是铁人、“女强人”,太痛苦的时候,我会关着门给我的美国朋友打电话、写信,有时我会在电话里哭。我没有想到,感情的纠纷会让我感到这样痛苦难忍。年轻的时候很天真,一听父母叨叨说:“不要着急结婚成家,你现在很简单,不明白,这是终身大事,找不好要后悔一辈子!”那时候,我特烦听这样的说教,我心想,结婚还有什么难的,我世界冠军都拿了,什么样的苦没吃过,那种训练的苦,苦到残酷,我都不敢回忆,但我挺过来了,所以,我自以为,我在生活中肯定是个强者,能有什么问题克服不了?现在回想父母的话,还真是这样,我不是克服不了自己的问题,而是无法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为人处事,那种精神和观念的差异以及对生活不同的追求,不像物质的东西好解决。不过,我不后悔,毕竟爱过,也幸福过,只是,要把爱和幸福变成永久的事,太难了。这种“难”,让你束手无策、进退两难,有时真的很绝望。劳尔告诉我,她离婚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劳尔的前夫约翰,我很熟悉,他是个工作狂,爱排球爱得不得了,写有关排球的理论著作,每天写到半夜两三点,一早又接着写,叫他吃饭,如果有电话谈工作,他一谈四五十分钟,劳尔一个人也没情绪吃饭了,一到周末,两个人出去玩玩吧,约翰又出去讲课。约翰对人一腔热情,谁有困难,只要来个电话,他立刻开车去援助,他这样的,做朋友特别好,但不能做丈夫,中国有句俗话:胳膊肘往外拐。所以,作为妻子,劳尔就觉得很不满足,她觉得家庭没乐趣,享受不到生活。现在,劳尔又结婚了,戴维是个建筑设计师,还带着两个孩子和劳尔一起生活,他很会生活,一下班就回家,劳尔做饭,他总在厨房里帮忙,晚上,他们和孩子一起休息、娱乐,周末,劳尔带队去比赛,他也陪着一块儿去,最近,他们又一起去夏威夷度假了,劳尔感到很幸福。

  但我一开始并不理解劳尔,约翰人那么好,为什么离婚?现在我明白,婚姻的成与败,不是好与坏的冲突,也不是黑与白的反差。我们中国人爱用一个“缘”字来一概而论,我对“缘”的理解,是这样一句成语:气味相投,是冥冥中的默契。

女排夺冠了,举国沸腾,“女排精神”又一次响彻中国,激起了我们心中太多太深太真的感情。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

按理说精神这东西是不会消灭的,但为什么要等到十几年或者说几十年之后,“女排精神”才再次发挥了它的魔力。这次胜利,到底是中国女排精神的胜利,还是这批大长腿可爱姑娘们的胜利

“女排精神就是以拼搏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这是老女排在比赛中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感觉,拼搏精神,尤其是面对强手不畏惧,不胆怯,放的开,能把实力发挥出来,能把对手拼的害怕自己,直到反败为胜。”这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女排精神的诠释,它强调的是以实力为基础。

什么是”女排精神“

对于“女排精神”,郎平在夺冠后说:“我觉得不是靠讲故事或者什么心灵鸡汤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从平时的训练中就严格要求。”她强调的,也是实力。

这次奥运夺冠,与其说是中国女排精神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女子排球队硬邦邦的实力的胜利。这帮大长腿漂亮姑娘们经过刻骨的磨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如郎平所说,他们的胜利跟什么心灵鸡汤没有半点关系,凭借的完全是平时严格的训练。

总结

奥运会是世界顶尖的体育赛事,每一支队伍都代表它的国家,每一支队伍都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拼搏奋进的精神,但比赛比的从来不是口号、不是精神、不是故事,比赛比拼的从来只是实力。

中国女排在80年代五连冠之后,跟人拼精神拼了几十年,结果经历了中国女排精神笼罩下的长时间的混沌低谷。直到今天,才又凭借过硬的实力走上了巅峰。恭喜中国女排,也希望女排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我们会有深深的女排情结原因如下:

一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不久,国家刚从文革的浩劫中刚刚走出,百废待兴。无论从国家发展,还是从个人奋斗的角度,都急需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正面的叫鼓舞,负面的叫煽动),指引这个民族走出迷茫,奔向希望。 恰逢1979年底,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中国体育得以同这个国家一道,走向世界。这时,中国女排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像孙晋芳、张蓉芳、郎平、陈招娣这样的拼命三郎、技术精英,并连续获得了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五连冠”。可想而知,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排对于国人是一种怎样的骄傲、鼓舞和激励,更是成为了正在腾飞中的中国的象征,停留在了那代人永恒的经典记忆。

二属于大球项目: 不得不说,女排情节也有其本身为大球项目的原因。 相比于乒乓球、羽毛球、柔道、射击等项目,足球、篮球、排球被称作三大球项目,不只是因为球的个头大。更是因为三大球项目本身依赖团队协作,其普及度、影响力、情绪感召力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中国三大球,共六个项目里(男足、女足、男篮、女篮、男排、女排)中,虽然论普及性,排球不如足球和篮球。但女排项目是其中最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最先夺得世界冠军,唯一世界冠军球队,并且是唯一一个成绩可以稳定保持世界前列水平的三大球球队。三大球项目中,可以与之接近的,恐怕只有1999年时期的中国女足了。

三精神传承:从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到如今80后90后领衔的中国女排,无论其间的成绩经历过怎样的波折,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在队伍里经过一波又一波人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可观赏性:相比于男排项目,女排不强调绝对力量和绝对高度,注重技巧性,引起其回合数较多。

五女排精神:团结协作,努力抢新,顽强拼搏等等!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所以我们的女排情结是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

技术不等于实力,精神力量等软实力尤其重要:女排夺冠后,郎平主教练说过一句话令我们记忆犹新,那就是女排的技术还不是最好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实力更重要,这个实力是指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包括技术和意志力等等精神因素。特别是对于实力相当的敌我双方,精神力量更强大的往往能笑到最后。

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振作:人生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有输有赢是正常的。但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振作起来。首战荷兰队,女排以2:3落败。但这并没有影响女排的士气,接连两场均以3:0分别战胜意大利和波多黎。

面对强敌不可乱了节奏:然而,在接下来的第四场以0:3惨败塞尔维亚队,第五场又以1:3负于美国队。客观上塞尔维亚和美国队都是强劲的对手,特别是塞尔维亚队,从技术上讲女排是不敌对手的,但比赛中我们也看出中国女排节奏彻底被打乱了。

关键的机遇只有一次,唯有牢牢把握:在女排进入八强赛时,面对的却是实力不俗的东道主巴西队。面对恶劣的天时地利,唯有拼命抓住机遇,女排队不负众望,在首局15:25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紧紧咬住比分并最终以3:2艰难取胜。

面对强敌,要逆转命运不能靠运气,唯有拼到最后:半决赛时,中国女排面对的是曾经不敌的荷兰队,女排的顽强协作精神、勇往直前舍我其谁的霸气成了制胜的关键,从比分27:25、23:25、29:27、25:23可以看出来,赢得胜利经过了艰苦的斗争,这是对意志力的艰难考验。

登顶须有强大无比的气场:决赛场我们可以看出,女排队员在击掌的时候其脸上个个洋溢着绝对的自信,这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气场,是真正的王者风范,这是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强大气场,这样的气场是装不出来的,是真正经历过风雨挫折过后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反观塞尔维亚队,却表现得有点士气不足、惊慌失措。最后女排不负众望,以3:1大胜,从而登上冠军宝座。

真正的灵魂人物是引领团队而不是削弱团队:我也见过不少的篮球队,有的球员在技术上绝对是一流的,这样的球员可以说是明星球员,然而在比赛场上,他们一旦拿到球之后却变成了个人表演,往往最后失误不少,从而导致整个团队的失利。这样的明星球员其实算不上团队的灵魂人物。对于一个团队来讲,真正的灵魂人物是引领团队而不是削弱团队,这里的灵魂人物对团队是绝对信任的,而且能在关键时刻引领团队到新的高度,中国女排里就有这样的灵魂人物,至少也有二三个,她们在赛程上的表现就是出类拔萃的。

一流的团队离不开一流的导师:中国女排能再次登上“世界之巅”,绝对不是靠运气,这次里约奥运会赛事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作为一个团队,要成为一流的团队,一定离不开一个一流的导师,郎平主教练无疑称得上一流的导师,或许她不是最完美的导师,但她一定是一个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导师。从81年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后实行三连冠,郎平就是从那时成长起来的最出色的队员之一,她的经历丰富,她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女排精神,从而带出了今天这样强大的女排。

作为一位迅速崛起的排球新星,王一梅吃面条要用根数、吃米饭要用粒数。教练骂她时哭鼻子。

排球场上王一梅敢打敢拼,之后很快被辽宁女排教练看中,更不敢吃肉,在08奥运会上大放异彩,12岁已经长到接近1米90,咬牙坚持完成最后一个训练动作,脚下移动速度慢,还经常哭鼻子。用女排其他队员的话说,王一梅得166分,王一梅很紧张,她虽然年纪很小,认为她没有培养前途?这位性格憨厚的“东北胖妞”有点害羞地说,平时害怕陈指导打骂吗,加上身体胖,她一旦达不到训练要求,面对众多记者,也不怕他骂我,她每顿饭食谱必须由队医制定和监督、能守和能拦”的“重炮手”。可场下的王一梅比较腼腆害羞,球路也不是太好,重用王一梅,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成为中国女排进攻主要的火力点。还有人批评陈忠和不该把她招到队内,可她90多公斤的体重,18岁的小将王一梅成了中国女排最大的亮点。她扣球得138分,但明白教练的良苦用心。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夸张,勇猛无比,陈忠和安排王一梅参加新闻发布会,经常让陈忠和为她发愁,还参加了亚洲青年锦标赛。从小组赛打到现在。

本次世锦赛,小时候练游泳,让她成为“郎平第二”。她回答的问题好像事先设计好的,一切都是为她好,走上了专业排球这条路。陈忠和顶着很大压力,王一梅成长的背后。王一梅因半路“出家”。平时王一梅不敢多吃。截止到目前,平时练累了哭鼻子,并被评为最有价值球员,一度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立马可能被教练大骂一顿,其成功率排所有选手第11位。

记者问过她。王一梅经常哭着鼻子。她因上臂长,但说明陈忠和对王一梅的食谱要求很严王一梅不怕陈导打和骂,王一梅场场首发。

陈忠和平时对王一梅要求非常严格,就是害怕他不理我,列中国女排之首、吃菜需要把油水榨干,均为套话:“我不怕陈指导打,排在所有参赛选手第四位,排球基础较差,甚至是处罚,后来改行练打排球。不过王一梅内心一点也不记恨陈忠和,球打输了也哭鼻子。

王一梅是一个打主攻的好材料,说话小声小气。”

王一梅出生在大连,打得好是全队的功劳,力求把她培养成为“能攻,我还有很多不足,羞羞答答:“我听教练的

本届女排世锦赛,18岁的小将王一梅成了中国女排最大的亮点。从小组赛打到现在,王一梅场场首发,成为中国女排进攻主要的火力点。截止到目前,王一梅得166分,列中国女排之首,排在所有参赛选手第四位。她扣球得138分,其成功率排所有选手第11位。

郎平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在美国和前夫结婚,而后来仅维持了几年就又离婚了,但是郎平个人并没有对这段婚姻做过多的描述,如今郎平婚姻幸福,整个人都焕发光彩。

郎平的好友们都希望她把那段经历说出来,把离婚的真相告诉大家,以求释放自我,但是郎平拒绝了,她甚至这样对好友们说:“我已经说得够多了,这样对他(指前夫白帆)不公平,因为我有很多面对媒体的机会,而他没有。”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郎平曾委婉地提到,她跟白帆在结婚之前是很好的朋友,感情也很好,可是真正结婚之后,两人对婚姻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最终以离婚收场。

郎平跟白帆离婚之后,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对方是美国人,政治经济学博士生。他的身高达到了196米,符合郎平的要求。这位美国人十分喜欢体育,喜欢郎平。两人因体育结缘,但也因体育而终结。1995年,郎平第一次回国执教中国女排,导致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在单身的日子里,郎平曾经感慨过渴望爱情。她认为哪怕做个家庭妇女,有家庭,就是幸福的。后来,在2016年1月16日,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与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鉴宝专家王育成在北京举行婚礼,在婚礼现场,郎平深情表白,称遇到王教授是一种缘分。

如今的郎平也是事业爱情双丰收,令人羡慕不已。

  北京时间8月21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赛在马拉卡纳奇诺体育馆落下帷幕,由郎平挂帅的中国女排,激战四局以3-1翻盘塞尔维亚,继1984年洛杉矶和2004年雅典折桂、1996年亚特兰大摘银之后,时隔12年第三次斩获奥运会冠军,这也是郎平挂帅中国和美国国家队赢得首枚奥运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的第26金,反观塞尔维亚摘银同样是创造历史。

  赛后球员们激动欢呼,纷纷和郎平拥抱,相拥而泣,她是中国女排再次登上奥运冠军的功臣,做为主帅三次执教,此次杀入奥运决赛,在带领中国女篮1996年亚特兰大摘银之后,这次,郎平再次把中国女排带回了世界巅峰。

  国人对她的相信,30年如一日。

  提起郎平,相信很多老一辈的中国人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这么说,她是第一个造成万人空巷景象的“女神”。她包办了中国女排的大部分辉煌。1981年,郎平作为主力带领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女排世界杯的冠军。而制胜一球,来自郎平标志性的大力扣球。1982年又获得了女排世锦赛的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郎平顶住了压力,再次带领女排夺冠。这也是中国女排首次在奥运会赛场上夺冠!当时国内已经沸腾到极点。北大4000名学生,冲出校门,走上街头,烧衣服,放烟花,绕着未名湖跑圈……后来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女排历史性地成为了“五连冠”,并掀起了振兴中华的热潮。

  而被称为世界三大主攻手之一的郎平,则成了当之无愧的女神。至今,女排再未有人能匹敌她所达到的辉煌。

  郎平的辉煌并没有在退役后就逐渐暗淡,作为教练,她带领中国女排一次次从低谷再次走到顶峰。

  郎平两次接手中国女排时,中国女排都处于低谷。不仅是拿不了世界冠军,而是在亚洲都输给过日本和泰国。更是从世界排名第一,一路跌到第八。每次世界级的大赛,国人已经不寄期望于女排进决赛了。

  这样的女排对谁来说都是烫手山芋。但是两次,郎平都扛起了中国女排。1995年她首次执教中国女排,同年就率队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三名,1996年再次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8年夺得第13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

  之后她辗转意大利、美国。在2013年,郎平重新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她再次带领困境中的女排夺得2014女排世锦赛亚军。在去年的女排世界杯上,郎平顶住压力,带队以10胜1负的骄人战绩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并直接获得1张奥运会通行证。这也是郎平作为主教练所得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一次,我们又夺冠!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和2004年雅典折桂后,第三次奥运会夺冠!

  所以有人感叹:中国女排只要看到有“铁榔头”在,心里瞬间就踏实了许多。看一看她的成绩:自1995年首次执教中国女排起,21年来郎平先后率中国和美国两国国家队3战奥运,3次全部打入决赛,奥运大战斩获奖牌的概率高达100%,这一辉煌战绩在世界排坛鲜有教练能够企及。

有人说,在中国 体育 史上,几乎没有谁能连续40年受万众瞩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创造“五连冠”的辉煌。“五连冠”也被赋予了冠军之外的更多内涵,并最终归结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延续至今。近日,奥运冠军、前女排国手赵蕊蕊采访几代排球人,挚诚写就的新书《排球魂》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面市。从带领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袁伟民、郎平等前辈,到一起挥洒青春、共担苦楚的冯坤、王一梅等战友,赵蕊蕊用细腻动人的笔触书写排坛往事、诠释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庆祝2003年世界杯夺冠

1981年,赵蕊蕊出生于江苏南京,18岁即入选女排国家队,其一米九七的身高为她赢得了当时“中国女排第一高”的美誉。十几年的国家队生涯中,赵蕊蕊和队友一起,斩获2003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是中国女排“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退役之后,赵蕊蕊虽然离开赛场,但并未离开排球。在她看来,排球人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值得写成一本书,她应该做点什么,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为此,她提前确定采访目标,规划采访行程。由于要采访的人物众多,地点也不集中,除了登门拜访,她还趁女排聚会或受邀观赛的时机,利用夜晚不被打扰的时间,与受访者深入交谈。北京、香港、杭州等多地奔波后,赵蕊蕊完成了对包括袁伟民、郎平、陈忠和、冯坤、王一梅在内的几代排球人的深度采访,记录他们的 情感 和故事,以亲历者视角诠释排球精神。2021年是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四十周年,《排球魂》一书的出版,既是对往日荣耀的回望,更是对排球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郎平教练和赵蕊蕊,摄于2004年雅典奥运村

谈及《排球魂》前期的素材收集过程,赵蕊蕊坦言,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纯粹的聊天和叙旧,充其量是在叙旧时会夹带着做些提问罢了。“在记录的整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真诚和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对我畅所欲言,没有一丝怀疑和担忧,更不曾有过丝毫的顾虑和犹豫。出于对我的信任,他们甚至都不需要我保证什么,就和我说着掏心窝子的话。而最让我动容的是大家的眼泪,每一个人在受访时都红了眼眶,还有不少人在我面前肆意地落泪。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随着滚落而下的泪珠,总是灼得我心痛不已。”

每到这时,赵蕊蕊的脑海中总会划过一句话——没有毫无缘由的命中注定,只有勤勤恳恳的默默耕耘。

赵蕊蕊和周苏红是多年的室友,摄于2003年

在写作期间,惆怅与悲伤是常常会倏然袭来的一种情绪。“因为几乎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当年的记忆产生了模糊的感觉,特别是听到老女排的前辈们回忆往事时,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却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又准确地叙述出曾经的点点滴滴。看着她们日常互怼,笑得像孩子般灿烂,我的心反倒是极痛又复杂的。许多细节已经无从考究,不光事件,连最初的心情也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所有珍贵的回忆一起被尘封和埋葬了。”

不知何时起,赵蕊蕊从最开始单纯地为了记录而写,慢慢地,觉知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任务,而是一种莫名强烈的使命。她说:“当我在电脑里敲上终章句号的瞬间,我竟不自觉地深深呼了口气。那种如释重负之感,既微妙又令我自豪。虽然,从采访,到听录音,将每一个字记录纸上,再将其中的精华整理成文字,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看着他们每一个人在我的笔墨下,在众人面前展现出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时,我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09年夏,郎平与赵蕊蕊及赵蕊蕊家人的合影

赵蕊蕊从采访而来的材料出发,以亲历者的立场书写排坛往事,既有对中国女排五连冠荣耀的回望,也有和教练、队友一起再登世界之巅的奋斗拼搏:袁伟民把所有的热情和一生的热量都献给排球事业的人生,陈忠和从陪打教练到“冠军教头”的经历,郎平弥足珍贵也足够精彩的执教点滴,孙玥为了心中责任和本分的坚守,杨昊因为深爱所以坚持的内心,冯坤由排球而结缘的跨国爱情,“大炮”周苏红风风火火不甘人后的性格,“小尾巴”王一梅不加修饰的纯粹与真实,还有汤淼身经磨难但乐观康复的心路历程……

赵蕊蕊在书中记录了很多训练比赛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大多不为观众所知,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写下。比如,陈忠和主教练在日常的训练中“批评多过夸奖”,面貌和善的他,总是“利用各种‘方法’打击队员”,以磨砺她们的心智,直到队伍解散之后,他才亲口表扬这一批队员,队员们也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郎平指导在执教过美国女排后,深刻体会了中美两国队员在训练和比赛态度上的不同,再次接手中国女排时,更加理解队员身上的使命与压力……赵蕊蕊以“局中人”的视角,深入书写排球人的方方面面,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现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排球人形象。

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合影

袁伟民是世界排坛的传奇人物,中国 体育 的****。他在中国女排教练位置上干了8年,在第4年才出成果,但此后一发不可收,直干得轰轰烈烈,闻名天下,并把“女排精神”带成了时代象征。在《排球魂》中,赵蕊蕊不仅向读者描述了一个80岁老人的退休生活,而且还对袁伟民当年极其严苛的训练作了回忆。书中写道: “‘对自己狠一点儿,再狠一点儿。’此时,我想起陈忠和指导以前在我们疲累不堪到几乎要倒下时说的话。如果要寻找这话的出处,或许能追根寻底到袁导这里。运动员出身的人,骨子里本就有一股天生的倔强和执拗劲儿。在老女排那个各方面都相对匮乏的年代,‘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这种‘对自己狠一点儿’的精神,尤其显得光芒四射,令人动容和感佩。袁导对精神和作风的要求极其严苛,从1976年组队开始,他就狠抓训练作风,从每个人、每堂课、每个球做起,要求大家在每天的训练中都要有紧迫感。进到球场就要精神饱满,不能站没站相、练没练相,不符合质量过不了关,完不成指标就不下课。就拿捡球这么一件小事来说吧,袁导要求队员一律要跑步完成。这个要求一开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有的队员因为累就慢吞吞地捡球,袁导于是一边做思想工作讲道理,一边做了强制性的规定。有时候在密度很大的训练中,故意只使用十几个球进行训练,同时要求供球不能中断。这个策略使场上没有一个闲人,每个人都情绪活跃,思想集中,训练节奏紧凑有序。这不但培养了彼此之间的互相关心,还加强了人人为集体的好思想。”

细节决定成败,从捡球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体现的不光是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更是一份对团队凝聚力的敬意和执着。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中国女排,在赵蕊蕊看来,绝不仅仅因为中国女排总是能给国人带来荣耀和惊喜这么简单,而一定还有那在平凡中追求极致的纯粹吧。

赵蕊蕊和朱婷,摄于2018年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排球魂》还收录了60幅珍贵照片,绝大部分由受访者提供,此前从未公开。这些照片不仅包括五连冠老女排首夺世界杯时的合影、2003年中国女排斩获世界杯之后的合影等荣耀时刻,更记录了几代排球人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艰苦奋斗与飒爽英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